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浅谈后进生“破罐子破摔”心理的矫正

浅谈后进生“破罐子破摔”心理的矫正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14

浅谈后进生“破罐子破摔”心理的矫正

" 跨入新世纪,随着基础教育的普及,素质教育的推进,如何有效地转化后进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每一所学校必须考虑、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根据对后进生心理辅导教育的实践,笔者以为,矫正“破罐子破摔”心理是有效转化后进生的重要一环。

一、自责和鄙夷是后进生“破罐子破摔”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

所谓后进生是指那些思想品德、知识技能、智力发展、非智力因素诸方面表现比较落后的学生。后进有程度轻重之分,有性质不同之别,更有心理特征之差。我们只有完全了解后进生的心理特征,才能把握时机,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彻底转化他们。后进生具有一般学生的心理特征之外,还具有特殊的心理特征和心理状态,其中“破罐子破摔”是后进生常见的心理特征。从心理学角度看,“破罐子破摔”心理就是作用于个体的事物超过了个体心理所能承受的限度而产生的一种极端的思想情绪。这种心理会驱使后进生付出一种消极行为,走向“堕落”。显然,这种心理对他们发展极为不利。那么,后进生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心理呢?依笔者之见,主要原因有两方面:首先,是自身的“自卑、自责”心理作怪。由于后进生认识到自已的学习成绩或操行方面落后于其他同学,产生一种自卑感,行为上常常表现为孤独、羞怯。同时,由于种种原因,或者是因为基础差,或者是因为方法不当,或者是因为环境不佳,经过努力各方面得不到明显提高,于是就怨恨自已,责怪自已,由于给班级、学校抹了黑,就产生一种负罪感,最后索性“破罐子破摔”,以求心理负荷的释放。如我班的赵某,就寝纪律一向不好,我多次教育他。他的不良表现,影响了寝室和班级的星级、红旗的评比,自然成了大家的“众矢之的”。有一次他向我坦白,在寝室不讲空话无法做到,不准备住校了,如再住下去,对不起班级。我考虑再三同意了他的要求。赵某的行为是典型的“破罐子破摔”心理驱使的表现。其次,是外部原因,即学校、家长、社会的鄙夷。后进生或因成绩欠佳,或因行为出格,,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训斥、社会的冷遇,甚至被无理挖苦、惩罚。他们由此感到苦恼、郁闷,抬不起头,产生消极情绪。他们为了维护自尊,达到心理平衡,用“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平衡术。又如我班的沈某,由于初中文化基础没打好,进高中以来,成绩起色不大。在一次周记中,他告诉我,如期末考成绩不好,下学期不准备读了。我问其原委,他直言不讳地说,成绩不好,名次排在最后面,被同学瞧不起,被家长骂不起,被老师看不起,心理压力太大,只有选择辍学这条路了。沈某为什么决定辍学,是因为来自外部的压力太大,只有“破摔”才能减轻这种压力。

二、培养自信心、改进教学方法、给予心理平衡支点是矫正后进生“破罐子破摔”心理的主要“药方”。

作为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在了解了后进生“破罐子破摔”心理产生的原因及不良后果后,如何矫正这种心理,使他们的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最终使他们转化为各方面表现良好的合格甚至是优秀学生呢?对此,不少教师感到很棘手,无可奈何。窃以为,应从以下三方面去努力。

首先,多关心鼓励,培养后进生的自信心。良好的自信心是成功的一半。后进生的“破罐子破摔”心理大多由于失去自信心所致。怎样培养后进生的自信心呢?教师的外因作用不可忽视。与优秀学生相比,后进生更需要教师的关心和鼓励。平时,我经常鼓励后进生,目的是使他们树起“我一定能成功”的信念,产生进取的精神动力。班中的陶棋军同学入学时,各科成绩极为不理想,开学初单元考试没有一次及格过,他内心十分痛苦,怀疑自已,认为自已的脑子比别人笨,不是读书的料,一度丧失了学习的信心,几次提出辍学。我作为他的班主任,针对他的内心苦恼和自弃心理,利用课余时间多次找他谈话,帮他发现自已的优点,寻找提高的对策。他一有点滴进步,我就不时机地加以肯定和表扬。我还多次进行家访,要求家长多鼓励少指责,多看到子女的进步。班主任和家长的关心、帮助、鼓励重新燃起他的希望火种,重新树起了成功的自信心。后来,他不仅打消了辍学的念头,而且学习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成绩进步十分明显,改变了以前科科挂“红灯”的难堪境地。实践证明,多关心鼓励,发现闪光点及时加以肯定、表扬,这是矫正后进生“破摔”心理的一贴良药。正如俗语所讲“摞一摞,上一上”,否则很难使他们“起死回生”。

