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关于环境行为与广场设计的研究

关于环境行为与广场设计的研究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12-17

关于环境行为与广场设计的研究

关于环境行为与广场设计的研究 关于环境行为与广场设计的研究 关于环境行为与广场设计的研究 文章来源自3edu教育网

摘要:从环境行为学的观点入手,分析广场中的活动与广场环境之间的关系,提出重视人的行为,重视广场环境与行为的互动关系是广场设计成功的关键;总结了广场设计中为满足人的行为而应注意把握的若干要求。

关键词:环境行为;广场设计

1 引言

现代城市中生活着的人们很难在自己的身边发现有意义的户外空间。按功能主义理论为我们设计的环境往往使人们不满意。功能主义更多的是从生理学角度来评价建筑的准则。但功能主义者忽视了建筑与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心理及社会方面的因素,他们对公共空间本身不感兴趣,没有考虑到建筑设计对游戏活动、交往及聚会的可能性等方面潜在的影响,是一种着眼于功利和物质的设计思想。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巨大变化,家庭模式也发生了改变,家庭的平均规模变小,城市中三口之家愈来愈多,人口结构也在变化之中,人口老龄化日益明显。老年人在退休之后有充分的自由时间,是城市户外空间的常客,同时技术的进步又常常意味着减少工作负担和工作时间,这样,许多人就有了更多的闲暇,与此同时,大量社会性和创造性的需求又必须通过工作场所以外的机会来满足。住宅区、城市公共空间——从社区中心到公共广场——形成了一种可能的物质框架来满足一系列新的需求。

2 广场环境与人的行为的依赖关系

作为城市空间的广场,聚集城市人的活动可以说应是其基本特征。广场历来被称为是“城市的起居室”,顾名思义活动之于广场的重要性。广场因人活动的介入而显得生机勃勃,富有魅力,而人们也是通过这些活动去感受广场空间,满足社会性的需求,获得户外空间愉悦的体验以及美好的回忆。心理学家认为:城市居民所经受的不信任感和恐惧感很大程度上与缺乏能使不同人群交流的公共空间有直接的关系。当你不离开房间,往往被电视所创造的虚幻感和自己的恐惧感所占据。反过来,当你走出去置身于真实的世界中,与不同人的接触有助于塑造一种集体感和宽容感,它们反过来会支持这个不断多样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世界中城市生活的繁荣。因此广场的意义就在于其间发生的事件及活动,强调重视人的行为,重视广场环境与行为的互动关系是广场设计成功的关键,也是有效利用城市空间,创造感染力的都市形象的有效途径。

3 广场环境与人的行为的互动设计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判断,一个环境品质好的广场能够吸引人的活动,人的活动反过来又为广场带来生机与活力。那么怎样提高广场的环境品质以吸引更多的活动,则是我们要讨论的问题。

3.1 广场位置的选择

许多学者对行人行为的研究发现:人们无论何时都想到人们集中去的地点活动。使用最频繁的广场位于土地利用最为多样化的区域,可以吸引不同的人群光顾。Christopher Alexander在他所着的《模式语言》中认为:首先,作为活动中心的广场应与周围社区的主要道路联系紧密,也就是说主要道路汇集于广场。其次,广场在城市中的分布应是分散的,满足人们可以步行到达这里的要求。人们通常愿意接受的步行距离是400~500米,这样可以假设广场的服务半径也就是400~500米。

关于广场与街道的相对位置如何影响广场的使用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在《人性场所》中进行了总结:“①街角位置:由基本相同等级的街道形成。这里会成为活动聚会、穿行以及观看过往行人的场所。如果在午间能享受到阳光,这里将会潜力很高。②街角位置:两条街道的等级存在很大差距。由于无法成为行人的穿行空间,因此不会产生太多观众。③拓宽的人行道可构成建筑后退空间、交通和休息空间的一部分。④街区中央:四面被道路包围。这个空间会产生穿行交通,还可以成为绿洲空间或安静的休息场所,取决于广场的大小和具体设计。”

由此可见,广场位置选择关系到,广场是否能给周围的人提供合适的活动场所,是集中人们活动的先决条件。

3.2 广场的可见性及交通的可接近性

广场的可见性是其被周围人使用的一个重要因素,人们要是从家里或工作场所的附近看不到广场,相对来说也就不会经常光顾它们,而可见性高的广场会有一个大得多的服务范围。我们看看传统的意大利广场,从它们的平面图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广场与街道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户外空间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人们的视觉和行为都可以与广场空间连通、靠近,可以很自然,顺利地从街道进入广场,因此广场有了产生活动的可能性。然而某些现代的广场则不具有这一特征,如被环形公路包围的所谓街心花园,由于车辆的阻隔人们很难进入广场,虽然其中也不乏花架、坐凳、花坛等等设施,但人们往往只能“望园兴叹”。

