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3-12-18
作为存在之显现的“大道”研究
作为存在之显现的“大道”研究
第一节 展示语言之路海德格尔的探索是从对关于语言的流俗之见的摒弃开始的。我们通常认为,说是发声器官和听觉器官的活动,是有声的表达和人类心灵运动的传达。面人类的心灵运动是以思想为指导的。这样就必然导致以下认识:
(1)认为语言是一种表达,一个内在的东西表达自己,我们仅从外部来表象语言并通过回溯某个内在之物来解释表达。
(2)说话是一种活动,人说,并且人向来说一种语言。我们因此不能认为:语言说。亦即我们不能认为:语言才产生人,另一种关于语言的看法是强调语言具有神性的本源,强调语言的与上帝同在。另外,“在海德格尔看来,由现代语言科学所谋求的元语言只能被看作语言技术化的形而上学。”[22](P149)海德格尔认为:“然而,它们全然忽视了语言的最古老的本质特性。因此,尽管这些观念是古老的和明确的,但它们从未把我们带到作为语言的语言那里。”[23](P5)之所以有如许之多的关于语言的歧见,在海德格尔看来,是因为人们进入于语言的道路走错了。人们始终没有找到那样一条道路,以使自己能进入并有可能经验语言的最古老的本质。因此,“在此我们要斗胆一试某种异乎寻常的事情,并用以下方式把它表达出来:把作为语言的语言带向语言(Die Sprache als die Sprache zur Sprache bringen)。”[23](P205)这就是他探索语言的方式。那么,何谓“把作为语言的语言带向语言”呢?海德格尔说:“这种开辟道路把作为语言(道说)的语言(语言本质)带向语言(有声表达的词语)。有关通向语言的道路的说法现在不再仅只,并且不再首要地意指我们沉思语言的思想的行进。通向语言的道路已然在途中转换了。”[23](P223)由此看来,它在此意欲为语言之本质达乎显现开辟一条从道说到有声表达的语言之道路,而“作为显示着的道说的语言本质居于大道中。”[23] (P223)从而,我们只可能从大道中来追索语言的本质,那么,何谓大道呢?它显现、运行的机制是怎样的呢?
第二节 “大道”与“成道”“大道赋予终有一死的人以栖留之所,使终有一死的人居于其本质之中而能够成为说话者。如果我们把法则理解为那种让一切在本己中在场并且归于其范围的东西的聚集,那么,大道便是一切法则中最质朴、最温柔的法则,但大道不是那种无所不在地凌驾于我们之上的规范意义上的法则,不是什么对某个过程起调控作用的规定。”[23](P222) 海德格尔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同样也反对在人之上再设一个外于人的统摄万物的规则,他认为这样就会使世界成为两极,互相之间产生分裂与对抗,从而造成诗意生存的失落。所以,这里的“大道”,它虽然被命名为一种规则,但它其实不是与人相分离的,相反,它就在人的生活当中,就在人的“存在于世”的生存论结构里,因而它是“最质朴最温柔”的法则,这与我们对于老子的道的解释有相通之处:“‘道’为宇宙规律。这种规律主要为:自然无为,相反相成,返本复初等。”[26](P32)二者不同之处在于:
(1)我们文化里的道不具有神的色彩,神不在其中,而海德格尔却为神在大道之运行中留了一席之地;
(2)海德格尔不是对外在自然而是从大道对人的居有中来论述的。大道携带永恒的宇宙之火从而照亮(Er—äugen)了人的本质,从而居有终有一死的人,它使终有一死的人归本于那种从何处而来,向何处而去的允诺给在道说中的人的东西。作为倾听于道的人归本于道说,这种归本(Vereigung)把人之本质释放到其本己之中,进入自身的敞开领域,从而作为说者亦即道说者的人对道说作出应答。大道居有人,使人进入为大道本身的需用之中。所以作为居有(Eignen)的显示(Zeigen)成道着,大道乃是使道说达乎语言的开辟道路(Be-wëgung)。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知道,大道实在是“非有非无,非无非有”的,这对于求知者来说是不明确的,对于生活中的人来说也是模糊不清的。既然它在一切之中,那么它必然要以某种方式运转,必然要以某种显在形态呈现给人们。大道的演化、运转的方式是“成道”:“有所带来的居有(Eignen)使作为道示(Zeige)的道说(Sage)在其显示中活动,此种居有可谓成道(Ereignen)。它给出澄明的敞开之境。