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浅谈批评的艺术性运用

浅谈批评的艺术性运用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8

浅谈批评的艺术性运用

" 后进生是指班级中思想品德方面表现较差或学习成绩较差或二者皆有的学生,他们人数不多,但在班级中的影响很大。因而,班主任在转化后进生工作中,首先要有防范于未然的思想意识;其次,要了解后进生的心理活动特点,用客观的一分为二的观点评价他们。转化过程中,班主任要发挥教育主导作用,批评必不可少。进行批评教育时,注意抓住批评时机,选用适当的批评方式,合理使用批评用语,就会消除后进生的心理戒心,缓解学生事发后的不安心理与冲动不止的情绪,为达到真正教育目的做好前提准备。讲究批评的艺术性运用,往往事半功倍。笔者在此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转化工作时,批评时机选择的恰当,有利于学生认识错误的根源,产生改正错误的决心。

所谓批评时机,就是什么时候批评。常言道:‘打铁须看火候’。批评也要把握时机,早了晚了都不行。批评早了条件不成熟,不仅达不到预期目的,还可能出现僵局,批评迟了,就会事过境迁,失去意义,使错误发展。

怎样选择恰当的批评时机呢?

(1)选择恰当的批评时机,这需要了解学生,摸准批评对象的心理活动的规律。比如,当一名学生在劳动中(或其他方面)受到表扬时,给他指出学习上的某些缺点和不足,即使比较严厉,他也容易接受;而当一名学生在有关个人荣辱上受到刺激,或在学习中受到挫折,心情沮丧,缺乏前进信心时,对其批评,即使不重也不会有好的效果。

(2)选择恰当的批评时机,这需要注意时间性。从现代的心理学、生理学来看,晚餐前的四时至六时,一天的疲劳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身体上,都已达到了顶峰,于是焦躁不安,思考力减弱。由此,下午四时至六时,是不宜批评人的时间。只要时间允许,尽可能避免在被批评者疲倦、不安时批评他。

(3)选择恰当的批评时机,这需要经验的积累,有时甚至是灵感。九五年下半年,我教初一 三班,并担任该班的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强化教育时,有幸选择到一次恰当的批评时机,利用这次时机为强化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记得当时,有这么一天,我较早地来到班里,发现学生张某不经他人同意就把他人的课本、练习册借给其他班的同学,结合其他同学的反映,我当即决定对他的这一行为进行教育。如何进行呢?我乘其将他人的课本等东西拿出教室之际,来到他的桌前,把放在课桌上的数学课本、练习册拿起,然后放到讲桌上,等铃声一响,学生就座时,我宣布上课,并让全体学生打开课本,此时,张某发现自己桌上的课本没有了,便着急起来,东瞅瞅、西望望,我见状,叫起张某问道:“张某,你在干什么呢?”张某答道:“老师,我的课本不见了,不知谁给拿走了,真是,也不经我的允许就拿走,太不象话。”我借机诱导他,“你知道,拿你课本的人违反了《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的哪一条吗?”他沉吟了一会儿道:“违反了‘未经他人允许,不得私自动用他人物品’这一条。”此时,我认为批评教育的时机已到,便当着大家的面说:“同学们,对不起,老师今天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那就是未经张某同学同意,私自把他的课本拿走了。 这种行为严重违反了《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有关条文,在此,特向张某同学道歉,对不起。希望同学们,不要像老师这样,把这种‘未经他人允许,私自动用他人物品’的陋习沿袭下去,更希望有这种不良习惯的同学彻底改正它。同学们能做到吗?”虽然我未直接批评,却收到了好的效果。至此以后,张某果真改变了自己这一行为习惯。

