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8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

"

一、培养创新人才是基础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全党、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知识创新人才的开发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使科教兴国真正成为全民族的广泛共识和实际行动。"这是江泽民主席代表国家对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号召。如果到现在我们仍不觉悟,仍然没有为国家本世纪的腾飞,培养出一代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新人,那将是我们教育的重大历史性失误。

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现在大家都在议论建立国家的创新体系。教育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一个创新人才既要具备创新意识,又要具备创新能力。首先,创新意识是属于世界观的范畴。我们知道:一个人的世界观是在

七、八岁的时候形成的,而这个年龄的人正是处在高中时期。不能设想一个从小没有好奇心、对新事物不敏感、对科学新发展没有兴趣、没有批判意识、没有为事业献身精神的人,长大以后能成为一个具有创造性的人才。而人的这些可贵的精神,必须从小经过启蒙、引导、爱护、培养、发展。

另一方面,创新能力是属于思维能力的范畴。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发展到十八岁就基本成熟。而在这之前,整个青少年时期有两次思维能力发展的高潮。一次是在十四岁,正值初中阶段;一次是在十七岁,正值高中阶段。在这两个阶段培养成的思维习惯,会与人终生相随。这说明创新教育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

我们的教育自古至今,不论大中小学,都太注重继承,都太注重记忆,总认为学习就是吸收知识,把知识记到脑子里就是真正学到了东西。所以,我们大中小学课本的知识容量和难度远大于欧美。我们的学生学得很苦、很累,他们把功夫都下在强化重复性思维方面。我们的学生发展了这方面的能力,所以参加各种学科竞赛,欧美的学生根本不是我们的对手。但是西方人拿诺贝尔奖的却远远多于我们。

注重效益的西方人认识到:脑子不是主要用来记忆和计算的。人类不具备鸟类的飞行功能,但却设计出飞机、火箭,比鸟飞得更高更快;人类的奔跑速度和耐力不如很多动物,但能设计出汽车、火车,比任何动物跑得更远更快;人脑的记忆和计算能力有限,但可以设计出记忆、运算能力无比强大的计算机。可见人类正是利用自己最可贵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使自己机体的各种能力得到发展和延伸,使全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这就是中国教育工作者在本世纪末最应该深刻认识到的现实。今天国家强大起来了,经济上有了一定的发展。唯独深入每个中国人骨髓的传统教育观念没有变。今天,考试的功能得以进一步发挥,重复、记忆负担比几十年前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样的教育怎能应付本世纪世界经济的挑战?

综上分析,基础教育应该是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从国家的最高利益来考虑,改变基础教育现状,实施创新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培养创新人才是我国基础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二、实施创新教育须进行的几项改革

高考制度的改革。

有人说:"高考不改革,中国的基础教育很难有根本性的改变。"此话不无道理。不是有人把高考比作"独木桥"吗?现在就是有千军万马急于要通过它,因为只有通过它才可能达到充满希望并获得发展的彼岸。如果我们不去改造这座"独木桥",不去建筑新的通道,只是一味地宣传、动员大家不要拥挤,那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几十年来,我们从批判片面追求升学率,到反对"应试教育",问题真正解决了吗?

现在的高考,用一张试卷、一个标准、一个模式来要求和鉴别几百万学生,至少有两个弊端是明显的。第一,在这种统一标准的影响下,因为试卷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复制、迁移、运用能力,学校教师也用主要精力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结果造成了我国青少年,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创造才能得不到有力的发展和培养。第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人有所长就有所不长,很多创新型人才并不全面。所以说,这种考试制度在选拔出一大批有才能青年的同时,也扼杀了一批有突出特长、有创造性才能的人。

其实这种统一考试的弊端,早在选拔音乐、美术、表演、体育等特殊人才的过程中就被人们认识到了,而且做了改进,形成了一个细小的通道。实践证明,以上院校按照他们各自的招生方法都挑选到符合自己培养目标的新生。现在的问题是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青少年也应该开辟这样一个通道,使他们的能力得到鉴别,使他们不拘一格地受到重视和培养。

