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关于基于审计发展历史与审计特征的审计导因分析

关于基于审计发展历史与审计特征的审计导因分析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8

关于基于审计发展历史与审计特征的审计导因分析

论文 关键词:审计导因 委托代理关系 成本效益原则 审计自身特征

论文摘要:针对审计导因的论点有很多,但这些观点都没有从根本上很好的阐释审计产生和 发展 的动因。本文通过对各种审计种类,从其产生和发展的 历史 及审计自身特征的角度出发进行分析,认为审计导因源于两个方面:成本效益原则和审计自身的特征,以期能研究审计导因提供 参考 。

一、引言

国内外理论界和实务界的许多专家学者对审计导因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主要观点有代理论、信息论、受托责任论、保险论、冲突论、多因决定论等。这些观点从其所选取的角度出发,在某种程度上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都不能从根本上很好的阐释审计产生的动因。如受托责任论从受托责任关系维系的角度阐述了审计存在的必要性,但不能解释没有明确的委托人和受托人或不存在受托 经济 责任的情况下审计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而多因决定论是在各种单因决定论都无法彼此说服对方的情况之下提出的,是一种折中的方案,并将其归缪于审计活动本身的复杂性,其最大的缺点就是审计导因决定因素的数量不确定,很容易引起分歧。笔者认为,审计导因引领了审计活动的产生,也必将推动审计的向前发展,是一个贯穿审计发展始终的线索或因素;要解决审计的导因问题,必须利用唯物主义历史观从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角度和审计自身所具有的特性方面去寻求和挖掘

二、基于委托代理关系的经济活动的审计历史分析

(二)民间审计 产业革命后西方各国纷纷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在此社会大背景之下,一种新的组织形式——股份公司出现了。股份公司以发行股票的方式募集资金,而股票的持有者——股东也可以随时在证券市场上出售自己的股票以放弃所拥有的股东权利。在股份公司这种组织形式下,股东不一定亲自执行经营管理的职能,作为负责经营管理职责的经理也不一定就是股东。股东本应同时具有的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在资本主义股份公司内部发生了分离。两权分离形成委托代理关系(委托人为股东,经营者即经理为受托人),委托人和代理人有一定的利益冲突,经营者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时有发生。另外,股份公司也往往采用借款的方式筹集经营资金,而债权人最后要收回本金并得到一定的资金使用费——利息,当债权人将自己的资金贷给股份公司时,债权人和股份公司之间也会形成委托代理关系。股权投资者为了监督公司的经营状况和管理人员的职责履行情况,债权投资者为了监督企业对资金的使用情况和偿债能力的保持,即股权投资者和债权投资者考虑到成本效益原则,就需要对公司的财务账簿及财务报表进行审查,并要求出具公正可信的审计报告,民间审计应运而生。

初期的民间审计是迫于投资者和债权人对成本效益原则的考虑,投资者和债权人为了能够获得尽可能多的效益和避免发生不必要的代理成本,主动采取民间审计的方式来保障其投资的收回和收益的扩大化。这段时期的民间审计的发起者是委托人——投资者和债权人,从民间审计中最终能够获得收益即达到成本效益原则所期望效果的主体 自然 也是委托人——投资者和债权人;而民间审计的被动承受者是代理人——经营者,其失去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所带给他们的收益,这对代理人而言是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随着代理人频繁被动的接受审计和民间审计的不断发展,代理人——经营者也开始追求成本效益原则。当对代理人的审计结果表明代理人——经营者在努力工作,企业并因此而得到发展、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都一切良好,这种结果是委托人——投资者和债权人所期望的,也是其主动要求审计所要达到的结果,此时,委托人就会对代理人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如加薪、额外奖金、提升职位、增加假期、改善办公条件等,代理人从中也得到了收益,这是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于是,努力工作的经营者出于成本效益原则的考虑,产生了对民间审计的需求,他们期望通过审计结果来告诉委托人他们是努力工作的,希望因此得到奖励、得到追加投资、得到进一步的贷款,这长期而言对他们是非常有利的,这是代理人对民间审计的需求之一。另外,代理人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如上市、吸引更多的潜在投资人、获得银行等 金融 机构的贷款,需要民间审计组织对公司进行审计来展现公司良好的经营业绩。因此,代理人——经营者对民间审计的需求和委托人——投资者和债权人对民间审计的需求将一道促进民间审计的向前发展。

