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电视大众文化研究视角的转换(1)

电视大众文化研究视角的转换(1)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6

电视大众文化研究视角的转换(1)

一、视角转换之于电视文化研究的必要

主张从多种视角来研究电视文化主要是基于以下的原因:

第一,当代中国电视文化的理论研究落后于迅猛发展的实践。我国电视文化的历史始于20 世纪中期,虽然晚于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但在改革开放以后却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尤其是90年代以来,在经济和科技两个高速运转的车轮的驱动下,不仅在传播内容、传播 形式、传播技术上,而且在传播理念与文化理念上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但是,对电视 文化的理论阐释却尚处于“盲人摸象”式的探索中,理论研究远远落后于实践的发展。理论 的滞后、理解的偏差又反过来使实践的发展走向误区。

第二,电视文化是一种相当复杂的文化形态,既有文化的意识形态性、审美性,又有商品 的物质性、消费性,既有强制性、操纵性,又有迎合性、对抗性,既有同质性,又有多元性 ,既有类型性,又有创造性;既有娱乐性功能,又有教化功能。电视文化本身已经成为一种 跨学科的文化形态,涉及到的领域已远远不是传统的文化艺术所能涵盖的。

第三,当代中国电视文化的发展已经置身于市场经济以及文化全球化的新的历史语境下, 它的商品属性使其由以往的艺术文化转变成一种商业文化、大众文化,新现象、新特征由此 频频凸显。对这些新现象、新特征,尤其是其大众文化特性所带来的负面效应,都使我们产 生一种“莫相知”的恐慌,而没能从理论高度予以阐释。

第四,以往的从艺术单一视角对它所进行的理论研究陷入了阐释的困境。很多问题,例如 大量不具有审美意义粗制滥造的文本却有很高的收视率、文本质量的提高主要依赖的是声像 光电的技术手段而非炉火纯青的艺术手法等等,仅从艺术的角度难以解释。

在这种复杂的状态下,既要正视电视文化迅猛发展的事实,承认电视文化所蕴涵的商业文 化、大众文化特性,以历史的理性清醒地认识到经济转型、社会转型赋予文化转型的可能; 又要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其进行全面的把握、理性的认识,恰当的评价,审理各种理解的 偏差,以期更有效地规范和引导这种新型的文化形态。

二、电视文化研究的几种视角

多重研究视角的转换有助于对电视文化的多重认识,有助于在矫正操作的失误和寻找正确 的发展方向时获得理论上的高度与支持。

社会文化视角:以往对电视文化的研究常常局限于文本本身,而忽略了这一文化活动的社 会过程全身。随着中国社会文明进程的演变,电视文化已走出象牙塔,融入广大民众真实生 动的生活中,成为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内容,具有了更广阔的社会文化的品格。作 为当代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和社会公共事业,社会学视角、人类文化学视角的关注,也 许能使我们穿越数量众多庞杂、质量良莠不齐的电视文本,抵达社会意义、文化意义的剖析 。在这其中,意识形态视角的分析尤为重要,因为一切文化在本质上都是一种意识形态的“ 代码”。从马克思主义到法兰克福学派、精神分析学说、文化研究学派、后现代主义,意识 形态批评无不是这些理论的重心。

大众文化视角:电视文化所表现出的商业性、消费性、大众娱乐性、通俗性(甚至媚俗性) 、技术性、可复制性、程式化、无深度感正是大众文化所追求的基本目标,体现出与电视文 化与大众文化的一致性、同质性。因此,在对电视文化的研究中,借鉴西方某些学术思潮对 大众文化已有的研究成果,虽不能祈望彻底解决中国电视文化存在的问题,也不是无益的。 如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在使我们认识到电子传播作为生产力给对电视文化生产带 来巨大促进作用的同时,也使我们认识到技术进步对人造成的新的控制,认识到其意识形态 的操纵性、欺骗性的一面;后现代主义理论让我们对电视文化的世俗性、扁平性、游戏性、 狂欢化获得了一种哲学上的认识高度;后殖民主义理论则令我们对电视文化、大众文化中的 全球化倾向、文化同质化倾向保持高度警惕;新历史主义提醒我们,以“戏说”为代表的电 视 文化可能导致的历史虚无主义危险;文化研究学派以它与社会的广泛联系和跨学科的学术胆 识,启示我们以宏观的社会文化研究与微观的文本研究相结合,在微观的文本研究的基础上 展开宏观的文化研究……这些理论奠定了以大众文化的视角来审理电视文化的理论基础。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传播文化视角:电视文化与印刷媒体、广播媒体等其它大众文化形态的主要区别,在于它 以科技含量极高的影像的传播与接受方式创造了一种新型的视听文化,并对其它形态的大众 文化形成强大冲击,获得了存在的独特性和优势性——影像传播文化的特性。所以说,传播 学 理论从电视传播的全过程来考察电视文化与社会的关系,为电视文化的理论研究开辟一条更 切实有效的新路。正如高鑫先生所说:“研究电视理论,首先要研究‘电视传播学’,因为 电视本身就是作为信息传播的媒介和载体而存在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所有的电视节目, 统统鲜明地烙印着信息的‘印记’。因此,抓住‘传播’也就抓住了电视理论研究的根本。 ”无可质疑,随着从播放型到数字化、新媒介的传播模式的全新构型,电视文化将会发生 更为深刻的革命,因为传播模式的改变必将影响所传播的文化本身。

