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探析小型音乐作品创作中的和声运用

探析小型音乐作品创作中的和声运用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8

探析小型音乐作品创作中的和声运用

摘要:和声学理论知识是进行多声部写作的基础课程,如何在多声部创作中来具体运用好和声实践,是每个初学音乐创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文章从和弦的选用、和弦的结构与布局,以及多样性处理低音与终止方面作了一些归纳。

关键词:音乐创作 针对性 创造性 多样性 和弦

在实际音乐创作中如何应用和声,和声学教程是难以概括的。这是因为音乐创作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因而在和声运用上就有一定的复杂性。苏夏曾出版过一本《和声的技巧》,谢功成、马国华、童忠良、赵德义曾合著一本《和声应用教程》。虽然两本著作均接触到了一些和声应用问题,但前者只是阐述了一些有关和声技法的表现手法,没有从实际创作中系统地阐述对整首作品如何配置和声。后者的著作所阐述的内容是和声的理论与创作中的桥梁知识,但与真正的具体创作中如何运用和声仍然有一定距离。因此,本文从具体创作角度出发,特从如下几个方面归纳和声的应用问题。

一、针对性选择和弦

和弦的选用具有一定的目的性,一般来说是根据旋律的走向、风格、意境所决定的,具体作法上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灵活性选择和弦

和声学虽说有功能进行,但选配和弦并没有固定模式。一般来说,如果旋律需要清淡的和弦来表示一种宁静、安逸的意境,常用一种功能性不强、或减少和弦数量、或避免使用力度上强进行的和弦等。如果旋律的某些地方需要纵向加强音响较强的衬托,一般在旋律的高潮点、情绪较突出的地方、句头、重要的节拍等地方常用变和弦、大七和弦、九和弦等使纵向音响变得明亮或突出。如谱例1:

上例在旋律的高潮处用了“Ⅳ7”和弦,同时增加了一个声部,使音响变得明亮,突出了热爱毛主席的心情。

2.力度性选择和弦

对于一些进行曲或大片段旋律在情绪上需要突出的地方,和声上常用一连串力度较强的和弦进行。其目的就是为旋律锦上添花,增加纵向和声力度,为作品的情绪服务。

技法上力度性和弦选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和弦进行的倾向力度(或称紧张度),例如Ⅳ或Ⅱ—Ⅰ的倾向没有Ⅴ、Ⅶ或Ⅴ7—Ⅰ的强烈,而Ⅲ或Ⅵ—Ⅰ的倾向又没有Ⅳ或Ⅱ—Ⅰ的倾向强烈等等。此外,和声的另一种力度性进行是指和弦进行的根音关系,例如根音上四度和声进行为强进行,下三度进行为次强进行,上下二度和声进行为特强进行,上五度进行为弱进行,上三度进行为倍弱进行等。以上两方面和弦进行的特点为和弦进行的倾向力度选择提供了素材,如谱例2《国际歌》结尾的和声,从轮廓上看都是上四度进行。正因为这种强有力的动力性和弦进行,表达了革命者坚强的革命意志。如谱例2:《国际歌》狄盖特曲

3.色彩性和弦选择

所谓色彩性和声选择是指和声的功能逻辑、调式、调性等方面脱离功能进行存在自由倾向而言。其类型有大、小三和弦或七和弦平行进行而不加以解决,功能逻辑上的意外处理,同根音和弦的突然大小增减互变,线条结构上的色彩变换,同名调及重同名调系统的相互代替,以及利用和弦的和音(即和弦外音)音响等。其用法主要是描写歌乐曲意境所作的一种衬托性写作。如谱例3:《白云啊向哪飘》屠治九

上例连续减七和弦进行而没有得到解决,主要描写色彩性音响进行来衬托白云向哪飘的内在含义。

4.形象性选择和弦

形象性选择和弦是指和声模仿自然音响,如锣鼓声、钟声、自然景物等有关的撞击声等,作法上可以用传统和声,但更多的现象用四五度关系及附加音等近现代和声手法来描写自然音响。如储望华《翻身的日子》用“g、d”五度叠置附加“#C”所模仿的打击声;屠治九《推小车》所模仿的小车行进声等都为乐曲的意境形象地运用了和声材料。例黎英海《庆翻身》用

二、五度叠置和声及附加音形象地模仿了锣鼓声。

二、创造性安排和声的结构与布局

和声的结构与布局如同建筑中的结构设计,材料选择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音乐创作中,不论是乐句、乐段或完整的小、中、大乐曲的和声配置中,一般都会考虑和声内部的不同发展、停顿、连接与纵向思维的问题,以求乐曲结构的完整与新颖,而这一广泛的思维一般表现在和声的结构与布局上。

