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3-12-18
沈从文创作初期文化阐释视阈:自我抒写外部感知
沈从文创作初期文化阐释视阈:自我抒写外部感知
2、1 沈从文早期创作的乡土意识与自我抒写
2、2 沈从文创作初期的文化理解、文化阐释视阈:汉文化的阐释立场和对湘西苗、土家等少数民族文化阐释的外部视阈
沈从文自小生活在古楚感性文化遗存的辰沅间,耳濡目染,谙习各种社会风土人情。而他初到北京时,客居他乡的困顿压抑与苦闷在精神上需要释放,故乡的温情慰藉了一颗孤寂的心灵,故乡就是他的精神家园。另外20年代后期北京文化界对民俗的重视更是激起了沈从文对于故乡奇风异俗的热情。所以他把自己的目光投向了故乡。这个时候,他的文化理解、文化阐释的目的是抒发小我的得失衰荣,因此该时期他创作的作品中出现的是相对于都市文化的异域苗家人物形象,再现了异于现代文明的苗族的原初的生活形态,而不是深入苗族文化精神的内核。被徐志摩誉为“多美丽多生动的一幅乡村画”的《市集》中如此描述“我们还有机会见到许多令人妒羡、赞美、惊奇,又美丽、又妩媚、又天真的青年老奶(苗小姐)和阿雅(苗妇人)”。[23]《瑞龙》也如此描述:“扛着大的南瓜到肩膊上叫卖的苗代狗满坪走着。”[24]在《私塾》中,他写苗人“用山上长滕扎缚成的浮在水面走动的筏,”苗女“头上帕子比斗还大,戴三副有饭碗口大的耳环,穿的衣服是一种野蚕茧织成的绸锦,裙子上面多按钉银泡(如普通战士盔甲),大的脚,脚踏着划鞋,或竟穿用稻草制成的草履。”沈从文如此感奋地评论:“君,这是一幅怎样动人的画咧!人的年龄不同,观念亦随之而异,是的确,但这种妩媚,又野蛮,别有风光的情形,我相信,直至我老了,遇着也能仍然具有童年的兴奋!忘到这筏的走动,那简直是一种梦的神迹!”[25]那些小腰白齿、胸脯高肿的苗族姑娘,瘦小的苗代狗,还有头缠长帕,手拿包金镶银烟斗的苗族“酋长”,这些作品确浸透浓郁的异域情调,体现了相对于都市文化的文化他者生存形式,对都市文化表现形态来说,耳目一新,属于“陌生化”的抒写。
沈从文该时期的作品所采用的叙事方式、语调,以及作者的描述立场所体现出的文化身份的确引起了许多学人的关注。刘洪涛先生敏锐地把握到了沈从文的民族身份与他的文化阐释立场之间的矛盾之处:“他身上的苗族血统,但他作品却凸现了苗族作为‘他者’的存在:苗族人仿佛异类来到‘我们’的土地上,成为‘我’们观赏和感受的对象。”[26]为什么会出现“他”“我”的倒置呢?沈从文此时的文化身份究竟如何定位呢?对于沈从文的叙事背后的文化阐释者的文化身份及立场我们可以从语言人类学角度进行分析。语言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系统,既可以作元语言,也可以作隐喻手段,成为文化的一部分,还可以视作社会行动。“人类语言的存在是一个与人类生息同步的过程,与社会和文化相共,不断发展变化,在社会实践中取得意义,在历史长河中记忆文化。信息来自差异,从声音的抑扬顿挫,到外部环境,内部心理的发展变化,都是信息得以存在的前提。没有变化,没有差异没有新陈代谢,就没有信息。话语权力表现社会地位,语言作为反映文化阶层。”[27]我们分析沈从文《在私塾》一文中写他和朋友一起去“长宁哨赶场”的情形:
“这里的场介于苗族的区域,这条河,上去便是中国最古老民族托身的地方。再沿河上去,一到乌巢河,全是苗人了。苗人酋长首领同到我们地方人交易,这场便是一个顶适中地点。他们同女儿到这场上来卖牛羊和烟草,又换盐同冰糖回去。百分人中少数是骑马,七十分走路。其余三十分则全靠坐那小船的来去。就是到如今,也总不会就变更多少。当我较大时,我就懂得要看苗官女儿长得好看的,除了这码头上,再好看没有了。”“我们可以坐到筏上去坐!一个苗酋长,对待少年体面一点的汉人,他有五十倍私塾先生和气。他的威风同他的尊严,不象一般人用到小孩子头上。只要活泼点,他会请你用他的自用烟管(不消说我们却用不着这个),还请你吃他田里公主自种的大生红薯和甘蔗,和梨,完全把你当客一般看待,顺你心所欲!若有小酋长,就可以同创这小酋长认同年老庚。”
[28]
