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哦,你所访问的页面不存在了,可能是炸了

可能的原因:

1.手抖打错了。

2.链接过了保质期。

分析印度农业现代化目标_分析印度农业现代化目标文档下载_免费文档下载-查字典文档网

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分析印度农业现代化目标

分析印度农业现代化目标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8

分析印度农业现代化目标

分析印度农业现代化目标

一、农业现代化目标的内容

鉴于独立时严峻的农业形势,根本改变农业面貌,发展农业生产成为独立后印度政府面临的艰巨任务。实现国家工业化的目标也要求农业与之相应地实现现代化。为了重建国民经济,印度政府制订了经济现代化的长远目标。其中农业现代化目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经济目标—发展生产,增产粮食,保障粮食安全;二是社会目标—财富合理分配,消除贫穷,实现社会公正和公平。计划委员会对此提出了农业现代化的四个重要目标:增加农业产量 ,保证粮食供给和满足国家工业化的需要;增加就业机会,特别是为农村中最贫困的阶层创造提高收入的机会;减轻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剩余劳动力应逐渐转移到第

二、第三产业部门,最好是在农村和半城市地区消化;减轻农村地区收入不均,政府将通过消除对佃农的剥削和在小农、边际农当中分配剩余土地的方式来达到农村地区的公平和公正。[27]以后的历次五年计划根据当时的情况都做出具体规定。

印度政府所制定的农业现代化目标,不仅关注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注意社会的公平和进步,并把社会的公平和经济的增长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这种情况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资本主义国家中并不多见。之所以如此,是有其特定的原因。这些原因概括起来有:

其一,社会主义浪潮的影响

直到20世纪初,西方国家一直是亚非拉落后国家现代化的榜样、效仿的目标。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人民一方面反抗外来资本主义侵略,另一方面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标。20世纪

二、三十年代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特种萧条以及两次世界大战彻底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缺陷。对资本主义的怀疑不仅在西方有识之士中产生,更在广大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领导人中蔓延。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作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对立面,其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越来越引起广大民族解放运动领导人的兴趣。国家独立后的发展道路有了更多选择。尤其是苏联社会主义中的社会平等、劳动人民的解放与当家作主,贫富两极分化的消除更是成为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领导人考虑国家建设时的首选。印度民族独立运动领导人甘地和尼赫鲁便深受当时社会主义浪潮的影响。

其二,领导人的价值观念

甘地的平等观:甘地在领导印度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运动中,形成了他的平等观,给予普通百姓深切的关怀。他通过宗教式的生活方式、亲身的苦行和大量的劳作,不断地提醒人们注意那些“甚至一天得不到一顿丰盛的饭菜而不得不依靠一片陈面包和一撮咸盐艰苦度日的千百万劳苦大众和失业大军”。[28]他经常不断地告诫国大党工作人员要参加农村的建设活动并帮助农村群众自己达到经济、社会和道德上的更生。他认为古代光荣的道德传统正是保存在农民身上,“你一跟印度农民谈话,他们一开口,智慧就从他们嘴唇边流露出来。在粗鲁的外表的后面,你会发现一座深邃的精神宝库。就一个印度农民来说,一个古老的文化就隐藏在一个粗鲁的外表之下。取下这个外表,消除他的长期贫困和文盲状态,你就会看到一个有文化的、有教养的自由公民所应具备的最美的品质。”[29]其三,粮食安全形势

二、农业现代化进程

独立以来的农业现代化进程,根据其政策的不同特点和侧重点,可大致划分为三个时期:独立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为制度变革时期,通常称作传统农业发展战略时期,通过土地改革,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依靠传统投入和扩大耕地面积来增加粮食产量;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为技术变革时期,又称农业新战略时期,强调农业技术改造,依靠增加现代化农业投入来提高粮食产量;20世纪90年代以后为经济改革时期,通过多样化经营,推动产业化发展,促进创汇农业的发展。