艺术文化视角:商业逻辑在文化生产领域的僭越导致了电视文化的市场化、反艺术化,但 并不能因此忽视电视文化的艺术特性。作为影像视听文化的电视文化,在深层次上更需要形 象性、艺术性、审美性。并且,电视文化是一门综合的文化形态,需要借助各种艺术的长处 来完善自身。例如电视文化中影响最大的一种样式——电视剧:中国的电视文化和电视剧几 乎是同时起步的,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开播,同年6月5日,电视剧《一口菜饼子》播 出,开启了中国电视文化和电视剧的发展史;中国老百姓普遍接触电视也是从看电视剧开始 的 ,这个现象发生在80年代中期(1985年初统计,我国已有电视机5000万台,两亿多观众,该 年电视剧产量已上百部。);而电视令万人空巷应该说还是与电视剧的发展密不可分,由古 典四大名著和现代名著《四世同堂》改编的电视连续剧都创下了极高的收视率,不能不说明 文学穿越时代的永恒魅力。再如音乐是借助旋律节奏作用于听觉神经,造成空间虚幻感的时 间艺术,而绘画艺术则是借助画面作用于视觉神经,造成对时间想象的空间艺术,电视文化 正是借助它们的各有所长,把本来单方面满足于人的听觉艺术或视觉艺术转化为电视文化的 视听艺术,创造出一种综合时空的威力。

当然,上述研究视角只是几种可能,并不能穷尽对电视文化研究的一切途径。

如果说难以给当代中国电视文化这个复杂的文化形态一个准确的定义的话,那么对于没有 公式,只有观点的社会科学,至少多个视角的关注与描述有助于我们获得更广阔的视野。因 为任何一扇窗口,看到的都只能是有限的风景。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想天
意地生活
意地生活
想天空想天空
捍卫汉语
原汉语的甘醇
我想握着你的手
想天空
水之恩,以何报?
意地生活
意地生活
意地生活
想天空
弧形钢闸门流固耦合自振特性分析
汕尾电厂进港航道疏浚悬浮物扩散数
基于原位旁压试验的地基非线性沉降
电子智能普氏贯入仪与环刀法对比检测在砂坝上的应用
潮州大桥工程防洪影响评价分析
引水发电洞进口及出口高边坡稳定分析计算
超大型混凝土搅拌楼在龙滩水电站应用
农田水利学实习报告
CM三维高强复合地基沉降计算的切线模量法
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地质勘察的若干问题
劈裂灌浆技术在普宁三坑水库除险加固中的应用
顺德三杯茶险段整治工程试验研究
数值波浪水槽中的斜坡式孔隙结构规则波消波研究
感潮河网水动力模型在城市水环境治理中的应用
铁路列车振动荷载对临近电排站及堤围的影响分析
《充气雨衣》 教案讲义2
《雷雨》 写作指导
《充气雨衣》 教案讲义1
《充气雨衣》 训练素材
《充气雨衣》 写作指导
《充气雨衣》 趣闻故事
《雷雨》 重点问题探究
《充气雨衣》随堂练习 提高篇
《充气雨衣》随堂练习 巩固篇
《雷雨》 训练素材
《雷雨》教案讲义2
《雷雨》教案讲义1
《雷雨》随堂练习 提高篇
《充气雨衣》 重点问题探究
《充气雨衣》 考点练兵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