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小学语文美育的研究

小学语文美育的研究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8

小学语文美育的研究

"

从美学的角度来看,语文有着独特的魅力,在教材中,我们可以随处可见一些写得相当优美的文章,这些文章无论在语言上、意境上、形象上,甚至在结构上都充分表现着美,如能在语文课上由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学会去细细体味,那么对学生的审美能力(美的感染力,创造力)会有大大的提高,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的效果。

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之中美育得到了全面的阐述:美育不仅能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动,促进智力的开发,培养创造能力。语文美育是指以马克思主义的审美观为指导,以语文教育中美的因素去教育学生,陶冶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强调语文美育,把语文课上成生动活泼,直观形象,情趣盎然的课,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性,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享受美,品味美,体验美

一、语文美育的内容

语文美育的内容相当丰富,它涉及到许多方面,笔者以为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自然美

所谓自然美是指由一切自然物的颜色、形状、光泽、线条等产生的美。在语文教材中占有相当一部分,这些课文能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遐想,产生愉悦的心情,如《春》、《台湾蝴蝶甲天下》、《火烧云》、《万里长城》、《黄山奇石》等。

(二)社会美

社会美指的是人类社会中的美,可以包括个体的美和群体的美,语文教材中相关这方面的篇章也有很多,如《飞夺泸定桥》体现了战斗之美,《忆铁人》体现风尚之美,《张海迪和她的妹妹》体现人格之美,《养花》体现了生活之美……

(三)科学美

科学美指的是从人工创造的各种形体及自然现象、科学现象过程中体现出的美。相关于这类的科普小品文在语文教材中也有很多,如《火龙出水》、《会说话的灯》、《意想不到的灾害》等。这类文章通过文学的手段,向学生深入浅出地介绍科学知识,如教师只从抽象的理性的角度去介绍,往往会使以形象思维为主体的小学生很快丧失兴趣,教师应通过语文教学使小学生理解并学会欣赏美,评价科学技术美;并运用美的动力推动科学技术的学习和创造。

(四)艺术美

艺术美是一种综合的美,艺术之美包括很多方面,如结构的美,语言的美、意境的美、选择的美等。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整体,引导学生去探索、感悟文章中产生艺术魅力的因素,这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尤为重要。

二、语文美育的特征

(一)形象性

语文美育是以展示课本的形象,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为手段的教育。课文中所展示出的往往是使人身临其境的风景,或有血有肉的具有鲜明性格的人物形象,如甲天下的桂林山水,严守纪律的邱少云,聪明可爱、机智勇敢的雨来等。

(二)情感性

文学作品往往包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课文中的情感因素,是学习的关键,也是审美的关键,“一切景语皆情语”李白诗《早发白帝城》描写李白流放夜郎,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惊喜交加,旋即放舟东下江陵时喜悦畅快的心情,教学时应把握李白当时的心情,层层推进,以使学生与诗人的情感达成共识,从而受到感染,领悟诗意。

(三)愉悦性

学生面对优美的文章自然而然会产生一种愉快,舒适的感受,为美好的事物所感动,产生精神上的愉悦;对丑陋的现象产生痛恨,愤怒与不满的情绪反应,对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努力营造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绪氛围,创设和谐,欢快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感情,让学生主动走进文章,而不是牵着学生去分析字词句。

三、语文美育的审美心理要素

(一)审美感知

感知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感知语言文字是学生接受书本知识的开端,学生在对教材的阅读过程中,发现美,在大脑中描摹作品的形象,体味文中美的章节,产生一定的审美价值,如在教学朱自清《春》一文时,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然地通过感官去感受朱自清所描绘的春天的“山”、“水”“花”、“草”、“风”“雨”,从而产生对春天的无限热爱之情。

(二)审美想象

想象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内部和外部复杂而有系统的反映,儿童的想象力量相当丰富的,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运用想象来再现教学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所描绘的自然景观及生活场景,从而发挥学生的审美想象,产生“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文心雕龙·神思篇》)的效果。自觉的审美教学操作在教学目标中同时认定审美目标,如在教学《忆铁人》,可抓住文中的第一部分“铁人走到哪儿,哪儿就是接待站”及最后一句“夜深了,铁人还在那里辗转反侧”展开想象,想象人们是如何找铁人谈心?铁人又是如何对待的?想象铁人在想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那样的想法?通过这样的引导,激活学生的审美想象,从中领悟到铁人的好品质,从中体会到风尚之美。