制度变革时期(独立——20世纪60年代中期) 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尼赫鲁政府制定了以制度变革为特点的农业现代化政策。促使其制定这样的政策有多方面原因:其一,是出于平等、民主的价值观念,同时也是为了履行自己在民族独立运动中对广大贫民许下的诺言,保持农村社会的稳定。其二,尼赫鲁和他的计划委员会相信制度变革的作用,认为在合理的土地关系基础上,加强传统农业技术的运用,如更加重视平整土地、适时播种、除草、套种,更有效地收集和使用有机肥,加上扩大耕地面积,使农业产量大幅度增加,甚至翻一番都是可以做到的。尼赫鲁还以中国的土改和合作化为例说明制度变革的成效:“我们知道有些国家在过去几年中没有大量使用化肥,粮食生产增加也相当快。中国是怎么样做到这一点的呢?中国在这方面的资源并不比我们多。同时,中国对工业发展和重工业投资比我们大得多。然而他们农业生产增加幅度却比我们大得多。”[34]其三,工业化的需要。独立后,印度政府制定以重工业和基础工业为重点的工业化战略,需要巨额资金的支持,因而要求农业以最小的资金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制度变革便成为当然之选。这一政策主要包括土地改革和乡村发展计划两部分。

(一)土地改革

制度变革的核心是土地改革,希望通过调整落后的土地关系,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最大区别在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使用,影响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首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制度的障碍,而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又是土地占有制度,也可以说,土地占有方式决定了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程度。另一方面,土地所有权的垄断是发展中国家无地和少地农民长期贫困以及农业长期停滞的根源。为此,许多发展中国家都把土地制度改革作为改造传统农业的起点。

从战后世界各国(地区)土改情形看,土地制度改革一般有三种形式:其一,通过立法,延长土地租佃的期限,租佃期限的延长,能促使佃农采用新技术,增加新技术投入的积极性;其二,通过减租法案,降低地租,有利于增加佃农收入,从而增加购买新技术的能力;其三,通过立法或暴力强制的手段,实现土地所有权的转移,这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土地改革。它是将大土地所有者的土地有偿或无偿转让给农民,实现“耕者有其田”。[35]三种形式的土地改革都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耕种者的生产积极性和采用先进技术的主动性,特别是第三种形式。它使土地耕种者有了自己的土地,不仅大大激发了生产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就业增加、收入分配公平和贫困的消除等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

印度的土地改革在不同程度上包含了上述三种形式。根据印度政府土改法令,土改要达到的目的是:第一,消除过去遗留下来的旧的农业结构所造成的农业增产的障碍;第二,消灭农业中的一切剥削因素和社会不平等现象,保护土地和获得土地的机会上一律平等。

印度土地改革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

一是废除中间人制度。土地改革不是整个地改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主要是废除柴明达尔中间人地主制。那些在莱特瓦尔制和马哈瓦尔制下通过市场关系形成的土地财产,被认为是正当的私人财产,根据“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资产阶级原则,这些是不能加以触动的。二是规范租佃制。从1953年起,联邦政府通过一系列有关“租佃改革”的立法,主要内容有三:其一是公平地租,计划委员会建议各邦将高额租金降至总产量的1/4或1/5。其二是保障租佃权,规定“地主不得驱逐佃户”,除非符合法律一些条款的规定。这些条款大致有以下内容:未能交纳地租,未能耕种土地,使土地变得不易耕种等等。其三是使佃农最终得到土地所有权。法律规定“农民连续耕种六年者将取得永佃权。”

租佃立法使租佃比重减少,自耕比重增加,除部分佃农得到土地所有权或永佃权外,租佃立法还导致住在城里的不在地主出售土地。由于害怕租佃制改革,不在地主纷纷卖掉自己的土地。而购买者则主要是在村地主和富农。由此,使城市中产阶级手里握有的部分土地转移到富农手里,富农势力进一步加强。

