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浅论中国陶器艺术

浅论中国陶器艺术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8

浅论中国陶器艺术

陶器是一门最简单而又最复杂的艺术。因为它是最基本的,同时又是最抽象的。陶器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一种艺术。我们祖先的最古老的容器就是以黏土为原料用手工制作、然后经历风吹日晒而成的。这种艺术早在人类有文字和宗教之前,就已经存在了。那时候制作出的容器仍然能以其富有表现力的形式打动我们。到公元前5世纪,中国已经将陶器发展成非常辉煌的艺术了。中国人在这门艺术上的造诣成就甚至超过了古代希腊。希腊的花瓶呈现出静态的和谐,而中国的花瓶则表现出了动态的和谐。不仅呈现出数的关系,而且表现出生命的运动 。它不是水晶和玻璃,而是一朵鲜花。陶器艺术非常重要,它与文明的基本需求密切相关;作为一种艺术媒介,陶器必然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的表现,凭借陶器,我们就能对一个国家的艺术,即情感艺术,作出评价;毫无疑问,陶器是衡量一个国家艺术的标准。陶器是纯艺术,是一门不带任何模仿意图的的艺术。相比而言,雕塑,虽然与陶器有着最密切的关联,但从一开始便带有模仿的意图。也许正由于这一点,在用形式来表达人的意愿时,雕塑比陶器更具有局限性,陶器在本质上是一门最抽象的造型艺术。

陶瓷系由粘土或以粘土、长石、石英等为主的混合物,经成型、干燥、烧制而成的制品的总称。陶瓷艺术即指陶瓷日用品、陈设品的烧制工艺及造型、釉色和装饰等所呈现的艺术特点。远在新石器时代,就已有风格粗犷、朴实的灰陶、红陶、白陶、彩陶和黑陶等。商代已出现釉陶和初具瓷品性质的硬釉陶。彩陶便是我国最古老的工艺美术品。而真正瓷器是创制于东汉时期。唐代陶瓷的制作技术和艺术创造已达到高度成熟。宋代制瓷业蓬勃发展,名窑涌现。明清时代陶瓷从制坯、装饰、施釉到烧成,技术上又都超过前代。我国陶瓷至今仍兴盛不衰,质高形美,釉色、饰纹、造型均具高度的艺术价值,宜兴的紫砂壶,石湾的陶塑,界首的三彩釉陶,淄博的绛色陶,铜官的绿釉陶,崇宁的雕镂釉陶,德化的瓷雕,景德镇的柳叶瓶、凤尾瓶等,均闻名于世。

古代陶器的种类

红陶: 红陶在中国出现最早,红陶烧成温度在900度左右,根据考古发掘资料,黄河流域距今8000千年的裴李岗文化和距今5000年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时期,都以泥质红陶和夹砂红褚陶为主。

彩陶: 彩陶是仰韶文化的一项卓越成就,是用赭、红、黑和的等色绘饰的陶器。彩陶艺术,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它是在陶器未烧以前就画在陶坯上,烧成后彩纹固定在器物表面不易脱落。有的在彩绘之前,先涂上一磕白色陶衣,使彩绘节纹之前,先涂上一层白色陶衣,使彩绘花纹更为鲜明。彩陶花纹主要是花卉图案和几何形图案,也有少数动物纹。几何形图案主要有:弦纹、网纹、锯齿纹、三角纹、方格纹、垂幛纹、旋涡纹、圆圈纹、波折纹、宽带纹,并有月亮、太阳、北斗星等纹样。动物纹样,常见的有鱼纹、鸟纹、蛙纹等。兽纹较多的是猪纹、狗纹和鹿纹,有的奔驰,有的站立。这些动物形象的出现,反映出当时的渔猎在原始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人物纹样较少见,1973年在青海大通县出一件陶钵,其口沿内壁上画有三组跳舞的人群,五人一组,舞人动作整齐,姿态优美,精美异常。植物纹样,在距今6800年的浙江河姆渡文化陶器上,发现有稻麦粒、枝叶、花瓣,甚至有些已概括成为几何形体,并和几何形纹混和在一起构成纹样,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别有一番情趣。