(三)审美理解

审美理解是审美活动从感知,想象发展到审美理性阶段的心理活动,是理性的直觉,由于小学生的学习心理更侧重于形象思维,教师应注重引导,帮助学生把理性因素溶入直觉之中进行形象思维,即教师对教材中美的形象作出相应的理性判断,让学生融和理性的判断,细细去体会,这样学生的感受才会更深,如在教学《小音乐家扬科》、《凡卡》等文章,教师应相应地向学生介绍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让学生在阅读时融入理性的判断。又如在教学古诗《江雪》时学生往往只看到表面———雪景的壮观,而不能理解深层的含义,这时教师就要点拨,让学生细细观察渔翁,使学生理解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位渔翁竟然不怕寒冷,专心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从而产生对渔夫的敬意,达到审美的目的。

(四)审美情感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人对客观事物是不会无动于衷的,总会产生一定的态度或感到美,感到愉悦;或心情不愉快,感到丑恶。在语文教学中这一客观事物指的就是情感的载体—教材,教师应充分发挥文学作品的情感作用,运用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和艺术的感染力量,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从而引起共鸣。

课堂频频发问:“你们说美不美?”“你们喜不喜欢?”“你们想到了什么?”这类现象,笔者以为在美育中是值得深思的,良好的审美过程,恰恰是心灵深处的激荡,要求人们用语言清晰地表达这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原本就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何况是小学生呢?

《文心雕龙》中“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如在教学《趵突泉》一文时,教师应通过指导在学生眼前勾画出一幅形象的图画:大泉汩汩而流,小泉如珠花碎玉,让学生自己去品味、去欣赏、调动学生自身情感因素,从而获得艺术的美感,而不是告诉学生大泉如何、小泉如何。又如教学《我是你的儿子》一文时,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在学生脑海中再现焦裕禄冒风雪,顶肝痛,挨村逐庄,访贫问苦,给贫苦百姓送温暖的画面,并联系文中焦裕禄的语言“我是你的儿子”使学生看到了愿做劳动人民的儿子,为人民群众竭力服务的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从而产生巨大的心灵震撼。

四、语文美育的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激发他们的审美意识,让他们能融入文章去感悟文章的内涵。

(一)教学结构要系统化

事物的有机统一性、完整性是美;反之杂乱无章、残缺不全、苍白无力则不美。教学结构也是同样需要完整、严密。教学设计、教学目的要和课程的总目标有机统一,教师应对学年、学期的语文教学作一个预先规划,每一单元要突出重点,每一课时都要设计完整严密,千万不可上到哪里就哪里。如果因为某种原因这一课时的内容无法完成,也要" 进行巧妙的过渡,并在下一课时及时、合理地解决好。

教学结构的系统化还应体现在教师要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加强知识的横向、纵向联系,可拓宽学生的思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从而达到美的教育。

(二)教师的教学风格要稳定

变幻的风格容易使学生注意力分散,教师应不断摸索形成适应自己的风格,并稳定下来,不要忽而这样,忽而那样,花样百出,弄得学生手忙脚乱。

(三)教学方式要灵活多变

一层不变的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厌倦而产生疲劳影响美感,即使是一些优秀的教学模式也应该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相应地改变教法,推陈出新,使学生永远保持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尤其在导语、结语的设计,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都应该具有多样化。如教学《景山公园》一课,教师可以开门见山:“让我们跟着文中的小朋友去神游景山公园,欣赏一下那里的美景”;教学《大海的歌》可采用提问的形式:“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有谁乘过大海轮?谁能讲讲大海的美丽景色?”让学生和以往的生活动经历挂起勾,产生美好的遐想;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可采用渲染情境的方法,教师用低沉的语调再现1976.1.11日首都人民扶老携幼送别总理灵车的情景,让学生感受“悲”的美。