(三)萌芽状态下的内部审计 原始意义上的内部审计起源于像庄园之类的私有组织当中,私有者如奴隶主往往委托代理人经营管理自己的庄园,然后委派管家等人员对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审查和监督。当时,审计只是管家多种职责的一种,它并未由单独的审计人员去履行此职责。可是,却在私有制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符合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的特性,避免了私有财产产 出效益的不必要的损失,如受托管理人员可能在管理私有财产过程中不努力和侵吞私有者的财富。因此,原始的内部审计是在私有者出于成本效益原则的考虑之下萌生,并进一步得到发展的,它保证了私有制的向前发展,是历史发展的最终选择。中世纪的欧洲,分权和分工思想得到发展,开始出现独立承担审计责任的内部审计人员。复式记账基本原理在这一时期同时产生了,并逐渐系统化。代理人——管理人员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即内部审计的对象由资产、简单账目演变成建立在 科学 核算基础上的 会计 账簿,复式记录使账目与经济活动逐渐分离,这增加了收支账目舞弊和错误的可能性,更易给委托人——庄园主带来不必要的代理成本,委托人出于成本效益原则的考虑,对内部审计的需求增强了,内部审计由此在内部审计技术等方面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三、非委托代理关系特定审计产生和 发展 分析

(一)近代和 现代 内部审计 20世纪初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整个社会 经济 高速发展,资本主义 企业 之间的竞争也变的更加激烈。企业的规模也不断扩大,出现了具有全国性的垄断企业和具有世界性的跨国公司,在这一时期分散经营方式推广开来。资本主义企业在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分离的基础之上,又出现了经营权和管理权的分离。管理当局为了加强内部控制,提高工作效率,并最终实现降低成本和增加利润的目的,一个独立的职能部门——内部审计部门,在 会计 部门之外成立了。内部审计的对象包括企业的会计账目、财务报表和与经营管理有关的经济活动,最终的目的是提高经济效益——使经济活动符合成本效益原则。随着企业组织形式的发展,管理成为企业经济效益成长的关键因素,加强管理成为永恒的话题。

管理当局为了加强管理决策和风险管理,使管理活动能够充分体现成本效益原则,实现价值增值的目标,需要内部审计在审计对象、审计技术、审计功能等方面继续得到发展,以满足管理当局对成本效益原则的追求。因此,对管理活动的内部审计的发展,也正是为了使管理活动更有效的为企业经济活动服务、让企业经济活动能够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这正是成本效益原则的体现。

(二)法定审计 在19世纪的60至70年代,英国发生了几次 金融 危机,特别是1878年格拉斯哥银行倒闭事件的影响,这些促使英国议会在1879年修改《公司法》要求经营银行和保险的公司必须执行审计制度。在19世纪80至90年代,一系列公司破产案件和 法律 诉讼发生,这促使英国在1900年的《公司法》中要求所有公司的会计账簿、记录都必须经过审计,资产负债表必须附有审计报告。由此,公司法下的全面强制审计制度在英国首先正式确立了。金融危机、公司破产、法律诉讼等会导致工人失业、信用失衡、诉讼支付等大量社会成本的发生,法定审计正是为了降低社会成本,防止发生大的社会损失,使金融活动、公司的经营活动等社会经济活动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减少社会成本,增加社会效益而产生的。

(三)环境审计 环境审计是审计组织对被审计单位的有关业务经营及其活动是否符合环境的要求而进行的系统的、有证据的、定期的、客观的审查鉴证。环境审计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和加拿大率先进行环境审计的研究和实践,欧洲紧跟其后,而后亚洲和南美也跟了上来,现今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环境审计已经在世界各国得到普遍推广。环境审计的目的是促进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改善,防治污染和其它环境危害,进而保护社会大众的身体健康,使经济建设和环境建设能够同步进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统一。众所周知,环境污染会带来危害健康、环境治理等社会成本的增加,企业的经济活动能够带来经济效益,但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此时经济效益会被社会成本所掩埋,整个经济活动不但毫无意义而且产生社会副效应,这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环境审计也同样是在成本效益原则的促使下产生并蓬勃发展开来的。

