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关于中学语文情感教学的特征和内涵

关于中学语文情感教学的特征和内涵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8

关于中学语文情感教学的特征和内涵

"

论文摘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强调,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

论文关键词:情感教学;情境创设

一、情感教育的定义来源

所谓情感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或情感体验,从而达到学生透彻理解教材、心理机能得到健康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二、情境教学法运用的必要性

语文教育应该重视“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为了达到使学生迅速学会有关语言和文学知识,又使学生陶冶情操的双重目标,要触动学生的真情实感,诱发学生的情感,教师就必须创设相应的情境。情境能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能让学生注意力持久,思维活跃;并能引发学生联想,激发学生情智,催动学生的灵感,也能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语文是渗透着人文精神的学科,语文中的作品包罗万象,各种体裁都有,而且篇篇有它的独到之处,如果教师把这些内容一个个肢解,那么课文中那些美妙景致将不复存在。做为一名有经验的高中语文教师.这时的主要任务应是挽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新课程改革下的“人本”教学,也就是对学生进行人性关怀。我认为,在此前提下,进行情感加情境的教学模式将使学生有一个幸福欢快的语文学习环境。要达到此效果,首先要把情感教育作为教学的切入点。

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是学习的原动力。只有当学生有了轻松、愉快、乐观的良好情绪,才会战胜刚上高中时对语文的厌倦情绪。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鉴赏美,并进一步体味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就着这个教学目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除了用情感引导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外,更需要创设一种学习情境来完成这样的教学目的。

三、高中语文情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在培养情境的过程中没有倾注教师感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投入的不是自发诚挚的精神。一些教师因为重复授课等原因,情境创设和课堂驾御已经非常熟练,在重复授课时情境的创设就只注重过程而不注重感情;还有某些教师因为过于追求情境的渲染,创设出的情境很虚假、不自然。以《祖国呵,亲爱的祖国》为例,有的教师在课堂上的朗诵过于庄重,朗诵的预期和感情都不自然,过于追求气氛的渲染,反而气氛过于凝重,因为过于追求情境的渲染,有些课堂情境教学中出现了“情虚假浮漂、境浅薄空俗”的现象。

(二)在实施过程中不自觉的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某些课堂教师在建构情境后,急于让学生体悟到正确的理解,而忽略个别学生对情境产生自己独特的理解。有些情境教学课堂,教师仍存在着师生等级观念,而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教学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

(三)把语文情境教学只局限在小课堂环境中

在情境的创设过程中,有些教师过于注重语文的学科知识,而没有与生活、社会这个大环境相联系。比如《雷雨》,教师创设了情境,在情境中把要掌握的知识点分析的比较全面,但却仅限于此,不能在情境中加以联想,没有联系当时社会生活,所以这堂课的教学效果和意义难以得到升华。 "

四、中学语文情感教育的重要特征

(一)情感性。语文教学要以情动人,以情感人。通过美好的事物激发学生的灵感,召唤他们美好的情愫,在师生的情感交流中,达到乐学乐教的教学效果。我们不应该仅仅使用理性分析的方法来教学,更应该让它成为流动着教和学各种丰富细腻情感的情感场。老师应该用丰富的教学语言引领学生感受其中的语言美情感美哲理美人性美。

(二)形象美。语文情感教学以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现象思维为主来参与学习和解决问题的特征。首先指的是语文课堂中始终活跃着的人物形象。高中课本中小说戏剧等题材贴近生活,有些形象有很好的时代意义和历史内涵,然而,如果老师照本宣科,那么经典的文本所蕴藏着的美好形象和动人特质机会不会被学生领略,从而教育感化他们的目的就达不到。这些形象不断生成,不断强化,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让他们得到教育,在基础知识和文化常识鉴赏能力等方面同时得到提高。

(三)审美性。语文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离开了美育的座标,语文情感教学就会变得僵化枯燥,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就会只剩下空洞的政治说教和虚伪的道德指标。我们要通过语文情感教学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美育在本质上是生命教育,是一种旨在提高生命质量的教育。

五、情感教学的主要路径

(一)倡导民主和平等。我们要把师生交往视为师生间人格精神在教学中的相遇,在合作中实现教学沟通,老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情感,分享彼此的观点,丰富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相长。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精神,给每一个学生提供进步发展的机会,相信他们都有机会成功,都能获得发展的机会,都能在一定的情境下理解文本。老师要净化自己教学语言,不能歧视学生,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提倡自由与活泼。体现师生内在精神的自由,外在形式的活泼是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的理想追求。一方面,师生都有发表见解的自由,学生没有必要小心翼翼,顾虑重重,师生无拘无束地畅想于活泼的语文课堂。

(三)透射人文信息。教师在课堂上尊重每位同学的个性,真诚地关心每个学生,鼓励学生战胜困难,支持每个学生的创造性的行为,宽容每个学生的缺点,这一切要求充满人文关怀。老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面,而且要充满爱心,敏锐的感受到学生的心理需求,并用自己的人格影响熏陶学生。

(四)架设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老师要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作文等是重要的途径和方式。我们要通过作文让学生畅所欲言,倾诉他们的喜怒哀乐。又要让他们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不能产生悲观情绪,及时调整他们的心态。

六、结语

我们正处在一个复杂的时代,师生的关心日益变化,情感日益复杂和多元化,只有跟上时代的节奏和步伐,我们才能够真正让教学贴近学生的心灵,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情感取向和价值观人生感,为了这个目的,我们老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更需要一颗火热的心和细腻的情感体验方式。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活动才能跟上时代,起到不可取代的作用。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古代英雄传(1)
因助人为乐的“死党”
My room
给诸葛亮的一封信
天使之光
国度战争1
啊!原来还可这样解题
这支神笔会给谁
游峨眉
难忘的老师
我的妹妹
走近消防
第一场雪
第一次战胜恐惧
相机伴我行
何为儒家之道(二)
我国教育法制建设的回顾与反思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宪法与行政法良性互动关系之思考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修改宪法的理论思考(2)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中国古代思想中的天时观
论诉讼中的中国宪法适用 (2)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儒家的隐者——李柏思想构成探析
修改宪法的理论思考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在“境界”与“权利”的错落处
向传统文化回归的梁启超
论诉讼中的中国宪法适用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论制宪权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中国传统“和”文化与和谐体育文化建构
宪政制度在近代中国为什么难以确立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论宪法对刑事被告人权利的保护(2)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北京的春节》教案设计与课堂实录 3
《北京的春节》教案设计与课堂实录 1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1
《北京的春节》说课稿
《藏戏》教学设计
《北京的春节》教案2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1
《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手指》
《北京的春节》课堂实录
《北京的春节》教案设计与课堂实录 2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2
《北京的春节》说课
《手指》教学反思
《北京的春节》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