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3-12-18
试论谈多媒体教学手段在音乐课堂中的科学运用
"
论文摘要:当前,多媒体技术凭借传统教学手段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给音乐课堂教学注入了盎然生机,赢得了广大教师的青睐,得到迅速推广。但在应用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误区。本文立足教学实践,分析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在音乐教学中的不足,并提出了运用多媒体开展音乐教学的原则。
论文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音乐 课堂教学 科学运用
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对传统教学模式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综合运用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可以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化繁杂为简洁,“现古今于一瞬,抚四海于须臾”,突破了传统音乐教学在时间、空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大大扩展了音乐教学的容量和空间,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增强了学生的审美体验,给传统的课堂教学注入了盎然生机。凭借传统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多媒体辅助教学赢得了广大教师的青睐,在城乡学校得到了迅速推广。特别是在各级公开课、优质课中,大有“无多媒体不成课”之势。但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凡事皆有“度”,过犹不及。在多媒体手段广泛普及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我们注意的误区,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4种表现。
一、舍本逐末——表现形式掩盖了教学目标
在笔者观摩过的一些音乐优质课评选中,经常会发现有的教师为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把备课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多媒体表现形式上,挖空心思寻找教材中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现的知识点,制作上一味追求新颖、靓丽、动感,而忽视了对教学内容的深度挖掘。课堂上,课件的确画面精美、色彩纷繁、音效极佳,学生表现也极为投入,但不是投入在教学内容中,而是沉浸在“视觉盛宴”里。这种“花哨”的课件,最终只能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兴趣转移,实质上反而对实现教学目标形成了阻碍,可谓舍本逐末、适得其反。
二、暄宾夺主——辅助功能代替了主导作用
由于过分迷信多媒体的作用,许多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手段时追求一种“全程”效果,从课堂导入一直到课时结束,均以课件形式呈现,把一节音乐课变成了一部音乐剧。课堂上,教师只需轻轻移动鼠标,教学语言只是了了几句串联话,弱化了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组织者和指导者的作用。课件成了事实上的“主角”,教师变成了“放映员”,学生则成为了“观众”,原本的“课件辅助教师”变成了“教师辅助课件”。这其实就是“填鸭教育”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异化,将传统的“人灌”变成了“机灌”。
三、越俎代庖——直观形象压缩了想象空间
音乐欣赏主要是以听觉为主的感知和想象相结合的特殊认识过程。教师需要启发、引导学生通过融合自身思想情感、生活体验的想象,把音乐描述的情景、形象“再造”出来,做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而在一些音乐课特别是音乐欣赏课中,不少教师往往在课件中大量使用自己制作或从网络下载的MV,F1ash等音像结合的多媒体资料,使音乐表现内容实现了直观化、形象化。但正是这种形象化,压缩了学生的想象空问,影响了学生自主参与审美创造的积极性,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化感悟与体验。这其实是以教师自己的个体感悟压制不同学生的多元化感悟。音乐欣赏最大的魅力在于“只能意会不可言传”,非常重视个人的体验和感受,当“一千个哈姆雷特”变成了一张“标准照”,这将是音乐教育莫大的悲哀。
四、削足适履——程序既定抑制了临场发挥
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相结合的复杂双边活动,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思维活跃、个性迥异的学生,他们的心理特点、智力水平、思维方式等不可能完全相同,在课堂教学中就必然会出现许多未知因素,因而需要教师随机应变地对教学方案进行相应调整。多媒体课件尽管具有一定的交互性,但基本上还是按照固定程序线性推进组织教学的。当教师的教学设计出现偏差而使学生无所适从,或当学生的思维超出了原先设计等“意外”发生时,教师往往受课件的束缚难以做出“即兴发挥”,而只能“削”师生智慧火花之“足”来“适”教师既定思路之“履”,本应是提升教师教学艺术的机会,却把教师搞得焦头烂额。"
综上所述,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上,若不顾音乐教学实际需要盲目滥用,不分环节、不顾效果,一味求多、追求形式,反而会淡化教学主题,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对于多媒体手段的运用要科学合理、把握好“度”,运用得好会让课堂锦上添花,否则只会弄巧成拙。
五、在音乐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原则
