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艺术观察和审美体验

艺术观察和审美体验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4-12

艺术观察和审美体验

摘要:与现实间,是一种审美关系;文学作品是创作主体对现实审美认识的结果,它体现了创作者对生活独特的审美发现,而创作者对生活的观察,也必须是一种独特的,不同寻常的审美体验。艺术家要想敏锐而准确地发现和摄取到生活的美,就需要用审美眼睛去观察具体的生活形象,把握事物的独特性、个别性。

关键词:艺术;观察;审美;创作

作者如果脱离了生活实践,定会导致创作源泉的枯竭。但是,有些人,虽长期身居基层,并获得了丰厚的生活储备,却常苦于“无材料”。原因何在?

西方著名艺术家马蒂斯的轶事,颇能启人心智。有人问他:“一个西红柿在你吃它的时候和要把它画下来的时候,看上去是不是一样?”“不一样。”他回答说,“当我吃的时候,它看上去就是普通人看到的那个样子。”

清代文艺理论家金圣叹这样说过,艺术家妙手所得纯是妙眼所见。艺术家要想敏锐而准确地发现和摄取到生活的美,就需要用审美眼睛去观察具体的生活形象,把握事物的独特性、个别性。

所谓“观察”,“观”,就是用眼睛看,接收外界信息。“察”,就是审察体察,用脑子想。只“观”不“察”,只用眼睛不用脑,不能称之为观察,“没有思想支配的眼睛,眼睛是盲目的”。所以,在观察生活的同时,必须认真思考生活。杰出的艺术家都具有在平凡事物上发现形象和“性格”的本领。而对一座宏伟壮丽的教堂,贝多芬看见了音响、旋律和节奏,另一位画家看到的是线条、色彩和明暗对比。正因为他们审美视觉中始终活跃着生机勃勃的具体“性格”,所以,在常人看去毫无意义的事物,他们也能迅疾而准确地捕捉到美的形象。鲁迅说:“如果创作第一要观察。”这便说明了对生活的观察是写作的首要条件,离开活生生的形象,艺术材料往往成为僵死的堆砌。一个先天性盲人不可能成为杰出的艺术家,因为他不可能具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当然,审美体验中积累的生活形象,还只是“毛坯”,有待于在形象思维过程中进一步取舍、加工、改造、制作,方能成为完美的形象或典型。郑板桥谈其创作时说:“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中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很清楚,竹子在不断地“变相”,对三者不可等量齐观。板桥经验,生动地提示了审美观察同形象制造的辩证关系:前者是集结材料的功夫,后者是加工制造的过程。

虽然创作并不神秘,但要闯关,并非易事。

首先,作者对客体的审美体验,并不是机械复制,而是一种创造性的把握。人在进行审美感知时,“躲”在幕后操纵视听的,乃是一个能够辨别真假、是非、善恶、美丑的文化心理。朱光潜先生说得好:“稍纵即逝的直觉嵌在繁复的人生中,好比沙漠的湖泽,看来虽无头无尾,实在伏源深广。顷刻的美感经验往往有几千年的遗传性和毕生的经验学问的背景。”这说明,人的审美体验不是动物式的直觉活动,家赋予对象以个人的情思意念、趣味爱好,对形象进行补充、修正、美化、完善。因此加强美学和文艺理论修养,提高审美能力,是创作主体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其次,文学创作需要灵感。清代袁枚写道“但肯寻诗便有诗,灵犀一点是吾师。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为绝妙词。”它生动形象地披露了灵感。灵感不是神灵的启示,不是天赋之才,更不是“无意识”的本能。它是文学艺术创作中,文学艺术家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和思索,突然迸发的智慧火花,是以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社会知识为土壤的。灵感的爆发,要经过长期的酝酿和思索,达到量的饱和点时才能产生。它需要这样三点:一是给灵感造成机缘的材料,这些材料,只能由视觉与听觉,而主要是由视觉来搜集的,所以必须经过审美体验;二是审美视觉在观照外物时,并不兼收并蓄,而注意的是摄取那些真正“有艺术意义”的东西,这就是罗丹所说的具有某种审美的内涵的“性格”,即形象材料;三是作家在捕捉形象材料时,不一定马上就能深刻理解其全部审美价值,必须经过心灵的咀嚼,即在形象思维过程中,灌注对象以主体的生命灵气,使外物灵化、生命化。这样,不招自来地突现于作家的幻觉中。它有如“兔起鹃落,稍纵即逝矣”(苏轼),来有影,去无踪,在瞬息之间震撼作者的心魄,引起审美心理效应。

我们在创作时,应该扎扎实实深入社会实践,增强敢于和善于观察,积累生活形象的自觉性。通过艰苦的实践,炼就出敏锐而独特的审美观察力,才会创作出震憾读者心灵的艺术佳品。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慈祥的身影
我最敬佩的一个人
我最喜爱的老师
深刻的教训
我的爸爸
艰苦的军事训练
掌声的鼓励
我的奶奶
奶奶学开车
善变的朋友
我的外公是个好医生
"石古大王"的传说
我们的邹老师
踏青
住院的感受
胎儿的损害赔偿请求权探究(三)
浅论我国民事有限再审制度的立法完善
民事举证责任倒置研究(上)
中国民事诉讼基本理论之构成(上)
我国民事审前程序存在的若干问题与对策研究
民事诉权滥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防治对策
中国民事诉讼基本理论之构成(下)
人身损害赔偿规则的统一
虚拟财产在何种情形下应受到现实法律的保护
论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
网络服务提供者著作权侵权之认定
论集体所有权的主体形式
再论民事抗诉制度之终结
罪犯婚姻权论
试论贞操权
《小英雄雨来》教学设计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
《小英雄雨来》教学设计
《小英雄雨来》教学设计
《小英雄雨来》教学设计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案例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
《小英雄雨来》教学设计
《小英雄雨来》教学设计
《小英雄雨来》教学设计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
《夜莺的歌声》教学设计
《小英雄雨来》教学设计
多元解读,拨动学生的情感─—《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案例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