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教学中回归学生主体的理性思考与探索

教学中回归学生主体的理性思考与探索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12-09

教学中回归学生主体的理性思考与探索

" 【内容提要】本文从教学论角度论述了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分析了造成现实中学生主体地位失落的原因,并提出教学中回归学生主体的途径和方法。

【摘 要 题】教学与课程

【英文摘要】The reform on basic education has been&nbs

一、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意味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育活动的固有内因和最终结果。学生不再是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有着各种不同需要的理性与非理性相统一的学习主体。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教学,不仅仅是“老师讲、学生听”,学习效果也不仅仅是用分数作为唯一衡量标准,而应是对学生个体生命的全面关怀,是为学生未来生活所做的准备。同时,学生又是具有独特性的个体,具有不同的个性。个性是多层次、多侧面的,我国心理学家朱智贤认为:个性也可称为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教育就是要照顾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把发展学生的个性视为其永恒的主题。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闻斯行诸?”就为我们作出了光辉的典范,其教育思想及教学实例详细记载于《论语》中;西方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助产术”一问一答经典教学法、夸美纽斯的《世界图解》、卢梭的《爱弥儿》、裴斯泰洛齐的实物教学法、福禄拜尔的自我活动法等都包含了对学生主体方面的充分肯定的思想。教育活动中教师应把学生主体看成是学生自身的一种不可剥夺的权力,是人性中最能体现人本质的部分。主体性是人作用于社会环境中,在自我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它表现于人的自尊、自立、自强、自律中。马克思说:“主体性是人自身的自然中沉睡的潜力”,正是由于这种潜力的自然存在,从而为人自身的发展提供了可能。18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在《爱弥儿》中呼吁:“在万物中,人类有人类的地位;在人生中,儿童期有儿童期的地位,所以必须把人当人看待,把儿童当儿童看待”。针对当时不把儿童当人看待,不尊重儿童主体地位的做法,卢梭谴责说:“这种教育无异于使儿童成为教育的牺牲品”。因此,教育应承认主体性是学生一种至高无上的权利并应尊重其权利,应从儿童的自然本性出发,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用儿童而不是成人的眼光来审视、评价学生,在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同时注重体现其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为主体的同时也必须注意以下两点:第一,承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一般都受过专门的训练,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懂得如何组织和进行教学,能使学生以迅捷有效的方式掌握人类创造的基础文化科学知识,发展其能力,而且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也有赖于教师的引导。美国心理学家托兰斯研究发现,教师的创造性与学生的创造性之间呈正相关。有些教师在创造性动机及智力好奇心的测验中成绩在中等以上,他们学生的创造性写作能力在三个月中亦有显著提高;而那些成绩在中等以下的教师,其学生便没有进步,充分说明教师的主导作用直接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二,应将学生主体性体现程度作为衡量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如何的评价指标。教师要充分地发挥其主导作用,首先必须尊重、爱护学生,积极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兴趣及爱好,使课堂教学充满激情与活力。同时社会及学校也要给教师创设积极、宽松、愉快的教育环境,这样才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二、学生主体地位缺失的现象及原因分析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虽然教师的教育观念有了一定程度的转变,具有了较科学的教育意识与理念,教师整体素质也有大幅度提高,但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缺失的现象仍屡见不鲜。具体表现在:“灌输”教育仍大行其道,教师的“权威意识”根深蒂固,“中心地位”不可动摇,以“分数”作为唯一衡量尺度的评价标准具有刻板性及不科学性,体罚、变相体罚及有损学生人格的行为仍然存在等。据浙江大学对杭州市、湖州市、台州市、温州市7所初中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初中课堂教学中教师基本上按照自己的教学意图单方面安排课堂学习活动;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记忆所学知识或课本知识;课堂上学生很少举手提问;教学游戏、角色扮演、讨论、辩论、实验探究等方式方法较少被应用;教师在课堂上处于绝对权威的地位;课堂教学气氛不活跃,十分安静等。所有这些现象向人们昭示: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虽是众所周知的真理,但学生主体地位还没能从真正意义上得以体现,学生主体也没有得以很好培植。原因如下:

