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关于风景写生取景构图的几点看法(1)

关于风景写生取景构图的几点看法(1)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10-06

关于风景写生取景构图的几点看法(1)

引言:现今美术技法课训练大都以应试为主,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笔者在进行高中工美专业的风景写生教学中碰到不少问题,尤其是学生对取景写生这一过程的理解,还处于盲目状态。教科书中关于取景构图技巧的说明很多:三角构图、对角线构图、上轻下重、上重下轻等等。在本文中谈谈笔者对风景写生教学中取景构图的理解。

关键词:取景构图 自然界的亮点 思维定式 俗套 创新意识

正文:在风景写生的过程中,首先碰到的问题是:如何在连绵不断的视野中截取最理想的部分,使之成为一张画的画面,以及怎样进行画面的安排,这就是取景构图。风景写生教学函盖着取景构图、色调选定、塑造、修改等众多过程的训练,而取景构图处于最前端,又可以将取景溶入构图的内容,也就是解决:怎样收集最理想的景色进行最理想的安排这一问题。

绘画之别于摄影,就是忠实于自然的同时,又在作品中渗入作者的感受,将感兴趣的,经大脑提炼的景色表现出来,而不是面面具到。怎样做才不会面面具到,构图取景在这就体现出重要地位。

1. 端正学生取景时的心态,去寻找自然界的亮点。 以上两种情况是风景写生教学中最常见,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就此情况笔者有自己的看法。

首先,此两种情况都导致画面平庸无奇。前者的问题在于构图取景时过大,而往往太大就会画不出东西来。笔者认为构图中需要有一两处亮点,而这些亮点就是你想画这张画的根本因素,把这些亮点画得精到,做到详略分明就能达到满意的效果,所以取景时取大而平庸的角度不如小而精美的角度,而且小角度更能让学生倾注全身心的注意力。在把亮点作为主体的同时,结合其他东西作为一种辅导的衬托,把主体表达地更完美。

而后者的情况是孰不知成不了“大家闺秀,小家碧玉”也是种不错的选择,这是认识上的错误。譬如:凡高的《卧室》一画,以生活中看似简单平凡的小角度为对象,把床、地板、墙等关系表现的淋漓尽致。大自然中一些不起眼的树木、建筑等都可以作为做画对象,关键在于作者怎样观察,如:西斯莱的《塞纳河小景》,把很平凡的岸边、树木、流水、游人,加之于光感的处理,使得画面是那样的微妙和谐。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感慨为什么画家之谓画家而不是我们的时候,是否想到画家眼中的景色也是很平常的,关键在于构图取景时,有否去挖掘自然的亮点,组成耐人寻味的画面。

2. 培养学生在构图上的创新意识。

“收集最理想的景色进行最理想的安排”就是对取景构图的诠释。这里所谓的理想并非是固定的审美标准。绘画中的理想不是固定的,因个人的理念、时代、民族而异。

譬如:文艺复兴时著名画家达芬奇,以肖像画而著名于世。当时的肖像画流行正面或侧面为构图标准,而达芬奇却取3/4面来构图,这就是他理想的构图理念。而事实也证明了他的方法在那个时代是种创新,使得他流芳百世。社会发展至今,肖像画的构图并不局限于正面、侧面、3/4面,每种派别、风格都有自己的构图标准。社会在不断发展,美术创作作为一种意识活动也得有创新精神。当然,要突破传统和已先入的理念产生与众不同的新意,对大多数画者来说还很难,有些画家倾注毕生精力于这方面上,也未能如愿。这一点与个人的修养、耳濡目染等分不开。现今的美术教育,并不是让学生背会三角构图、对角线构图等构图框式作为风景写生的手段,而是怎样让学生清楚构图的理念——创新精神。从而使学生处于无思维定式状态,这就是素质教育在美育中的体现。

〈1〉 培养创新意识就要改变学生的思维定式。

绘画中的思维定式是指业已牢固地存在于画者的脑中,并且时刻影响着画者的绘画意识。这种意识在构图中的体现就是某种固定的方法或框式。譬如:在素描构图中,平常大多数人都会受到构图要靠左或靠右、头朝的那边五官旁要空一点等观念的影响,也就是画面的四平八稳。这种苏派的模式影响着中国几代人,每每初学者都接受此模式的教育。初学者那种对学习的饥渴使其很容易落入这样的俗套,消磨着他们的灵气。当那些幸运者做出自己以前所未有的构图及习作时,他们就会惊奇地感到一种灵感的发掘,这就是作画者的乐趣。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现如今,很多学生在学习上有点“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教师只强调怎样画,只要照这样就能产生效果。以某种固定的标准来衡量学生,不仅消磨了学生的灵气,更能让学生一开始就产生某种思维定式。俗语讲:画无定法。教师应该让学生不仅明白为什么这样构图,而且明白现在所学习的仅仅是适合初学阶段,此方法旨在培养基础能力等。总之。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学这种方法。

