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浅析目标与课程的对立统一

浅析目标与课程的对立统一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6

浅析目标与课程的对立统一

"

论文摘要:我国通过法律形式确定的理性教育目标,反映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代表了我们的教育理想。但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以课程为媒介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后,现实的结果与最初的目标相去甚远。分析目标与课程中的对立与统一现象。促使课程的不断改革,是高等教育面临的长期任务。

一、理性的教育目标

教育目标关注在一定社会中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根本问题,是一个国家各种教育活动的终极性追求,同时也是一种教育模式最基本的价值取向,体现着教育的理想,对全部教育活动起着导向的作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以下简称(高等教育法》)中,就明确规定了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的总目标。《高等教育法》中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法律规定表明,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并且,这种高级专门人才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能发展科学技术文化,才能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时,《高等教育法》第四条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方针既规定了高等教育应该起什么样的社会作用,又明确了高等学校培养人才应该达到的目标和要求,即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这些表述贯穿着教育目标的两个方面,即培养人的间题和发展人的哪些身心品质的问题。由此,我国现代高等教育总的培养目标显而易见,不仅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己任,更承担着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使命,整个高等教育的终极价值是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整个教育过程也要在人的德智体美上整体构思。

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的指导思想是清晰的,内涵是理性的,它较好地反映了时代发展的需要以及人自身成长的需要;既体现了社会整体的利益追求,又饱含人文主义的精神,同时也表现了政府和教育部门对高等教育的真诚期待,对我国的高等教育活动起着导航的作用。

二、现实的教育中介—课程

三、目标与课程的对立

毫无疑问,课程应围绕教育目标来展开。但是,目前在高等教育中的现实是,一方面有精心策划和描述的指导各级各类学校办学的教育目标或总的教育方针,另一方面,现实的教育追求又远远背离确立的教育目标和方针。这种背离我们称之为“目标”与实施目标的手段—“课程”的对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浅化了教育目标现代高等教育中的课

程都是以可见的、普遍的、客观的知识为内容,整个教育的过程可以说是知识传授的过程,教育的任何目标都被置换成知识。而且课程中的知识以“唯科学主义”为基础,首先把课程中各种价值取向表达为各类知识,然后制定出符合这些知识要求的各种行为表征,以求教师教学的“精确”,“控制”和“效率”。同时,学生的“素质”也是通过积累知识的组合拼装而成,学生的“素质”少了哪一个成分,就增加哪一方面的知识;学生是否形成“素质”也是通过对相应的知识的掌握程度来衡量和评价。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发展的多样性和主动性都被知识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抑制了,“只看到了那些有价值的知识,却没有意识到这些知识主体化,人的精神提升等本来就包含在课程目标中的内容,却仍然潜在于自发状态。”在这一过程中,大学课程目标的深刻内涵被肤浅化了,使得高等教育的“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浅化成了“知识”的和“技能”的目的。而实际上,在知识与人的发展过程中,应该是知识通过“人”来统一,而不是“人”通过知识来统一。

2.目标的整体性与课程的片面性对立高

等教育的目标明确提出要使学生在德智体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发展的全面性、人的潜能开发的全方位性是我国高等教育目标的一个基本追求。但事实上,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课程结构并不是按照“人的全面发展”的标准来设置的,表现为:过分注重专业知识,忽视基础知识和人文知识的学习,狭窄的知识面造成学生难以适应当前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发展较快的形势;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设置不尽合理,实践环节相对薄弱,尤其是科研实践;另外,教学内容过分强调对已形成的知识和现在结论的掌握,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这样在发展的过程中就只重视学生的智育,学生的道德发展、身心健康、创新能力没有应有的地位。这样的教育也远远不是在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它只是一种“心胸狭隘”的、目光短浅的围绕考试或就业要求来掌握知识的教育。

3.目标的统一性与课程的专业性对立高

等教育目标的统一性是指大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形成素质的过程是连续的、有序的、完整的,其结果是培养一个全面而完整的人。但现今高等教育中的课程主要是按“专业知识”来设置的,而按照“专业知识”的思路设置和编制的课程在突出“专业性”的同时也染上零碎的特性。爱因斯坦也曾经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激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和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的发展的人”。人之所以成为人在于他具有理性,在于他有情感、意志、欲望和兴趣。狭窄的专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在知识、能力、思维、情感上都可能被“专业化”。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缺乏社会适应能力。

