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卦象审美之维

卦象审美之维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8

卦象审美之维

卦象审美之维

3.1 审美之维

《周易》是中国哲学史上的第一部经典著作,它反映了华夏民族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及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探索和把握,《周易》哲学思维成为中国传统的世界观。《周易》卦象蕴含着先人丰富的哲学思想,对卦象进行审美,可以给予我们很多哲学启示。

一、全息性

《周易》“天地人合一”的思想,孕育着现代系统论和宇宙全息统一论的萌芽。在整体思维原则指导下,古人将天地、日月、时空的变化和气象、物候及社会活动与人的生命活动综合起来进行研究,由此而认识到人体是一个高度复杂的有机体,或者说是一个高度复杂的巨系统。这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从《周易》诸卦、卦象及卦序可以看出,《周易》具有全息思维,《系辞上》便有“原始反终”之说,即由事物的开始推及事物的终结。卦象内容之包罗万象,卦象信息之周到全面令人惊叹。

《周易》卦象因其全息性而揭示了宇宙万事万物的深刻内涵,正如《系辞下》所说:“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系辞上》)易象的蕴涵量是相当巨大的。例如八卦之象,就是古人“仰观”天象,“俯察”地象,“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而画成的,它们涵盖了宇宙的万事万物。八卦重迭而成的六十四卦,其所喻示的象征本旨就更加丰富多彩了。西方人惊奇地发现“所有地球生命的秘诀同《周易》的教导十分相似,六十四个卦象严格地对应着遗传密码中六十四个DNA密码子”, 这一点在马丁•斯克诺伯杰的《生命的奥秘》一书中有清楚的叙述。在化学上,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也严密地与六十四卦相对应。可见易经是用卦爻符号系统来表达宇宙奥妙的模型图式,这种全息性的象征思维方式,在中外文化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不能不说是华夏民族独创性思维的一大奇观。

二、模糊性

卦象审美意象是人类内在情感和思绪与外在物象融合而成的。 “神用象通,情变所孕,”(刘勰语),审美意象是人心营构之象,创作主体的情感和经验带有个体性,特殊性特征,带有极强烈的主观色彩,但审美意象总脱不了特定的社会氛围,也就带有一定的群体性和一般性特征。所以不管从创作主体还是鉴赏主体来说,它都既具有指向性,又具有发散性。审美联想的多样性,为意象带来了不确定,多义的模糊特征。从周易卦象中,可以看出人的生命节律和宇宙万物的生命节律合为一体,古人将自己的人格精神投射于自然物象,自然界的物象与人的精神异质同构,正如老子认为“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在老子看来,对自然的观照,应该着眼于对整个自然生命运动的“大象”及其显现规律的观照,表现出一种混沌性和模糊性相结合的整体特征。

由于卦象思维侧重于对世界整体性的把握,所以具有模糊性的特征。

《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种模糊语言,却描绘了宇宙生化模式,万事万物皆被涵盖在八卦之中。对此,《老子》作了更模糊的概括:“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张景岳解释说:“夫一者,太极也;二者,阴阳也;三者,阴阳之交也。阴阳交而万物生矣。”(《类经图翼•气数统论》)非常模糊的事物,却表示为精确的数字,这不能不说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独特思维,它体现了宏观与微观的结合、抽象与具体的统一。中国人早在几千年前形成的卦象思维,运用模糊的认识,反映了大自然混乱与有序的统一性。

三、变化性

周易卦象思维模式所蕴含的物质世界是统一的,又是千差万别的。古人对世界万事万物这种矛盾性质的认识之根本观念是阴阳,即《周易•系辞上》“一阴阳之谓道”的哲学概括,成为辩证法的起点。自此关于阴阳对待、阴阳消息、阴阳互根、阴阳转化等一系列变化规律,不断为人们所总结,形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道德经》)的对立统一之辩证思维模式。

周易卦象辩证思维的精髓就是“变”:“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周易•系辞下》)周易强调灵活与变通:“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系辞下》) “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说卦》),“终则有始”,物质运动永远不会完结。从一卦看,自初爻发展到上爻,又回复到初爻。从八卦系统看,“终万物始万物者,莫盛乎艮”(《说卦》)。从六十四卦大系统看,自“大哉乾元,万物资始”(《彖》上),至第六十三卦《既济》,虽已完成,但“终止则乱”,所以还要来最后一卦,原因是“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序卦》)这些都反映出“生生之谓易”、“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的辩易思想,带有循环性的思维倾向。

成中英先生说:“周易学所看到的世界是一个关系世界,是一个变的世界,是一个重重因果、重重因素交差的、互相作用的一个网络世界。”六十四卦便体现了这种复杂的、有机的结构关系。其中由一卦变为其他卦的形式,描绘了事物的外部关系,例如综卦(倒卦)反映了对应关系,错卦(旁通)反映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渗透关系等等。一卦六爻之间,相邻的四画、五画皆可构成“互体卦”,它描绘了事物的内部关系。面对这种错综复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物质世界,古人除确立了用联系的观点去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地观察和认识事物的思维方法外,更重要的则是考虑如何使物质的关系世界得到统

