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美国中小学教师培养最新动向

美国中小学教师培养最新动向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8

美国中小学教师培养最新动向

" 美国师范教育现在主要由综合大学来完成,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普通文理知识及专业的学习;另外,还非常重视学生的实际教学能力的养成。这方面的情况,我国已有了比较全面的介绍。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不断改革,美国在中小学教师的教育中又呈现出以下几个新的特点,这对我国的教师培养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一、高度重视师范生教育实习活动,不断提高其教学水平 美国的师范学生,平时也经常走进课程,与学生共同相处,这样培养出来的教师可以很快进入教师的角色,不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适应期。如贝勒大学教育学院规定每门教育类课堂都必须有一整天的教学实践课时,这样学生接触学生的机会就增多了。这不仅让学生学到理论上的东西,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让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该院的汤勒博士指出:“我坚信,给学生更多的机会,让他们接触孩子和中小学生,将来更能适应教师职业。”德州教师证书委员会介绍:“美国所有师范教育院校,都与有关的中小学、教育机构合作,重视新设置的课程。这些措施,使教师教育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从大学走向中小学,强化实践特色。”

最后一点需指出的是,若取得教师资格证书,需经过三个阶段,其中的第一个阶段,师范学生进入国家认可的四年制师资培训方案,包括观察、课堂实习和为期10周的实地学习。在毕业之前,师范生必须参加正式的、州举行的涉及学科知识和教学专业知识的考试。然后,毕业生将在专业发展学校完成一年的合作性教学和学习。第二阶段通过州考试,获得州资格证书。第三阶段,具有二年以上的教学经验后,合格教师可以接受国家教师教育鉴定委员会的考核。成功通过考试的才可以获得国家教师证书。从中可以看出,美国是非常重视师范生的教育实践活动的,只有这样,师范生以及在职教师的实践性培训内容才能得以保证和强化。

二、以老带新,增设新教师入职辅导项目

美国学者富勒(Fuller F.)及其助手在20世纪60~70年代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行了研究,根据教师关注的问题的变化,他们把教师的专业发展分为四个阶段:职前阶段、关注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生存阶段、关注教学效果及校内外影响因素的阶段和关注学生及自己个人影响的阶段。后人以他们的研究为基础,进一步深入分析了教师从业后的不同阶段及其每个阶段的主要特征。

刚走上讲台的新教师通常会面临这样的情况:一方面,由于缺乏教学经验,对课堂教学中的复杂性会感到不知所措,产生由专业理想与教学现实之间的距离而引起的失落感以及师生关系的摇摆不定、教学任务安排紊乱等现象。另一方面,他们也发现从此开始有了自己的学生、课堂、教案和年度教学计划,并且为同事所接纳,从而产生对工作的热情,这种热情抵消了前者的不愉快。

美国学者布什(R·N·Bush)也认为:“一个教师头几年的教学实践对他今后能够成就的效能水平有重要影响,对支配他以后40多年的教学生涯的教学态度有重要的影响,而且决定他能否在教学领域继续教下去。一些研究也证明,教师个人事业成长最快的阶段为从教后最初的5~6年,同时还发现,30%的新教师在上岗5年之内离开教师工作,并且新教师的流失率为老教师的5倍之多(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19

9

7),但是在对新教师入门辅导工作做得好的地区,教师离职人数大为减少。

三、应对基础教育改革,大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

近几年来,美国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的创造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适应形式发展的需要,在教师培训中,把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放在了一个比较主要的地位。

1.在教师培训过程中加强案例教学的研究,注重学员的参与性学习。

旧金山West Ed实验室是全美九大教育研究所之一,主要从事案例研究。据该实验室的朱迪·舒尔曼主任介绍说,这里的教案都是教师写的,实验室里的专家同他们一同研究。教师写案例,能对自己的教学发挥作用,能很好地培养他们的业务,而对研究案例的新教师来讲,能得到很多启迪,避免走弯路。在案例教学的讨论中可以帮助教师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研究中心在教师培训时,所上课程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进行“案例教学”,要求每个学员写一份案例研究,供大家讨论。如该研究中心有一节有关教育评估与政策的课程。由于美国没有整齐划一的评估标准,不仅国家有标准,各个州也有自己的标准,学校还各自制订了标准。学校的考试内容往往不一致,或相互矛盾,给教师带来很大困难。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在阐述了相关理论问题之后,播放了一段课堂录像片,其主要内容是中学项目设计和开卷考试的评分过程。学员们对录像案例积极发表各种评议意见,教师进行归纳和引导,然后学员进行分组讨论。由此可见,美国在教师培训中特别鼓励学员参与研究性学习,从而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2.培养教师的批判思维能力,注重引导他们学会思考。

