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谈我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状况

谈我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状况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12-08

谈我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状况

谈我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状况 谈我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状况 谈我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状况 文章来自

论文摘要:当前,由于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土地利用强度不断增加,导致土地资源生态环境遭到破环,严重威胁到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研究是当前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前沿课题,科学评价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态及变化,合理利用土地关系着国家命运和社会发展。我国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脆弱生态区域,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率高、旱灾频繁、生态环境脆弱;加之土地人口承载指数大、矿产资源开发强度高、土地污染率高、土地污染治理投资不足等经济社会问题,严重威胁到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直接影响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论文关键词:土地资源;生态环境

一、土地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

社会生产活动对土地的扰动程度具有明显区域分异,在我国自东向西呈现有规律的递减。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最发达,人口也最多,对土地的干扰程度最大,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小。另外,环北京地区以及黄土高原部分地区,由于处于沙漠边缘带和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受多重因素影响,该地区也成为对土地扰动较强的区域。

我国沙地变化呈现南北两大区域分异特征。北方地区变化最为剧烈的是陕西,其区域沙地治理效果比较显着。而由于洪涝灾害等原因,南方主要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耕地损毁沙化与治理并存。我国湿地变化主要分布在长江中游和珠江三角洲等湖泊广布地区,其主要原因是挖塘养鱼进行农业结构调整。

土地利用程度和方式反映了区域生态环境条件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随着经济建设步伐加快、市场转型、社会发展及人口数量上升等大环境影响,人类越来越多地面临着生态环境问题,而问题的根源都与土地资源利用程度及方式有关,因此,生态环境状况能直接地反映土地资源利用的合理性。

在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和庞大人口生存需求的多重压力下,我国土地资源时空变化的总体特征是:土地总体利用结构好转,质量相对下降,耕地结构性减少,牧草地退化严重。具体表现在:生态保护用地、建设用地稳步扩大,生态退耕成效显着,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而同时减少的主要是天然林地和湿地,导致其总体生态服务功能相对下降,耕地减少的主要因素是生态退耕,其次是农业、畜牧业结构调整,建设占用;牧草地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牧草地退化为未利用土地。

二、我国土地资源破坏现象

随着工业化程度提高,人口压力加大,地区财政来源单一,国内房地产及相关产业经营方式的恶性循环,我国土地生态环境的的污染和破坏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

(一)荒漠化土地面积在不断扩大 我国各类荒漠化土地最近发展的趋势

1、由于近年来降水减少,全国水土流失面积有减少的趋势。这意味着“石漠化”问题有可能减轻。但部分地区水土流失仍然值得警惕。广西、贵州等西南地区的石灰岩地区严重水土流失引起的“石漠化”也应引起特别的注意。

2、风蚀引起的荒漠化,即沙漠化。随着生态环境恶化继续强烈发展,不同类型和地区的沙漠化发展趋势有较大差异。草场退化引起的草原荒漠化严重发展;西部水资源利用不当,导致河流下游地区生态失衡引起的荒漠化仍严重发展。

3、土壤盐渍化荒漠化。从全局讲,由于干旱化发展,普遍采用节水灌溉措施,土地盐渍化面积减少,程度减轻。但也有局部地区存在恶化现象。

(二)耕地的水土流失现象普遍

我国的最大的环境问题就是水土流失严重,中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并且水土流失类型众多,主要有水力侵蚀、风力侵蚀两种类型。局部地区存在冻融侵蚀和滑坡、泥石流等重力侵蚀。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水土流失也在加剧。水力侵蚀主要分布于中国长江、黄河、淮河、珠江、海河、松花江、辽河等七大江河上中游的山区、丘陵区。风力侵蚀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的新疆以及长城以北。

水土流失的导致原因有两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出去影响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形、地貌、气候、土壤(地面组成物质)、植被等,人为因素为主要因素,人类在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的生产建设活动主要是陡坡开荒;不合理的林木采伐;草原超载过牧;开矿、修路、采石等生产建设,随意倾倒废土、弃石、矿渣等。

