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浅论东北二人转的地域文化特征

浅论东北二人转的地域文化特征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8

浅论东北二人转的地域文化特征

论文关键词 :二人转 东北地区 特征

论文摘要:人们对二人转各执己见、褒贬不一,但二人转仍然以不可阻挡之势走红于当代民间,甚至走上了以主流意识为导向的大舞台,这无疑证明 了二人 转这种艺术形式顽 强的生命 力。我们必须用一种客观的态度来对待它、认识它,还要进一步发掘整理,进而使之发扬光大,令其在我们的文化建设中大放异彩。

二人转是东北地区广泛流行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它从最初形成至今已有近三百年的。传统二人转历史上没有固定的名字 ,俗称双调、蹦蹦儿、对 口唱、双玩意儿、小秧歌等等二人转的最初定名大约在伪满时期,即2O世纪3O年代,但它一直生存于东北民间,并且常常被禁演,许多艺人都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传承并发展这门艺术的。到了2O世纪 5O年代,二人转这个名字首次在新中国的文艺界得到承认,它终于获得了正式的身份和合法生存的空间。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地域广阔,众多,在辽阔广大的土地上,由于的差异,居住人群的不同,自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地区的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生存质量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模式和思维模式。应该说是东北地域文化造就了东北人的文化性格和情趣,进而影响了二人转这一东北民间艺术的风格特征。

首先,从二人转的表演形式来看。二人转一树多枝,它的表演形式有三种 ,最常见的是二人对唱对舞,俗称“双玩意儿”;一种是只有一个人边唱边舞的独角戏 ,俗称“单出头”;另一种是由多个演员扮 角色同台演 出,俗称 “拉场戏 ”。二人转的演出方式主要是走村串户,据记载,直到2O世纪初,二人转的演出还是 :“村店之间。时有二三人在屋内、窝棚等地演唱杂剧”,并逐渐发展成小戏班 ,走村串店 ,在窝棚、地窨子、“子孙窑”(农户家 )、打渔人的“网房子”、挖参人的“棒槌营子”、大车店等地演出,后来才发展成为唱“屯场”、唱庙会 、唱江边码头的茶馆、唱伐木的“木邦”,唱金矿、煤矿等。这与东北地区的生存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东北地区历史上是少数民族游牧地区,几千年的时间里,这里虽有很多少数民族繁衍生息却依然是未开发的蛮荒僻野。虽然历史上这里不时有少数汉族人流入,有人定居,但是相对于辽阔的大平原而言,仍然是寥寥无几。所以这里四野茫茫,地广人稀 ,广袤的大平原上,不知相隔多远,才能稀疏地见到几户人家,居民相对集中的村镇非常少,因此很难有固定的戏园子很难有可供大戏班演出的舞台,居民更少有请得起大戏班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的实力。在这样的生存条件下,地方艺术只有以小而灵活的特点,才能生存下来。二人转演员人数少,演出形式简单,道具较少,有小型乐队伴奏即可各处行走方便 ,所以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当然,“单出头”的形式在人数少这一点上似乎更占优势 ,但表现力远不如“双玩意儿”,因此二人转便成了最为流行的艺术形式。

二人转的艺术特点是集说、唱、舞于一体以唱为主,且唱且舞 ,中间加上一些口语说词 表演时拿手绢、扇子、竹板等道具,表演过程中 不时加一些类似于杂技的“绝活”,一些艺术表 演的基本要素几乎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影子,形 成一种“麻雀虽小,五脏具全”的特点 ,体现的一 种“自给自足”式的文化意识,这是东北地区封 闭式文化特征的一种折射。

东北地区虽然广阔,但周边环境却是封闭 型的,从自然地理风貌上看,北部为大兴安岭西部为蒙古戈壁,东部为茫茫的太平洋,与中原地区唯一的通道是山海关,然而历史上一旦出现政局动荡,号称“天下第一关的大门随时都会关闭,使得这里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文化圈。

[1]