为了能在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让学生更好地发挥创造性,教师本人必须就是一位具有批判精神和能力的人。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从教师的培训做起,因为“接受过批判思维培训的教师,同样也会加强学生的批评思维的培养,并积极想办法弥补学生的欠缺之处”。有一位教授在大学教授教育学,他在教师培训课程中,进行了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多年前,他让一个朋友冒他的名去上一节课,方法是照本宣科,他故意让朋友把课讲得乱七八糟,不合逻辑,但学生还是认真地记录,居然没有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这时这位坐在学生中的教授举手说:“这些内容都在课本里,为什么要我们记呢?”,冒充的老师说:“等一会儿就知道了!”5分钟后,这位教授又举手说:“我听不懂!”冒充的教师解释一遍,学生还是拼命地记笔记。10分钟后这位老师再次举起手:“还是听不懂!”这时冒充的老师说“我只能这样了,要么你来讲吧!”然后,这位真正的老师才走上讲台开始正式上课。据说这种办法已经试用了多年,其目的是引导接受培训的学员对教师的讲解进行批判性思考,克服学生上课时一味听讲、不假思索地记笔记的习惯。

四、适应形式的需要,加强教师信息技术知识的培训

1.美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近况及存在的问题。

1993年9月,美国克林顿政府作为一项国策,提出实施“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计划”(NⅡ)。自克林顿总统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以来,在联邦教育部门大力推动下,美国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再先进的教学技术,如不唤起教师共鸣,是很难落到实处的。对于信息技术教育,学生的兴趣往往很大,但有些教师反而比较被动,习惯了以往传统的教育形式,对现代教育技术表现漠然。据估计,美国目前有2/3的教师尚不能熟练应用信息技术。因此,面对如此众多的教师不擅长使用计算机,美国在教师培训中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的意识,对他们进行行之有效的培训。另外,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教师培训不可能一劳永逸,必须轮回进行,对不同程度需要的教师给予不同程度的培训。

2.面对存在问题,师资培训加强教师信息技术教育。

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组织的一个教育技术专家组建议将教育技术投资中的30%用于师资培训。不少有名的中小学还采取了富有特色的校本培训模式来培训教师。

在对教师职前培训和继续教育中,提出对信息技术掌握方面的明确要求:在设计教师培训计划时请教师代表参加,培训的目的是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在培训内容上,重视教师对硬件的掌握,同时更强调对软件的开发与运用。对于专门从事计算机教学的教师,进行相对的专业培训,并提供各种各样进修提高的机会,而对广大的教师,则努力让他们知道如何使用计算机等现代教育技术。在培训各年龄阶层的教师的同时,突出对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 美国在中小学校信息技术培训教育中,非常重视企业参与。据统计,有1/3的中小学校受到了企业的捐助。1999年,Intel公司在教育项目上的投资近7000万美元,其中在基础教育领域投入为1500多万美元,占22%。该公司副总裁Stephanie Hallford女士表示,今后准备继续加大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教育培训的投入。

2000年全美教育统计中心(NCES)的调查中指出,在3年过程中有77%的教师参加了各类计算机教育的培训,平均累加时间为4天即32小时。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可恶的老爸
家有两鬼
小女孩
唉,我的老吧
万花筒中的老师
我的表妹
偶的吃醋记录【一】
“娘娘腔” “哭虫”=我的同桌
野蛮女生
外公,您还好吗?
野蛮表妹的蛮招
铁杆.粉丝.三姐妹
我们班的男生
我的妈妈
信息网络时代CBD的发展模式初探
园林绿化工程的养护与管理
浅谈枫笏路立交中桥施工
浅谈集团企业财务的信息化建设
风景园林工程施工要点和提高技术水平的有效措施探讨
浅谈保利天玺住宅小区园林规划设计
探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发展
园林绿化工程现场施工管理相关问题分析
园林设计在园林施工中的有效应用
园林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措施研究
园林景观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城市屋顶花园的景观设计原则及手法
园林施工的给排水问题问题分析
试论工程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与实施
探析焦炉煤气制取天然气技术和经济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案之一
《最大的麦穗》课文原文
支玉恒教学实录——《天游峰的扫路人》
孙建峰教学实录《最大的麦穗》之二
《最大的麦穗》教案之三
《天游峰的扫路人》课文原文
《天游峰的扫路人》说课材料
缺少写作的阅读课
《山谷中的谜底》课课练
《最大的麦穗》教案之二
《最大的麦穗》课课练
观摩支玉恒老师《天游峰的扫路人》有感
《最大的麦穗》教案之一
《山谷中的谜底》课文原文
生成是可以预设的——《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