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2-08-24
审美的命运:从救赎到物化
审美的命运:从救赎到物化 审美的命运:从救赎到物化 审美的命运:从救赎到物化 内容提要:1980年代在中国文艺界兴起了一次美学大讨论。那时美学专题充斥于各种学术刊物,美学专著层出不穷,美学译著也是汗牛充栋。
美学一时成为社会科学领域中的显学。在美学争论中形成了一整套关于审美经验的话语,即对主体性的探讨,对审美感性的强调,对文艺独立性和所谓"内部"规律的研究。
美学话语不断增殖,最终推波助澜助长了人的感性解放。审美感性在美学争论中得以迅速的合法化,成为对人在思想政治领域异化进行救赎的乌托邦。
然而进入1990年代之后,审美现象发生了大规模位移:审美从传统的理论和文艺的领域急遽转向社会生活的领域。审美作为社会现象(而非文艺现象)从来也没有象今天这样突出地显现在我们面前。
我们得自实际生活的审美经验丰富多采,五光十色;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美的事物比比皆是,目不暇接。然而审美却不再具有当年的革命性与解放的功能。
它曾经具有的启蒙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内涵已经变质。在资本的扩张使我们的日常感性生活纳入其运作过程之后,审美经验的性质已经从根本上发生改变。
人们可以在市场上以普通商品的价格轻易地买到任何一种审美物品、审美活动、审美经验。审美经验也从"悦志悦神"蜕化为"悦耳悦目"。
审美的市场化必然是审美的贬值。美学的沉默,特别是传统的美学理论-审美救赎理论(席勒)、生活的艺术化(佩特、王尔德)、主体性美学(李泽厚、朱光潜)以及文本理论(新批评及其它形式主义理论)的衰落,正是由于它们无法面对现实生活中有关审美的这一重大转变,也无法解决商品文化条件下审美活动完全背离启蒙主义初衷的尖锐矛盾。
这一系列理想的审美理论框架再也无法容纳这一全新的、作为对人进行全面否定的审美现象,因此而丧失了为我们的生存赋予意义的功能。
审美的命运:从救赎到物化 审美的命运:从救赎到物化 审美的命运:从救赎到物化,成为文人墨客的时尚。宗白华、周作人、朱自清、俞平伯、张竞生、郭沫若、朱光潜、江绍原、吕澄、甘蛰仙、华林、李石岑、杨哲明、唐隽、周谷城、徐仲年等等均主张生活的艺术化,或认为"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或要求把我们的生活"当作一个高尚优美的艺术品似的创造"。
他们倡导"美的生活"、"美的人格"、"美的态度"、"美的人生之路"、"生活的艺术"。24 总之他们均不约而同地提倡"为艺术而生活"。
而1980年代的"美学热",其思想核心仍然是将审美和艺术当作人生的归宿与社会的终极理想,当作主体建构 ("建立新感性") 和社会改造 (审美教育) 的必经之路,而"自然的人化"被视之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妈妈我想对你说
- 春天的校园
- 老师,我想对您说
- 校园的一个角落
- 我爱你
- 校园的石子路
- 向爸爸妈妈说说心里话
- 小树,我想对你说
- 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1)
- 说说我的心里话
- 妈妈,我想对你说
- 校园的春天
- 妈妈,我想对你说
- 美丽的校园
- 我眼中的校园
- 门窗工程质量预控
- 浅谈工业厂房的防爆设计
- 如何使车库设计经济实用一些
- 工程质量不是儿戏、不是空谈
- 工程设计管理部岗位职责
- 房地产开发项目实施阶段风险分析
- 美国建筑企业ERP应用现状分析与思考
- 建筑设计常见的错误详解
- 浅谈国产CAD厂商之间的合作
- 城市规划与建筑节能
- 地面与楼面工程质量预控
- 色彩在室内设计中的作用
- 浅谈混杂建筑是否为环境和谐之音
- 工程合同管理案例分析
- 门窗工程通病及治理
- 《美丽的小路》训练素材
- 《美丽的小路》美文欣赏:灾难来临时
- 《失物招领》重点问题探究
- 《美丽的小路》趣闻故事:丝绸之路
- 《美丽的小路》美文欣赏:风在轻轻说
- 《美丽的小路》考点练兵:积累篇
- 《美丽的小路》范文习作:争当环保小尖兵
- 《美丽的小路》教学设计 一
- 《失物招领》老师语录
- 《美丽的小路》写作指导
- 《美丽的小路》教学难点
- 《美丽的小路》教学设计 二
- 《美丽的小路》教学重点
- 《美丽的小路》随堂练习 提高篇
- 《我怀念那条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