这种选拔工作开始时可以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只有少数的重点高校参加。特别应该强调这种选拔应该不同于过去的保送生,因为过去的保送生绝大多数是通过各种形式不同的考试(如学科竞赛)来证明他们的继续进入高校学习的潜能。而对具有创造能力学生的鉴别,应该以中学生科研论文答辩会的形式来进行。各个高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种协会以及大的企业集团,每年可以按期组织一个或几个中学生科学论文评选和答辩会。关键是由学生已经完成的创造性工作的成果来说明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性研究能力。与之相辅可以对他们相应的文化基础做一定的综合考查。如果这样的通道一旦开通,它的好处是多方面的。首先,这种招生方式是一个指挥棒,它使得所有的学校都来重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现和培养。这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将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对整个基础教育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第二,高校能招到一批在某一个领域已经自学了相当内容,有一定研究能力和研究兴趣的新生。外国的经验证明,这样的学生在研究领域的成功率远高于各种学科竞赛获奖的选手。第三,如果这样两种高等学校的录取方式并存,形成一个双渠道的高校招生体系的话,一方面它们可以相互补充,另一方面它们也可以相互竞争、相互影响。这样势必可以促进原有高考制度改革步伐的加快。

课程和教材的改革。

在学校我们是通过课程和教材对学生进行教育,是通过课程和教材来具体地体现我们的教育目标。每一门课程都是以学科体系为中心,系统深入地介绍本学科的基础知识。虽然因学生的负担过重,几经删减,但是由于指导思想没有根本变动,学科体系没有改变,删的总是皮毛,负担依旧不变。知识经济的到来,人类创造新知识的速率成几何倍率增加,知识更新的周期在不断缩短,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将不再能够适应未来时代的需要。时代的发展,注定了"人为了生存,不得不终生学习"。所以,学校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人类积累的重要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育学生如何自己去学习,使他的终身学习比较顺利。这是一种全新的课程观、教材观。在这种新观念的指导下,我们应该作以下几方面的改革:

(1)改变必修课的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是对基础知识的否定,更不是不要基础知识的教学;创新不是异想天开,新知识的发现是在扎实的基础知识上,运用创造思维能力,通过艰苦的探索和努力才能获得。所以,我们强调创新精神培养的同时,也要强调学生要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为此,我们必须重视必修课的教学,必须把素质教育的要求落实到必修课的教学当中。这就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课堂的教学方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2)改变必修课内容、科目。

在保证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所必需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删减一些必修课的内容,与此同时增加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内容。必修课不一定都要学得那样系统,可以合并成一些综合的科目;还可以删减一些必修科目,把一些必修科目改为选修科目。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为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和创造能力留下空间;另一方面有利于给开设一些适应新时代需要的课程留下时间。

(3)开设新课程。

实际上,我国的广大教育工作者早已呼唤要开设新课程。在全国各地的教改实验中,出现了学法课、小论文课、科学实验课、创造发明课、科学专题讲座、科学专题讨论会等等。在这一类课程中,突出的特点是: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去自学,使学生学会在社会实践和学习科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系统地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这样,就把学生的精力引导到进行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的研究之中,从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现在的问题是应该扩大这种教改实验的范围和深度,经过提炼形成新的课程,并最后把这种课程纳入我们的课程体系之中。

教学环境的改造。

培养创造性人才,需要改革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但创新教育不是只能在特殊的课程和活动中才能进行,它应该贯穿于学校整个教学、教育活动之中。在我们的学校里应该形成一种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环境和氛围。学校的办学思想和校长、教师们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是形成这种环境和氛围的重要因素。

由于我们历来重视培养学生重复性思维能力,重视以统一的考试来鉴别学生是否优秀,所以我们传统观念中的好学生就是努力学习,成绩门门优秀的学生。按照这样的好学生标准,那些有突出特长、有想象力、创造力的学生就可能不在其列。由于我们强调学习前人所积累的知识,所以在师生关系上,我们维持师道尊严,强调趋同性,凡事都要求统一。有人甚至想把军营里一切划一的要求,也移植到我们的学校里面来,认为只有那样才体现学生素质高。而所有这一切都是和培养创造性人才的要求相背的。