3.3 广场空间的可识别性

这里所说的广场空间的可识别性,是指广场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图-底”关系,广场有明确的“图形”特征,即广场有明确的边界,Christopher Alexander把这种空间称为室外“正空间”,室外空间有明确边界的称为“负空间”,(如图1。)

Alexander认为:人们在“正空间”感到舒适而利用这些空间;人们在“负空间”感到不怎么舒适,因此这此空间无人利用。另外卡米洛·西特分析了大量的欧洲城市广场,将那些看来有人使用的生气的广场跟那些一无是处的一一加以鉴别,发现被广泛使用和被喜爱的那些广场具有两大特点。一方面它们局部围合;另一方面它们也相互开放,彼此沟通。

看来对围合的需要出于人的非常原始本能,当一个人在户外要找一个地方坐下,他不大会选择户外空间正当中一块地方去坐,他通常会找一棵树背靠在那儿。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在他对公园的研究中发现:人们寻求部分围合部分开放的地方,别太开放,也别太封闭。

3.4 广场周围建筑的可接近性

建筑的可接近性是指广场边缘建筑底层的使用尽可能与广场空间发生社会关联及接触,为此,应尽可能将一些使用频率高、公用量大的项目设在广场边缘,如商业、饮食、娱乐、服务业等,达到了将人流引入广场的目的。此外,这些商业、饮食等活动均可由建筑伸至广场,形成室外咖啡座、室外餐厅和露天商场等等。

另外,也可以利用周围服务性部门使广场形成夜生活的中心。人们乐意在夜晚闲暇时出门,城镇的夜晚别有一番景色。如果夜间广场或街头行人稀落,难以提供自然监视,那么将影响人们去那里活动。Alexander认为:“要把晚间商店、娱乐场所和服务机构同旅馆、酒吧间、以及通宵达旦的餐车式饭店联结在一起,以便形成夜生活的活动中心,那里是:灯火通明、安全舒适、生动、活泼、兴高采烈。这样就可把夜里外出的游人都吸引到该城镇内寥寥可数的几个夜间活动场所去,从而增加夜间行人活动的热烈气氛。鼓励这些夜生活中心均匀分布在整个城镇。”

3.5 广场空间的层次

除了那些特意为大型公共聚会、市场而设计的广场以外,较大一些的广场应该被分成许多亚空间以鼓励使用。没有植物、街道设施或人的大型开放空间对大多数人来说是没有亲和力的,人们在这样场合的行为会表现为快速穿过广场或呆在广场边缘。Alexander的观察中发现:任何使人们感到舒适的地方基本上得具备:①靠背,②能看到更大的空间。他在《模式语言》中写道:“无论你在营造什么样的空间——不管这是花园、露台、街道、公园、公共户外空间,还是庭院,一定要做到的是:首先,要至少构造一个较小的空间,使它看到这个空间的内部,并构成这个空间的天然背景。其次,选好这个空间及其通路的位置,使这个空间能看到至少一个更大空间的内部。当你做完了这个工作,每一个户外空间都会有一个天然的'背景';每一个占据这个天然位置的人,背向着这个'背景',可以往外看到某个更大的远景”。

空间划分可以借于地面高程的变化、植物、建筑物、座椅设施等的变化,不仅在广场上人较少时创造出美观的视觉形象,而且能使人们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并逗留一会儿。

4 结论

广场设计不仅仅要满足景观方面的要求,更要考虑的是人的行为,人们个人或群体的平凡、琐碎的需要。因此在广场设计中,建筑师不能主观臆断,独断专行,将自己设计的东西强加给使用者。建筑师应更多地对人的心理、行为进行研究,创造出与人们行为相适的空间,使我们的生存环境更具魅力。

参考文献 [2]C·亚力山大 .建筑模式语言.王听度,周序鸿译[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

[3]克莱尔·库珀·马库斯.人性场所.俞孔坚等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读《忏悔》有感
读《合欢树》有感
读《王羲之练字》有感
读《信念》有感
读《石娃》有感
我最喜欢的一篇课文
读《勇敢是母亲的本能》有感
读《如果麦子没有考验》有感
读《我们的错误》后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
读《秋天的怀念》有感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
观《暖情》有感
父爱是一座山
平安是福值千金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素质教育的体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象山教育思想研究
大胆改革,勇于实践实现基础教育现代化
绿色批评的“魅力”
论校园网在中小学的应用与建设
中国传统装饰艺术与现代环艺设计
浅析中国当代女性艺术的批判意识
中国油画的个性化意识之我见
日本中小学教学与评价一体化原则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艺术丑在中国的发展演变
对“文学终结”问题的再认识———兼论技术对艺术的影响
前卫现代艺术和广告设计文化的传达
试析偶遇还是必然?——当代设计思潮与中国传统美学当议
浅谈网络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整合计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校长管理行为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之九
《雪地里的小画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设计之十一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之四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之十四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之五
《雪地里的小画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乌鸦喝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设计之十三
《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设计之十四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之六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之八
《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设计之十二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之七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之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