在场者能够入于澄明而持存,不在场者能够出于澄明而逃逸并在隐匿中保持存留。”[23](P220)成道这样一种居有之运动使道由隐至显,从万物之后而入于万物之当前,成道的显现形态为道说,“作为显示,基于大道的道说乃是最本己的成道(Ereignen)方式。这话听起来宛若一个陈述句。如若我们一味地审听之,那么它就并不道说那有待思的事情。道说乃大道说话的方式。此所谓方式(Weise)并不像模式(modus)和样式(Art)那样……即吟唱着道说的歌。” [23](P228)大道是“唯恍唯惚”的,我们不能从其直接源头截获它,而只能在其可以把捉的形态来趋迫之,虽然道说同样是不可以通达的,但通过对它的沉思,或许我们能于其中寻获某条道路,竟而使得我们能经验于语言中的大道和道说。
第三节 成道方式——“道说”以上仅从词源学方面的探索显然是不足以开启道说本身的,道说之为道说的明了必须进入对“切近”的有所澄明。然则,什么是“切近”呢?“……切近使近邻关系发生。” [23](P376)这是何等的一种近邻关系?这是诗与思的近邻关系,诗与思作为道说的两种本真方式而居于道说之中,然则,何谓思、诗?“让值得思的东西向我们道说,这意味着——思(Deken)。在倾听诗歌之际,我们思索诗(Dichten)。以这种方式存在,即是:诗与思。”[23](P202)依照海德格尔的一贯思路,诗与思当然并不是截然可分、互不相干的,相反,“或许能够唤起这样一种经验:一切凝神之思都是诗,而一切诗都是思。”[23](P230)诗与思在道说中栖居、运行、“相互面对”。在运作着的“相互面对”中,一切东西都彼此敞开,都是在其自行遮蔽中敞开的。其中一方向着另一方展开自身,一方把自身托付与另一方,从而一切都保持其本身;一方胜过另一方而为后者的照管者、守护者,作为解蔽者守护另一方。其实,在海德格尔的思想中,二者被刻划为一种倾听,其特性在于,它是从那个由允诺语言赋之以预示的东西那里获得它的规定性和明晰性的,这种倾听趋向作为道说的允诺(die Zusage als die Sage)。诗与思犹如两条平行线,贯穿在敞开领域中,但这不是物理意义上的平行线,“如果分离切割为无关联的东西,那么,诗与思就并不分离。平行线交汇于无限。在那里平行线交汇于一个并非由本身所作出的断面上。通过这个断面,平行线即被切入也即被绘入它们相邻的本质之剖面图中。这样描绘出来的图画即是图样。”[23](P163)平行线的交汇点是无限,即切近(道说),因为道说是一个具有无限宽广联系的系统,平行线各于其中有自己所居的位置,在这个巨系统中,每一个位置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其它位置发生着无休无止的联系,平行线亦然,这便是所谓“交汇”的内涵。在诗中,“交汇”的发生便是“世界”与“大地”之争执所进入的敞开之境,只有在此境中,诗、思才能各以其本来面目在敞开性(真理)的光亮中成其本身,从而显现艺术的本质,在此显现中,“存在”得到解蔽,并在人的亲切看护下得到保持。
第四节 四重世界
栖居并运作于道说中的诗与思,自有其更为源始的本源,“……把‘相互面对’限制在作为道说方式的诗与思的近邻关系上。……但‘相互面对’有深远的渊源,它源起于那种辽远之境(Weite),在那里,天、地、神、人彼此通达。”[23](P178)诗与思的更深远的渊源之敞开是天、地、神、人四重世界的彼此通达,如果我们作进一步的探问:什么是这四重世界?我们又该如何来开启它们?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构成海德格尔的另一个提法——“区分”——之结构。
海德格尔是在分析特拉克尔的诗《冬夜》时让“区分”以及“四重”自行显示的。在此,本于海德格尔之思,我们不得不全文录下这首诗:
冬 夜
雪花在窗外轻轻拂场,
晚祷的钟声悠悠鸣响,
屋子已准备完好
餐桌上为众人摆下了盛筵。
只有少量漫游者,
从幽暗路径走向大门。
金光闪烁的恩惠之树
吮吸着大地中的寒露。
漫游者静静地跨进;
痛苦已把门槛化成石头。
在清澄光华的照映中
是桌上的面包和美酒。第二节诗把世界带向物。金光闪烁的恩惠之树深深扎根于大地。树因此茁壮而茂盛,向着天空之祈祷开启自身。树之耸立得到了召唤,它同时测度着茁壮成长的狂热和滋养活力的宁静。大地的滞缓生长和天空的慷慨恩赐同属一体。“在闪着金色光芒的树中凝聚着天、地、神、人四方的运作。这四方统一的四重整体就是世界。这时,我们不再在形而上学意义上来使用‘世界’一词。它既不是指世俗所见的包括自然和历史的宇宙,也不是指神学上所说的上帝造物(mundus),也并不单单指在场者整体。” [23](P13)这一节诗专门令世界到来,它们唤来世界之四重整体,并因此把世界唤向物。
