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论“红色经典”的影视改编

论“红色经典”的影视改编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5-19

论“红色经典”的影视改编

正如福柯先生所言:“一个语词只有进入特定话语的范畴才能获得意义,也才有被人说出的权力。否则,便要被贬入沉寂。特定的话语背后,总体现着某一时期的群体共识,一定的认知意愿。”“红色经典”作为特定时代的产物。是一个时期“集体无意识”的积淀。进而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同时作为经典。它的魅力在于其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一代又一代读者不断地挖掘其内涵,赋予其新的意义,所以在消费文化时代“红色经典”的影视改编是有重要意义的。但从《林海雪原》、《红色娘子军》、《小兵张嘎》、《苦菜花》等一系列“红色经典”的改编实践来看,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在消费文化时代既能对“红色经典”解构出新的意义,又能保持住“红色经典”之所以为不同于别的经典——自身的“红色”本意,且为受众所普遍认同。

一、“红色经典”——特定时代的产物

“红色经典”是指建国初期以革命故事为背景反映革命英雄人物高尚情操的文学作品、剧目或影视作品。“红色”意味着这些作品往往与人们坚定的革命理想和豪迈的战斗精神紧密联系,象征着一种深入骨髓的无产阶级革命情操,并带有某种理想主义的情愫:“经典”则意味着这些作品是在某一时期成形并积淀下来经得住时间考验并具有永恒价值的艺术或作品。当“红色”和“经典”互为前提、相互链接时,一种极富魅力的艺术概念就诞生了,蕴涵这种概念的任何艺术样式都可以称为“红色经典”,只是因为“红色”有它特定的社会存在背景,而必然把这一系列的作品创作时代都框定在中国革命战争时期。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红色经典’指的是约定俗成的、群众公认的、岁月久远的、影响较大的描写革命历史和英雄人物的经典作品”。

自改革开放以来,长期左右中国社会的一元思潮逐渐为多元思潮所冲击和取代,“红色经典”也伴随着受众思想及消费的多元化逐渐进入低谷。但到了20世纪末,尤其是以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及随其后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为界端。以90年代初期发行量惊人的《红太阳》革命歌曲新唱和卡拉OK为标志,沉寂多年的“红色经典”重新走上银幕和舞台,一时间改编“红色经典”系列的热潮风起云涌。

二、被戏说、泛化的“红色经典”

20世纪末以来的文化艺术界,一边是大众文化市场对“红色经典”改编使得“红色经典”的变脸令人眼花缭乱,一边是理论界对“红色经典”经典地位的质疑。[3]《激情燃烧的岁月》等一系列革命题材的影视作品活跃的同时也出现了红色经典被戏说和泛化的倾向。无论是对经典的戏说还是泛化,乃至网上泛滥的“红色搞笑”都暴露出“红色经典”在被改编过程中的低俗化问题。尽管时代不同了,观众的审美需求发生着质的变化,一味地题材复古未免有守旧之嫌。但在原著内容有限的基础上肆意扩大空间,并假借还原英雄人物本身情感的名义过于强化情感戏从而“稀释”原著,影响原著的完整性、严肃性和经典性的庸俗化倾向日益明显,大致表现为如下方面。

1、误读原著,忽略史实

在大众消费文化背景下,部分“红色经典”改编的影视剧也要体现“与时俱进”的特征,但这种“与时俱进”并非意味着要违背原著的本意,甚至不顾史实,肆意歪曲。《林海雪原》的改编引出一场官司,《红色娘子军》的定位是青春偶像剧,加入了大量的爱情戏,这些不尊重原作基本精神和核心主题的原则下的再造都是对经典的误读和对史实的忽略。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是由于在当前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影响下,很少有人能够静下心来潜心体会“红色经典”的深层内涵,而只是凭主观想象和合理臆断来推测“红色经典”,于是,当前的“经典”全然变了味道:另一方面是由于在当前影视界,情感剧、功夫片充斥市场并红极一时,对历史本就隔阂的演员们根本没有功夫来品味“红色经典”,因此,在塑造和扮演“红色经典”中的人物时往往不能更好地把握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情感,从而难避误读原著、违背史实之嫌。

2、误导观众,刻意“人性化”