1.乐段的和声结构

和声结构是指和声的序进、发展、变化及和弦本身的结构形态等。在乐段的和声结构中常见的有二句体、四句体等多种类型,它们在和声结构上常根据歌曲的风格、乐段内部的对比、情绪转换等来进行和声结构设计的,其类型有:

①二句体乐段

完整的二句体乐段常见于民歌,在和声运用上一般常见第二句的和声结构重复(或基本重复)第一句的和声结构。这种和声序进的安排其目的是为了加强第一句的和声音响印象。如《山西民歌》黎海英配伴奏,其旋律速度稍快,上下两句前半部旋律基本相同,因此和弦结构创造性采用了一种衬托式重复型写法。如谱例4:

除了上述重复型和声结构运用外,也有第二句的前半部与第一句的前半部形成对比性和声运用,这种和弦的序进与发展主要是挖掘乐曲情绪的内涵而采用对比性变化写作。如:《小兵进行曲》

上例写“”的地方两句旋律完全相同,但为了加强该进行曲上下两句的力度对比内涵,因而第二句创造性采用了离调性和弦结构配法。

在两句体乐段和声配法中,除了上述情况以外,其配法并不千篇一律而是多种多样的,甚至同一曲调有多种配法的可能,但它们基本上都是由于旋律情绪需要的前题下从和声的功能、力度、色彩或加强音响印象等方面来考虑运用和声结构的。如上两例配法都有其目的性。

②四句体乐段

一般来说,某些四句体乐段基本上由两句体乐段发展而来,其类型有重复型四句体乐段(一般第三句重复第一句)、非重复型四句体乐段(如刘炽《我的祖国》)。此外还有对比性四句体乐段(一般第二句或第四句在新的调性上,或产生离调等)、起承转合式乐段等。在和声结构的安排上与两句体乐段一样均有其目的性与创造性,如黄自《下江陵》的乐曲旋律为起承转合式结构,在和声上同样处理成起承转合式结构。具体安排为:黄自《下江陵》

上例歌曲和声结构安排的特点是:第一句作者选择Ⅰ—Ⅴ的和声重复进行,目的除加深Ⅰ—Ⅴ的和弦音响印象外,主要体现了该曲起句的意境。第二句到了新的调性,使音响焕然一新,并且由于该句运用了重属离调七和弦结构,使音响在新颖的情况下充满了动力感,体现了“千里江陵一日还”承句的旋律意境。第三句为转句,和声结构从表面上选择了原调Ⅱ级作为结束,实际上作者为了从音响色彩上体现该句转的意义,离调到了a小调,结束和弦实际为变化变格半终止,并且由于有 的副属和弦出现,音响上仍然保持了动力性。最后一句出现了重属离调和弦,在保持动力不变的情况下成为全曲的完全终止,结束在原调的主和弦上,达到了首尾呼应,体现该曲起承转合段式的合句意义。因此该例纵向上不论从调性变化还是和弦结构的运用,都创造性安排了起承转合式的和声序进,使人感到乐曲音响古朴典雅、意境贴切。

乐段的和声结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问银河
我的梦
妈妈,我想对您说
梅力更之旅
我的妹妹
我的家庭
汕头海滨长廊
奶奶家的菜园
呼啦圈比赛
我喜爱的香蕉
我最喜欢的名著图书杨家将
春夏秋冬我爱你
春天真美丽
夏天的夜晚
我的好伙伴——“大黑”
音乐对美育的影响分析
民族打击乐器在现代音乐中的编配
谈《格萨尔》说唱音乐艺术
提高我国道路运输网络经济效用的对策研究
试论哈尔滨市道路运输业结构调整的初步设想
音乐表演者的第二度创造及培养
浅议道路运输站场建设项目全过程投资控制
西方古典音乐与我国民族音乐风格探析
音乐、时间与人的存在——对儒家“成于乐”的现代理解
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工作的“切入点”
重庆公共交通新想
简析公路桥梁钻孔灌注桩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
浙江省永嘉县林区道路现状及对策
论析道路与桥梁的超限运输
对音乐欣赏课的探索
《画风》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
《充气雨衣》教学设计二
《充气雨衣》教学设计一
《画风》教学设计二
《充气雨衣》教学设计九
《充气雨衣》教学设计八
《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绝句)教学设计四
《画风》教学设计二十二
《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绝句)教学设计三
《画风》片断赏析一
《画风》解读
《充气雨衣》教学设计三
《充气雨衣》教学设计十一
《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绝句)教学设计五
《充气雨衣》教学设计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