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论教育的外部性

论教育的外部性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5

论教育的外部性

"

摘要:教育的外部性,是指教育的举办和产出除了达到国家和个人的教育目的外,还会给其他社会团体和个人带来经济、非经济的影响,但教育却不能向受影响社会团体和个人给予直接补偿或不必要补偿。教育的外部性具有正向性、多样性、持续性、不易量化性等特性。对教育的外部性进行界定、分类、归纳,可以更好地为解决教育外部性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教育外部性;外部性教育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为各行各业提供合格的人力资源,促进个人全方位素质的提高,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这是教育正外部性的众多影响之一,然而教育外部性也会导致教育资源的使用无法达到帕雷托最优,影响到国家对教育补贴的政策,以及个人对教育的投资。因此理清教育外部性的界定及性质,分析其影响,找出适用于教育外部性内部化的措施,对于更好地发挥教育的功能,更好地解决教育过程中的外部性问题具有巨大的价值。

一、教育外部性的界定

外部性是任何经济学家无法回避的问题,最初由马歇尔在1890年《经济学原理》中提出外部性的概念,经过庇古、科斯等人的批判补充,外部性理论在11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其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其外延也不断得到扩充,为解释和解决经济生活、社会生活中的相关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纵观众多经济学家对外部性概念的界定,无非从两个角度:一是从外部性产生主体的角度来定义;二是从外部性接受主体的角度来定义。前者代表性的定义首当推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的定义:“外部性是指那些生产或消费对其他团体强征了不可补偿的成本或给予了无需补偿的收益的情形。”第二类如兰德尔的定义:“外部性是用来表示‘当一个行动的某些效益或成本不在决策者的考虑范围内的时候所产生的一些低效率现象;也就是某些效益被给予,或某些成本被强加给没有参加这一决策的人。”在对外部性的研究中,大多采用第一种定义。

教育外部性是外部性外延发展的产物,与医学外部性、思想政治外部性、政府行为外部性等一样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同样影响着人们的教育理念。弗里德曼对教育的外部性作了经典性的阐述:如果大多数公民没有一个最低限度的文化和知识,也不广泛地接受一些共同的价值准则,稳定而民主的社会就不可能存在。而教育对文化知识和价值准则这两个方面,均会做出贡献。儿童受到的教育不仅有利于儿童自己或者家长,而且社会上其他成员也会从中得到好处。由于无法识别受到利益的具体个人(或家庭),所以不能向他们索取劳务的报酬,因此,存在相当大的“邻近影响”。卢卡斯则从经济学角度论述到:当某一劳动者接受教育后,本人的生产效率和收入水平会提高,同时通过“潜移默化”,周围的人乃至整个社会的生产率会提高,但他并不因此获得额外报酬。同样中国学者对于教育外部性也作了类似的论述:王善迈把教育的产品属性定为教育具有巨大外部效益。一个人接受了教育,不仅受教育者可以获得经济的、非经济的效益,同时社会也可以获得巨大的经济与非经济效益。从维护社会“公平”的角度看,教育是不可“排除”的。因此,从整体上说,教育是一种具有正外部效应的准公共产品。范先佐认为:教育几乎是完全的“免费午餐”,致使教育部门缺乏自身.的发展动力,收益几乎全部外在化了。袁志刚认为:教育的外部性就是“其社会收益大于个人收益”。袁连生认为:“教育的间接消费效用,是教育的外部产出或外部效益。”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教育的外部性则具有如下性质:教育的举办和产出除了达到国家和个人的教育目的外,还会给其他社会团体和个人带来经济、非经济的影响,但教育却不能向受影响社会团体和个人给予直接补偿或不必要补偿。

二、教育外部性的分类

第一,根据教育外部性的影响效果划分为教育正外部性和教育负外部性。关于教育的正外部性显而易见,如一所高校校址的选择会给学校所在地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如促进学校周围学习体育用品、饮食、娱乐、服装等服务行业的发展,这些行业不仅仅解决当地居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成为当地居民的主要经济来源,还可提高所在社区的文化底蕴,提高其居民的素质和精神生活质量。近年来,教育的负外部性也越来越得到重视,如以文凭热引起的假文凭泛滥和社会风气败坏;以大学生就业困难所造成的社会负担,城乡教育差距拉大造成的教育不公平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不公平,特别是近年来高校学生的暴力事件,如2002年的马加爵事件,给社会带来了恶劣的影响,并引发民众对高等教育的忧虑。