沈从文在这里描述苗家人的生活表现形态,赞颂苗族人生活特色,其真诚热切,内心的赞赏确溢于言表,但我们可以明确他感受到他的语言所透露出的文化信息,所反映出来的文化阐释立场。他是以汉文化身份对苗族文化的表层表现形态进行远距离的观照与叙述,在民族立场上,我、他界线分明,苗汉对举而存在。这里正好反映了该时期沈从文的苗文化描述的外部视阈,而并不是苗文化内部持有者的近距离感知。沈从文文学作品中“苗人”一词的频繁使用,实际上显示了沈从文该时期的汉民族文化主导心理,因此该时期作品创作描绘苗人生活生存形态时,他采取的是苗文化的外部视阈,从汉文化的视角去观照异族生活生存,把苗文化当作异类文化来剖析。因此作品所蕴含的民族心理或隐或显。对于沈从文此时的文化理解与阐释视角,只是他汉文化熏染的直接结果。其文化接受的根源之一在于,沈从文儿童时代所受的正统教育应为汉文化教育,包括儒家思想的浸染,“大传统”知识系统的接受。他的自传中也提到了他的私塾生涯,视孔夫子为宗师,读儒家经典《论语》、《诗经》。其汉民族文化心理的形成原因之二在于他的生长地——凤凰由于地处特殊的地理条件、时逢特殊的历史机缘而形成的特殊的民族心态。由于凤凰是民族冲突的浪尖,作为历代政府防范和镇压少数民族的主要据点,汉主流文化意识形态在这个地方占统治地位,其中包括了对少数民族的歧视和压迫。因而对于苗文化的了解,沈从文仅凭直观感性和生活的体验,缺乏跨文化、跨民族研究的参照系知识。具而言之,在沈从文的创作初期,他的文化身份、文化阐释立场是汉儒家理性文化,因而决定了他对湘西苗、土家等少数民族文化的理解和阐释只能是外部远距离感知与描述。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元宵焰火晚会
- 保护环境
- 时针和分针
- 买眼镜
- 照片的故事
- 假如我是妈妈
- 给校园母亲的一封信
- 妈妈,我爱您
- 课桌的回忆
- 成长的滋味
- 英语老师我想对你说......
- 烧纸船
- 小狗小猫学游泳
- 我长大了
- 翻花绳
- 浅析大学英语口语课堂教学情境策略构建研究
- 试论互动合作教学在英语写作课堂上的实践
- 改革作文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作文素质
- 浅议汉语地域方言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关系
- 浅析现代汉语教学实践中的大学生口语表达
- 多语多方言区高校的现代汉语教学方法初探
- 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2004)和《现代汉语词典》(2005)
- 手语对聋生汉语学习的作用
- 试论初中英语教学中说写结合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分析
- 传承语素“脑”在现代汉语词语中的构词能力分析
- 浅谈汉语教学中的阅读训练
- 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中的离合词释文浅析
- 现代汉语中的英语借词类型及其成因探析
- 试论任务型教学策略与汉语语感培养
-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学设计
- 《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
- 《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
-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学设计
- 《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
- 《画家和牧童》教学案例
-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学设计
- 《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
- 《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
- 《三个儿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
- 对比感悟 提升文本价值取向──《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
- 《画家和牧童》教学案例
- 《三个儿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