四、目标与课程的统一

课程设置的好与坏是高等教育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在很多人看来,课程实施的过程是一个异化的过程。因为被设置的课程通过不同的教育者的不同理解,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之后,课程的“真谛”往往远离了最初的教育目标,其实在课程与教育目标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运动中,既有“冲突—控制”这样的异化过程,也有“和谐—激励”的同化过程,因此课程与目标也有统一的可能。

1.课程与目标内在地统一高等教育是以培

养人和促进人的发展为专门目的的活动,人的发展是教育的目标。因此,人的发展自然也应该是大学课程的目的。促进人的发展的目的不仅体现在课程设置中,还落实到课程所规定的实施过程中。大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形成素质、能力的过程是连续统一的;所形成的素质是价值、认知、行为等各方面协调发展的一个整体。课程本身所追求也是大学生的全面、协调而且连续的发展。

2.知识传授与学生全面发展之间的统一

作为人类认识成果的总结,知识在任何时候都有其重要作用,在高等教育中更是如此。在知识传授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之间统一的关系中,知识的传授无疑处于基础地位。课程如果不能让学生明白“事实”或“规律”,其教育的作用无从谈起,但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大学课程还要让学生明白隐藏这些知识背后的、产生这些知识的主体的精神与智慧,具有并能实现这种探索精神和创新的能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能水到渠成。"

3.实现知识、社会与人的关系的统一知

识、社会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高等教育中的核心关系之一。在社会与人的关系中,知识往往被看作是一个重要的因素。通过课程实现教育目标,培养了知识;知识不仅是认识而且也是德性;所以当人具备了知识之后,不仅眼界开阔、见多识广,提高了对客观世界的驾驭能力、改造能力,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而且会在这种自由度提高以后,也自律地反省自己、改造自己的功与过,总结自己在社会人际关系中的经验教训、评估自己的得与失,从而达到知识、社会与人之间的统一。

4.实现外部世界与内部世界的统一高等

教育是培养高级人才的事业,究其要义就是用前人的精神启迪学生的精神,以前人的智慧引导学生的智慧,因而能促进学生的素质的形成。课程是大学教育得以展开并实施的中介,因此,在高等教育中,课程实际上承担着把前人的精神与智慧同学生全面发展过程连接起来的重任,这一重任也就是把外部世界同学生的内部连接起来。课程提供了一个引导和规范学生与类人之间进行精神交流的平台,通过这一平台,学生的精神受到了激励、智慧得到了启发,人格也在逐渐形生成并不断走向完善,于是高等教育所依赖的“外部世界”与“内部世界”的连接有了可能性。

当然,我国社会正处于不断变革的过程中,传统制度因素和文化理念正受到新的制度和新的文化理念的冲击,一种旧式“知识型”的课程观念正在淡化,一种新式的、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主的价值观正在强化,在这种新旧交替的冲突中,只能通过对课程的不断改革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目标的理性回归。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给小金鱼换水
小猫
青蛙和鱼
可爱的小乌龟
威猛的大花猫
我的表姐
我的小鱼
小鱼护食
可爱的熊猫
可爱的小狗
游动物园
可爱的小狗
可爱的憨小狗
钓鱼
音美专业课程革新研讨
当前我国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制约因素分析(1)论文
试论艺术设计中技术的培养艺术设计中技术的培养
论可再生能源法的强制性规则(1)论文
数据库法律保护问题辨析(1)论文
云南省边境人民币跨境流通法律问题分析(1)论文
书籍装帧设计中传统艺术的运用
试论商业动画的艺术性与商业性
环境公益保护视野下的巴西检察机构之环境司法(1)论文
动画艺术在美术中的适用性
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企业立法(1)论文
浅谈艺术设计专业基础体系创新性研究
试论反垄断法的国际合作(1)论文
谈王铎的书法特色
经济法理论的历史负重与现代化拓展(1)论文
教学《一夜的工作》课后反思
《一夜的工作》教学反思
《一夜的工作》教学片断与评析
映日荷花别样红──《一夜的工作》教学反思
《一夜的工作》课内阅读设计
把读书的权利还给学生──《一夜的工作》教学反思
《一夜的工作》教学反思
《一夜的工作》教后感
《一夜的工作》教学反思
《一夜的工作》读写练习的设计
教研员听课三得──《一夜的工作》带来的思考
《一夜的工作》教后随感
《一夜的工作》反思
师生平等对话:《一夜的工作》
《一夜的工作》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