三是土地持有最高限额立法。这是继废除中间人地主制度,另一项改善土地关系以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及社会公正的重要措施。其目标主要是:降低大土地所有者的土地持有规模;把超过限额的土地分给无地的农业工人或小农。各邦规定的标准不一,有的以个人为土地持有单位,有的以户为单位,差别很大,例如,泰米尔纳杜邦规定的土地最高限额为12—60英亩,北方邦为40-80英亩,拉贾斯坦和海得拉巴为30英亩,比哈尔为24-72英亩,安得拉为27-324英亩、古吉拉特为19-324英亩,喀拉拉为15-37英亩。[37]针对这种情况,1971年8月,中央土改委员会调整土地持有最高限额,规定以五口之家为一单位,可持有上等土地10-15英亩,或中等地17英亩,或劣地、沙地、山地54英亩以上。实行这一立法的地区,既包括原柴明达尔制的地区,也包括原莱特瓦尔制的地区。计划委员会曾乐观的估计,通过最高限额立法可产生大约3700万英亩土地。截止1984年2月21日,估计210万公顷土地应为剩余土地,(约合5189100英亩为原估计数的1/7),正式宣布为剩余土地的有174万公顷,而分配下去的只有85万公顷,约为最初预计的0.06%,约有160万人成为重新分配土地的受益者,每个受益者约获得0.53公顷土地(约1.3英亩)。[38]

(二)乡村发展计划(Community Development programme)乡村发展计划的主要内容有二:二是建立合作制度。50年代初,中国的农业合作化运动蓬勃发展,尼赫鲁对此非常感兴趣,从中受到鼓舞,认为农业合作化运动可以促进农业生产。为此,1955年底和1956年7月两次派代表团到中国考察,希望能借鉴中国的经验以推动印度的合作化。1959年1月国大党那格浦尔年会上强调说:“我们的目标是要在印度每一个村庄建立一个村评议会、一个合作社和一个学校。合作社将负责购买肥料、更好的种子和出售产品。”[42]

参加合作化的农户,按照计划,包括所有农户,即使是拥有经济上不合算的土地的耕种者,都可以成为综合经营的村合作社的成员。计划委员会认为,决定社员是否有资格获得农业贷款的最重要的因素应该是道德品质,而不是财政上的保证。合作社的职责就是负责监督和掌握包括信贷、销售、分配以至农场合作管理在内的全部农业活动。通过合作,计划制定者认为,降低贷款利率,取消中间人的手续费,就会增加千百万小农的农业收入和盈余,更为重要的是,可以由此开始一个新的进程,平等与合作等新准则将在这个进程中纳入到农村的社会结构中去。

各类合作社包括服务合作社、供销合作社和生产合作社等。服务合作社是重点,主要进行信贷活动,目的是利用银行贷款抵消乡村原有的高利贷。供销合作社主要推销农产品,利用银行贷款购买农业生产资料。生产合作社主要是进行农产品加工的小型工业,在农业生产中进行互助性的生产组织不多。在执行过程中,参加合作社的大多是有财力的新兴大小地主,而广大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则无力参与。

在这一时期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还有粮食增产运动(Grow More Food Campaign)。另外,印度政府在60年代初在一些经过选择的耕作条件较好的县和地区实施农业精耕县计划(Intensive Agriculture District Programme)和农业精耕地区计划(Intensive Agriculture Area Programme),集中使用和推广各种农业新技术和农业投入,以期达到短期内增产粮食的目的。但这些计划因条件不具备而收效不大。

归纳起来,这一时期印度政府发展农业的政策的核心是制度变革,期望通过调整农村生产关系,再辅之以一些经济和技术措施,如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兴修水利,扩大灌溉,达到增产目的。一句话,这一时期主要采用传统农业技术,实行劳动集约经营,属于生计农业阶段。

这一时期,农业生产较之独立前有了很大发展。从50年代60年代中期,粮食生产的年增长率为2.5%。尽管人口增长很快,但这一时期的人均粮食产量仍有所增长,从1951年的人均394.9克/天增加到1960年的408克/天。扩大耕地面积是

五、六十年代农业增长的主要因素。

随着耕地面积扩大极限的临近,人口又猛增,加上为了发展重工业,对农业投入严重不足,更受天气影响,尤其是1965-1967年的连续干旱,农业生产陷入独立以来最严重的危机之中。传统技术,制度变革已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新的农业发展战略应运而生。

技术变革时期(20世纪60年中期—80年代末) 这一时期采取的政策以“绿色革命”为核心,包括增产奶制品的“白色革命”和发展渔业的“蓝色革命”以及一系列反贫困措施。

