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审计假设研究

审计假设研究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11-02

审计假设研究

【摘要】对审计假设的研究至今尚未形成审计学界广泛认可的成果,其原因主要在于学者们均运用对假设的不同理解解释审计假设。审计是一种实践活动,审计假设的涵义应当以“假设是人们实践活动前提”的理解来界定。审计假设的作用在于引导和约束审计实践活动。

【关键词】审计假设;审计假设涵义;审计假设内容

审计假设是审计理论体系的基石。但是现今审计假设问题的研究尚未取得足以形成基石的成果,进而影响了审计理论体系的建立,导致审计理论滞后于审计实践的 发展 。本文从研究分析对假设涵义的不同理解以及哪一种假设涵义更适用于解释审计假设的角度,揭示审计假设的涵义及其形成,以期对审计假设的形成和审计假设的构成以新的、更具说服力的解释。

一、对假设及审计假设的不同理解

对假设的不同理解主要有三种:

第一,假设即假说。人们在 自然 科学 的研究中经常运用假说。假说及其验证是自然科学发展所采取的一种形式。在自然科学的研究中,常常要先提出对客观事物本质或 规律 的假定说明,再通过试验验证假定说明是否成立。因为科学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往往是内在的,不直接显露的,人们对研究对象本质与规律的认识必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概括地说,就是提出假说,验证假说,验证失败,再提出新的假说进行再验证的过程。假说是未知向已知过渡的中介和桥梁,而得以验证的假说则转化为理论学说。如天文学研究 历史 上哥白尼创立的“日心说”,当时是假说,甚至被认为是歪理邪说,经后来的研究证明是正确的,是真理,从而使人们正确认识了太阳系运行的规律。

第二,假设即公理或定理。这种假设的解释多借助于对数学公理或定理作用的理解。如几何公理:两条平行直线永远不相交。 如几何定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等于180度等。人们可以依据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的定理,直接推算任何三角形的内角和。公理或定理的特点是人们不需再证明它,可直接作为推理的既定基础和依据。所以有时人们认为假设既然是用作推理基础的,当然也像公理或定理一样是不用证明的、直接的推理前提。

第三,假设是人们活动的基本前提。《辞海》(1989年版)对假设的解释是假使;假定。 杨时展教授(19

8

5)将假设界定为人们进行工作的前提,假设决定着工作的方向、方法,决定着工作或不工作。假设变了,工作的方法、方向就得变。 根据这些解释,对假设涵义的第三种理解可以进一步表述为:人们在进行某种活动之前,对活动对象及与活动有关联的各种环境、条件状况的预设或者判断,这种预设和判断为人们即将实施的行动提供引导。

关于审计假设的涵义,几种代表性的观点如下:

李学柔、秦荣生(200

2)认为,审计假设是认识和推理的基础,是未经证明就认为天经地义的判断。审计假设是演绎审计其他命题的出发点,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无需解释的。

刘力云(19

9

3)认为,审计假设是人们以已有的事实和科学原理为依据,对未知的事物或规律性人为地进行推测和论断,具有推测的性质。审计假设由于对未知的某种现象或某种规律性只是猜想,尚未达到确切可靠的认识,因而有待于验证,不断修改、补充和更新,从而更正确地反映客观的现实。

刘华(200

5)认为,审计假设是人们针对审计实践归纳 总结 出来的,审计工作的基本特征和前提。

美国注册 会计 师协会的审计假设定义为,基本假设来源于 政治 、 经济 环境和工商 企业 的思想习惯,虽然这些基本假定为数不多,但它们却是原则的依据。

人们对假设本身涵义有各种不同的理解,而在审计假设的研究中,许多学者都从各自对假设的理解出发,解释审计假设的涵义,并没有分析运用对假设的何种理解才能正确解释审计假设,导致对审计假设内涵和外延的界定众说纷纭、看法各异,尚未形成为审计学界广泛认可的、科学的审计假设定义。因此,要揭示审计假设的内涵,深入分析假设的哪种涵义更适于界定和解释审计假设尤为必要。

二、假设涵义的进一步分析

前述对假设的前两种理解都不适合用于解释审计假设的涵义。

首先,审计是一种实践活动而不是科学研究活动,不存在提出假说然后验证假说的过程。审计仅仅是采用一定的方法获取证明被审计单位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合规的证据,然后依据证据所反映的结果作出结论、发表审计意见。因此,用假说定义或解释审计假设是不恰当的。

其次,审计实践活动也不存在以假设为基础进行推理的过程。 所以,用公理或者定理解释审计假设也说不通。

上述对假设的第三种理解为:人们在进行某种实践活动之前,对活动对象及与活动有关联的各种环境、条件状况的预设或者判断,这种预设和判断为人们即将实施的行动提供指导。审计是一种实践活动,所以这第三种理解应该最适合于解释审计假设。下面对这种理解作进一步的分析。