第二,根据教育外部性的时空划分为教育代内外部性和教育代际外部性。通常的外部性是一种时间概念,主要是静态层面上考虑资源是否合理配置,即指代内外部性问题;而代际外部性问题从动态层面上解决人类代际之间行为的相互影响,这种分类源于可持续发展理念。教育的代内外部性主要关注教育外部性影响的范围,指对整个社会的深远影响,而教育代际外部性则主要指教育的长远影响,即指教育对一个国家,对一个民族的长远影响。在空间纬度上,教育的外部性可分为:农村教育外部性、城市(镇)教育外部性;经济发达地区的教育外部性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外部性;中国东部的教育外部性、中国西部的教育外部性等等。

第三,根据教育外部性的主客体划分为作为生产者和作为消费者的教育外部性。从教育整体上讲,作为教育成果的合格毕业生是具有准公共产品属性的教育产品,作为生产领域的教育,它就是作为生产者的教育外部性。从消费者角度也可划分不同类型、层次、属性教育的外部性,即包括基础教育外部性、职业教育外部性、成人教育外部性;义务教育外部性和非义务教育外部性;初等教育外部性、中等教育外部性、高等教育外部性;个人外部性和政府外部性。个人消费教育所带来的外部性影响范围涉及到个人发展对整个社会的作用,对社会其他人生活的影响。另外教育外部性影响的客体既可以是生产者,如毕业生所在工厂、公司等,也可以是消费者,如受教育者所引发的消费潮流,对其他消费者的影响。 "

第四,根据教育外部性产生的前提和根源可划分为竞争和垄断下的教育外部性、制度教育外部性和技术教育外部性。根据教育外部性产生的前提,可以划分为竞争条件下的外部性和垄断条件下的外部性。在教育领域,这种划分首先要考虑教育在教育产业化和市场化大环境下的产品属性问题。教育产品是公共产品还是私人产品,或者属于准公共产品,需要根据教育产品提供的方式来判断。如果教育产品由政府提供且个人消费不需要购买,如基础教育中的义务教育、特殊教育、国防教育等,这时的教育产品就是公共产品,从某种意义上教育产品是在垄断的条件下产生的,其教育的外部性产生的条件也是垄断。作为补充的民办学校和私立学校,以及高等教育阶段,教育如果不是被免费提供,个人像购买私人物品一样负担教育费用,那么这样的教育就是私人产品,而不管其提供主体是政府还是市场,这时的教育产品具有竞争性,其产生的外部性的前提条件是竞争。但这种划分不是完全的,教育产品的属性整体来说为准公共产品,其外部性产生的条件也是复杂多样的。

根据教育外部性产生的根源,可以分为制度外部性和技术外部性。教育举办的本身要依靠教育制度来维持,制度是一种公共产品,具有外部性;一种制度的存在,会影响到其他制度的运行;另外制度的改革,即教育制度的改革,会引发一系列社会变动,这种影响显而易见,不需赘述。而技术性的教育外部性,更多体现在教育产品上,也就是毕业生个人素质提高带来的外部效应,最为明显的例子就是,高校产学研的结合,其研究成果的外部性就是技术外部性。

第五,根据教育外部性的状态划分为教育单向外部性和教育交互外部性。教育外部性根据影响传递的方向可分为,教育单向的外部性和教育交互的外部性。单向的教育外部性指教育对其他团体及个人的外部影响,如一所大学对所在社区的外部性影响,而交互的教育外部性正如一所以城市名命名的大学和所在的城市之间的交互影响,两者有共同的利益关系那样,影响力是交互的。如一个城市经济发达则成为学生选择这所城市大学的潜在影响因素(从就业前景上看),同时如城市大学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平和知名度,也将会成为城市的象征。另外,根据教育外部性的影响状态,分为稳定的教育外部性和不稳定的教育外部性。稳定的教育外部性是人们通常关注的焦点,也是教育外部性最主要的方面。而不稳定的教育外部性通常有两种情况,一是教育过程中的偶然事件,二是教育研究成果中所带来的技术性教育外部性,这在高等教育领域里尤为明显。