其次,改进教学方法和态度,培养后进生的学习兴趣。后进生往往从学习成绩差开始变“坏”的,继而发展到纪律、品德的“后进”,产生“破罐子破摔”的不良心理,最终成为“双差生”。因此,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是转化后进生的突破口。平时的教育经验告诉我们,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态度是激发后进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后进生由于基础差,学习主动性也差,自卑占据整个心灵的空间,对教师的评价较为敏感。若教师动辄批评、讽刺、挖苦,或滥加训斥,必定会增加其逆反心理,产生对抗情绪,人为地把他们推向教育者的对立面。作为教育工作者,对于后进生的学习,我们应该持有的态度和做法是:首先,心中装着他们。平时备课,要将后进生的心理因素和接受程度考虑进去,有针对性地备课,为的是让他们听有所得。其次,眼中要有后进生。课堂上实行鼓励教学,有目的,有计划地关照、提问这类学生,把简单、容易的问题留给他们,对有难度的题目加以提示,只要他们答对了就给予鼓励和表扬,使他们感到亲切、温暖,以提高他们的听课兴趣。要知道后进生比一般学生更需要信任和鼓励。再次,手中掂着他们。对他们的作业出现的错处,疑难点,要手把手进行辅导,多写激励性的评语。实践证明,教师的热情关心不但可以熔化后进生的“破摔”的坚冰,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而且,还能使他们把对教师的好感迁移到教师所要求的学习任务上来,从而转变学习态度,认真听课,按时完成作业,提高成绩。笔者曾作过一次问卷调查,有87%的后进生认为,自已学习进步的希望在于对学习有比较大的兴趣,而兴趣来自老师的关注和鼓励。

再次,给予支点,促成后进生健康的心理平衡。人的心理状态是一种平衡和失衡的对立统一。一般人的心理是一个在失衡和平衡交替的健康的动态之中,从静态上来看是基本平衡的。可后进生,由于经常失败,深受家庭、学校、社会等各种氛围的冷遇、嘲笑和鄙夷,往往心理失去平衡。他们为了维护心理平衡,又往往表现出“破罐子破摔”,形成病态的心理平衡。这种心理平衡只能导致表面上的平静,实质是越变越落后,最终变为名副其实的“差生”。如何促成后进生健康的心理平衡呢?我以为,需给予他们两个支点。第一,放低要求,使后进生有成功感。面对教师、家长、社会的要求,后进生的内心常处于苦闷和失落之中。后进生也有长处,也有其他同学值得学习的地方。当他们出现闪光点时,需要教师、家长、社会的点头和微笑,从而使他们认准自已发展的起点,并经过努力获得一定的成功。这种成功当 然来自教师的合理要求。在同一学习段、同一班级中,必须根据诸多方面(学习、纪律、品德等)的内容确立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对后进生的要求应适当降低一点。这样做客观上为后进生提供成功的机会,有可能出色地完成力所能及的目标和任务,“跳一跳摘到果子”。教师以此肯定他们,让他们在肯定中体验到自已存在的价值,得到成功的喜悦。这种成功的喜悦是进取的内驱力,他们会不断寻找新的奋斗目标,并征服它。这对后进生来说又会产生一种巨大的潜能。他们会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将功补过”,达成健康的心理平衡。我班的陈某是一个出了名的后进生。在初中已养成在自修课随便讲话、看书心不在焉的坏习惯。进入高中以后,自修课纪律仍很糟。我考虑到,如果要求他和其他同学一样在自修课不讲一句空话,不免要求过高。于是,对他放低了要求,要他尽量少讲。每当他做到我的要求时,我就作为典型予以表扬。到第二学期后半期,他的自修课纪律竟然比其他同学还要好。第二,予以信赖,使后进生有满足感。人有尊重和信赖的心理需要。当一个人在某方面因主观或客观原因而引起的不满或不适,导致心理失衡,企图通过种种途径满足自己,借以减轻或抵销这种不满,以达到心理平衡。后进生的心理平衡实质是一个对其心理进行补偿的过程。补偿的方式很多,其中,教师的信赖是后进生进行心理偿达成心理平衡的一个重要支点。班中的后进生宋某由于自修课纪律不好,给班级扣了不少纪律红旗考核分。有好几次我请他去其他地方自修,他觉得单独自修非常孤独,有失面子。有一天,他向我郑重提出来,要求在教室里和其他同学一起自修,并承诺不讲一句空话,我思考再三,向他表示这次我相信你,从此以后他的自修课纪律果真一天比一天好,后来我又任命他为纪检组长。教育实践证明,后进生需要教师的信赖,并给他们表现的机会和舞台,使他们在教师和同学的信赖中求生存,求发展,取得成绩,自我感到满足。这是后进生达成健康的心理平衡的又一重要支点。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相信自己没错的!
自由•渴望
超级沙发
四季的美
梦想
面对成长
迷人的晨雾
小小电视迷
溺爱孩子的下场
好朋友!
我家的“白衣天使”
小路
感谢书籍
小灵通
真理永在人心
抵押权物上追及力之检讨民法论文(1)
基于完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几点建议
试论性骚扰问题的法律解决民法论文(1)
民事诉讼中的调解与地方保护主义民法论文(1)
诉讼公正与程序保障
信息化系统对当前国库制度的影响
商法的精神
关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财政思考
对阻止欠税人出境的重新审视——从纳税人权利角度出发
中日法定继承制度的比较研究民法论文(1)
试论离婚之精神损害赔偿民法论文(1)
简述盗窃QQ号与侵犯公民通信自由民法论文(1)
对合同生效中“意思表示真实”要件之思考民法论文(1)
先买权制度的价值批判与反思民法论文(1)
浅谈金融风险向财政转化的防范对策
《窃读记》教学设计3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1
《落花生》教学设计2
《新型玻璃》教学设计1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2
《新型玻璃》教学设计3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教学设计
《松鼠》教学设计3
《假如没有灰尘》教学设计3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1
《新型玻璃》教学设计2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1
《假如没有灰尘》教学设计1
《假如没有灰尘》教学设计2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