在“红色经典”改编中还普遍存在一种还原性的精神,这对于客观地反映英雄人物及历史真相不无裨益,但是刻意地将英雄人物“人性化”“生活化”,无疑又是对“红色经典”的另一种曲解。“红色经典”之所以被奉为经典,在于它们的取材和故事背景大多来源于革命经历,其人物形象大多有其原型甚至都是真人真事的记录,它们能够激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也正因此,经典才在当时社会上和民众中广为流传。改编后的“红色经典”作品却更多地突显夸大“人性化”成分,使“红色经典”原著所反映的故事和情操黯然失色,甚至于经改编后的少数影视作品不堪入目,在很大程度上误导广大青少年观众。更让中老年观众无法忍受。当年的“红色经典”太过严肃,但或许正因其严肃和正统才将理性与道德观念植入人们的价值体系当中,使社会多了一份秩序和祥和。而如今对“经典”另类消费的曲意迎合下的改编脱离了英雄生活的土壤、违背了其在广大民众心目中的既定形象,无疑是对观众的一种误导。

3、误解市场,“泛娱乐化”

近年来,“红色经典”在不知不觉中褪色和变味,其严肃性、教化性已然不足,取而代之的是娱乐和搞笑的成分。《林海雪原》原小说中赤胆忠心、智勇双全的侦察英雄杨子荣成了一个嬉笑怒骂的世俗伙夫。可是该剧的编导却认为“以电影的长度改编成电视连续剧肯定是要加很多的内容,只要大的方向不变动,把以往脸谱化概念化的英雄塑造成有血有肉的人”以符合当今受众的审美观是无可非议的。但是,片面追求收视率和娱乐性,以说笑逗乐和戏说为基调对“经典”进行开发和改造,并不惜牺牲英雄的既定高大威猛的形象,采用美化反面人物、丑化正面人物的形式来吸引观众眼球的这类剧目打破了观众的既定消费意向和观念,观众并不买账。

大量“红色经典”的改编不为广大观众所接受,这种现象的出现决非偶然,乃是由于“红色经典”被肢解和戏谑后的必然结果。“红色经典”作为特定时代的产物,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其正面导向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它再次唤起人们对那个“激情岁月”的回忆,让精神和信仰不至迷失在经济浪潮中。时代在前进,生活在变化,对“红色经典”的改编无可厚非,但其“红色”和“经典”之精神及内涵不可随意丢弃,更不能滥用红色、歪曲经典甚至篡改历史来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

三、对“红色经典”改编的修正

1,加强调控,促使影视文化的教化功能与娱乐功能的统一

针对当前对“经典”的歪曲和戏说。国家广电总局下发了《关于认真对待“红色经典”改编电视剧有关问题的通知》,点名批评了《林海雪原》等电视剧“误读原著、误导观众、误解市场”,《红旗谱》也曾一度被叫停。界内外人士一致认为对“经典”改编要慎之又慎。“红色经典”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对于这一类作品现代人只能诠释,不可以随意翻新。“红色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并不仅仅是因为其迎合了当年的社会政治热情,还因为其符合了当时人们精神和心理上的普遍期待,它为广大民众提供了精神家园和思想、行为导向。新的历史时期,“红色经典”仍应不失其教化意义,寓教于乐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但是如果一味地偏重“娱乐”甚至“泛娱乐化”,“经典”的教化功能便会大打折扣,甚至于误导观众。因此,“红色经典”要继续承担道德教化的功能,就必须处理好教化与娱乐的功能的统一关系。

我们试以成功改编红色经典的个案《小兵张嘎》为例。改编成电视剧的《小兵张嘎》经省级审查机构初审后报送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审查委员会终审,中央电视台文艺中心影视部还就此召集部分专家举行了“《小兵张嘎》与‘红色经典’改编研讨会”,与会者肯定了电视剧《小兵张嘎》对原作的改编和再创造(尽管该剧播出后各界对其也不乏诟病)。首先在主题立意上,它保留并强化了原作的时代背景,用区队的小规模战斗和嘎子的自觉抗争表现了在抗日战争最艰难阶段中国人民是如何团结起来抵抗外寇的。与原作相比,电视剧《小兵张嘎》继承了原作基本精神,讴歌革命先辈。弘扬民族精神,对并不熟知那段历史的少年儿童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其次《小兵张嘎》在承载教育功能的同时,始终注重保留儿童剧的特色,充分体现出孩子的童真童趣。创作者在嘎子、胖墩、佟乐、英子这几个人物身上注入了现代气息。体现出当下孩子们的眼光、智慧、语言。甚至处事方式。由于创作者充分发挥了孩子天真的本性,因而这种现代气息不会与作品的时代背景格格不入,反而让人有认同感。