(四)教学活动要有节奏

节奏是指均称的有规律的进程,强烈的节奏感是美的一个重要因素,课堂教学是一种有规律的传达和感受活动,应有高低起伏,强弱快慢,急缓张驰的变化,也只有这样才能扣住学生的心弦,引人入胜,笔者认为教学活动的节奏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1、教学语言要富有节奏感

富有音乐感的节奏性语言能给人以愉悦感,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单调的声音刺激会使大脑皮层很快进入抑制状态。教师的语言要富有节奏感,教学语言节奏感是指在教学进程中,由教师内心情感而引起口头语言快慢、强弱、断续有致的变化,语气语调的刚柔、抑扬有机的结合。其语速应快慢适中,语调要高低有别,节奏要板眼分明,做到快而清晰,慢而紧凑,高而不躁,低而不咽,疏密相间,张弛适宜。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的开头一部分教师应用低沉的语调叙述;在人们哭泣着追赶灵车时,教师的语调应是急促的。教师语言的节奏感还体现在目标处理时,在讲授重点和深奥之处应放慢语速,增强音量,在一些容易之处,可加快语速。

2、教学内容要主次分明、注意疏密

教学传授的信息有疏有密,时间的分配要有多有少,这样就会造成一种疏密相间、错落有致的变化,这种变化使学生产生精神的愉悦。面面俱到,胡子眉毛一把抓即分散了学生最佳的注意时间,使感知强度减弱,造成浮光掠影,浅薄表面,又使学生兴趣索然。如在教学《小珊迪》一文,由于文章文字浅显,教师没有必要在理解内容上花大时间,可抓住重点句讨论“但是我想到孩子那诚恳的面容,想到他使人信任的神情,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那种人”指什么人?“我”为什么断定他不是那种人?“我会永远照顾小利比的。”“我”为什么要永远照顾小利比?这样的教学显然比逐段讲解分析要科学,着眼于整体、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思维辐射做到主次分明,疏密有间,又如教学《白杨》一文,这篇课文以象征的手法,歌颂祖国边疆的建设者扎根于那块土地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做出贡献。文中有重点语句,教师可抓住这些句子细细品味,白杨的样子是怎样的?它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课文仅仅是在写的白杨吗?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的解决,学生很快地将白杨与建设者紧密地联系起来,在后面的学习中,教师就能很好的把握节奏,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白杨”这一形象的美。

3、课堂组织要处理好动静的关系

这里说的静指的是教学活动中相对安静的聆听或思索;动指的是教学活动中一种活跃状态,如热烈的讨论,竞赛等。一味地静会使课堂气氛沉闷;一味地追求动,往往会造成课堂秩序混乱。沉闷或混乱的课堂都是不美的,只有两者和谐而有机的统一才能即保持课堂的朝气,又维持课堂的秩序。

(五)教学气氛要富有情趣

教师进入课堂就应始终保持饱满的情绪,这样学生自然就有精神,并以高度的注意力、热烈而紧张的情绪听课。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师生交往的过程,师生之间应多采用交流式、探讨式的方法,拉近师生的关系并根据学生的问题,学生的个性特点,或开门见山,烛照幽微,真诚坦率;或讽喻旁敲,温情含蓄,启发等待;或侃侃而谈,如叙家常;或庄,或谐,或抑,或扬,使每个学生感到师生关系的和谐,如坐春风,同时还要分散难点,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总之教师应运用高超的教学艺术去调节课堂教学气氛,形成课堂精神环境美。(课堂精神环境美,指的是教学双方在教学活动中配合默契,融于一体,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

(六)教学手段现代化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审美教育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声音、图像把课文中所描绘的形象生动、直观地再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可以直接用感官去感知,能加深情感的体验,如教学《船过三峡》一文,在介绍三峡美丽、壮观的风光时让学生看录像,使他们真正的领略山之奇:群山起伏高耸,云雾缠绕;水之急:江水在群山中七拐八弯,左冲右撞;船之险:大轮船像摇篮,又像竹叶,随着浪花飘。同时让学生听配音朗读,使学生自然地进入诗的境界,陶醉在美的氛围中,达到审美的目的。又如教学《海底世界》一文,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亲眼看到“海面上波涛澎湃的时候,海底依然十分宁静”;看到“阳光照不到海底……500以下就全黑了……都有许多光点像闪烁的星星……”的奇妙景象。让学生亲耳听到“海底动物在窃窃私语,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还有的在打鼾。”学生的兴趣一定十分高涨,一定能更好地感受海底世界的奇妙。