学生健康的个性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才能的基础。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要求每一个学生都门门优秀,就会把一个天才变为普通人。有想象力、创造性的孩子,总是好奇好问,好突发奇想,具有思维的批判性,往往会使我们的教师难堪,无法应对。为了培养创新人才,使我们的学校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沃土,我们必须建立一种新的学生观。我们要重视学生对人类过去积累知识的学习,但是,决不要苛求有个性特长的学生门门优秀,不要以他们在我们眼前表现的不足而过多地责备他们,而应该把他们看成一个个正在发展的个体,尊重他们、宽容他们,要对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每一点可贵倾向,都给予鼓励和帮助。我们的学校里,要形成一种民主的教学氛围,因为只有民主,才有可能发展求异思维,使有创造性的思想、见解充分地发表出来。

教学方法就是培养人才的方法。不同性质的人才应该用不同的方法去塑造。过去,我们着重培养重复性思维的人才,把学生作为储藏知识的容器。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授法就是用告诉的方法传授知识,这是因为单纯就传授知识而言。告诉的方法效率最高,它可以细致准确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剩下的问题就是看哪个学生记忆得最好。可以说从古至今,我们的大多数课堂都是承袭这种教学方法,而且成为成千万计教师的教学习惯,而今天的时代,要求培养善于思考、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学生不能只是被动地接受所谓的真理。学生在课堂上应该是学习的主动参与者,他们应该在积极的思辨中、在不同见解的碰撞中,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我们要培养和发展他们思维的批判性、发散性,要使他们不仅准确地掌握人类已发现的知识本身,还要他们在课堂上、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下,体会人类发现这些规律的过程,要引导学生去自学、去研究、去争论、去自己推理归纳、去做探索性实验。

在培养重复性思维能力的传统教学方法中,还有一个最大的弊端,就是教师布置大量重复性的作业。适当的练习对于掌握知识,学习运用知识是必须的,现在的问题是练习太多太重。我们的教师希望通过学生大量重复性的劳动,形成思维定势,以求学生在头脑中知识复制印象的深刻。这是目前中国学生学业负担沉重的主要根源之一。在这种作业重负之下,学生没有了游戏、没有了学习兴趣、没有了个性特长,当然也就没有了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即使我们中国的孩子最富有想象力,在课业的重负下他们的创造性也会被窒息。这是中国学校的最大悲哀。学生成天在那些题海、题林中翻滚,做那些与生活、与现代科技相距甚远的习题,其目的就是把知识记住,并会运用这些知识去应付那些权威的考试。这种状况必须改变。

改变考试制度,改变教学内容,改变我们的教学观念,给学生以尊重和宽容,就像给种子以肥沃的土壤。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给学生以时间和空间,就像给种子以空气和阳光,会促使创造性人才的茁壮成长。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笋芽儿
一次特殊的期末考试
续写课文《水乡歌》
可爱的小虾
美丽的星空
躲雨
小猴结婚
我爱我的家乡
最好吃的苹果和梨
小熊拔牙
快乐的冬令营
青蛙搬家
逛市场
小鸡得救了
小毛驴和牛大哥
超市收费的会计处理方法与征税规定各不同(1)
浅论网络会计对审计的影响
环境负债的会计研究(1)
试论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不足与完善(1)
试论财务会计的逻辑体系(1)
新旧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制度的比较(1)
我国税务会计模式的构建(1)
论审计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中的作用
浅析企业风险管理中内部审计的作用
试论会计电算化系统下的内部控制制度(1)
新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计量规范问题的思考(1)
谨慎性原则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研究(1)
对新旧企业会计准则有关职工薪酬差异的研究(1)
新旧所得税会计准则比较及对企业的影响(1)
绿色会计计量初探(1)
《日月潭》教学设计之二
《日月潭》教学设计之三
《黄山奇石》片断赏析
《黄山奇石》综合资料
《日月潭》教学构想
《葡萄沟》教学设计之一
《北京亮起来了》教学设计之二
《葡萄沟》综合资料
《葡萄沟》教学设计之二
《黄山奇石》教学设计之一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设计之一
《黄山奇石》教学设计之二
《北京亮起来了》教学设计之三
《日月潭》教学设计之一
《葡萄沟》教学设计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