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3-25
世界电影中的东方元素
在张艺谋、陈凯歌、巩俐、葛优以及众多中国电影新生代不断成为世界影坛的新闻话题的同时,来自台湾的李安先后推出《推手》、《喜宴》、《饮食男女》和后来的《理智与情感》,来自香港的吴宇森在好莱坞先后导演了《终极标靶》、《断箭》、《变脸》和《碟中碟
(2)》,陈冲与顾长卫合作拍摄了《纽约的秋天》,华人导演似乎已经进入了世界电影主流。2001年,美国《时代》周刊在评选年度10大优秀影片时,竟然同时有四部华人导演的电影榜上有名,在被传媒塑造为一个文化盛典的奥斯卡评奖中,李安的《卧虎藏龙》获得了10项提名4项大奖。华人俨然成为了新世纪世界电影文化的一道风景。
的确,中国元素是一道风景,在我们为世界电影中越来越醒目的东方元素而弹冠相庆的时候,我们也会意识到,对于这个由经济强权所支配的世界来说,中国更像是一个陌生的奇观、一个遥远的童话、一个离奇的故事,因而,《花木兰》其实是一个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国故事,《卧虎藏龙》中的东方侠士和东方美女只不过是为看多了《007》与《终极警探》中那些肌肉发达、动作勇猛的西方英雄和挺胸露臂、金发碧眼的性感女郎的西方观众提供了新鲜快餐。
在好莱坞电影历史上,利用外国演员、外国导演和外国题材、外国人物来征服外国观众,一直卓有成效。从20世纪的20年代到40年代,好莱坞陆续吸收了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瑞典等许多国家的优秀导演、明星,如喜剧大师卓别林、悬念大师希区柯克、演员葛丽泰·嘉宝、费雯·丽、英格里·葆蔓等都来自欧洲,好莱坞还有许多导演、演员、甚至制片人来自东欧、拉美、加拿大等等,而许多美国电影的题材也来自世界不同国家、不同文化和不同历史,所有这些外来人和外来文化都经过好莱坞的商业改造,有时甚至是美国的政治改造,一方面为主流的美国电影带来异域情调和注入文化营养,另一方面也为美国电影进入外国市场带来文化亲同感和文化共鸣。90年代以来,不仅像金字塔中的木乃伊、中国的花木兰、圣经里的摩西出埃及这样的东方故事、题材纷纷出现在好莱坞电影中,而且一直被好莱坞排斥的华人导演、演员、摄影师也开始越来越多地被邀请到好莱坞创作主流电影。好莱坞一方面利用东方情调来为主流好莱坞观众创造一种文化奇观和获取新的市场资源,同时也利用这些电影人在原住国和地区的地位、影响、名声来获得华文化圈的认同。好莱坞以一种"世界电影"的形象为自己进入东方做了文化包装。
近年来,"好莱坞"兴起一种怀旧热、古典热,而时下这群怀旧的西方人又欣喜若狂地把目光投向了东方历史和文化,而那些有着东西文化学术背景和生活经历的导演们,既能游刃有余地利用东方历史文化资源,又对西方人的心理需求和观影习惯了然于心,把西方人所熟知的方式和概念融会在充满奇观的东方故事中,温柔、敦厚、神秘的东方文化在潜意识中给了他们一种母性和家园的感觉,所以好莱坞也开始借助"东方化"来实现西方人的"还乡"梦想。
其实,好莱坞的东方元素不过是被好莱坞化的东方。因而,东方元素在世界电影中不可避免地是一种点缀。当然,也许在当今这个信息传播不平衡的全球化背景中,西方的东方主义不仅是西方人的想象,它也可能成为东方人的自我想象,特别是当我们试图"走向世界",试图"国际接轨"的时候更是如此。
论文出处(作者):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坚持就是胜利
- 松鼠的名片
- 我的铅笔
- 我的小汽车橡皮
- 请不要伤害花草树木
- 我最想做的一件事
- 刷碗
- 假如我是市长
- 可爱的我
- 蝉和蚂蚁
- 炒鸡蛋
- 一次有意义的活动
- 荷花
- 观察蚯蚓
- 家乡的樱桃沟
- 浅论音乐感在建筑艺术中的体现
- 浅析中国古代服饰纹样中礼制精神的体现
- 探析电视媒体在多元化社会纠纷解决机制中的作用
- 探析艺术丑在中国的发展演变
- 俄罗斯艺术之根——俄罗斯宗教思想
- 探讨乐理教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问题
- 谈维吾尔木卡姆研究中不能忽视的环节
- 论科技信息传播的戏剧化倾向
- 探析小型音乐作品创作中的和声运用
- 论动画中视觉语言符号
- 研究平面广告在跨文化传播中的策略
- 谈中国现代视觉设计需求
- 回顾与展望——浅谈湖北现当代美术扫描
- 试析高更与凡高艺术观念异同
- 试论汉画中早期道教神蹻的多重阐释
- 《找骆驼》第二课时
- 《赵州桥》教学设计之七
- 《赵州桥》教学设计之八
- 《盘古开天地》第二课时
- 《赵州桥》教学设计之六
-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设计之六
- 《找骆驼》教学设计之五
- 《赵州桥》教学设计之三
- 《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之二
- 《花钟》教学设计之二
-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设计之七
- 《赵州桥》教学设计之二
- 《找骆驼》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 《赵州桥》教学设计之四
- 《找骆驼》第一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