四、审计特征分析

(一)经济性 审计能够使经济活动避免发生不必要的成本,进而为更大效益的产生做出贡献。开展经济活动的目的是获得收益,但是通过经济活动产生收益的过程中,也必将发生一定的成本,其中包括必然成本即必须要发生的成本(如机器设备的折旧费用、材料费用、人工费用等,这部分成本最终转移到产出中去,通过产出的价值得到弥补。)和非必然成本即一般为人为因素脱离正常标准造成的非必要支出(如代理成本中不必要部分脱离了委托人事先设定好的代理成本、环境污染脱离了环保和健康生产的标准等)。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必须降低非必然成本,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一种手段。在这种强烈的需求之下,审计的首要特性——经济性使审计活动在经济活动过程中破土而生。

(二)发展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活动也会变得日渐复杂,审计能够随着这种复杂性的增加而不断得到发展,它以自身的发展来应对经济活动的变化。当经济活动变的复杂的时候,成本的发生也逐渐变的复杂起来。特别是非必然成本的发生,往往带有很大的隐蔽性,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很难将其发现,发现和辨别难度的增加使避免非必然成本的难度也相应增大。如果审计活动不具有发展性,一直停留在原有水平的话,它将被其它能够降低非必然成本的手段所代替。

(三)有效性 审计活动在经济性上的发挥是有效的,审计结果是值得信赖的。社会的发展需要经济的增长,而经济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投资,因此,投资的成败关系着经济的发展并进而影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投资过程中,决定投资成败的首要因素往往是投资决策,投资决策的做出是依据对被投资主体或被投资项目的了解和把握。财务报告等是对被投资主体或被投资项目过去、现在状况的反映,审计结果——审计报告是对财务报告等所做出的判断,潜在投资者包括股权投资者和债权投资者通过审计结果——审计报告并结合财务报告等能够了解和把握被投资主体或被投资项目,以此为依据最终做出投资决策。在现实生活当中,越来越多的社会公众正是依据审计结果来做出投资决策,之所以会这样,只能说明审计结果是值得社会公众信赖的,这也正表明了审计活动是有效的,能够得出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所依据的审计结果。

(四)全面性 审计能够对经济活动本身、记录经济活动的活动和反映经济活动结果的记录等开展工作,相对于其它监督审查鉴证活动更具全面性,即审计的工作空间更大,这一点使其更易被选用。最初审计是在经济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但随着经济活动的发展,出现了记录经济活动的活动和反映经济活动结果的记录工作,审计活动因此而扩展到了这些衍生活动过程中,并始终发挥着保证经济活动效益性的功能。也有很多其它的能够使经济活动更具效益性的手段,但这些手段不是只能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发挥作用,就是只能在衍生活动中或衍生活动的某一方面发挥功能,不能够同时存在于经济活动的三个层次当中,这就使得这些手段的应用性大打折扣, 自然 让位于审计。审计的全面性是实践经验的 总结 ,所以,是实践选择了审计这种具有全面性的手段。

许多学者在阐明审计导因之前,首先为审计导因确定了一个衡量标准,认为只有符合衡量标准的才具备成为审计导因的资格,笔者认为,这些衡量标准本身就缺乏统一性并应该得到进一步的商讨和验证,而笔者在破除衡量标准的前提下得出结论:审计导因一是成本效益原则;二是审计自身的特征。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读书伴我行
精彩的运动会
成长中的苦与乐
我的左手右手
拔河比賽
照片
图书馆-我心目中的圣地
在车上……
我心中的独木桥
中秋的阳光
书之海,用无尽
沉甸甸的100元
天下奇闻
那时的我与画
绰号大升级
谈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1)论文
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应用研究(1)论文
浅论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中的政府在位(1)论文
谈知识型员工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1)论文
浅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和思路(1)论文
企业人力资源会计的功用(1)论文
对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策的研究(1)论文
浅论人力资源战略对电力企业的作用(1)论文
探析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1)论文
浅论企业中人力资源的资本化(1)论文
探析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改革与创新(1)论文
谈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的构想(1)论文
浅谈油田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1)论文
浅论人力资源开发的公共政策意涵(1)论文
研究企业人力资本储蓄(1)论文
石缝间的生命
《生命 生命》重难点突破
《生命 生命》词语解释
《生命 生命》写作特色
《生命 生命》整体感知
生命的召唤──《白蝴蝶之恋》赏析
《生命 生命》文章思路
白蝴蝶之恋
《生命 生命》典型例析
《生命 生命》导读
解读《石缝间的生命》
《生命 生命》中心思想
《生命 生命》问题探究
《生命 生命》写作特点
《生命 生命》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