(一)现行的社会用人体制对应试教育的强化效应

应试教育的弊端必有其社会原因,我国目前“学而优则职”、选拔人才的“唯学历至上”的社会用人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重视人才、重视教育,但它在无形中将应试教育又进一步扩展到研究生教育阶段。社会调查显示:“考研”升温的主要原因是考研者为增加自身价值,获得一定的资本,以适应当前社会形势并为以后能获得一份更高报酬的工作奠定基础,而真正为自身素质提高的人数微乎其微。在激烈的就业竞争面前,就业竞争演变为学历竞争,学历竞争变成了“应试”竞争,这一社会现象必然加剧基础教育的竞争势头,将原本竞争激烈的考试变得更加“炽热化”。只有社会用人机制趋向于以人的实际才能来确定其工作岗位及实际待遇时,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人才的教育目标才有可能实现,应试教育才能真正地向素质教育全面转轨,教育才会真正实现由注重“考试型”人才的培养向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及思维能力、具有主体性的人才培养的转化。

(二)传统教育观念和现行教育体制对学生主体性的漠视影响

首先,博大精深、渊源流长的优秀文化遗产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得到传播和继承,与此同时,传统文化中的某些消极因素也随之影响着学校。如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视社会价值、群体价值轻视个人价值,强调个人对群体的义务、责任和为群体而牺牲的精神,以共性来铸造个性的价值取向等等,这些与西方重个人发展的意识形态相比虽有其积极一面,但它却过分贬低了个体的价值。同时又通过学校教育内化为学生的价值观,在尊师重道、安分守己、严加约束的氛围中,我们的学生被培养成为听话、顺从的“好学生”,学生的个性就可能变得平庸、苍白、千人一面,使之丧失了自主性和独立性,妨碍了个性的自由与自主的发展。其次,长期以来指导我国教育实践的教育理论是来自于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和赫尔巴特、凯洛夫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思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已日益显现出培养的人才缺少个性、缺乏独立及自信。第三,我国应试教育模式造成教学中追求标准答案、重视机械的模仿复制、强调死记硬背的现实,它在无形中压抑了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培养。

(三)课堂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等对应试教育的依赖作用

应试教育是将“升学”、“考试分数”作为唯一追求目标的教育,其弊端是不顾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共性代个性,以个别学生的发展代替所有学生的共同发展,以单方面发展代替全面发展。表现在教学内容上是固定在大纲的范围,与之无关的书籍无需观阅;教学方法上是“满堂灌”,学生主动参与机会少,反复机械训练多;教学评价上是重视学习结果,是将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指标。有人将课堂教学生动地描述为三多三少:全班统一学习的机会多,个人自主学习的机会少;接受学习的机会多,表达学习的机会少;学习水平高的学生参与机会多,学习水平低的学生参与机会少。因此,学生的个性、爱好、特长、自信等在应试教育下根本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和培植。

(四)部分教师的科学教育意识缺乏的制约

教师具有先进的教育意识、科学的教育理念是学生主体性得以尊重、主体权利得以回归的保证。目前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教学时科学教育意识欠缺,严重制约着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具体表现为:其一,教育的专制性。它不仅体现在知识教学上而且表现在人格上,知识教学的专制性让学生唯命是从,敛声屏气,不能反对及异义,树立知识权威;而在人格上,学生和教师地位不平等,教师有权训斥、体罚学生,学生无论如何不能不尊重教师。其二,教师的科学教育意识和实际教学脱节。我国的教师大多是通过师范教育培养出来的,于是师范教育的传统教育意识代代相传,一脉相承,虽学习了一定的教育科学知识,但在实际中难以自觉运用,造成实际的教学中课堂气氛普遍较沉闷,学生独特及新颖的创造思维在有意或无意中被压抑及埋没了,其结果必然弱化了学生的独立意识,进而弱化了人的尊严、人的勇气乃至人的价值观,必然造成其主体性的失落。

三、教学中回归学生主体的途径和方法

(一)实现教学民主化和个性化

民主、自由、和谐的教育环境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必要条件。只有在民主教学氛围中,才会有人格的自由与舒展,才会有思维的活跃与创造,才会有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的表现。