可见,转化工作中,批评时机选择的恰当,十分有利于学生养成教育的形成与发展。

二、转化工作中,批评方式的选用妥当与否,直接关系着转化效率。批评方式有多种,事后批评是其中的一种。在实际工作中,事后批评的选用,有时更能敲开后进生的心扉,为了解当时情况,公正地进行评价、处理打下教育基础。当然,事后批评决不是姑息迁就,而是等待时机,以求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什么是事后批评?事后批评,也叫延缓性批评,就是在问题发生后先设置一个缓冲阶段 ,等当事人头脑冷静下来后再作批评教育。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冷处理”。准确把握冷处理,对解决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矛盾能起到难以估量的作用。

1、采用事后批评,能发挥被批评者自我教育的主观能动作用。

人的心理状态对接受批评信息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当人们的情绪处在稳定或心情舒畅时,最易于接受批评的信息;当情绪处于被动或在气头上时,感受到批评的信息就会引起猜疑和抗拒心理。 事后批评就是让人在情绪稳定易于接受信息的状态下接受批评,以获得最佳效果。作为班主任,常碰到两个学生发生口角或打闹的现象,一般情况下,班主任都会立刻制止,然后进行批评教育,但有时效果不尽人意,究其原因,是当事学生的情绪还没有稳定下来,还未意识到口角、打闹本身就不对,其思维还停在老师该如何给自己做主上。此时,班主任的批评教育或是压服、或是各打五十大板、或是有失公允;实际工作中,每当我遇到这种事时,总是巧妙地动用事后批评的教育手段,先让当事者回去考虑对方到底错在哪里,我到底对在哪里;然后再等到过了一段时间后进行处理。由于通过时间的延缓,给双方了一个“自我反省”的机会,使他们被激情淹没了的理智重新恢复过来。当我在对此事进行处理时,双方均能觉察到自己的错误根源。所以,恰当地运用这一手段,能发挥被批评者自我教育的主观能动作用。

2、采用“冷处理”可以起到:“钝化矛盾”的作用。

所谓钝化矛盾,就是在矛盾一时无法根本解决的情况下缓冲矛盾。现实生活中的矛盾有多种多样,有的矛盾,到了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地步,就因顺势解决;有多矛盾比较复杂,造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时还不具备解决的条件,如果把它先钝化一下,再待机处理,也不失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历史上“将相和”的故事,可以说是钝化矛盾的典型例子。现实中,我班有两名女生,在初一时就相互推诿。一次出黑板报时,双方又斗起嘴来,问其原因,小学一个班时彼此矛盾重重,老师没有解决,到了初中,又是一个班,于是矛盾再一次激化。为此,我不失时机地采用“钝化矛盾”这一手段,先让双方停止口角,然后和她们约定:这一周内不准和对方讲一句话,谁先说话就是谁错。一周后,再回头处理这事时,双方觉得彼此之间无深仇大恨,也觉察到了斗嘴吵架不仅影响集体荣誉,也影响了双方的学习情绪,彼此不说话却相安无事,于是,双方共同达成协议,互不说话,共同维护性集体的荣誉。可见,钝化矛盾有利于排除学生间的不安定因素,使班级工作顺利开展。

3、采用“冷处理”,要注意选择时机。冷处理主要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1)性格暴躁,自制力差的学生犯了错误;

(2)家庭原因或身体不适的学生犯了错误;

(3)某学生的错误比较复杂,而且抵触情绪比较大时。

教师在运用时,要根据情况灵活使用。但是,“冷处理”不能坐待时机,相反,还应创造条件,促进时机的到来。我班有个学生,一次在课堂上顶撞了自己认为课讲得不好的老师,我得知此事后,就想,如果马上把这位学生叫到办公室进行批评教育,然后责令他向老师赔礼道歉,这名学生表面上可能屈服,内心里极有可能还会遇事爆发,因此,我不失时机地使用事后批评这一方式,没有直接地谈论此事,只是轻轻地说:“我听到你对某某老师很不礼貌,很出意外,明天到我的办公室里谈谈。”经过一晚上的思考,冷静下来的学生在第二天上我办公室时终于做出了明智的选择。我知道这一延缓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它既为学生在谈话前自我反省提供了条件,又促使学生自我反省,激起了学生感情上的变化,使其逐渐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所以,采用事后批评这一教育手段时,特别要注意时机的把握。

