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试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试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4-22

试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

【论文关键词】中职学前教育 数学课程 信息技术 整合

【论文摘要】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数学课程应该重视与信息技术课程的整合,以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为基础,改变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从本质上改变当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数学教学现状,让数学课程与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发展要求相符合。笔者主要结合数学课程和信息技术的整合,从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数学教学特点出发,探究符合当前中职教育特点的数学课程教学模式,以此希望对当前的中职学前教育工作提出一些有益的思考。

终身教育是从学前教育开始的,对我国的职业教育影响很大。现阶段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数学教学课程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这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作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数学教师,应该认真的反思如何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做好数学课程教学。

一、浅析数学课程和信息技术的整合及定位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从而以一种崭新的教学环境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创造性,改变传统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数学课程教学模式,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这就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数学课程和信息技术整合的最终目标。新型的教学环境改变了课堂教学结构,让教与学在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过程中实现有效的过渡。

1.信息技术在数学课程理念中的定位

在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应该具备有资源意识。通过信息技术学习数学知识是一种新的手段,反过来数学知识又能使信息技术获得发展。通过智力发展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索能力,由此帮助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全面发展的数学素养,并学会在新环境中思考数学知识。其次要树立问题解决意识,在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信息技术可以起到很好的探索作用,学生在数学课程学习中应该将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结合起来去探索和发现、解决数学问题。换句话说就是通过信息技术让学生进一步提升信息素养,在课程中提升数学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工具,引导教师以发散性的思维协调好数学教学和信息技术之间的关系。

2.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定位

数学的教学环节包括教学的设计、实施和反馈三个方面,这也是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不可忽视的几个地方,教师要清楚的知道应该创设良好的信息环境,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数学课程标准一直在强调利用现有的条件积极发掘课程知识,发挥互联网、计算机、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资源的优势,开拓学生的数学视野,帮助她们学会运用信息技术来探索较为复杂的数学思想。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优势在于它有较强的信息处理、交流功能,教师可以根据这些特点创设和模拟各种教学情景。例如通过计算机描绘几何或者函数的图像,及它们的数学性质;学生可以在数据库上获得一些形象的数据,有利于帮助她们作图并根据图表进行数据描述;另外,计算机的重要作用还在于它能够帮助学生处理复杂数据和解决问题。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不能够在教学中以计算机模拟解决问题来完全代替学生可以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只是适当的帮助学生进行学习,而不是代替学生学习。它只是一种在学生面前展示数学知识、思维、方法的手段。信息技术可以让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数学教师更便捷的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教师对此应该重视,让学生认识信息技术的特征、变化规律的目的是用来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学习数学知识,给学生营造一个信息技术学习平台,指导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探索各种数学问题,启发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大胆创新思考。合理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发展探索创新能力,结合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适当的和她们参与讨论数学知识,在实践中提高她们的数学学习能力。教师要多学习国内外的先进信息技术教学经验,大胆继承改革和创新,恰当的运用信息技术实现中职数学课程和信息技术的完美整合。"

二、数学课程和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模式探讨

计算机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改变了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它不但营造了更加良好的教学氛围,还有利于让学生掌握思维规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课程的学习中。计算机信息技术为数学学习提供了应用实践的便捷通道,能发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她们成为新时期的创新人才,这就是信息技术的优势所在。整合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重点在于数学的教学方式把握。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教师必须更多的重视教学的反思和课堂结构的变化。具体来说,教师在教学中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作为学生的学习引导者和学习伙伴,帮助学生在探究式学习中进行探索。将信息技术作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数学学习课程的模式体现了数学课程改革新理念,也让她们通过丰富的信息技术资源积极探索学习。作为数学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营造丰富的教学环境,在教学过程中大胆创设教学环境是体现学生主体性学习地位的重要表现。值得注意的是,在数学课程和信息技术的整合中,应该将“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结合起来,以教师的主导作用来构建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地位。

1.在数学教学情境中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

数学的抽象性是导致很多学生厌学的一个原因。而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把数形结合起来,让数学问题更加动态化。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探索数学问题,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引导学生深入探索,既优化她们的数学认知结构又可以培养她们多向的认知思维。比如,在函数教学中,以传统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函数的图像性质,学生可能比较难理解,不过可以利用“几何画板”形象的画出函数图像,这样就可以清晰的看出函数的取值范围、单调性、极值等等,方便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函数的数学模型和几何性质。

2.优化学生的数学思维结构,创新理解数学问题

数学知识涉及范围广,如果只利用教材是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声、像、图文的综合运用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所在,能给学生呈现一个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体系。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通过计算机探索数学开放性问题,不但为学生创设了探究学习环境,还以逼真的教学情境让数学课程变得轻松有趣,能进一步优化学生的思维结构。例如在函数教学中,对于函数图像的变化,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动画技术进行演示函数图像的移动。如果利用传统的黑板进行教学,效果不佳,但是使用计算机软件,只需要确定参数,就可以自动生成函数图像,演示过程清楚而明了。此时教师再从中加以引导、启发,就可以激起学生对函数变量等相关问题的探究学习,提高她们的学习兴趣。

3.以信息技术创设数学教学平台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课上,数学课程资源主要来自于教材。而在信息时代,将计算机引入数学课堂作为辅助教学手段,打破了原来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让学生置身于开放、主动、多样化的学习氛围中。信息技术的出现让数学教学变得更加便捷而广泛。比如,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数学网站供学生们查阅搜索资料,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更加丰富、形象地表现出数学问题,开拓学生的思维,优化学生的认知理解结构,并认真完成数学习题练习。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数学课程中融入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其图像、音影、文字的优势,实现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的知识整合,有利于形成中职数学教学和信息技术的一体化。数学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恰当的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数学教学行为中,认真分析和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科学教学的目的,帮助学生更好地运用信息技术学习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她们利用信息技术探索数学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军华.谈学前教育专业的数学教学.兰州城市学院.数学教学研究

[2]张定强.信息技术在数学新课程体系中的定位研究.西北师范大学.电化教育研究

[3]张怀德.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实践与探索.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课程与教学研究

[4]高志军,张玲.“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

[5]付艳.如何提高学前数学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

[6]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电话教育研究 <>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老爸的功夫
母亲节
我家有个懒婆娘
一次最快乐的旅游
难忘的小学生活
我的读书生活
哦!我的精华!
魔鬼老师
魔界秘使之风云四起
我是一个淘气的孩子
爱,是不会让你辛苦
铁杆格格迷
爱心“教主”
使我敬佩的清洁工
心灵最美丽
一物二卖的救济与防范
私法自治的变迁与民法中“人”的深化
探析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方法
论赠与合同中赠与人的撤销权
试析语境制约因素与外语交际之关系研究
试论关于探究式教学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
试论民事主体的若干问题
环渤海经济圈下的辽宁(1)论文
浅析基地使用权
试析现代教育技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浅论常用文章与中学语文课文概括
浅析中学语文课程教学生活化理论与实践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
继续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对策与建议(1)论文
区域经济整合框架下的澳门产业发展策略(1)论文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
黑衣服──“白点”──小洞──《刷子李》教学一得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
《白杨》预习解析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
炼意以正确为原则--《草原》教材解读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
《白杨》教学设计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
苗鸿爱老师教《白杨》关键词句
借物喻人学《白杨》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