(一)人们总以一定假设为前提来决策或实施某种活动

人们的活动一般会受到一些基本因素的引导和制约。第一,行动的目标,即实施某种行动的目的;第二,行动的对象,即对谁、对什么实施行动;第三,行动的主体,即行为人自身的状况;第四,行动将面临的环境。 人们进行任何活动都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所以目标是既定的。在目标明确以后,如何采取行动,则要考虑另外三个基本因素,对这三个方面的基本因素状况进行假设,以这些假设作为引导行动的根据。

对行为环境的假设——如,早上上班,预计天可能会下雨,出门时决定带上雨具;对行为实施对象的假设——如,预计上班高峰期路上会堵车,决定提早在高峰期到来之前出门;再如,预期某种股票的价格会上涨,决定买入;预期黄金的市场价格可能会下跌,决定出手等。对自身能力的假设——如,早上下雪了,路比较滑,感觉自己的车技不行,而改坐公共汽车。再如,认为自己的专业知识、相关知识已经达到一定水平,决定报考研究生或者报考公务员;认为自己的能力比较强,准备竞争更高的职位等。反之,所谓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如果觉得自己不具备相应的能力会选择放弃。

(二)人们在实施某种行动之前为什么要进行假设

假设的对象首先是相对于人们主观意志的客观事物,而客观事物又往往呈现出不同的各种各样的状态,可能呈现A状态,也可能呈现B状态、C状态。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呈现的状态是不确定的。如,阴天,未来的天气会呈现两种不同的状态,下雨和不下雨,人们在外出时要在未来的这两种情况中作出选择,即要假设未来是下雨还是不下雨,然后决定行动。人们在实施行动前,往往必须在行动对象、行动环境的不确定性中作出选择,预期事物的发展会是其中的哪一种状态,然后以此为前提,采取相应的行动,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其次,人们在行动之前,有时还要对自身的状况进行假设,如前述的因考研究生、考公务员而对自身知识、能力水平的估计等。因为人们往往对自己的“能力、水平”也并不都完全清楚。

(三)人们依据什么进行假设

哈耶克(19

6

7)指出:“我们在自己的演绎过程中,不必遵从假设或未知到已知和可观察的路线,而是——如习惯上视为正常的方法——遵从熟悉到未知的路线。” 可见,人们是依据长期实践经验总结和积累的结果或结论进行预设和判断的,这种预设或判断往往是活动对象或者活动环境的一种“常态”。在这种“常态”下,被以往的经验证明是正确或者可行的做法、方式便形成了“惯例”,人们会自觉不自觉地遵从。如,经过实践人们认识到,阴天时下雨的概率增加,阴天下雨成为一种“常态”,所以在阴天时,人们外出往往习惯性的带上雨具。这便是哈耶克所说的“遵从熟悉到未知的路线”。但是阴天不等于下雨,亦可能不下雨,从这个意义上说,阴天会下雨是假设,依据此假设,人们出门决定带上雨具。

(四)假设的作用

作为行动前提的假设,其作用在于对人们的行为加以约束和引导。如: 假设天会下雨,人们外出会带上雨具,或者不出门。再如 会计 的持续经营假设,引导 企业 以不断的持续经营状态为前提进行日常的会计核算,对企业经营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及时的数量描述,以向会计信息的需求者提供及时、相关的会计信息。当然,一个企业总有一天是要废业的,而废业时则采用另外一种核算方式。

三、对审计假设涵义和内容的理解

审计活动是一种实践活动,审计活动一般会也要受到一些基本因素,如审计目标;审计对象;审计主体等的引导和制约。审计有既定的目标引导审计活动的开展、实施。在目标既定的情况下,决定采取行动之前亦要对审计对象、审计主体自身状况作出预先的设定和判断,明确在何种前提下展开审计活动才能实现既定目标,以指导和约束具体的审计行为。这种预先的设定和判断即是审计假设。所以审计假设可定义为:在审计目标的引导下,为指导和约束具体审计活动的实施而设定的前提。审计假设的形成是审计人员长期审计实践的结晶,是审计行为的“惯例”。

(一)存在错弊假设

审计是以会计及相关信息为对象的认证活动,其目标是认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合规性。 企业的会计及相关信息是由企业内部的会计信息系统收集、加工、生成和提供的,这个过程是发生在企业内部的过程,外界并不清楚这个过程是如何进行的。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掌握着会计信息加工、生成的控制权,因此经营管理者的行为会直接影响生成的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合规。 在利益驱动下经营管理者会采取有利于自己的行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会有意通过对会计信息进行控制使之有利于自己。如粉饰经营业绩,进而增加在薪酬问题上与企业所有者博弈的砝码。其二,当经营风险、财务风险来临而又无法有效应对时,经营管理者会利用会计信息控制权来操纵会计信息,通过会计信息造假来掩盖经营或财务危机。

