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试论语文课程改革要重视学生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

试论语文课程改革要重视学生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5-04

试论语文课程改革要重视学生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

"

论文关键词:语文教学 中学生 审美心理 人格建构

论文摘要: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是当前课程改革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语文课程通过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可以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所必需具备的敏锐的感知力、独特的想象力、丰富的情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达到以美悟真,以美启智,以美冶情,以美扬善,形成成熟、健全人格之目的,提高语文课程的质量。

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是当前课程改革所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审美教育与人格建构互为因果关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能力,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语文审美教育在中学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有着其他美育形式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然而遗憾的是,在语文课程改革中,语文审美教育并没有达到人们所期望的质量和效益,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由于语文教师普遍地缺乏必要的美学修养,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大多数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只单方面强调加强学生的审美意识,而往往忽视了学生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其结果是天天言美而不见美,导致现实中的语文教育,与“以美育人”的理想相距甚远,审美心理结构的种种偏差,给学生带来了很多不利的影响,直接导致一些学生存在许多审美误区,如审美态度的情绪化、审美感受的迟钝化、审美趣味的庸俗化等不良倾向,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也造成了一定的危害。所以,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如何充分挖掘语文课程自身的美学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语文审美教育的社会功用,切实重视学生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是关系到语文课程改革质量和效益的一个关键性因素,也是关系到学生素质和健全人格形成的关键性因素,应该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

从审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健全人格的形成,归根结底要通过个体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来完成。审美心理结构是由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要素组合而成的感受体验系统。这种结构的特殊性为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审美教育提高素质、塑造人格提供了可行性。美育通过语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所必需的敏锐的感知力、独特的想象力、深刻的理解力和丰富的情感力,达到以美悟真、以美启智、以美扬善、以美恰情的审美境界,最终形成成熟、健全的人格之目的。

一、培养学生敏锐的审美感知力,以美悟真

审美感知包括审美感觉和审美知觉。敏锐的感知是积累丰富的内在感情的重要手段,因为对内在感情的体验和认识往往是通过感官对外部自然形式和艺术形式的把握完成的。在语文审美教育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领会和体验生命运动的特有模式,逐渐将其特有的活动模式和构成结构,内化为自己的感性认识、自身的倾向和习惯,是增强他们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的关键。学生可从作家布列的文字符码中听到秋虫的低吟、落叶的叹息;看到鸟飞款款、溪流涂涂;嗅到草香幽幽、花香缕缕,以至感悟到悲欢离合的人生活剧和苍莽浩渺的宇宙神秘。这种多次的浮想联翩,神思飞扬的感觉系统的体验,能唤醒学生沉睡的审美意识,并逐渐形成聪慈的悟性、丰富的情感和敏锐的直觉,从而生成正确的审美体验。如读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面对自然美景,学生会感到一种由衷的愉悦和兴奋,一种解放感、自足感。还可以通过这些美好事物的难遇易逝,萌发人生苦短而万物永恒的人生感悟。

所谓以美悟真,就是通过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审美地了解人生和把握世界,认识美、发现美,体悟生活中的真理和哲理。中学生社会阅历不太丰富,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还比较肤浅,而阅读文学作品可以“借作家的眼睛给我们看,”如余光中(乡愁》中执著而热烈的家国情怀、朱自清《背影)中深沉而真挚的亲情主题、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深味人生的理性思索,都可以使学生生动地、感性地了解人生,把握世界。‘.美是真理的光辉”。审美教育是激发人追求真理、发现真理、并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的重要途径。学生有了这种真诚的态度,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就会关注人的价值与尊严,人的现实与存在,人的思想与情感,人的理想与追求,人的权利与义务,人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屈原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格和疾恶如仇的批判精神、陶渊明忘怀得失的人生态度和社会理想、杜甫忱道不忱贫的高贵人格和“穷年忧黎元”的忧患意识,都可以激发学生对理想、对真理、对光明的追求。语文审美教育能把学生导向一种对人生对社会的深邃的哲理思考,从而享受到一种深层的理趣。如读程颐的(春日偶成》诗中的名句:“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于人同。”学生在这种超然的生活情趣感悟中,实现了席勒所谓的现实个体与纯粹理想人格的和谐统一,也就恢复了人格的完整性,人格的现实状态与其理想样式正相吻合。

