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3-12-18
浅谈幼儿园及小学低年级教育与男孩女性化
"
论文关键词:性角色 性别角色 女性化 性别教育
论文摘要:通过观察我们不难发现,现在社会中的一些男孩不再具有男性的典型气质,这主要是因为一些人将男孩的性角色错当成性别角色,忽视了对男孩的性别教育造成的。对性别教育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弗洛伊德和柯尔伯格等著名的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的性别角色大约形成于2-7岁之间,这正是儿童的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可是由于我国的幼儿园和小学在教育方式、教学实施过程、教师喜好、考察方式以及师资配备等方面的不足,导致一些男孩女性化倾向加重。为了使儿童更健康地成长,学校和教师必须采取各种措施,运用各种手段加强对儿童进行性别教育。
一、性别角色的界定与形成
(一)性角色与性别角色的界定
在一般人的眼中,儿童自出生之日起就根据其与生俱来的生理特征被分别纳入社会划分的两个性别范畴之内:男性、女性。其实这种被大多数人认可的根据个体的生理特征划分的性别只是个体的性角色(sex)。而真正的性别角色(gender)是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在社会中学会的适应男性或女性的个性、态度、言行举止和情绪反应等,从而产生的具有社会文化认同的心理性别。“性”与“性别”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英国社会学家S.德拉梅特曾对这两个概念进行了界定:“性,这一概念准确的含义应该是指男性与女性之间的生物特征,而性别这一概念的准确含义是指男性与女性之间的一切非生物方面的差异,诸如在衣着、兴趣、态度、行为、才能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也就是说,性是先天的,由生物的染色体决定的生理特征;性别是后天的,由社会决定的心理特征,两者之间存在着差异。
当一个人被称为男人时,不仅意味着这个人的躯体是男人的,还表示这个人的行为、意志等方面也是男人的,女人也是如此。也就是说,只有性与性别统一在一个人的身上时,这个人才可以被称为真正的男人或女人。
(二)性别角色的形成
性别角色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社会化过程。儿童一出生就因为其先天的生理特征不同而受到了不同的对待。在随后的婴幼儿时期,儿童逐渐对自己的性别形成了认识,他们的这一认识为性别角色的进一步社会化提供了保证。
上世纪初至上世纪40年代,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大师弗洛伊德(Frued)曾对儿童的性别角色形成及其差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认为男女所具有的不同的生理结构决定了心理成熟过程。弗洛伊德认为,在性心理发展的口腔期和肛门期阶段,男孩和女孩的发展方向是相同的,直到生殖期阶段(大约4-6岁)性别分化才开始出现。男孩在这一阶段的重要发展是产生了恋母情结(Oedipalcomplex),发现了两性之间的差异,并为了满足社会性别角色的要求,开始将父亲及其他男性长辈视为模仿的对象,逐渐获得性别认同。
心理学家柯尔伯格(Kohlberg)认为儿童的性别角色是在2-7岁之间形成的,并将这一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性别认定——儿童开始了解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同时也开始知道别人的性别;第二,性别稳定——儿童认识到一个人的性别不会改变,现在自己是男孩,长大后就只能是一个男人;第三,性别的一致性——儿童一方面认识到性别不能随着自己的意愿改变,另一方面也自愿的接纳自己的性别,使自己的行为表现与性别一致。
也有的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在3-6岁,就已经形成了性别角色,如果在这以后男孩仍然认为自己与周围的女孩一样,在打扮、表情、行为上模仿女孩,即是出现了女性化倾向。
二、学校教育因素对男孩女性化的影响
(一)现行的学校教育方式滋生了教育中的男孩弱势倾向
现在社会上的很多幼儿园和学校为了节省师资,便于管理,采用了大班教学的模式。大班教学中过多的学生使教师不可能针对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只能将学生视为“统一模式的产品”进行管理,一味的要求学生听话、安分、顺从。这极大的压抑了性别差异产生的行为特征,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潜能。
女孩大多天性文静,可以较容易的适应课堂上的端坐和安静。而男孩天性好动、顽皮,当本能催促他们去跑去跳时,他们却不得不端端正正地坐在课堂上,背着手听课。甚至有些幼儿园和小学为了确保学生,尤其是男孩,不在课外活动中出事,而禁止学生进行课外活动。这就使得男孩的天性始终都处在被束缚中,处于被压抑的状态。为了适应这种大班教学的要求,男孩不得不克制自己的天性,向女性化的方向发展。
(二)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加强了男孩女性化的倾向
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都是以语言教学为主,主要以训练学生的言语能力、读写能力为目的。而女孩的言语能力和读写能力都要比男孩发育得早,因此她们在语言学习中比男孩更占优势。在这种情况下要求男孩和女孩在相同的时间里运用相同的方法去学习相同的内容,男孩的学习效果势必会比女孩差。长期如此男孩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被挫伤,致使他们产生自卑心理,迫使他们对女性角色产生认同和羡慕,这就会加大一些男孩性别角色的逆转。
