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现代德育应以生活为中心

现代德育应以生活为中心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5-02

现代德育应以生活为中心

"

摘要:现代德育面临的困境在于与现实的生活疏离。学校德育要走出困境,就应回归生活,从德育走向生活,从生活走向德育。德育的产生源于社会生活的需要,德育的实施离不开生活。只有当我们树立起生活德育的信念,让德育走向生活,德育才真正能有实效。

关键词:现代德育 生活教育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生活教育”理论,其真谛是教育从生活中来,教育服务于生活,教育不能拒绝生活。德育与一般性的知识传授、教学技巧不同,它是心灵的塑造、品格的培育、行为的养成。所以不能把德育封闭孤立起来,而应该从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中走出来,让德育根植于火热的现实生活和学生特殊的生活世界里。本着“活动中育德,生活中育人”的原则,突出“活动”与“渗透”,强调“实践”与“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人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

一、德育内容联系生活

德育课应当以育人为本,重在学生文明行为习惯、良好品质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学生现实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深处的道德情感、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因此,首先要改变德育内容层次过高的政治化倾向,增加日常生活道德、基本道德规范的内容,保证这些道德理论和规范来源于一定的社会生活,而不是空洞的远离实际的空谈。其次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和坚强的道德意志,最终在一定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支配下形成一定的道德行为。纯粹的德育理论犹如无本之木,不可能转化为人的道德品质。同时,我们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教材与学生现实生活中鲜活的材料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发生活中潜在的德育内容,用经验弥补理论的缺陷,淡化理论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界限,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距离,使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生活,易于学生接受。

二、德育方法贴近生活

德育的过程其实是通过“教”和“学”的活动实现学生道德自觉的过程。新课程中的品德教育是生活化的教育,是淡化了教育痕迹的教育,它避免了纯学科化的德育和那种生硬的说教。因此,我们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确立学生中心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教学方法上大胆创新,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德育情景。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如主题班会、课堂辩论、小组讨论、小品表演、演讲比赛、游戏娱乐、模拟操作、动手制作等形式,引导学生走上讲台,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另外,教师应利用录像、录音、电影、多媒体手段真实地再现某些生活场景,让学生在真切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发现、探究,并尝试自己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提高道德认识,升华到情感,并获得全面发展。

三、德育途径走向生活

德育的途径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师要坚持“做中学”的思想,让学生在做中感受、体验、领悟,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杜威曾指出,学校的道德教育应该从儿童参加社会生活出发,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学校就没有道德目标,也没有什么目的。”社会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是学生求知锻炼的大课堂。但是,如果学生不去参与,或有所见闻却没有深刻感悟,学校里所获得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仍旧不能上升为道德意志和道德行动。带学生走进现实生活中的“活”教材,让学生接触和了解社会上的问题,让学生自我思考、自我提高,以学生的眼光来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社会和人生。使德育途径走向生活,正是要求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自主管理、自主参与活动、锻炼实践能力、履行社会责任。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接受教育、接受磨炼,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更好地生活。

四、将德育主体引向生活

以人为本是现代德育中的一个重要理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体现在学校教育中,就是要以学生为本,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一切德育活动都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在德育过程中。把学生看作一个有丰富内心世界、独立人格尊严和巨大生命潜能的活的生命体,主张尊重他们,解放他们,关心爱护他们,通过创设有利于他们全面、主动发展的多种多样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让他们的生命潜能在丰富多样的自主活动中得以充分释放,培养学生对待世界、对待社会和对待自己的态度体系。人的生活,尤其是社会生活,是充满道德关系和道德问题的生活,生活本身的直接现实性、实践性、情景性、整体性等是任何一种生活之外的教育方式都无法替代的,书本化、知识化的道德教育恰恰违反了这一点,只有在游泳中才能学会游泳,只有通过实际的富有道德意义的生活体验才能学会如何过一种有道德的生活,这也是德育的终极目标。德育必须让学生走进生活,在教学中。要交给学生通向生活的钥匙,要使他们成为生活的主人,体验生活,感悟生活,鼓励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俗话说:“无限风光在险峰”,而这风光的亲眼目睹是要通过登山的努力得来的,忽视了登山的过程,没有了登山的艰辛,这风光也显平常。将德育主体引向生活就是要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这个过程就是育人的过程。教育学生热爱生活、学会生活、认识社会的过程,也就是启发学生道德自觉的过程。

现代德育面临的困境在于与现实的生活疏离。学校德育要走出困境,就应回归生活,从德育走向生活。从生活走向德育。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大教育观,对实施“德育生活化”的研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秋天的礼物
秋景
参与就是快乐
保护母亲河——温瑞塘河
拼积木蜜蜂让我想到了
接力比赛
我的弟弟
美丽的春天
小猴失败日
沾不湿的纸
有意义的演讲赛
幻想中的花园
打雪仗
探析民族地区地域文化的电视传播策略
关于学龄期自闭症儿童注意力选择性特质与适应策略研究
浅析空间的营造与视觉的色彩
论敦煌纹饰的数字化表现与传承保护
国外环境法基本原则的建设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1)论文
浅析微型课题研究的特点、步骤及实践反思
贫困农户信贷权及其实现的经济法分析(1)论文
论浮雕艺术
绿色产业的发展与环境法修改(1)论文
为繁荣新世纪舞蹈事业而奋斗
期货结算法律关系探讨(1)论文
论基本权利谱系中的公民养老权(1)论文
谈非情节化叙事策略在贾樟柯电影中的应用
论中职政治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机制构建(1)论文
《黄山奇石》教学设计
《秋天的图画》教学设计二
《看雪》教学实录3
《看雪》教学实录1
《一株紫丁香》教学设计三
《一株紫丁香》教学设计三
《一株紫丁香》教学设计一(第一课时)
《手捧空花盆的孩子》分课时教学设计和教学实录2
《看雪》教学实录4
《称赞》 说课设计
《一分钟》教学设计(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案)
《手捧空花盆的孩子》分课时教学设计和教学实录1
《一株紫丁香》教学设计二
《一株紫丁香》教学设计二
《称赞》教学实录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