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让心灵去沉醉与神往─谈学校美育与德育

让心灵去沉醉与神往─谈学校美育与德育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8

让心灵去沉醉与神往─谈学校美育与德育

" 美育也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它不是一般的知识教育,而是一种与美的感动相结合的有教育作用的活动。具体地说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美育”一词最早是由法国美学家席勒在其《美育书简》中提出和使用的,他认为美育是通过人们对美的形象的观照、培养对美的情感,纯洁人的心,以达到人的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其实作为美育的教育思想和实施,早就存在于古代诸多教育家的思想和实践活动之中。而在我国的历史尤长。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认为“乐(yue)”可以陶冶人的性情。他在《论语·泰伯》中说人的品性“兴于诗,主于礼,成于乐。”荀子也同样强调主张美的教育,他在《荀子·乐论》中说:“乐(yue)者,圣人之所乐(le)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yue)而民和睦。”近代史上,著名教育家王国维、蔡元培都曾大力提倡美育。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中指出:“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段。此又教育者所不可不留意也。”蔡元培也指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蔡元培教育文选·美育》)他还提出了学校要“体、智、德、美”四育并行的教育宗旨,对近现代的学校教育有很大的影响。

新中国的教育继承了我国历代重视美育的优良传统。但是,文革期间,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真善美与假仇恶往往鱼目混珠,美育尤其是学校美育实际上是名存实亡。粉碎“四人帮”后,美育又提到了与德、智、体、劳同等的位置。近几年来,应试教育这根无形的指挥棒把千军万马引向升学的独木桥,于是,美育在许多的学校已形同虚设,甚至被忘得一干二净,原因是考试一般不涉及美育的内容。不仅如此,由于多年来人们对美育的疏远,多数人把学校美育简单地理解为在课表上开设一两节音乐课和美术课(而且这课也一般不上),这样,就使得美育在许多学校里是不仅实亡,而且名也不存。

学校美育虽然不是一种知识教育,但是却是一种能力教育,它在培养学生对美的认识感受能力,表现和创造能力和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点,古今中外的许多教育家、思想家、美学家的言行都充分证明了。而近几年来,许多有识之士对重知识而轻能力的教育观的否定也对我们该如何对待美育以极大的启示,特别是如今坚定地把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更证明了学校美育不仅仅只是一两节美术课、音乐课,也不是个别学科的简单渗透所能替代的,而应该作为一门与德、智、体、劳既有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重要课程。加强学校美育势在必行。

二、当今学校学生思想状况和德育的困惑

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教书育人是学校的主要任务。文革间的只强调“红”而忽视“专”固然是错误的。今天,如果我们只强调“专”而忽视“红”也是不恰当的,因为教书育人是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只教给知识,不塑造其心灵,培养不出合格的人才。

然而,走进各种类型的学校,简单地进行一下调查,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思想状况着实令人担忧:学习差的学生不思学习,不求上进,或沉湎于三室一厅,或结伙斗殴;而有些学习好的学生不少是只顾学习,不问他事,以至于教室无人扫,垃圾没人倒,自私和势利充斥着他们的心灵。一个学校的一位物理老师不幸患病住院,诊断为肝癌晚期,当校长把这一噩耗告诉给学生时,这个老师教了三年的班级的学生非常着急的是:他们的物理课谁来上?却没有一个学生询问老师的病情,更无人提出要去看望老师,这种冷漠、自私的心态难道不是德育的失败吗!最近,报纸上登载了作家李钢不久前与一个孩子(学生)关于柯受良飞越黄河等问题的谈话,读了令人触目惊心。当李钢问孩子看电视(飞越黄河)时的感觉时,这个已受过学校教育,本应是纯真无瑕的孩子竟希望柯爱良掉下去,理由是那样更刺激;当李钢问及他的理想的时候,他的回答是“挣大钱”,理由是有钱可以享受,当李钢问他会不会像柯受良那样去冒险,像警察那样去助人为乐时,他是满口否定,认为人只有活着才能享受,助人为乐太傻了……虽然像这样的孩子不会是多数,但这也给我们教育者敲响了一个警钟。

学生的思想状况堪忧,其原因何在?一是由于应试教育的误导,使有些学校淡化或忽视了学生的思想教育,走上了一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死胡同。但更主要的是因为学校德育的内容死板,方法单一,偏重于苍白无力的说教,很难被学生接受,更难抵御社会、家庭中的一些反面教育的影响。现今的小学、初中,大都开设了思想品德课,班会、团队活动课,制定了一系列的学生守则、行为规范,但其内容大多是学生要怎么样,而不许或严禁怎么样等等,这样学生往往无法接受,不愿接受,或者表面接受而内心不接受。因为你在思想品德等课上和守则、规范中的规定学去做的,对学生不一定有吸引力,而禁止学生去做的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样,当然会产生令不行,禁不止的教育后果。因此,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彻底改变德育的内容和方法。