黑陶: 黑陶出现于龙山文化时期。黑陶的烧成温度达1000度左右,黑陶有细泥、泥质和夹砂三种,其中以细泥薄壁黑陶制作水平最高,有“黑如漆、薄如纸”的美称。这种黑陶的陶土经过淘洗,轮制,胎壁厚仅0.5-1毫米,再经打磨,烧成漆黑光亮,有“蛋壳陶”之称,表现出惊人的技巧,饮誉中外。这时期的黑陶以素面磨光的最多,带纹饰的较少,有弦纹、划纹、镂孔等几种。

灰陶: 灰陶在新石器时代早期斐李岗文化遗址中已经出现,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时期都有一定数量的灰陶,特别是用于蒸煮的器皿,多为夹砂灰陶。到夏代(二里头文化早期)以灰陶和夹砂陶则占据主要位置。

白陶: 白陶是指表里和胎质都呈白色的一种陶器。它是用瓷土或高岭土烧制成的,烧成温度在1000度左右。白陶基本上都是手制,以后也逐步采用泥条盘制和轮制。白陶器出现于龙山文化晚期,商代为鼎盛时期。商代后期白陶大量发燕尾服,安阳殷墟出土数量最多,并且制作相当精致。到了西周,由于印纹硬陶器和原始瓷器的较多烧制与使用,白陶器即不再烧造了。

硬陶: 硬陶的胎质比一般泥质或夹砂陶器细腻坚硬,烧成温度比一般陶器高,而且在器表又拍印以几何形图案为主的纹饰,所以统称为“印纹硬陶”。西周是印纹硬陶发展的兴盛时期,其胎质原料根据化学组成分析,基本接近原始青瓷。因印纹硬陶所用原料含铁量较高,胎色较深,多呈紫褐、红褐、黄褐和灰褐色。印纹硬陶坚固耐用,绝大多数是贮盛器。商代印纹硬陶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都有发现。西周至战国时期印纹硬陶主要盛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及南方的福建、台湾、广东、广西等地。

釉陶: 汉代出现了一种在釉料中加入助熔剂——铅的釉陶,又称“铅釉陶”。铅釉陶的制作成功,是汉代制陶工艺的杰出成就。釉料中加入铅,可以降低釉的熔点,还可使釉面增加亮度,平正光滑,使铁、铜着色剂呈现美丽的绿、黄、褐等色,但经绿釉为最多,绿如翡翠,光彩照人。墓葬中出土的铅釉陶器表面,有时了现层银白色光泽,有人误称为“银釉”。根据考古工作者的科学研究发现,“银釉”形成的原因是由于釉面长期受潮,釉层表面析出多层次的沉积物,在光线的折射下,产生的银白光泽。

论文出处(作者):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小风车
难忘的演出
高兴的星期天
我希望我的房间是......
蚂蚁和小鸟(寓言)
苦恼的星期天
家乡的沙土
老师的眼睛
中队会
林中之王老虎
秋天的快乐
一个有趣的梦
自信=快乐
秋景
蚂蚁与蘑菇(寓言)
浅谈国际贸易中的动物福利壁垒(1)
浅谈高校教师激励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于政治思想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幼儿园师幼互动过程中的性别问题分析
关于高校青年教师激励问题研究
浅谈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与方法的行动研究
关于西方后现代艺术观念对我国基础美术教育改革的影响
浅谈民办幼儿园教师的现状与压力应对策略
关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浅谈
关于高校教师激励机制探讨
和谐地产的内涵阐释(1)
关于后现代艺术观念对中国美术教育改革的影响
以社会需求为主导的教育管理模式
当前幼儿教师创新素质缺失的现状研究
《富饶的西沙群岛》 教学设计一
《掌声》 教学设计三
《赵州桥》 教学设计之二
《陶罐和铁罐》 教学设计一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教学设计
《美丽的小兴安岭》 教学设计一
《赵州桥》 教学设计之三
《科利亚的木匣》 教学设计
《给予树》 教学设计
《富饶的西沙群岛》 教学设计二
《富饶的西沙群岛》 教学设计三
《陶罐和铁罐》 教学设计二
《一次成功的实验》 教学设计
《好汉查理》 教学设计
《赵州桥》 教学设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