三、讲究批评的艺术性,合理地使用批评用语,有时能更好处理一些在校园内发生的矛盾。

作为班主任,提高自身的教育理念,讲究批评的艺术性,加大情感的多投入,善于借鉴其他老师的教育经验,就会让自己的工作减少难度。笔者曾经借助一位极有经验的老教师的教育个案,有幸地调节了一位学生和他的任课教师之间发生的矛盾,因为调节地及时,这位学生的情绪很快就平复了。记得是这么一天,一名后进学生,下课后找到我,说上节课她根本没有违犯纪律,而是她旁边的同学没有注意听讲,老师却把她批评了。说话的语气,是气呼呼的,给人感觉受了多大的委屈似的。我一看,这是来告状的。看学生的表情,老师可能真的批评错了。怎么解决?听完后,我稍停了一下,然后问她:“你是不是感到心里特别的委屈的?”“是呀,”学生回答。接着我又问她:“老师问你一个问题,人这一辈子,有没有不受一点委屈的?”她说:“没有,谁能一辈子一点委屈都不受?”我说:“是呀。人都有受委屈的时候,这样人就有一个承受委屈的能力问题。能够承受委屈的人,在委屈面前就能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被意想不到的委屈压垮,活的就刚强,就自我。不能承受委屈的人,一点小的委屈,就可能把自己压垮。而承受委屈的能力,也不是天生就有的,也是锻炼出来的。每受到一次委屈,挺过来了,承受委屈的能力就强了一点。让我说啊,你今天是占了个大的便宜,第一,老师批评你,客观上是在关心你,这点对吧?”她点了点头。“第二,恰恰是老师的失误,让你真实的感受到一次受委屈的体验,如果正确对待,你就有了一次锻炼的机会,而且很难得的机会。你说是吧?”听我这么一说,这名学生不再生气了,而是笑了。从人生视野的角度说服了学生。一次误会,一次教育学生的机会。而且是机会难得。

总之,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时常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棘手问题,如果要采用批评的手段,那么一定要注意批评时机的选择和批评方式的选用,再加上合理的使用批评用语,讲究批评的艺术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与后进生进行心灵的对话,从而达到教育改正其行为必先改正其心灵的目的。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捉知了
粗心的小花猫
我发明的机器人
我的奶奶
小乌龟
检查作业
猫师傅和老虎徒弟
美丽的玉鼎广场
钓鱼对抗赛
人类的未来
老鹰捉小鸡
我终于“投降”了
我家的植物
我的课余爱好
我和妈妈谈奥运
搭售行为的反垄断法规制分析(1)论文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读的训练
中外票据保证制度比较研究(1)论文
财税司法权
浅谈对加强《马克思主义基础》课程基础性地位的思考
我国证券发行的审核制度(1)论文
浅析电子商务对增值税税收法律制度的影响(1)论文
关于伦理学视阈下的网络教育与教育公平
走向“被看”的美学(1)
浅析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
关于学数学课堂中的“双管齐下”
什么是美学(1)
关于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有效应用奥尔夫教学法
论电子商务中消费者权益的法律保护(1)论文
当代审美实践与文学本体论的构建详细内容(1)
《风娃娃》教学建议
《小柳树和小枣树》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
《风娃娃》教材简说
《小柳树和小枣树》教学建议
《小柳树和小枣树》教学设计4
《小柳树和小枣树》教材简说
《酸的和甜的》教学设计2
《酸的和甜的》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小柳树和小枣树》教学设计 片断
《酸的和甜的》教材简说
《酸的和甜的》教学设计1
《酸的和甜的》教学建议
《风娃娃》教学实录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 片断
《小柳树和小枣树》第一课时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