(三)学校的评价方式缺乏个性空间,不利于男孩健康性别的形成
学校考试多是以考察被动学习内容为主,主要考察学生的记忆能力、细心和耐心。这种考察方式更适合女生的思维方式,同时也就缺乏对男孩的强项——冒险精神和探索精神的考察和鼓励。因此,在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女孩成绩往往高于男孩,这就使得一些女孩被评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从而得到教师更多地关注和表扬。而一些不适应这种考试形式的男孩则被认为是顽劣或有学习困难的差学生,这就造成了男孩的自卑,从而造成了学习上的“阴盛阳衰”现象。
(四)女性教师比例大,男孩难以找到“性别认同”的对象
在幼儿园和小学
一、二年级阶段,女教师在数量上占有绝对的优势,男教师却可以称得上是国宝。而在这一阶段的儿童眼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正确的、完美的,是他们模仿的最佳对象。但是在这种清一色的女教师、阿姨的纯“女性化”环境下,男孩很难找到可供模仿的对象,他们只能被迫模仿女教师。这势必会直接导致男孩的日常行为方式、言语表达等表现出很强的女性化特征,更严重的是一些男孩心理和思维上出现问题。
三、男孩女性化的解决方法
心理学家柯尔伯格曾提出,性别意识、性别行为是儿童健康人格的标志。因此,学校和教师在对男孩进行教育的过程,渗透性别教育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迫在眉睫的。
(一)尊重个性差异,重视性别教育
性别教育是现代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和会的一个重要方面。男孩与女孩在生理和心理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些都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性别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灵活的采用师生交往策略,改革教育模式,综合评价男孩。并且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性别教育,使学生获得正确的性别知识,形成正确的性别意识。
(二)增加男教师数量,为男孩提供模仿的对象
一所学校需要有一定数量的男教师,只有刚柔并济,为男孩提供一个“性别认同”的楷模,才能促进男孩的心理、人格全面发展。为了增加男教师的比例,政府有关部门应该通过一些强制手段,对师范类院校的招生进行适当的性别干预;高中应对学生进行报考指导,鼓励男生报考师范类院校;幼儿园和学校等用人单位应,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录取男性应聘者。
(三)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阳刚教育”,大胆的鼓励男孩参加各种活动
教师应对男孩进行“阳刚教育”,培养男孩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还应该对男孩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让他们懂得人生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培养他们勇于面对困难,战胜困难的精神。
教师还应该经常地组织各种竞赛性游戏、值日活动和劳动活动等,使男孩可以有与女孩均等的机会来展示男孩引以为豪的力量。教师对男孩因性别差异而造成的一些现象和行为要区别对待,要设身处地,从男孩的角度去考虑和解决男孩的问题。为男孩之间、男女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相处创造融洽的氛围和条件。从而提高男孩对自身性别角色和性别行为的肯定,培养男孩的“性别荣誉感”。
参考文献:
[1][美]詹姆斯.O.卢格.人生发展心理学[M].陈德民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
[2]Bem SL. Gender schem a theory: A Cognitive account of sex typing[J].Psychological Review,1981,
(4).
[3]陈鹤琴.陈鹤琴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葡萄
- 龟兔比赛
- 小花猫剪胡须
- 小苹果树找医生
- 套圈圈
- 大自然
- 第一次写日记
- 大公鸡
- 买豆腐
- 四季姑娘
- 小鸡和小鸭的故事
- 我帮妈妈拖地
- 公园
- 家乡的大山
- 自我介绍
- 探析《百家讲坛》的视像化叙事
- 谈戏剧治疗元素在电影《甲方乙方》里的运用
- 论互文性理论对电影《人工智能》叙事艺术的阐释
- 19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方言化现象出现的原因探讨
- 分析贺岁电影“嘉年华”
- 论色彩在电影艺术中的功用
- 香港与内地电影的发展关系探讨
- 分析冯小刚贺岁电影的娱乐化叙事策略
- 跨国华语电影发展的新途径
- 超现实视觉文本的接受张力和解释学空间
- 论四方田犬彦的电影史写作
- 论金钱化的好莱坞与艺术化的欧洲电影
- 陈可辛和他的悲怆与冷酷
- 探析电影中的“隐性广告”
- 中国主流电影文化诉求策略思考
- 《画》二
- 《棉花姑娘》一
- 《小小竹排画中游》教案
- 《小小的船》一
- 《画》教学
- 《小小竹排画中游》一
- 《棉花姑娘》二
- 《爷爷和小树》教学二
- 《小小的船》教案二
- 《四季》一
- 《爷爷和小树》教学一
- 《小小竹排画中游》二
- 《四季》二
- 《要下雨了》教学设计
- 《四季》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