二、培养学生独特的审美想象力,以美启智

语文审美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思辨能力。黑格尔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在审美教育中教师把学生带入想象的世界中,使他们的想象活跃起来,调动了储存在大脑中的表象,并使这些表象重新组合,构成了新的“意象”,这个思维过程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独特的想象力。我国古典美学中所谓的“神思”就是属于想象的范畴,它是如此的神奇:“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在想象活动中,主体的精神摆脱了现实事物的羁绊,在广裹无垠的时空中自由驰骋,任兴所之,无拘无束,达到“观古今于须臾,扶四海于一瞬”的超时空效果。美的创造离不开想象,在美的创造中通过想象把感知、情感、理解联系起来。审美想象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所谓以美启智,就是通过审美想象能力的培养,启迪学生的智慧,使其增长知识,发展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智力的全面发展。培根说:“读诗使人聪慧,读史使人明智。”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学生思维的天性本身要求富有诗意的创造。美与学生的思维,如同太阳与花儿一样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那么,如何才能以美启智呢,首先,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所包含的政治、地理、历史、风物人情等知识犹如涓涓细流、绵绵春雨滋润浇灌着学生的心田,潜移默化、日积月累地充实着学生的头脑,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可以再现作品中的社会和生活,从而开阔了他们的眼界,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其次,借助想象学习前人优秀的文学作品,将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如读柳宗元的<渔翁》一诗:“烟销日散不见人,口乃一声山水绿。”“烟销日出”按理应该见人,为什么反而不见?“口乃一声”,山水怎么会在格桨声中绿起来了呢?要体会这种青山绿水在日辉映照下的绮丽景象,必须借助于思维去寻索,“思而得之”。诗人这样写给这个境界添上了神秘的色彩,令人产生一种奇趣,从而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再次,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作家创造力的结晶,凝聚在优秀文学作品中的审美创造力是学生学习的典范和楷模。“想象是创造性”的。创造性的阅读,即引导学生将教材中的内容所表述的形象,通过想象、联想、感知、理解等一系列心理活动,转变为比课文中作者创造的某个意象内涵更广阔丰厚的意象,以致使学生在阅读全篇课文后,“无所为而为的玩索”,生发出属于自己的审美内容。这无疑是一种审美发现和审美创造。所以,语文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效形式,因为审美是处于一种最自由的状态,它使学生的个性得以最充分地展开,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自由创造的能力。而自由的创造力正是健全人格的外在表现。"

三、培养学生丰富的审美情感力,以美怡情

审美情感作为审美心理结构的第三个要素,既是审美的动力、中介,又是审美的体验效应。如果没有情感,特别是审美需要唤醒和驱动的情感,审美就只能是一种被动的活动,而不会形成生动的创造和深刻的体验。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有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力,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才能产生相契合的“共融”现象:自己分享着对象的生命,对象也分享着自己的生命,即刘鳃所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国当代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认为:“美感教育的功用在于怡情养性”。审美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审美教育的全过程是人的情感理性化的过程,它的最终目的是要建立一种“新感性”,塑造完美的心理结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早在三百多年前,我国美学家李渔就指出:“若能实具一段闲情,一双慧眼,则过目之物,尽在图画;入耳之声,无非诗料。”“闲情”是指审美心情和情趣,“慧眼”是指审美能力,二者的背后就是自由而完美的人格。可以说,如果一个人热爱生活、加强修养、追求理想、具有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个性,那么,心灵就会八面来风,到处有美向他呈现。

美好的情感是人格教育的终极目标。所谓以美怡情,就是通过丰富的情感力的培养,净化学生的情感,愉悦学生的精神,美化学生的心灵。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审美对象—作品中丰富的情感因素,来教化学生的情感思维,使之思随物移,情因物转,“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凛凛以怀霜,志渺渺而临云”,指导学生联系作者及写作背景,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和思维,神游于文、认真思考、细细品味,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中,与作者共振共鸣,体会作者注入景物中的独特感受。如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诗行中流淌着醉心的爱、健朗的美和全身心感受到的最无拘无束的自由,把徐志摩“情才”加“奇才”的诗性气质和他的人生观的理想主义内涵张扬到了极致。真率至情的诗文中映出的是徐志摩至情率真的人格,这种熔铸在作品中的优美的意境和人格的魅力往往会使中学生沉醉其中、深受感染。语文教学中,学生一旦进入到课文所展示的审美领域,情感就会得到净化,精神就能得到升华,情操也会变得高尚。教师要充分利用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自然美、人情美、意境美、艺术美来陶冶学生的情感:如以“清荣并茂,良多趣味”的三峡风光,山岚烟霭、奇松怪石的雨中泰山,净化学生的心灵;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思考、“欲穷干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进取精神,涵养学生的志趣,使其精神愉悦;以“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陶渊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其志趣高洁。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我们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