2,努力做到红色经典的革命性、经典性、艺术性和适时性的完美统一

我们有理由相信“红色经典”会继续有广阔的前景,毕竟它为几代人提供了精神食粮和信念支撑,并成为人们精神消费的持续追求与国人精神的“后花园”。但是面对当前“红色经典”的泛娱乐化我们也不无忧虑。如果红色经典被放任“戏说”,很难想象若干年后所谓的“经典”会是何等模样。“红色经典”固然需要“与时俱进”,需要常谈常新,需要在新的历史时期注入新的血液来升华。我们认同“红色”作品在表现手法和表演技术不断更新,追求与时尚的完美结合,尽可能地精益求精,但如何保证其主题及基调的不褪色不变质,是当今文艺界在改编“红色经典”时首当其冲面临的一件大事。

在这一过程中,有必要区分“保鲜”与“时尚”两个不同阶位的概念。“保鲜”是对于“红色经典”本身的主题而言的,是质的东西,在任何时候,这个主题不能被冲淡:“时尚”则是对于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可以多姿多彩的。“红色经典”之于“时尚”,犹如烹调过程中食物与佐料,“红色经典”不容稀释,不宜被浓墨重彩地去包装,否则难免有喧宾夺主之嫌,也势必会冲淡“原汁原味”。因此,“红色经典”的“保鲜”要尽可能地突出历史的积淀和厚重感,要将多少年来人们对英雄所积淀的那种尊敬和崇拜的情感升华提炼、萃取挖掘,而非在庸俗化方向来大做文章。既要“经典”不变色,又能为当代人所乐意接受,绝非是将“红色经典”娱乐化就能为之的,也非去娱乐化就能实现的,因此,如何在时尚和翻新的过程中对“红色经典”进行适度保鲜便成为当前文化消费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综上所述,“红色经典”的意义在消费文化时代可以不断增值,但这种增值不是通过戏说和“娱乐化”而达到的,否则势必会伤害到受众普遍的经典情结。毕竟“红色经典”的最大意义莫过于将特定时代积淀下来的民族精神及理性光芒予以传承、定格。还历史以真相,还英雄以本色。从而在消费文化时代真正地引领大众的理性文化消费,避免一味戏说或肆意歪曲等泛娱乐化的误区,这亦是当前“红色经典”保鲜的第一要务。

论文出处(作者):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有趣的堆雪人
我当哥哥了
看烟花
我是一只被关在笼子里的小鸟
秋天的果园
未来的文具盒
校运会
大熊猫的故事
同学
眼睛找朋友
温暖与爱心
快开学了
热闹的新年
我的收获
一场精彩的比赛
浅谈教育叙事视角下的大学英语自主教学模式探究
试析大学英语自主教学模式下实现教师自主的必要性
高校学生体育伤害的法律责任探究
试谈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现状及其对策
论析反思性教学与外语教师专业发展
浅谈高校管理权与大学生权利的冲突及其平衡
关于学校体育伤害原因及责任归属
浅析旅游行业现状谈旅游专业大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
论析地方高校教师自我导向发展模式的有效构建
浅论高校内部学生管理制度执行中的学生权利保障
试谈高校图书资料的文化价值
试论高校新闻教育中的职业道德培养
浅析建设三级重点学科,全面提升学科实力
再论大学生的道德培养问题
浅论高校教师共同体的“知识管理”及其达成
读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的诗
《乡愁》教学反思
戴望舒简介
《我用残损的手掌》疑难解析
《乡愁》课堂实录
《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
《我用残损的手掌》难句解析
《我用残损的手掌》透视戴望舒
《我用残损的手掌》学习思路
《我爱这土地》教学反思
《我用残损的手掌》有关资料
《戴望舒传》:戴望舒的传奇人生
《乡愁》教学实录
《我用残损的手掌》学习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