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2-11-20
环境艺术概论
设计是连接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桥梁,人类寄希望于通过设计来改造世界,改善环境,提高人类生存的生活质量。
从构成世界之三大要素的自然──人──社会这三个座标体系出发,现代设计已从产品设计拓展到环境艺术设计。可以说环境意识就是一种现代意识,环境艺术设计,包括了城规建筑设计、园林广场设计、雕塑与壁画等环境艺术品设计上以及室内设计。室内设计是为了满足人们生活、工作的物质要求和精神要求所进行的理想的内部环境设计,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以至于快速发展成为一门专业性很强、十分实用的新兴边缘科学。纵观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呈现以下几个特征:
一:回归自然化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长,人们向往自然,喝天然饮料,用自然材料,渴望住在天然绿色环境中。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设计的流派由此兴起,对世界各国影响很大,在住宅中创造田园的舒适气氛,强调自然色彩和天然材料的应用,采用许多民间艺术手法和风格。
二:整体艺术化
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丰富,人们要求从“物的堆积”中解放出来,要求室内各种物件之间存在统一整体之美。室内环境设计是整体艺术,它应是空间、形体、色彩以及虚实关系的把握,功能组合关系的把握,意境创造的把握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协调。许多成功的室内设计实例都是艺术上强调整体统一的作品。
三:高度现代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室内设计中采用一切现代科技手段,设计中达到最佳声、光、色、形的匹配效果,实现高速度、高效率、高功能,创造出理想的值得人们赞叹的空间环境来。
四:高度民族化
只强调高度现代化,人们虽然提高了生活质量,却又感到失去了传统、失去了过去。因此,室内设计的发展趋势就是既讲现代,又讲传统。日本设计人员致力于高度现代化与高度民族化结合的设计体现。东京雅叙园饭店及办公大楼的室内设计,传统风格浓重而又新颖,设备、材质、工艺高度现代化,室内空间处理及装饰细部处处引人入胜,并深受启发。日本各地的大、小餐厅、菜室及商店室内设计,均注意风格特色的体现。特别是临时工餐厅及建筑、室内装饰食器均进行了配套设计,人们即使在很小的餐馆用餐,也同样感受到设计者的精心安排。因此,我们也应该把我们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融入到现代设计当中去,实现高度现代化与高度民族化的和谐统一。
五:个性化
大经生产给社会留下了千篇一律的同一化印象。相同楼房,相同房间,相同的室内设备。为了打破同一化,人们追求个性化。一种设计手法是把自然引进室内,室内外通透或连成一片。另一种设计手法是打破水泥方盒子,斜面,斜线或曲线装饰,以此来打破水平垂直线求得变化。还可以利用色彩、图画、图案,利用玻璃镜面的反射来扩展空间等等,打破千人一面的冷漠感,通过精心设计,给每个家庭居室以个性化的特征。
六:服务方便化
城市人口集中,为了高效方便,应该十分重视发展现代服务设施。在日本采用高科技成果发展城乡自动服务设施,自动售货设备越来越多,交通系统中电脑问询、解答、向导系统的使用,自动售票检票、自动开启、关闭进出站口通道等设施,给人们来高效率和方便,从而使室内设计更强调“以人为本”这个主体,让消费者满意,方便为目的。
七:高技术高情感化
最近,国际上工艺先进国家的室内设计正在向高技术、高情感方向发展,这两者相结合,既重视科技,又强调人情味。在艺术风格上追求频繁变化,新手法,新理论层出不穷,呈现五彩缤纷,不断探索创新的局面。因此,要在社会物质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大胆尝试高科技材料的运用,同时加入高情感元素,从而设计出更加人性化的室内空间。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春天的早晨
- 怀念爷
- 我国的传统戏曲
- 铅笔、橡皮、刨笔刀的奇遇
- 我的小姨
- 游宁海天河
- 神奇的电脑
- 春天畅想
- 游基辅号航母
- 我是一片云
- 放生小金鱼
- 获奖
- 金色的树叶
- 我爱家乡的橘子
- 愉快的中秋节
- 电子商务视角的审计模式研究
- 价值链会计库存管理新议
- 论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模式的选择
-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的建议
- 浅议固定资产审计
- 投资体制变革与审计应对
- 浅谈我国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审计问题.
- 网络环境下审计风险及其防范
- 电子商务的审计轨迹分析
- 论公司治理结构对审计收费的影响
- 对跨国企业在华涉税审计要点分析
- 浅议风险管理审计程序
- 我国内部审计工作开展与风险防范
- 报表附注的编制与审计问题探讨
- 《最后一课》教学实录
- 《最后一课》教学片断赏析
-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 《最后一课》教学感悟
-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 《最后一课》第一课时教学案例与评析
-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 《最后一课》说课设计
- 《最后一课》课堂实录
- 我讲《最后一课》
- 《最后一课》教学案例及点评
- 《最后一课》导学设计
- 《最后一课》教学琐谈
- 谈《最后一课》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