(七)课堂教学要结合课外阅读欣赏

语文美育光靠课内的若干篇文章来开展是有限的,只读课本,不广泛涉猎是不够的。课内是流,课外是源,要鼓励学生大量阅读,在阅读中提高审美能力。教师应有意识的向学生推荐一些小美文,让学生颂读,使他们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文学作品的美。如教师可利用课堂前5分钟由学生带读并讲解一首古诗。

(八)适时地组织创作,在创造中体验美

创造活动给人带来的美感是非同寻常的,它比一般的审美活动的美感更强烈更深刻,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能引起主体认知系统最大的主动性,使其处于被激活的状态,并使求知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语文教学要适时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创作,在创作中体验美。如一次习作训练,教师发现校走廊上一棵盆景树,最近突然病了,叶子枯黄,细枝条无精打采地垂着,而同样办公室里的那盆却葱绿得很,于是组织学生观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学生七嘴八舌,教师引导告诉学生这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不易死的植物,学生的兴趣就更浓了,非要调查个水落石出,经过一周的调查,大家认为这棵树是他们害死的,是在无意中害死了小树,这时教师便请同学创作《一棵小树的死》一文,在深刻的体验中,同学们受到了美的教育,也明白了应该关爱身边的生命,不要漠视它们的存在。又如在教学《春》后,结合班级同学爱看古诗,读古诗的特点,请同学写赞美春天的诗并登上讲台颂读,有同学写道“细雨蒙蒙雾重重,鸟语声声隐此中。东风拂面不觉寒,春光一现有几何?”,“一恍神州春来到,去年燕子今出巢。天南地北种青草,闲时喜听春雨闹”,“冬雪残去春风来,万顷天空一片蓝。虽说柳枝未出芽,其实春气早已到”虽然这些同学的诗作在遣词上,意境上都显得相当稚嫩,但学生看到自己写的诗还是很满意,因为他们在创作中体验到了快乐,体验到了美。

参考资料:

·浙江省教委会师范教育处 《小学语文教学技能》

·张相轮 钱振勤 《教学美学》 江苏教育出版社

·钟为康《语文教育心理学》 警官教育出版社

·符丕盛《心理学》 华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的奶奶
我终于“投降”了
我家的植物
检查作业
我发明的机器人
粗心的小花猫
猫师傅和老虎徒弟
捉知了
我和妈妈谈奥运
我的课余爱好
老鹰捉小鸡
小乌龟
人类的未来
钓鱼对抗赛
美丽的玉鼎广场
关于学数学课堂中的“双管齐下”
走向“被看”的美学(1)
搭售行为的反垄断法规制分析(1)论文
关于伦理学视阈下的网络教育与教育公平
浅谈对加强《马克思主义基础》课程基础性地位的思考
当代审美实践与文学本体论的构建详细内容(1)
关于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有效应用奥尔夫教学法
论电子商务中消费者权益的法律保护(1)论文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读的训练
我国证券发行的审核制度(1)论文
中外票据保证制度比较研究(1)论文
什么是美学(1)
浅析电子商务对增值税税收法律制度的影响(1)论文
财税司法权
浅析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
《小柳树和小枣树》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酸的和甜的》教学设计1
《小柳树和小枣树》教学建议
《风娃娃》教学实录
《风娃娃》教学建议
《小柳树和小枣树》教学设计 片断
《小柳树和小枣树》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
《酸的和甜的》教学建议
《酸的和甜的》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酸的和甜的》教学设计2
《酸的和甜的》教材简说
《小柳树和小枣树》教材简说
《风娃娃》教材简说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 片断
《小柳树和小枣树》教学设计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