首先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一改居高临下“师为上、生为下;师为主、生为仆;师为尊、生为卑”的这种长幼尊卑的等级观念,真诚与学生平等交流与交往,给学生一种平等的心理氛围,学生不会担心因说错话而遭严厉斥责,不会时时处于担惊受怕、被动压抑状态,能自由自在地表现自己。其次,建立学问民主气氛。创建宽松、开放、民主的校风、班风,使学生能愉快地进行独立思考。教学时教师对教材能正确理解并创造性地应用,不能照本宣科,教学方法灵活,使师生互动,激活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敢于并善于提出问题。第三,鼓励个性与创新。教师对学生不能统得过死,教学中应增大学生选择的自由度,将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所选择,以实现自己个性、爱好及独立意识的发展。

(二)课堂教学模式多样化

教学模式是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操作方式,在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任务的要求下,教学模式应灵活多样,不能一成不变。我国现行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授——学生接受”为主要的或者唯一的教学模式,它有利于班级上课制,使学生在单位时间里很快就学到了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并形成了一定的技能和技巧,但它很难照顾到个体差异,使学生共性有余而个性不足。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结构要求的变化,教学必须采取多种教学模式,如“探究式”教学模式、“自学——指导”教学模式等,把它作为传统教育模式的补充,有利于学生个性和爱好的充分展现,有利于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养成,变学生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进而培养其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

(三)课堂内客丰富且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教育的作用就是让学生为未来生活做准备,所以教育应在生活层面展开。其一,教学应接近学生生活,在教学各环节中寻找原型,如举例、原理应用等,让学生把生活与学习结合起来,易于知识的学习与吸收;其二,增设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综合活动课程,可在教室、校园、校外进行,如进行社会调查、参观或提供给学生材料让学生进行探索与研究来发展与构建学生的主体性;其三,在教学活动中注意营造生活氛围,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体验和理解知识的生活价值及意义,使学习的生活意义不断得以提升。

(四)制定科学的主体性评价标准

由于应试的压力及导向,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往往以学习成绩作为重要的或唯一的评价标准,其做法不科学也不公正。应在评价内容上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坚持知识与能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全面发展;在评价手段上,突破单一的再现式考试手段,考题尽可能测试出学生的能力与水平,并让考试形式多样化,如口试、笔试、实验操作相结合;在评价结果上,体现激励功能和发展功能,让评价结果成为学生主体发展的动力,让学生不断受到激励和鼓励。应侧重肯定性评价与慎用否定性评价相结合,对特殊才能的学生适当加分,对于后进生密切注意其进步并及时予以表扬。

(五)提高教师的素质

教育理论与实践早已证明,教师素质高低是直接影响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关键因素之一。随着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及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师素质的提高已成为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任务。新时期教师不仅应具有传统教师的条件外,还应具备科学的教育意识及科研能力,跨学科的广博知识、理解他人、和他人交往的能力,了解学生心理的能力等现代素质,努力实现从知识传递者到学习的指导者、协作者、促进者的角色转化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暑假郊外秋游
我家的猫
成长中的一件事
秋天的流花湖公园
秋色花园
从《乌塔》想到的10
观察日记——小金鱼
从《乌塔》想到的
从《乌塔》想到的1
蝈蝈儿讲的故事
公园的一角
从《乌塔》想到的8
我的发现
从《乌塔》想到的7
花花的故事
财务杠杆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
建筑施工中几种常见质量通病的分析
中国式国企管理60年
分析建筑工程拖延工期的原因及对策
粤东北客家围龙屋建筑中的风水
西方EVA价值评价与物流企业管理创新
“飞特族”冲击国企管理
居住区规划的理解
创业板企业激励机制的方案探讨
角度过程能力指数及其在非对称角偏差下的推广
居住区教育设施的服务半径
浅谈提高煤炭运销管理水平须加强统计工作
浅谈企业会计信息化现状及发展途径
浅论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高层建筑楼前广场的设计方法初探
《看电视》随堂练习 提高篇
《看电视》重点字词梳理
《邓小平爷爷植树》考点练兵
《笋芽儿》之老师语录
《胖乎乎的小手》老师语录
《看电视》重难点分析
《看电视》重点字词意思
《看电视》作者简介
《邓小平爷爷植树》趣闻故事—邓小平爷爷实事求是小故事
《邓小平爷爷植树》趣闻故事—邓小平爷爷勤俭节约小故事
《看电视》老师语录
《邓小平爷爷植树》教案讲义(三)
《看电视》随堂练习 巩固篇
《看电视》重点句品读
《春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