(一)绿色革命

绿色革命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中国家普遍采用的以技术变革为手段发展农业生产的政策措施。主要特点是以增产为核心,以现代技术为重点,避开生产关系(主要是土地关系)的变革。主要目的是通过使用现代农业技术来发展农业生产,实现粮食自给,满足工业化和出口的需要。主要内容是以推广高产品种为主,辅之以水利、化肥、农药、农业机械和其它现代化投入,以提高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和提高农产品商品率。

早在1959年,一个由美国福特和洛克菲勒两个基金会资助的美国专家小组,在考察印度农业现状之后,向国大党政府提出了一份《印度粮食危机及其克服办法》的报告。前文提到的农业精耕县和精耕区计划,就是报告的产物,也可看作是绿色革命的预演。其一,推广使用高产品种。在世界银行的帮助下,从1965年开始陆续引进高产矮杆的墨西哥小麦和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培育的高产水稻品种。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本国的农业科技力量,经过研究和改良,培育出适合本国条件的优良品种。到1981年,经国家鉴定后批准的优良品种共有250多个,包括70多种农作物。自60年代中期以来,各种高产品种农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从1966-67年度到1982-83年度,五种粮食作物高产品种的种植面积由189万公顷增加到4768万公顷。16年增加了24倍多。其中高产小麦的种植面积从54万公顷扩大到1809万公顷,增加了32.5倍;高产水稻从89万公顷扩大到1867万公顷,增加近20倍;高产玉米从21万公顷扩大到174万公顷,增加了7.3倍。[43]早在50年代初,政府就很重视水利建设,但重点是大型水利工程,因周期长,收效不大。为了保证绿色革命的顺利进行,政府改变以前单纯依靠大型水利工程的作法,采用大中小型工程相结合的方针,尤其重视管井的修建和利用,灌溉面积明显扩大。从1950-51年度至1965-66年度的15年中,总灌溉面积由2260万公顷增加到3115万公顷,年均增长2.2%;而从1965-66年度至1984-85年度的17年中,灌溉面积由3115万公顷增加到5854.6万公顷,年均增长3.8%。[44]灌溉方式上,由人工浇灌向动力浇灌转变,尤其是旁遮普邦、哈里亚纳邦和北方邦西部地区,柴油水泵、电动机井已广泛使用,初步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机灌系统。 其四,提高机械化程度。由于采用高产品种和提高复种指数,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收获、整地、播种等各种农活,因此必须使用各种现代化机械。据专家估计,一个机械化农场同非机械化农场之间生产率的差别达25%至30%。独立以后,尤其是绿色革命以来,农业机械的使用量快速增加。据统计,1951年全国拥有农用拖拉机9000台,1961年增至3.14万台;1966年增加到5.4万台,1971年增至19.1万台;1981年又增加至52.32万台。同期,农用灌溉水泵(柴油水泵和电动水泵)的拥有量,1951年为11万台,1961年增加到43万台,1966年增至88.6万台;1971年增至323台,1981年再增至900万台。[46]

第二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实际上是把绿色革命扩展到东部地区和干旱地区。主要措施是把全国划分为15个农业-气候区,根据各区的特点制定发展农林牧渔业和农村工业的具体计划,以及引进适用的最新农业技术,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二)“白色革命”第二期行动开始于1981年,其主要任务是建立起全国性的牛奶生产供应网,将全国的136个农村奶场与城市售奶中心联接起来,并建立现代化牛奶工业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这一时期,“阿南德模式”得到推广。所谓“阿南德模式”,实际上是一种产业化经营模式,在农民养牛产奶的基础上建立奶农合作社,合作社以上是包括更大地区范围的奶业公会;奶业公会联合扩大成奶业联合会。在这样一种三重结构下,牛奶产、供、销得到有效地组织,从而推动了牛奶产业的发展。