1.准确定位:多媒体手段在课堂中的作用是“辅助”
多媒体手段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辅助工具,有着传统教学媒体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但与黑板、投影仪、幻灯机、挂图一样,在本质上它是一种提高教学效果、扩大教学范围和延伸教师功能的教学工具。
教学是一个细腻复杂、双向互动的过程,不仅有知识的传递、信息的交流,还要有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互动。而且,教学风格、教学机智等都是教师在多年教学实践中积累所得,是作为“物”的多媒体手段所不可能具有的。特别在音乐课堂中,教师根据教学情境而进行的入情入境的范唱、优美动人的舞蹈、精湛高超的演奏给学生带来的感染和体验,是任何先进设备都不能替代的。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多媒体教学手段不能离开教师而单独存在,更不能代替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只有明确了这个原则,才能真正从音乐学科的教育特点、每节课的重难点出发,合理运用多媒体手段来辅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2.使用有度: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应适时、适量、适龄
俗话说:“兵不在多,而在其精。”这句话用在多媒体的使用上再恰当不过。只有在教学中适时、适量、适龄运用,才能为音乐课堂锦上添花,否则就是“画蛇添足”。
适时。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要把握最佳时机、寻找最佳的切入点,真正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比如,上课伊始学生注意力尚未集中时,课堂中需要阐释抽象理论时,以及在学生思维的堵塞处、情感的模糊处等“节点”适时运用,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手段激发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
适量。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对学生实行多媒体手段“全程轰炸”。应该根据是否有利于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来确定是否使用多媒体手段、用多用少。要借鉴中国画的“留白”艺术,留下足够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参与课堂互动、进行自主探究。
适龄。不同学段的学生在生理、心理上都有明显的年龄特征。因而在设计、使用多媒体课件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适应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
3.优势互补:多媒体手段要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
多媒体教学手段在音乐教学中有明显的优越性,但并不排斥传统教学手段,教学手段的选择应综合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等多种因素。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采用多媒体手段,有时通过教师独具个性魅力的课堂语言、板书、手势等,往往能成功地调控课堂情绪和气氛;而教师适时而为的范唱、演奏、舞蹈示范等,往往比多媒体上音乐家的表现更能形成情感交流和思想碰撞,更能提高学生参与音乐审美的主动性。因而,我们应该继承那些仍然适合教育发展要求的传统教学方式,并把它与多媒体教学方式有机结合,使其各展所长,相辅相成,以实现音乐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综上所述,多媒体手段作为一种教学工具,应该科学合理进行运用,对其过分依赖并不可取。正如英特尔公司原董事长克瑞格·贝瑞特所言:“如果教师不了解如何更加有效地运用技术,所有与教育有关的技术都将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计算机并不是什么神奇的魔法,而教师才是真正的魔术师。”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天使的手臂
- 未来的500年后
- 胡杨
- 我是小小男子汉
- 假如我们有一双翅膀
- 特殊的考试
- 我的朋友
- 中秋赏月
- 我家乡的树
- 爸爸,我爱你
- 我发现了蚂蚁的团结
- 我爱春天
- 我们不曾相识
- 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 一件亲身经历的事
- 美国行政法官独立化进程评述(2)行政法论文(1)
- 试论行政合同的司法审查 (2)行政法论文(1)
- 儿童文学翻译问题
- 竞争法视野中的财政体制改革
- 行政观念更新与行政法范式的转变行政法论文(1)
- 财政风险及其定性、定量分析
- 中国失业问题与财政政策研究(三)
- 浅谈英汉互译的不对等性
- 汤山中毒事件的行政法思考(2)行政法论文(1)
- 调整财税政策 缩小城镇居民收入差距
- 模因论与文学翻译异化
- 构建和谐社会财政职能新思考
- 跨文化交际中的旅游英语翻译技巧
- 财政支出与GDP的关系
- 我国行政法目前存在的五大问题及对策行政法论文(1)
-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设计三
- 《草虫的村落》原文及赏析
-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设计二
- 《大瀑布的葬礼》教案
- 《大瀑布的葬礼》的朗读指导与价值取向
- 《只有一个地球》示范教案
- 《大瀑布的葬礼》教学小记
- 《月光曲》教法新探
- 《大瀑布的葬礼》的创新点
- 《大瀑布的葬礼》教学谈
- 《大瀑布的葬礼》一
- 《大瀑布的葬礼》 沉痛悼念塞特凯达斯瀑布
- 《大瀑布的葬礼》教后反思一
- 《蒙娜丽莎之约》综合资料
- 《大瀑布的葬礼》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