在这样的地域区中,“外来文化”难以深入 “内部文化”也难以输出,文化交流十分困难。所以二人转自产生以来,形式变化较小,发展 水平也难以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相比之下。形成时间大体相近的京剧,却能够在 200多年前通过远在安徽的“徽班”进京,很快发展为“国粹”而.转尽管与北京近在咫尺,却只能在东北 地区“转来转去”,难以冲破难关、传遍全国,登 上大雅之堂。在这样的地域文化中形成自 我调剂,追求 自身艺术要素上的“小而全”。艺术技能上 的“绝 ”,这也是它生存的必要保证。 其次,从二人转的演出时间来看。在东北 民间.转演出的季节性比较强,一般都是在 东北地区的“农闲时间”,在一年之中有两个主 要阶段,一般是从每年的农历九月初秋收结束 开始,至第二年农历三月中旬的春耕时节结束, 为演出的第一阶段,从每年的农历六月挂锄开 始直至农历八月初秋收开始时节为止,为演出 的第二阶段 。从时问上看。一年之中大约有八个月时间可以演出二人转。 演出的这种季节性特点,是东北地区气候 条件造成的。东北地区在位置上纬度较高,属寒温带地区,一年之内大约只有 120天的无 霜期,农耕的特点是春种秋收。加之这里地广人稀 ,土地肥沃,大自然给了东北地区的农民以丰厚的赏赐,使得这里的农民不必像南方农民那 样,一年到头都要埋在田地里,靠精耕细作才能勉强糊 口,一年一季庄稼的收成名酒 已经够他们生存所需了。他们一年之中只有春秋两季是 真正的农忙季节,而冬闲时间竟然多达几个月,所以这里的农民形成了“猫冬”的习俗 ,挂锄的时节也不去寻找新的增长点,而是追究闲散和娱乐消遣。东北地区上开发比较晚,文化积淀较薄弱,老百姓的文化娱乐形式比较单调,休闲消遣的常见方式无外乎走亲戚、串门子、喝酒玩牌等,出嫁的姑娘回娘家 .几乎也成了一种娱乐的方式,也多是发生在这个季节。在所有的娱乐形式中,最受欢迎的当然就是二人转这种民间演唱艺术了。因为二人转虽然形式比较简单,但在东北民间却是艺术性最高的表演形式,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就是最具魅力的艺术享受。

东北平原是全国最大的平原,区域内部一马平川、一望无际 ,与南方的山区水域相比较这里在地理上的突出优势就是没有天然的地理屏障,各地区、各之间交流起来比较方便,因而这里可以做到同气连声、风俗相融,平常说的“十里不通风 、百里不通俗”,在这里是 用不上的。所以,东起长白山,西至蒙古戈壁,北起大小兴安岭,难到长城山海关,形成一个统一的地域。生存在这里的人们,无论是生活习俗 ,还是习惯,基本上是相似的,因而文化欣赏口味也基本相同,这才使得二人转这种艺术形式能够在如此广阔的区域里得到流传,得到老百姓的共同喜爱。

再次,从二人转的演出风格看。二人转是一种比较粗朴的民间艺术,在二人转演出中我们看到的是演出气氛的热烈火爆,唱腔的粗犷豪放,表演的诙谐幽默,演唱的粗声大嗓,口语的村野直白,甚至加上许多露骨的说口粉词和动作,演唱过程中时常加入一些与内容不相干的拳打脚踢,这是东北人文化性格的真实写照。东北人的文化性格与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积淀等分不开。

时至今 日,人们对二人转各执己见、褒贬不一。贬低者说它庸俗趣味、不堪入耳,褒奖者却说“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这实际上反映的是两个文化阶层的价值取向的矛盾。贬低者多是知识层、文化层的人,“文人追求‘理趣和’语趣”,他们往往凭借 自己的喜好来对待艺术。尽管这种争议至今没有停息,主流意识和文化强势力量也不断进行着各种形式的干预,但二人转仍然以不可阻挡之势走红于当代民间,甚至走上了以主流意识为导向的社会艺术大舞台,这无疑证明了二人转这种艺术形式顽强的生命力。我们必须用一种客观的态度来对待它、认识它,还要进一步发掘整理,进而使之发扬光大,令其在我们的民族文化建设中大放异彩。

[2]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眼中,你最美
彼岸
惊蛰
记住自己
粉笔灰的味道
疲惫和轻巧的脚步
活力四射的初三岁月
纯洁的心灵
黑板+粉笔=粉笔+黑板=爱
恩情无限,真诚回馈
梦想·坚持·超越
幸福的真谛
爱的脚步
记住自己失败的时候
如何在水利工程施工招标中防止投标人串标、围标
丙乳砂浆在混凝土加固中的应用
长江大堤加固防渗技术的应用
锚喷支护技术在小浪底工程中的应用
船闸工程施工阶段抽水试验报告
白云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填筑施工
三峡大型尾水肘管内支撑结构探讨
水库施工组织设计
芹山水电站面板堆石坝周边缝止水施工
水库堆石坝面板沉凝土杭裂技术研究
隧洞新奥法设计与施工
声发射检测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上的应用
重力式码头沉箱安装施工技术
黄河下游泥沙淤积解决办法
浅谈施工中的技术交底
《各具特色的民居》 重点问题探究
《顶碗少年》 写作指导
《顶碗少年》教案讲义 体味篇
《各具特色的民居》 写作指导
《顶碗少年》 作家作品介绍
《各具特色的民居》 相关链接
《各具特色的民居》 训练素材
《各具特色的民居》 配合练习
《各具特色的民居》 句子理解及练习
《顶碗少年》 重点字词梳理
《藏戏》美文欣赏 看戏
《藏戏》美文欣赏 社戏(节选)
《各具特色的民居》 教学设计二
《各具特色的民居》 教学设计一
《各具特色的民居》 范文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