第三期行动从1985年开始,目的在于巩固

一、二期的成果,重点保证奶业公会财政自主并力争使奶业合作社的数目由5.5万个增加到7万个。

通过开展白色革命,一方面使印度牛奶产量大大增加,同时,对改变农村贫困面貌也发挥了一定作用。因为在印度农村拥有牛的情况不像土地占有那样相差悬殊。参加牛奶合作社的社员75%以上是小农、无地农民和入不敷出者。由于国家以补贴价格收购牛奶,这些贫困的人口得到了较多的实惠。

(三)“蓝色革命”

指的是海洋渔业。印度三面环海,海洋资源极其丰富。有7500多公里的海岸线,拥有200万平方公里的专属经济区和120万公顷的咸水水域。

继60年代的“绿色革命”,70年代的“白色革命”以后,80年代,印度政府开始了“蓝色革命”的进程。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努力扩大海洋渔业的规模,同时大力发展淡水养殖鱼虾和人工养殖珍珠,以便向国内和国际市场提供更多的水产品,增加创汇,同时增加从业人员的收入。

(四)扶贫措施

独立以后,特别是“绿色革命”开展以来,农业生产有了发展,但贫困问题不仅没有减轻,反而出现贫富分化加剧趋势。为此,英•甘地政府从70年代初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增加贫困人口的收入,减少贫困。这些扶贫计划在不同程度上,发挥了一些作用,农村贫困人口呈逐渐减少趋势。改革重点在工业和外贸体制方面。农业方面,主要是在70年代的白色革命和80年代的蓝色革命基础上,采取措施,实行政策鼓励、扶持,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的多样化、农业经营产业化,推动创汇农业的发展。正如“八五”计划(1992-19

9

7)所规定的90年代农业发展方向:在进一步推广高产品种的基础上,鼓励种植业、畜牧业和农业的结合以便提高农业收入水平,增加出口潜力,提高农产品出口中的附加值成分。在政策鼓励下,白色革命和蓝色革命继续发展。奶的总产量大幅度提高,提高了国民的人均牛奶消费量。据统计,印度每日人均牛奶消费量1970-1971年度为111克,到1993-1994年度增加到187克,1997-1998年度已达到203克,[47]是中国的好几倍。蓝色革命方面,成果也开始显现。在对虾、目斗鱼和金枪鱼等品种的出口约占整个国际市场的45%。对虾养殖方面,已建立起面积近8万公顷的养殖场,年产6万多吨。海产品的出口以平均每年26%的速度增长。1993-1994年度,鱼类出口额达253.7亿卢比。

创汇农业方面,把园艺产品作为加工出口的重要领域,加强花卉、蔬菜、水果的种植、加工和出口创汇能力。

印度地处热带和亚热带,盛产各种花卉、蔬菜、水果,特别是热带水果品种丰富,品质上乘。香蕉、芒果、荔枝、椰子、木瓜、菠萝蜜等享誉中东和欧洲。90年代以前,农产品出口创汇能力不强,在外贸出口中所占比例极低,远远比不上邻近国家。以蔬菜产品为例,印度蔬菜产品的加工率只有2%,而巴西为70%,马来西亚为80%,[48]差距明显。

为了缩短差距,扩大出口,政府采取了各种措施。农业部首先确定了产品生产任务目标,同时确定出口任务指标,激励各地努力达到计划指标。其次,加大宣传力度,举办各种展览会来宣传在花卉、蔬菜、水果方面的优势,扩大知名度。例如,在宣传花卉方面,举办全国性的花卉和园艺展览,邀请外国客商前来参观洽谈。目前,已同世界著名花卉批发中心荷兰建立直接联系,通过在德里、班加罗尔、孟买等地航空港将鲜花直接运抵国外。为了宣传水果,每年都在德里举办水果节,同时还直接将优质水果运抵新加坡、马来西亚、英国、法国、比利时和荷兰等国,在当地举办水果节,收到良好效果。再次,改革外贸政策,促进出口,主要有:放开贸易经营权;放开出口限制,放松数量限制,降低关税等。

为了发展创汇农业,政府还专门成立了一个高级委员会,以分析形势,制定策略和推动出口。综上所述,90年代的农业在生产的多样化,专业化方面有很大的发展,带动了农产品出口的迅速增长,显示出印度农业向商品化、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良好前景。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