在风景写生教学中,课本中所界定的完美构图如:三角构图,对角线构图等,对于初学者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在教学中不能全盘否定,但作为教师不能强行灌输某种构图方法,而应是清醒地引导学生,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理念,努力去创新。谈到了创新就得说说何谓“俗套”,平时我们所谓“俗套”的构图,就是指平常人脑中的完美构图,那种构图取景往往把什么东西都画得很完整,四平八稳。这样的构图在大多数人脑中已形成思维定式,成为一种构图的审美标准,也就是“通俗”。如果你是那少数的绘画有识之识,你就会觉的这样的构图,这样的作品,不能引起你的冲动,因为看的太多了,一千张只有一种感觉——四平八稳。譬如:在风景写生中,将房子、树木、桥等因素按一定的顺序排列,也没有仰视、平视、俯视的区别,这样的作品在视觉冲击上就变得很弱。然而学生们碰到这样的景色,往往是不假思索地开始构图,几十个学生一个样,这时候就是应试教育的失败了。所以在引导学生用固定的构图模式构图的同时,也可以引导他们尝试去冲破这种局面,特意改变空间层次关系、变化透视关系、改变视觉角度,从而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

〈2〉 培养创新意识,欣赏优秀作品的构图方法,鼓励学生自由创作

学生产生思维定式的另一原因是对于优秀作品欣赏、理解得太少,限定于教

师所给予的范围之中,久而久之就形成固定的审美标准。

在风景写生教学中,强调练的同时,还要加强各时期名作及风格的讲析。譬如:莫奈的《阿根德尔桥》一画,画中的桥只是画了桥头一段,并置于画面右上角,而空出一片空间用于对河水及帆船的描绘。帆船又有一部分在画面之外,给予人强烈的空间变化,这时就要引导学生看这画的构图,去想一座桥在只看到桥头与看到整座桥的区别,使他们联想自己置身于这样的景色中会做出怎样的选择,从而让他们认识到,追求完美构图的同时“残缺”构图也是一种美,一种悬念。所以,进行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名作赏析,可以积累学生多元化的构图知识,为他们的创新打下深刻基础。

教学中,教师不能以自己的风格定式来评价学生的作品,要正确引导,鼓励学生自由创作。促使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进行小构图,尤其是对同一景色进行不同的取景、不同角度、不同空间透视等关系的观察与构图。从而开拓学生的视野及思维方式。

风景写生的构图很难,要画出新、奇就更难了,而我们的教学是对学生创作能力的培养,在进行取景构图训练的同时,学生的绘画意识与创造意识也能得以培养,这才是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沙丽
第一次研究
老师的手
马蜂风波
秋天来临
未来的学校
美丽的蜂鸟
当清洁工不在的时候
雨中游羊岩山
蓝天
小摊见闻
“海洋”游泳
谁是最可爱的人
可爱的波波
寻找为中国自豪的理由——四大发明
论地理科学(1)论文
论电力垄断行业改革(1)论文
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1)论文
对封闭式高压柜的运行现状与接头发热事故的分析(1)论文
发展焦化煤气发电 推进节能优先(1)论文
我国能源·电力的未来发展(1)论文
新世纪中小水电发展前景之我见(1)论文
浅谈当前电力营销的对策(1)论文
生物质废弃物催化气化制取富氢燃料气(1)论文
生物柴油的现状与发展前景(1)论文
电力通信在电力体改中的定位及发展战略(1)论文
研究电网购售差价的问题(1)论文
美国与欧洲分布式发电的比较(1)论文
分布式发电系统的应用及前景(1)论文
浅谈能源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政策因素(1)论文
《我选我》教学设计
《我选我》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株紫丁香》教学设计
《一株紫丁香》教学设计
《一株紫丁香》教学设计
《一株紫丁香》教学设计
《一株紫丁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株紫丁香》教学设计
《一株紫丁香》教学设计
《一株紫丁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株紫丁香》教学设计
《一株紫丁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株紫丁香》教学设计
《一株紫丁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株紫丁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