三、美育与德育

生活离不开美,缺少美的生活就像沙漠缺少绿洲一样就枯燥单调,没有生机。爱美,是人之常情,人们常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便体现了人们对美的渴求与追求。正因为如此,自从有人类文明以来,不同时代的人们都在沿着美的踪迹,拍摄美的倩影,探求美的秘密,谱写美的乐章。对美的追求体现在每一社会,每个人的生活当中,同样也时刻存在于学生的生活当中。例如,刚刚懂事的孩子就喜欢穿好看的衣服,听大人的夸奖;幼儿园里的小朋友因为得了小红花而欣喜若狂;小学生、中学生更会有意或无意地欣赏和表现他们心中的美。

从美学的角度讲,德育的目的应该是通过说服、教育、管理、影响、感化等多种方式去把学生塑造成为美的人,使他们既具有相貌、体态、服饰、行为、风度等方面的外在美,也具有精神品质、心灵和情操等方面的内在美,而且培养学生的内在美应是德育主要目标。由此看来,学生爱美的本性和德育的主目标应该说是一致的,与美育的目标也是一致的,关键是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是否研究学了生的心理,是否把德育与美育结合起来了。

有的学生喜欢打架斗殴,且屡禁不止,不是因为这些学生会从打架斗殴中得到什么益处或愉快,主要原因恐怕是他觉得敢于打架斗殴是一种勇敢无畏的表现,可以让别人觉得自己有面子、有风度。这说明这位学生错误地把打架斗殴看作是一种美的行为去追求。

再如有的学生学着大人偷偷地吸烟,这也不是因为他会从中得到什么快感,而是他觉得吸烟有风度;有的学生喜欢在大家面前搞恶作剧,引起大家轰堂大笑,也是因为他觉得这样做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实现自己的价值。

对于学生的这些错误行为,过去的思想教育往往局限于谈心、批评、或制定守则、规范去要求学生去做什么、禁止他们不做什么,这种做法,就好像是用脚踢汽车想它发动一样,效果不会好。最好的做法应该是让美育与思想教育联姻,用美去引起学生心灵的沉醉于神往。

高尔基说,按天性说来任何人都是艺术家,都想把美带进自己的生活。人们对美的生活的向往,对美的理想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

契诃夫说:“人的一切:面貌、衣裳、心灵都应该是美的。”

而美育正是培养人们热爱美、追求美、创造美的最佳途径。

美育与德育、智育等相比具有自己明显的特点,它具有形象性,利于认识和理解;具有情感性,容易以情动情,使人们从审美中受到陶治和教育;具有愉悦性,能以具体生动的形象,激起人们感情上的共鸣,产生审美愉快,在享受中受到教育。要想把学生培养成为有外表美更有内在美的人才,必须把德育与美育结合起来。例如:培养学生注意礼貌语言,不说粗话、脏话,通常德育的手段往往是在学生守则或日常行为规范中规定:要讲文明、讲礼貌,注意使用礼貌语言,禁止说粗话、脏话等,用这些条条框框去约束学生,有时学生就难以接受或真正接受。而运用美育这一手段,让学生了解注意礼貌用语,注意语言的纯洁、文明,是一个人美的具体体现,是一种风度,是一种荣誉,这样能引起学生对美的追求。听说某个学校,曾下令把女明星的玉照,男影星的头像全部驱逐出男女生寝室。其目的,当然是为了使青少年学生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态,不要想入非非,这应该说是德育的一种手段,但效果呢?也许“玉照”、“头像”在寝室里不见了,但会不会被驱逐出了青少年学生的心中呢?答案应该是否定的。因为在学生看来,那些影星是美的,那些照片上面隐含着他们的追求和神往,这也是爱美之心的具体表现。要想消除其消极的影响,必须以美育的手段,让学生明白妩媚并不等于美,停留在感官愉悦和形体美感并不是或起码不是最高的审美享受。这样,学生正确地认识和理解了美,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当然,美育和德育的结合并不是简单的二者相加,也不是相互代替。如果我们简单地把要求学生做到的说成是美的,禁止学生做的说成是丑的,要求学生去追求美的,摒弃丑的,同样是难以做到的。所以,要想运用美育的手段以达到德育的效果,首先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认识、鉴赏能力。

爱美,是一回事,但在生活中,我们是否能够善于发现美,却又是另一回事。法国大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艺术论》)