水土流失的严重性:水土流失造成生态恶化。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容易频发干旱灾害。地面植被差,降雨量减少,分布不均,暴雨多。即便在同等降雨的条件下,由于水和土的大量流失,致使水土流失区的旱情加剧。目前我国消失的森林、湿地面积越来越多;水土流失淤积江河湖库,加剧洪涝灾害。黄土高原地区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淤积在下游河床,形成着名的“地上悬河”。1998年我国长江发生全流域性的特大洪水,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大中小型蓄水工程淤积大量泥沙,严重削弱了水利设施的调蓄功能;影响水土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有效利用。水土流失造成坡耕地水、土、肥流失,土地日益瘠薄,田间持水能力降低,加剧了旱情;水土流失使草原退化、沙化、碱化;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严重。长江上游是中国滑坡、泥石流灾害集中分布地区;除了上述情况,水土流失还会危及工矿企业交通等基础设施和城市现代化建设。

(三)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森林的破坏和绿地的丧失,是导致二氧化碳增加的重要因素。而二氧化碳增加会造成全球的温室效应与气候的变迁,进而影响人类本身的生存。此外,森林的砍伐所带来的环境破坏不仅有水土流失、沙漠化、地下水枯竭、地面下沉、并且会使珍稀物种灭绝、地质结构破坏、地貌景观破坏等。而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需要上百年的时间。

土地利用规模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开垦拓荒力度增大的同时,也占用了大量的未利用地或农用地用于居民点、独立工矿、交通、水利等建设。结果是:一方面,农用地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建设用地也小幅度上扬;另一方面,未利用地不断的减少。导致绿林交错过渡带的生态用地较少,生态防护作用减弱。众所周知,耕地、林地、园地等农用地的面积增减会影响地区的小气候。土地利用规模增加了,是通过开发未利用地来达到的,破坏了原始植被和生态平衡,会导致地表覆被破坏,导致农业生态环境循环难以持续,受到风沙侵袭,土壤养分含量大大下降,也影响了土地的经济产出和土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三、小结

基于我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应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注重保护耕地质量及生态条件。全国生态环境建设、农业结构调整、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对耕地保护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保护耕地,尤其是保护优质耕地不能放松。同时应当认识到,在土地退化严重的条件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国际食品贸易要求日益严格的背景下,保护土地质量日趋重要,完整意义上的耕地保护绝不仅仅是保护一个区域的耕地面积,还要保护耕地的质量及生态条件,两者同等重要、缺一不可。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的父亲
秋天
给心爱的书包洗澡
第一场雪
照片的故事
爱什么颜色
秋天美
女人真麻烦
假如我有翅膀
门外传来吆喝声
马大哈舅舅
我的自画像
我的课余生活
秋天美
四季的歌
论伟大的音乐 不朽的精神
《电视节目主持人与体态语言学》(1)
浅谈如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从电影发展战略的观点谈电视电影(1)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创新与思考
试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开放性学习
关于中国“地下电影”的文化解析(1)
加入WTO后中国电视所面临的新挑战及其对策思考(1)
关于印度教育改革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国际话语境中的中国大陆电影(下)(1)
突出实用强化普及大力推进教育信息技术建设科学化
课堂教学与班级管理——探讨专职教师同辅导员的工作关系
论“第六代”电影中的保守倾向(1)
关于职业院校英语课堂互动因素及策略研究
电视技术发展与电视传播观念的变革(1)
《看电视》教案1
《月亮的心愿》教学设计四
《看电视》教学设计1
《胖乎乎的小手》教案1
《看电视》教学设计
《春雨的色彩》教案1
《胖乎乎的小手》教学设计二
《看电视》教案2
《邓小平爷爷植树》教学设计(阅读部分)
《胖乎乎的小手》教学设计一
《胖乎乎的小手》有感
《看电视》教学案例及反思
《看电视》教学设计2
《春雨的色彩》教学设计1
《棉鞋里的阳光》教案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