四、培养学生深刻的审美理解力,以美扬善

审美理解是一种直觉和领悟,是在感知、想象、情感等各种心理机制自由协调的运动中得到的一种对事物本质的把握。它是审美中的理性能力,是审美经验中的认识因素。审美理解具有提升感知、规范想象、调节情感的功能。文学作品尤其是中国古典诗词含蓄性极强,往往包含的内容比概念更广阔、更丰富,这就是中国古典美学所提倡的“象外之象”、“味外之旨”、“韵外之致”、“言有尽而意无穷”等观点。对于这些作品中所蕴含的意趣、理趣以及深层次的美,仅仅依靠感知、想象是不够的,还必须在审美过程中进行深层次的探究与思考,用渗透在美感直觉中的理解(领悟或顿悟)去获致。只有培养学生深刻的理解力,才能将审美活动推向更高级、更深刻的阶段,才能把学生带回到自我生成的、创造的、具有鲜明个性色彩的“诗意”中去。

所谓以美扬善,就是通过审美理解力的训练,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促使学生心灵趋向于善,走向完美人格。审美教育是道德教育的情感基础和有力手段。卢梭认为,有了审美能力,一个人的心灵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各种美的观念,并且最后接受同美的观念相联系的道德观念,因此美育可以促进道德的完善。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人类道德财富的源泉。”这些论断都说明了审美教育对道德教育的重要功用。文学作品中的意境最见作家的艺术功力,这些意境或托事言志、或借景抒情、或婉转曲达、或深邃悠远、凝聚着作家强烈的思想感情和鲜明的政治倾向,教师要弓i导学生运用深刻的审美理解力去领悟作品中含蓄蕴藉、余味曲包的意境美,充分运用中学生审美过程中的“移情”和“共鸣”等心理现象,去认识作品中所蕴含的真善美,鞭挞作品中的假丑恶。在对作品深刻的理解过程中,他们往往会生发出对高尚品德、忠贞节操的赞叹不已;对丑恶、腐败行为的怒不可遏;对美好纯洁事物的热烈向往;对悲苦凄惨事件的深切同情,与审美对象共享悲欢离合、生死荣辱,进而直观自身,完善自身。如读刘白羽的(白蝴蝶之恋》,这篇诗一般的散文使学生生动形象地体验到一种人类最基本最美好的感情—对弱者的同情和救助之心,同时又使学生体验到,宝贵的生命力是需要以坚韧的意志和顽强勇敢精神去拼搏得来的。学生在阅读作品时借助于审美理解力得到的这种情感体验如春夜细雨润物无声,它足可以净化灵魂,使学生在道德上得到升华,在精神上进一步完善自身。通过语文审美教育,可以使外在社会规范转化为内在的自觉的命令,使主体的目的性符合于最高的完善,从而显示出凝集的力量和主体性的本体价值。学生有了这种纯理性的能力,就能克服和战胜那种基于生理本能的自然感性和非理性的情绪和观念,实现道德的完善。达到席勒所说的感性与理性自由完美的融合,最终实现具有“优美的灵魂”的理想的人格。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迟钝与利索
分数的魅力
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
意外的发现
我的梦想
我的童年
快乐旅程
因为您的一句话
跟凡卡比童年
爸爸的跌打药酒真利害
篮球
《小抄写员》缩写
看外公煮面
菊花
一口水井
律师事务所党支部半年工作总结
县安监局2009年上半年工作总结下半年工作计划
市新闻中心2009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市场管理局2009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市农业综合执法支队2009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县统计局党支部2009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文化馆2009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和下半年工作计划
大学生社团联会社会学苑2009年半年工作总结
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上半年工作总结
市贸促支会2009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计划
区档案局地志办2009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环保局党支部2009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民政局民管科2009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农业局土肥站2009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市环保局收费监督处2009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企业中创新型人才的培养(1)论文
论企业绩效评估中的问题与对策(1)论文
浅谈科研机构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1)论文
关于对新课程改革下中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思考
化中学语文创新教学
唐朝行卷现象及其对现代人才选拔的启示(1)论文
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需要正视和解决的问题(1)论文
国外国立研究机构薪酬制度的特点及与我国的比较(1)论文
论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员工素质培养的模式(1)论文
企业文秘人员培训方法研究(1)论文
论初中数学教学模式的应用
会计师事务所合并、审计市场结构与审计定价
论感悟国际理解教育在我国历史课程中的实施
浅论中职学校经济法教学
试析高三体育考生训练的方法
理解和尊重别人
《给予树》教学实录
教会学生挑战“权威”──贾志敏教学《给予树》一课片段赏析
《好汉查理》课文题解
《好汉查理》近义词反义词
语言搭台 情感唱戏──《给予树》一课教学心得
督促孩子读课文
盼望着春天──一个6岁残疾女孩的故事
《好汉查理》好词好句
《好汉查理》多音字同音字形近字组词
《给予树》教学反思
让我来夸夸你
抓好语文的基本功──贾志敏《给予树》案例分析
《给予树》教学实录
带你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