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7
中国电影新势力与电影可持续发展
一个更年轻的电影创作群体创作的市场化转型,成为推动中国电影产业、中国电影市场健康、持续发展的新势力、新力量。
众所周知,自从第五代导演的作品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而抬高了他们在国内外影坛的身价后,走“电影节路线”也成了众多年轻导演提高自己知名度的一条捷径。他们有意无意地去迎合不同电影节的选片口味,在互相借鉴中拍出了一系列具有固定获奖模式的获奖作品,结果使得本应该是标新立异、差异化的艺术电影成为了威尼斯式电影、戛纳式电影。
有评论家指出,以贾樟柯为终结,以宁浩为开端,新一代导演进入了“无君无父时代”,已找不到像谢晋、张艺谋那样能够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性人物。第六代的标志性人物王小帅也曾断言:由于消费文化盛行,在第六代导演之后,中国电影就不会再有能划时代的电影人群体出现了。事实上,年轻创作群体面对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数字化大的历史背景,其生存方式、表达方式都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006年,一部小成本(300万)制作的商业片《疯狂的石头》横空出世,在大制作、大片垄断的电影市场脱颖而出,创造了当年的票房奇迹,从前名不见经传的青年导演宁浩也很快成为媒体关注和投资商追逐的对象。从《疯狂的石头》可以看出年轻导演贴近观众、贴近电影市场,与电影市场、电影观众和电影制片人建构新型关系的积极努力,也可以看出在商业层面也存在着巨大的潜力。作为一个标志性的事件,《疯狂的石头》无疑开创了年轻导演的市场化转型。这部小成本影片的商业成功极大地鼓舞了中国电影市场,鼓舞了众多年轻导演。《疯狂的石头》以后,“低成本+商业化”成为了众多年轻电影的新选择、新模式。很多年轻导演已然意识到,只有与当下观众和市场保持良好沟通,让自己的电影获得观众的认同和商业上的成功成功晋级“亿元导演俱乐部”,跻身长期被张艺谋、冯小刚、陈凯歌等大导演“垄断”的卖座沙龙。可以说,一个更年轻的电影创作群体创作的市场化转型,成为推动中国电影产业、中国电影市场健康、持续发展的新势力、新力量。
当下中国电影处于产业化发展的初期,存在着众多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青年电影导演与电影工业、电影产业的关系具有复杂、多样、可变的特性。客观地说,对于更多的年轻导演而言,目前他们面临的主要挑战还是如何用较低的成本驾驭各种商业类型电影,满足当下观众的观赏需求。同时,又面临着如何保持较高艺术品质、艺术水准的问题。如果青年导演们惟票房是从,完全认同、趋同“票房是硬道理”的市场逻辑和规则,其负面作用同样是不容低估的。在中国电影产业化发展的初期,如何理顺青年导演与龙蛇混杂的投资主体之间的关系,如何有效开掘年轻导演新鲜的创意并把创意元素转化为推动电影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都是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电影的金字塔一定是要靠大量的、乃至批量化的商业电影作为塔基支撑,没有商业电影是撑不起电影文化大厦的。不过,电影也不只是一个纯粹的经济行为、商业行为,不能只考虑经济和商业指标。一个健康的、良性的电影市场应该是多元化的,既有大制作的电影,也有中小成本制作的电影,共同构成一个动态的、平衡的、富有活力的生态系统。因此,在依靠大制作、大片支撑电影工业、电影市场常态发展的同时,应当大力扶持满足特定观众群体的中小成本电影,满足电影市场、电影观众的差异化、多样化需求,实现电影生产和消费的生态平衡。衡量一个国家电影生产、电影消费状况的指标,除了影片生产数量与票房收入,还有电影艺术自身发展的内部标准,电影作为文化产品差异化、多样化的标准,电影生态平衡的标准。
电影产业是创意产业,创意本身对于电影繁荣及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创意”是推动电影工业、电影产业发展的原动力,也是提升电影的文化价值、文化软实力的根本所在。而“创意”本身的活力和不断更新,都有赖于新鲜血液的加入与扩张,依赖于年轻导演的大胆实践与开拓。青年电影作者的“青年”,意味着一种创意性价值,意味着推动电影工业、电影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年轻导演必须掌握艺术和商业之间的平衡,表达自我与满足观众的观赏需求的平衡,个人艺术创作和社会赋予的文化使命之间的平衡,用创意保障中国电影的整体品质,在各种平衡中寻找最大的张力,不仅需要拍出受市场认同和欢迎的影片,更要拍出有创意价值的影片,创造受世界尊敬的、差异化、多样化的中国电影文化奇观、中国电影文化盛景。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的课余爱好
- 老鹰捉小鸡
- 我发明的机器人
- 美丽的玉鼎广场
- 小乌龟
- 捉知了
- 我终于“投降”了
- 人类的未来
- 检查作业
- 猫师傅和老虎徒弟
- 粗心的小花猫
- 我家的植物
- 我和妈妈谈奥运
- 钓鱼对抗赛
- 我的奶奶
- 我对美学方法、学科定位及审美价值的几点浅识详细内容(1)
- 构建“低碳经济”法律保障机制之思考(1)论文
- 浅谈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改革现状及对策
- 试论体验教学理论的教学活动设计研究
- 试析重个性多品味让作文课堂溢芬
- 解决小产权房问题对策研究(1)论文
- 欧盟地下水保护的立法实践及其启示(1)论文
- 试析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研究
- 试析对教育去行政化的理性思考
- 浅析农村基础教育状况及其发展途径
- 关于学前教育声乐课教学改革初探
- 宗白华对意境理论的拓展(1)
- 探析基础教育阶段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
- 浅析布鲁纳结构主义学习观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意义
- 全球金融危机下中国金融法律制度的出路(1)论文
- 《小柳树和小枣树》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小柳树和小枣树》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
- 《小柳树和小枣树》教学建议
- 《风娃娃》教学实录
- 《小柳树和小枣树》教材简说
- 《风娃娃》教材简说
- 《酸的和甜的》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 《酸的和甜的》教学设计2
- 《风娃娃》教学建议
-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 片断
- 《酸的和甜的》教学设计1
- 《酸的和甜的》教材简说
- 《酸的和甜的》教学建议
- 《小柳树和小枣树》教学设计 片断
- 《小柳树和小枣树》教学设计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