如上所述,第一节诗使物之物化归于世界之世界化中,第二节诗使物归于四重整体之宁静中,在此,我们必须开启出所谓“四方”的内涵:
大地(die Erde)承受筑造,滋养果实,蕴藏水流和岩石,庇护着植物和动物。——当我们说到大地,我们同时就已经出于“四方”之纯一而想到了另外三方。
天空(der Himmel)是日月运行,群星闪烁,是周而复始的季节,是昼之光明和隐晦,夜之暗沉和启明,是节日的温寒,是白云的飘忽和天穹的湛蓝深远。当我们说到天空,我们同时就已经出于“四方”之纯一而想到了另外三方。
诸神(die Göttlichen)是神性之暗示着的使者。从神性的隐而不显的运作中,神显现而成其本质。神由此与在场者同伍。当我们道出诸神,我们同时出于“四方”之纯一想到其它三方。
终有一死者(die Sterblichen)乃是人类。人终有一死。唯人能死,而动物只是消亡。死乃“无”(Nichts)之圣殿。死乃存在的庇护所。终有一死的人是那种与存在本身的本质性关系。——当我们说到终有一死的人,我们同时就出于“四方”之纯一而想到其它三方了。[8](P240)
召唤命名物,道说(Sagen)命名说,它们均在自身中唤来唤去,把世界委诸物,同时把物庇护于世界之光辉中,世界赐予物以物之本质。物实现(gebären)世界,世界赐予(gönnen)物。作为“四方”整体的世界是诗与思的渊源,也是道说之渊源。在世界与物之间,有一种亲密性存焉,我们称之为区分,它为诗的第三节所唤来。世界与物的亲密性在“之间”的分离中成其本质。“这里所谓的‘区分’仅仅是作为这个一(dieser Eine)。它是唯一的。区分从自身而划分开‘中间’,而世界和物向着这个‘中间’并且通过这个‘中间’才相互贯通一体。”[23](P14)因此,“区分”一词不再意味着一种只是由我们的观念在对象之间建立起来的区别(Distinktien)。也不只是世界与物之间的一种关系——这种关系摆在那儿,以至能够由某种与之相关的观念来加以确定。区分更不是事后从世界与物那里抽取出来的关系。它至多指世界和物的维度,它在世界和物本身的范围内衡量世界和物。
第五节 语言之本质
结 语
海德格尔的诗学思想和他的哲学思想是作为一个整体对思想界发生影响的,因此,研究他的诗学不能不涉及到他的哲学。所以,本文的写作时时紧扣对他的哲学原著的解读。海德格尔终生都在追索存在的意义,他将存在视为诗的最终皈依。存在在古希腊的意义上被他使用,它无所不在,贯穿一切,作为存在者存在的根据而在天地宇宙中发生作用。自然,存在也是诗的最终皈依。在海德格尔看来,只有以诗这种方式才可返回到原始的“思”,而后者才能消除形而上学的影响从而使存在得以解蔽。
所以,从艺术本源,神圣谱系,语言之“道”,等几个方面对海氏的诗学进行探讨,能够比较准确的在诗学领域开示其所探索的“存在”的意义。这样,我们就从存在论的高度对诗的本质与功能有所澄明,从而清除近代形而上学所造成的人类中心论缺陷。我们希望,这种探索能在与时俱进的中国诗学研究中发挥某些作用,文中对海德格尔与中国诗学思想的某些对比也是为了这个目的。
注 释:
[1]Martin Heidegger.Poetry,Language,Thought(英文版)[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影印,1999.
[2]彭富春.什么是物的意义?:庄子、海德格尔与我们的对话[J].哲学研究,2002,3.
[3]中国现象学哲学评论第二辑:现象学与语言[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4]Martin Heidegger.Being and Time(英文版)[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影印,1999.
[5]张世英.进入澄明之境[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6]乔治•斯坦纳.海德格尔[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7]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6.
[8]孙周兴.说不可说之神秘[M].上海:三联书店,1994.