我国南朝僧佑的《弘明集》中讲述了一个“对牛弹琴”的故事:很古的时候,有个叫公明仪的音乐家,弹得一手好琴,闻名于世。有一天,他看见一头牛正在吃草,就想弹几个曲子给牛听听,于是他拨动琴弦,先弹了一支清角之操,尽管他弹得是那么娴熟动听,可是牛只是低头吃草,毫不理会。后来他又弹了简单的曲子,一会拨弄蚊子的叫声,一会拨弄小牛的叫声,那头牛竟竖起耳朵,停止吃草,摇着尾巴,留心地倾听着。

罗丹的话和“对牛弹琴”的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美学道理:不同的人,不同的物,对美的认识、感受的能力是不同的,所以,美育,必须培养和提高学生认识美的能力。让他们正确地辩别美和丑。有的学生爱着奇装异服,那是因为他(她)觉得奇装异服就是一种美,你去禁止他(她),他(她)会觉得委屈,不会接受;而你要是培养和提高了他(她)对美的认识能力,让他(她)认识到奇装异服不是一种美,而是一种丑时,他(她)就不会刻意去追求。有些人不愿学习雷锋精神,这主要是因为这些人觉得雷锋的助人为乐等精神是“傻子”行为,过时了;如果能够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雷锋精神在我们这个社会中的意义,认识到那是一种崇高的人格美,这些人会努力去追求学习雷锋精神的。

其次,作为教育者,必须善于引导学生去认识美,使学生美的观念的需求得到满足,产生美和感动。正如梁启超所言:“……欲摹写其情状,而心不能自喻,口不能自宣,笔不能自传。有人焉,和盘托出,彻底发露之,则拍案叫绝曰:‘善哉善哉,如是如是。’所谓‘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感人之深,莫此为甚。”(《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老师对于美的解释就应像“有人”、“夫子”那样“彻底发露之”,使学生觉得与其“心有戚戚焉”,这样才能心领神会,沉醉于美之中,去追求美。

另外,要注意培养学生初步地表现美的能力,发展他们的艺术才能,为他们将来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美打下基础。

学生是孩子,有时他们虽然认识到什么是美的,但自己还不知道如何去表现美、创造美,也就是不一定知道怎样使自己的语言、行为以及心灵等美丽起来。这就好像鱼是美的,但你不能只给学生一条鱼,还应教给他们捕鱼的技术,让他们自己去获得美的东西,这就需要平时持之以恒的培养、陶冶、实践。

为了达到上述要求,仅仅把美育看成是美术(图画)课或音乐(唱歌)课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可以开设一些美学鉴赏、美学讨论、美学设计课等,培养和锻炼学生认识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美是一个目标,是审美主体心灵的自由,人们在审美情感投入的刹那,便进入了一种忘我的状态,心灵自由自在地在做一次次美的畅游。这是一种心灵的沉醉与神往,是一种人生的高峰体验,是一种人格的开拓。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奥运随感
《画蛇添足》读后感
喜迎奥运
我心中的奥运
读《笨女孩安琪儿》有感
读《少年奇才故事》有感
读《精灵鼠小弟》有感
《长江七号》电影的观后感
《找准人生的北斗星》读后感
《宝葫芦的秘密》观后感
读《万年牢》后感
从《乌塔》想到的
给小朋友们的一封信
超越梦想一起飞
论景观概念及其研究的发展
水环境污染情况及解决措施
现代社会环境工程建设的难点及应对措施
环境科学应用型课程创建
论利用经济手段加强自然资源开发的环境管理
工科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环境监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
浅谈垃圾中重金属的回收方法实验
分析生活垃圾的减量效果
城市给水管道安装存在问题与解决
表面活性剂环境工程中使用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景观规划途径
生物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与前景
绿色包装可持续应用
气候变化关键科学问题的分析
《月光曲》课堂实录及评析
创设情景注重语感──《月光曲》教学谈
让优美的旋律淌进学生的心田──《月光曲》一文教学谈
大胆质疑超越教材──《月光曲》教学案例及反思
追索插问,激活体验──《月光曲》教学谈
“随便说说”辨──《月光曲》教学谈
琴声荡漾美丽驻心田──《月光曲》教学片断与反思
音乐·情感·联想──《月光曲》教学实录
探究──开启智慧之门的金钥匙──《月光曲》教学谈
《月光曲》教学实录
对话价值引导下的生成──《月光曲》课堂实录与赏析
一段小插曲──《月光曲》教学谈
体会联想──《月光曲》教学片段纪实与评析
纠错,别忘了尊重学生──《月光曲》朗读教学案例与反思
《月光典》片断及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