一、谐调、和合、平衡地发展,以达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易传•彖上》)的目的,这是周易哲学思维的核心问题。

卦象审美之维以其自身的独特而巨大的优势培育了中华民族的高度智慧,促成了璀璨的古代文明,并长期领先世界。然而它的消极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其思维上的模糊性造成了应用上的局限和量化严密性的不足,阻滞了近代实证科学的产生与发展。其循环性的思维倾向,导致了保守观念和封闭意识的产生。我们面临的任务就是整饬易学思维模式,发扬其优越性、合理性,强化其不足,弥补其缺陷,使古老易学的应用焕发出新的青春。

3.2 对中国美学的影响及其意义

《周易》卦象美学思想对中国文艺美学有深远影响。“尚象”及对意象符号的系统运用已成为中国人思维与审美的一种主要方式,这似已成不争的事实。在笔者看来,《周易》中“观物取象”的思想蕴含着极其丰富而深刻的诗性思维要素,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观物取象”思想为审美意象的创造与生成奠定了思维基础,也可以说,“观物取象”是审美意象创造的始基。因为在《周易》中,古之卜者因数定象,观象系辞,玩其象辞而判断凶吉,“卦象”或“易象”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虽然最终的统摄因素——天数制约着易象的解说,但凭借易象,人们可以根据自然物象与人文事象间相互倚涉、相类相感的关系去类比、感悟和直觉天机,这样“易象”便具有认识价值和象征功能。当然,这种从本质上是一种象征性意象的“易象”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审美意象,但“唯象”、“尚象”、“观物取象”的思维方式却自此打开了传统的审美方式之门,“易象”的象征功能、认知作用和对情感价值的初步指涉蕴含着审美意象生成与艺术创造的初始秘密。

由此可见,“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易理原则蕴含着艺术思维的肇始,“易象”作为一种用诗性方式去思考和表达象征性意蕴的意象,蕴含着艺术思维之元——审美意象生成的原初之秘。中国古典审美意境正是遵循“易象”中那“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原初而古朴的艺术生产原理,在审美意象的拓展、流变与升华中得以创造与生成的。

审美之维启示着感性的真理。《周易》运用其特有的卦象和爻象,进行形象思维,取象比类,触类旁通,以促进理性思维的发展。《周易》思维模式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过不可低估的启迪作用。天文学家借用之显示星移斗转的周期;历法学家借助之描绘阴阳消长、物候变化的节律;医学、气功借助之总括人天统一的节度;乐律学借助之表志律月损益的法则。易学思维中蕴涵的整体观念、系统原理、序列思维、对称图式、均衡思想、周期循环思想、互补原理、太极观念等,定能使深思熟虑的现代科学家从中得到方法论上的新启示。

总之,《周易》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启迪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周易》卦象对中国古代美学研究和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周易》的卦象被认为同中国的书法、绘画和工艺造型、文学、音乐、舞蹈等形象有着直接或相似的关系,而它的一些基本命题和范畴则被各门艺术理论所征引和解释,如“大和”、“阴阳”、“刚柔”以及“神”、“感”、“文”、“象”、“意”等范畴,并成为从美学上解释各种艺术现象的理论依据。甚至它的个别言词,也因其形象性而对艺术家的创作产生了影响,成为激发创作灵感的一个重要源泉。从美学角度来分析,它包括了自然美、科学美、艺术美、伦理美,并勾勒了美与自然、美与审美、美与真善等的关系,把自然、真实、光明、秩序、和谐、整

一、变易、生化等作为美的基本条件,把阴阳、刚柔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和观念贯穿于整个美学思想之中,对后世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论是代表儒家或道家的美学思想观念都可以从《周易》中找到他们的思想渊源。它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审美特点和艺术创作的中国特色。通过对《周易》美学思想的探索研究对于继承发扬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和艺术风格、审美思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周易》对于民族审美文化的奠基性作用还表现在一系列审美观念的形成上。《周易》在其深邃的思想体系中,对中国人的审美观念作出了强有力的引导和规范,从心理原型到心理定势,从审美范畴到艺术媒介,最终形成了系统的审美观念,并且长久地影响着民族成员对审美理想和审美价值的追求,并且在这种持久的追求中得到不断的强化。我们当代的任务和使命是要高扬周易卦象中的人文精神,重织审美之维,使富有东方魅力的卦象美学思想发扬光大。

结 语

《周易》用八卦、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解析世界,可谓中国人的独创。周易卦象之符号美学体系,其对称而富于变化的形式美,对现实世界的象征和变形,充满着神秘。卦象的巫祀性、游戏性、哲思性,无不凝聚着先人们对超越现实、认识宇宙的渴望,以及对自由的向往。

周易卦象美学思想博大精深,不是一篇论文就能研究得透的。本论文已经接近尾声,但是在论述中总有一些惶恐,感觉言不尽意,意犹未尽,甚至感觉辞不达意。不管怎样,《周易》卦象给我们的美学启示是非常丰富的。