[9]陈嘉映.海德格尔哲学概论[M].北京:三联书店,1995.
[10]靳希平.海德格尔早期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11]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编选.上海:三联书店,1996.
[12]赫伯特•施皮尔伯格.现象学运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14]李平.海德格尔——被逐出神学的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15]彭富春.智慧与爱智慧[J].http://www.cat898.com
[16]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教研室编.西方哲学原著选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17]当卡夫卡向我们走来[M].柏林:瓦哈巴根,1995转引自《卡夫卡全集•总序》密伦娜语.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18]海德格尔.林中路[M].孙周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19]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上[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20]俞宣孟.现代西方哲学的超越思考——海德格尔的哲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22]冈特•绍伊博尔德.海德格尔分析新时代的技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23]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4]张祥龙.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终极视域的开启与交融[M].北京:三联书店,1996.
[25]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26]陈望衡.中国古典美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27]阿兰•布托.海德格尔[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8]海德格尔.演讲与论文集[M].巴黎伽玛丽1958转引自阿兰•布托.海德格尔[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9]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三辑:现象学方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参考文献:
[1] Madan Sarup. An Introductionary touide to Poststructuralism and post modernism[M].New York:Harvester Wheatsheaf.1993.
[2] Mark Education. Literature against Philosophy. Plato to Derrida a Defence of Poetry[M].Cambridge Vinversity,1995.
[3] Wittgebstein.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M].Basic Blackwell press ,1967.
[4]纹玛纽埃尔•勒维纳斯.上帝.死亡和时间[M].北京:三联书店,1997.
[5]泰特罗.本文人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6]卞谦.理性狂迷[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
[7]丁亚平.艺术文化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
[8]范明生等.希腊哲学史(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9]萨特.存在与虚无[M].北京:三联书店,1997.
[10] 敬永和.刘贤奇等.哲学基本概念的演变[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7.
[11]亚里斯多德.形而上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12]罗素.西方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13]倪梁康.胡塞尔现象学概念通释[M].北京:三联书店,1999.
[14]埃德蒙德•胡塞尔.经验与判断[M].北京:三联书店,1999.
[15]荷尔德林.荷尔德林文集[M].北京:三联书店,1999.[17]泰奥多•德布尔.胡塞尔思想的发展[M].北京:三联书店,1995.
[18]万俊人.于无深处-重读萨特[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19]黄心川.现代东方哲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21]朱存民.情感与启蒙[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0.
[22]袁鼎生,周纪文.西方美学主潮[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3]邓晓芒、易中天.黄与蓝的交响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24]潘知常.诗与思的对话[M].上海:三联书店,1997.
[25]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26]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28]加斯东•巴特拉.梦想的诗学[M].北:三联书店,1996.
[29]厄尔•迈特.比较诗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30]郑敏.诗歌与哲学是近邻:结构-解构诗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1]扬乃乔.悖立与整合[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
[32] 尼采.权力意志[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33] 梯利.西方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35]施太格缪勒.当代哲学主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36]威廉•白瑞德.非理性的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5.
[37]布瓦洛.诗的艺术[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的学校
- 精彩童年
- 我的校园
- 日記
- 分别
- 李欢,我想对你说
- 激烈的辩论会
- 日记一则
- 妈妈的爱
- 温暖的心
- 在生活中学语文
- 可怜的我
- 今天我值日
- 卖烧饼的叔叔
- 竟选纪律委员
- 论区域产业政策(1)论文
- FTA:我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新途径(1)论文
- 知识产权法典化的现实与我国未来的立法选择
- 浅谈中国金融风险的防范及法律应对
- 民事事实行为的区分
- 试析物权变动的原因与结果的区分原则
- 完善我国意思表示瑕疵立法的思考
- 物权法基本原则之比较研究
- 现代民法典:时机、模式及结构
- 浅论区域职教共同体与区域经济的关系(1)论文
- 论债权转让
- 武汉城市圈传统工业园的生态化调整研究(1)论文
-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文献综述(1)论文
- 探析新时期我国区域规划中的新发展和新问题(1)论文
- 论侵权的间接损失认定
- 开启创造之门,让想象飞起来──《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案例
-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反思
-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课堂实录及反思
-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课堂实录及反思
-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实录及反思
-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课文评点
-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课堂实录及反思
-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典型例题分析
- 课,原来还能这样上──听刘威老师《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体会
- 创新潜能源于创新思维──《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案例与反思
-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课堂实录与点评
-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课堂实录及反思
-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反思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有关资料
-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