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浅谈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浅谈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浅谈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浅谈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浅谈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浅谈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的毕业论文怎么写,小编为你提供一篇范文参考,希望您喜欢!

0 引言窗体底端

所谓社会语言学,“它是语言学的重要分支之一,顾名思义,就是研究语言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学科。”①从一门语言诞生之日起,它就不再是孤立着的,而是同社会密切相关的,并随着社会的前进而不断变化发展。而我国是一个拥有4.2亿网民的国家,由网络所构成的虚拟社会日渐庞大,在这个网络社会使用的网络流行语也自然而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仅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对网络流行语进行分析,总结出其不同于现实语言的一些区别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形成的原因。

1 特征

(1)从语言全民性的角度来看,有些网络流行语体现了汉语普通话里的谐音现象。“语言作为最重要的社会交际工具,属于社会的所有成员。语言既不是由社会的某些集团或个人创造的,也不由某些集团和个人所专用;语言对于社会的全体成员来说是共同的,是各种社会集团通用的交流沟通的工具。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语言的全民性。”②普通话是汉民族共同语,每个汉族人都有使用普通话的权利。在网络社会同样如此,网络社会也是一个巨大的统一的语言社群。只有使用普通话才不会引起交际障碍。有些网络流行语甚至直接利用普通话中相谐音的词汇。例如“豆你玩”“蒜你狠”等词,都是利用谐音的方式反映了菜价普遍上涨的客观事实,也反映了这种现象对老百姓正常生活的不良影响。这种故意改变“能指”与“所指”对应关系的方式,既生动形象又不乏力度,最重要的是这种谐音所有人都听得懂,这也是它能够快速传播和流行的基本条件,反映了语言的全民性。

(2)从语言地域变体的角度来看,有些网络流行语直接受方言的影响。所谓地域变体,简单说就是指不同地区的方言。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交流是通过有声语言,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方言中可能读音不同,但书面文字还是相同的,例如“鞋子”在有的方言中读成“孩子”,但书面语写出来都是“鞋子”这两个字。而在网络交际中,语言没有声音,全部由文字所代替。但网民来自全国各地,出于自身习惯,他们常常会根据自己方言的读音来书写词汇,这就创造出了若干个没有任何关联的语素拼凑起来的新词。例如有的人把“非常”写成“灰常”,这说明这个地区的人h和f不分;有的人把“感觉”写成“赶脚”,这出自湖南一带的方言。久而久之,这些词就成了网络流行语,不说这些方言的网民也开始使用这些词。可见,在现实中,方言往往被普通话所同化,而在网络中,普通话却往往要被方言“异化”。

(3)从语言接触的角度来看,有些网络流行语直接受外语的影响。“语言接触就是指不同民族、不同社群由于社会生活中的相互接触而引起的语言接触关系。世界上任何语言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是与别的语言发生不同程度的接触。”③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就说过:“语言,像文化一样,很少是自己自足的。交际的需要使说一种语言的人和说邻近语言的或文化上占优势语言的人发生直接或间接接触。”④汉语也不例外。中外交际的不断深入就必然造成语言接触,并带来语言结构和语言功能上的变化。而如今互联网联通着整个世界,不需要面对面的交际,也有可能产生不同语言之间的接触。可以说,网络社会就是一个各民族语言文化互相交流融合的虚拟场所,诞生了许多受外语影响的网络流行语。

(4)从语言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角度来看,有些网络流行语直接出自社会热点现象。网络实际上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针砭时弊的舆论场所。与一般社论声明的严肃性不同,网民们选择一种更加诙谐幽默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热点现象的看法,使特定的语言成为一种特定的符号表达一种特定的意义。例如:“我爸是李刚”句式的一夜爆红,就是人们自发的用带有强烈暗示意味的句子来表达对官二代草菅人命的愤怒。这些词都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是语言对政治经济现象的反映。但是,这种网络用语的流行通常具有集中性和爆发性,以及一定的时效性,当新的社会热点出现之后,就会被新的网络流行语所取代。

2 形成原因

2.1 网络社会具有天生的敏感性

在信息社会,互联网是信息传播最迅速的媒介之一。我们每天都能看到海量的资讯在网络上发布并传播。所以网络社会对社会生活的变化和发展具有天生的敏感性。网民总是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信息并发表评论。于是诞生了“围观”“路过”“打酱油”等流行语,表示第一时间对某事件形成关注和讨论。而像“雷”、“山寨”、“神马都是浮云”等词也都是在网络爆红之后,才渐渐进入平面媒体、娱乐节目及大众视野。所以说,网络作为信息传播的媒体,其对信息的传播速度总是要快于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

2.2 网民具有天生的先锋性

2.3 群体极化的作用

心理学家梅厄斯在《社会心理学》一书中指出:“群体极化就是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也就是说,个人的观点在群体里会得到加强和放大。因此,网络用语一旦诞生就会以无法预知的速度迅速传播开来,成为网络流行语。因为正是网络使个人迅速的群体极化,个人在接受他人信息轰炸的同时也在信息轰炸他人,最后很多人的声音就会渐渐汇聚成一种声音,从而加速了特定语言符号的传播。“给力”一词从网络到现实的爆红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3 结语

总而言之,网络流行语深受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合理性,我们应该给予宽容的态度。但其也是特定语言环境下的产物,即网络社会的产物,天生具有不规范性并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识才能理解,所以它仅限于在网络交际中使用,尽量不要让其出现在现实生活中,以免引起沟通不畅或其他不必要的误会。

注释

①②③戴庆厦.社会语言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④萨丕尔.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⑤郭玉锦,王欢.网络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5.

⑥盛若菁.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J].江淮论坛,2008.4.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小花伞
剥蒜
妈妈的爱
秋天到
礼物
一只小白狗
去春游
老师,我想对您说……
不吃陌生人给的东西
我家的小黄猫
我最喜欢的一个地方
老师的爱
买月饼
今天妈妈来看我
月饼
《没有任何借口》心得体会
《事在人为》心得体会
《乡镇党委书记风采》心得体会
方法总比困难多读书心得体会
观《王怀忠的两面人生》有感
读《细化管理》有感
学习二期课改读书体会
公司党员《责任胜于能力》心得体会
爱在山野读后心得体会
《诚信的背后》心得体会
关于市委组织部长在公务员培训结业典礼讲话读后感
读《经济学是什么》一书有感
有感于工商局倡导全员读书活动心得
读《七个怎么看》心得体会
暑假小学老师读书感想
“互联网+”风口 媒体何去何从?
行业新闻写作“六忌”
手机媒体对新闻传播的具体影响
被创造的与被消灭的
全媒体语境下新闻评论人才的培养
2014年传媒创新报告发布
新媒体时代编辑“慧眼”何在
传统媒体实现融合发展的着力点
报社档案管理思考
采矿作业中采矿工艺技术的应用
逆向观察:让新闻出新出彩
数字出版业发展探析
高色温录制中的色温平衡
执拗:粟裕与陈毅(之五)
奏响农业科技的音符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6
《醉翁亭记》教学案例分析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岳阳楼简介
《岳阳楼记》字词活用
《醉翁亭记》分析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1
《岳阳楼记》景物描写的特点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3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2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4
《岳阳楼记》课文翻译
《岳阳楼记》景物描写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5
《岳阳楼记》课文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