三、教育外部性的特性

教育外部性除了具备外部性的一般特性,如传递不通过价格机制、引起他人成本的减少或效用的降低、外部效应与个人收益的不可分割性外,它还具有本身特有的性质。

第一,教育外部性具有正向性。教育同时具备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但是总体来说其正外部性的作用和影响大于其负外部性,这与教育本身的性质和功能相关。教育(学校教育)是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才的活动。国家举办教育是为了提高国民的素质,促进个人及社会的和谐发展,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人力资源,促进国家的跨越式发展。因此,教育事业对于受教育者个人以及整个国家来说是一项积极的、意义重大的、不可替代的事业。教育外部性的实质是教育功能的体现,从教育的性质和功能上讲,教育的正外部性是人们和国家期望的,也是应有的主流。从另一方面讲,教育负外部性的体现大多与教育发展本身的不足相关,解决教育本身发展中的不足,就能较好地减少其负外部性的影响,如教育从文凭本位转向能力本位,假文凭就会失去市场;合理调整高等教育发展结构和提高其教育质量;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就会得到缓解;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提高教育公平,会逐步缩小地区之间的教育水平差距。随着教育的完善发展,教育的负外部性被限定在最小的范围之内,其负外部性的影响也就会被统筹在正外部性之下。

第二,教育外部性具有多样性。教育的外部性因教育在级别、类型、性质、区域等方面上的不同具有一定的差别,体现其内部多样性。如在教育级别上,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外部性依次减弱。在教育类型上,教育产业涵盖不同层次,它们有着不同的外部性特征。一般来说,教育外围产业的外部性小,如教育核心产业中的职业教育外部性相对较小。在教育区域上,一个地区投资教育,因为市场经济下劳动力流动性的增强,其他地区也能受益,这就是教育投资的外部性。一般而言,在同一地区,城市级别越低,教育投资的外部性就越大,也即乡镇教育投资的正外部性一般要大于县城的,县城的要大于省辖市的,省辖市的要大于省会城市的,这是因为,贫困农村和乡镇的教育投资越多,教育质量越高,受教育的人向城市级别高的地方流动的可能性越大,而城市级别高的人员向城市级别低,特别是乡镇或农村流动的可能性很小。同样道理,经济欠发达地区和西部地区教育的外部性大于经济发达地区和东部地区。

第三,教育外部性具有持续性。由教育外部性的分类可知,教育代际的正外部性是教育外部性的主要方面,这也是政府、公众、个人大力发展教育,进行教育投资的重要原因之一。从教育——个人——社会的三者交互影响连接可以看出,教育直接作用于个人,教育通过作为受教育者的个人产生对社会的外部性,从而影响到整个社会。在第一个连接教育——个人过程中,教育对个人的影响是广泛的、深远的,特别是在终身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教育存在于个人发展的整个过程,另外一个方面,教育不仅仅影响到人力资源,即劳动者的素质,还影响到个人的众多方面,如理财、消费、价值取向、生育观等。通过个人——社会连接,教育对社会的外部性影响也是广泛的、深远的,因此教育外部性具有持续性。

第四,教育外部性具有不易量化性。从教育外部性的影响领域可以看出教育外部性的实质不单单等同于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外部性的影响是多方面,如促进民主政治的提高、为经济提供人力资源、巩固社会稳定和内部和谐以及继承和创新文化传统等等,除了经济方面,很多是难以用数字来量化的,另外许多领域的影响是隐性的,是不易观察的。因此,尽管萨卡罗普洛斯多次对众多国家的教育投资收益率进行估量,但这种估量是在某一方面,某一阶段上进行的,并不能代表教育外部性动态的全部,整体来说,教育外部性具有不易量化的特性。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观黄河
黄河魂
看黄河大桥
我也追星(周笔畅)
黄河在呻吟
我爱黄河石
黄河·警示
我也追星(贝多芬)
我心中的黄河(1)
黄河,我爱你
我心中的黄河(2)
游黄河和大芦湖
黄河倡议书
又读黄河
我也追星(林俊杰)
统一多元的建筑设计方针 超越混乱的价值观
新农村规划设计应注意集约利用资源
硬质景观施工图的设计和深化
节约型设计,建筑师该尽的责任
日本先峰设计师指出:北京酒吧缺创意
灵感的源泉
浅析我国的绿色城市设计
实施墙面绿化 构筑良好环境
折衷主义建筑
拒绝平庸城雕
东大建筑系教授发明新型建筑材料 用于大屠杀纪念馆
法国古典主义建筑
低能耗与高舒适度
走出绿化中的几个观念误区
堆山造景启动景观建设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同步作文 写作训练素材
《路旁的橡树》 重点字词梳理
《路旁的橡树》随堂练习 巩固篇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考点练兵1
《路旁的橡树》 重点问题探究
《路旁的橡树》 作者及作品简介
《路旁的橡树》 重难点分析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重点问题探究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知识点精析
《路旁的橡树》 趣闻故事
《路旁的橡树》 教师语录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同步作文 范文习作
《路旁的橡树》 整体阅读感知
《路旁的橡树》随堂练习 提高篇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整体阅读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