另外,会计核算过程中也会因技术性差错导致会计信息的错误。所以企业会计信息存在错弊是一个基本的判断,审计人员以假设企业会计信息存在错弊为前提组织实施审计工作,才会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小心从事进而查出可能存在的问题,实现证实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合规的审计目标。如果以会计信息可信为假设,则审计失去存在的前提。所以存在错弊是审计首要的、基本的假设。审计特别是民间审计的产生即以会计信息存在错弊为动因,长期的审计实践亦以会计信息存在错弊为前提。

(二)存在证据假设

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审计人员要收集记录企业各种 经济 业务的原始凭据,了解经济活动的原始状态,以验证会计报表信息、被审计事项信息是否如实地反映了经济活动的真实情况、是否按会计准则的规定编制,进而作出审计结论、发表意见。而收集审计证据就要以存在证据为前提,然后运用审计固有的方法获取这些证据。如果获得了证据,就依证据所证明的情况作出审计结论。所以,审计人员是以存在能够证明会计信息真实、合规与否的证据为前提来实施审计的,取证是审计的基本实践活动。如果没有证据或无法取得证据,审计就无从实施,也就无法发表审计意见。

(三)控制局限假设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在其内部控制制度运行下生成的,所以内部控制会对会计信息产生直接的影响。但是企业的内部控制再完善、严密,也只能对员工舞弊起到控制作用,而对管理舞弊不起作用。 另外,内部控制不可能做到十分完善和严密,会有缺陷。所以在实践中,审计人员以内部控制有局限为前提对其进行测试。如果前提是企业的内部控制是完善有效的,内部控制的评价就没有必要了。

(四)审计成本有限假设

从审计主体的角度看,审计资源和审计实施的时间都是有限的,对于一个具体的审计项目不可能无限制的投入资源和时间。所以审计活动要受到审计成本和审计时间的约束, 要求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以审计成本和审计实施的时间有限为前提来安排审计计划、指导和实施审计活动。

四、审计假设的作用

总的说,审计假设对审计活动起到引导和约束的作用。

(一)存在错弊假设是审计的最基本假设

审计行为均以此假设作为基本前提、基本引导,如审计准则的制定、审计策略的拟定、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的选择等等,都以此假设为前提。

(二)存在证据假设为搜集审计证据的范围确定了空间界限和

时间界限,即已经发生并存在证据的会计及相关信息

不可验证的会计信息,不能获取证据的会计信息,审计人员不可做结论,只能放弃表示审计意见。对于尚未发生的交易、事项,审计人员不可做肯定的结论。

(三)控制局限假设

由于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生成有密切的联系,内部控制有问题会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合规性。 所以审计过程不能仅仅审查会计信息资料,要对内部控制进行必要的测试,采用相应的方法找出其不足和缺欠,进而提出完善的建议。另外,对内部控制不足和有缺欠的部分所控制形成的会计信息可作为重点审查。

(四)成本有限假设的作用,体现在审计实务中审计计划的编制、重要性的确定、审计方法特别是抽样方法采用等方面

因为审计资源、审计时间是有限的,所以对审计对象要有重点、有选择的实施审计。如采用抽样方法,以样本的审查代替总体的审查,既可以达到审计的目的又可以节省审计成本。

【 参考 文献 】

[1]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 [3] 李学柔,秦荣生. 国际审计[M].第1版.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 [5] 刘华.审计理论与案例[M].第1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6] 管锦康. 现代 审计学原理[M].第1版.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4.

[7] [英]冯·哈耶克著.冯克利译.经济、 科学 与 政治 —哈耶克思想精粹[M].第1版.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第一次竞选
我懂税了
奥运会开幕式
第一次坐飞机
碰碰车大战
蚂蚁
悲惨的一幕
一节特殊的晚自习
沈毅林
我为妈妈背
石头展
我的秘密
第一次当记者
我的发现
珍爱生命
社区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调查
新生儿抚触的研究
影响临床医学双语教学质量的因素及对策
论规范临床教学管理制度提高教学质量
浅议“看病难看病贵”的原因及解决思路
心内科护士心理健康情况的调查及应对措施
医学生临床实习调查分析
浅析建立区域性接诊中心创新为兵服务模式
关于强直性脊柱炎病人的心理特点分析及护理
浅谈社区服务人员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的调查及干预对策
关于公立医院社会责任的现状调查
关于充分发挥护士长提高护士工作满意度的作用
中医辩证根治糖尿病的系统方法
浅谈三级医院评审中检验科工作的体会
论社区护理现状及其发展对策
《白杨》教学实录与评析
《白杨》教学谈
《白杨》教学反思
《白杨》教学反思
用直观法教学“高大挺拔”──《白杨》教学片断及评析
《白杨》教学反思
读《白杨》有感
《白杨》课堂教学实录
《白杨》教学片断及分析
《白杨》教学反思
读《白杨》有感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白杨》教学片断
运用语言信息 开展口语交际──《白杨》教学实录及评析
《白杨》教学谈
《白杨》教学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