对待易学一般有两个极端,一是目为妄谈,为异端,排斥攻击,不遗余力。而不知《易》之为书,广大悉备,上自天地之运行,下及百姓所日用,无不弥纶范围于其中。二是夸大易学的作用,将其神秘化,并过分强调其预测性,甚至陷入迷信算卦的泥沼。

明“易”的仁者智者在不懈的传播易道。对易象美学思想的思考应该不失为一种探索易道的一种途径。孔子赞《易》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故“圣人立象以尽意”,“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是书之所未言者,固当求之于意,意有所未得者,当求之于象,象有所未尽者,当变通之以尽其利,而《易》之道始应用而不穷。《杭辛斋学易笔谈读易杂识》曰:得意而忘象,得象而忘言。目光之盘旋,不出于书外一寸,此《易》道之所以终古长夜也夫。

我们的目的是要古为今用,对周易卦象美学思想的研究还有待深入,特别是对周易象数美学体系,包括易象美学、易图美学、易数美学,有待专门的研究。

在轴心期时代,古希腊诞生了《荷马史诗》、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巨著和巨人,两河流域诞生了希伯莱文化元典——《圣经》,古印度诞生了婆罗门教经典《梵书》、史诗《摩珂婆罗多》、哲学经典《奥义书》、佛教经典,中国则诞生了《易》、《诗》、《书》、《礼》、《春秋》以及《论语》、《老子》等诸子百家的经典。在这些文化经典中只有《周易》是由系统的卦爻符号与阐释性文字构成的。

宗白华•美学散步 [M].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

(五)《易经》的美学之一《贲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6月第1版,第43页。 张其成•易道主干[M]. 中国书店,1999年1月第1版,第17页-18页。 何新•大易新解[M]. 北京:时事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20页。

张其成•易道主干[M]. 中国书店,1999年1月第1版,66页、67页。

林忠军•《周易概说》[J].《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网站首页之《学术园地》。 毛宣国•先秦“象”论与中国古典美学[J].学习与探索,哈尔滨,1995年04期77页。 《辞海》1979年版,461页。

朱光潜译黑格尔《美学》第二卷10页,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张善文•周易与文学[M]. 64-65页,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年9月第1版。 钱世明•周易象说[M] .自序,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1999年1月第一版。

《系辞上》。

《朱子语类•读易之法》。

程征•“彩陶图画”与方圆意识[J].文艺研究,1994年第6期,118-136页。

《南轩易说》,卷3,四库全书珍本。

冯椅•厚斋易说[M] .卷44,引杨廷秀曰:“元气浑沦,阴阳未分,是谓太极。” 张其成•易道主干[M]. 中国书店,1999年1月第1版87页。

张其成•易道主干[M]. 中国书店,1999年1月第1版87页。 王明居•易传美学阴阳刚柔论[J].文艺理论研究,1996年02期, 21-27页。 普学旺•论太极图起源于性交合崇拜[J].载《寻根》,1996年第3期。

参见傅道彬《中国生殖崇拜文化论》。 《老子》第二十一章。 唐明邦•当代易学与时代精神[M]. 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2-3页。

《杭辛斋学易笔谈读易杂识》20页。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快乐的一天
珍爱生命,平安出行
一件激动人心的事
那件事教育了我
鸡蛋浮起来了
冰封的花朵
残忍的战争
寒假里的惭愧事
一件后悔的事
观油菜花所想
一堂难忘的体育课
一件后悔的事
我被称为“幸运之手”
一件高兴的事
照片背后的故事
采购框架合同
房屋装修合同书范本
幼儿园兼职会计聘用合同
公司员工聘用合同
砼搅拌运输车租赁合同
二手房屋买卖合同
二手车买卖合同样本
养殖场用工合同
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
财产租赁合同
酒店厨房托管合同范本
农村土地租赁合同书
简单租房合同范本
服装加工合同范本
建筑设备租赁合同
思想政治课导学式教学模式初探
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音乐课堂教学评价
浅谈语文作业系统设计如何体现新课程理念
课 文 教 学 与 作 文教 学 的 互 动
论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体系
书法漫谈
粗批略改重讲评——我的作文教学观
中师声乐课程教学方式改革浅析
工业时代的戏剧命运对魏明伦的四点质疑
21世纪我国小学数学教育改革展望
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更新教育理念
剧院的“现代”转换
培养兴趣,提高音乐课教学质量
探索钢琴教学
谈谈议论文思维能力的培养(上)
世界各国国花
《花钟》课文内容
《花钟》教学设计2
《花钟》教学设计2
我国城市市花
《蜜蜂》教学设计
《花钟》教学设计4
《蜜蜂》电子教材
《蜜蜂》教学设计4
美的感悟 美的升华──《花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与反思
《蜜蜂》教学设计5
《蜜蜂》教学设计1
《蜜蜂》教学设计
《花钟》教学设计3
《蜜蜂》教学设计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