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3-12-18
“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
“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
中国先进文化在它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还形成了自己的显著特点及优势。这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统一”。
(一)“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体现了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理论性是一般思想理论、文化形态都应具有的基本特征和前提条件。中国先进文化绝不仅仅限于它的理论层面的内容,而是根本取决于它的实践性意义。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看重理论,正是,也仅仅是,因为它能够指导行动。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53](P292)“先进文化”的本质要求和所担负的历史任务决定了它不只比一般思想理论、文化形态更具科学的、完整的、系统的理论性,而且具有其它文化理论无与伦比的突出的实践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也是中国先进文化的根本特点。“五四”以来,中国文化舞台上涌现出的五彩斑斓的各种“主义”、思潮,之所以都昙花一现,就是因为它们或者理论上说得好听,而事实上做不到;或者由于理论上的缺陷,导致实践中的失败。只有马克思主义不仅是科学的理论,而且能有效地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在实践中不断证明是正确的理论,从而成为“先进文化”的旗帜。所以,理论若不和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就会变成无对象的理论;同样,实践若不以科学理论为指南,就会变成盲目的实践。中国先进文化既具有科学的理论形态,又具有强烈的实践品格,体现了理论性与实践性的高度统一。
(二)“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体现了科学性与大众性的统一
科学性是先进文化的必要条件和基本特征。从一定意义上说,先进文化就是科学文化,科学性与先进性是一致的。中国先进文化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是对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正确的认识加以提炼、升华而得出的理论成果,是对自然和社会的本质及其规律的科学反映。“先进文化”的科学性是现实的具体的,它贯穿在文化活动和文化作品中,通过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们的头脑,通过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们的行为,通过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们的灵魂,通过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们的志气。也就是说,这种科学性深入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内心深处,并通过人民群众的社会活动体现出来。这是中国先进文化的本质要求和必然反映。
大众性,就是“主张代表大多数人利益的、大众的、平民的文化,主张文化为大众所有,主张文化普及于大众而又提高大众” [56](P39)。这里的“大多数人”与“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人民”是同义语。由此可见,文化的大众性,就是人民性、广泛性,是面向人民群众、服务于人民群众的文化,是主张实现大众化、平民化的文化,是普及大众与提高大众相结合的文化。这就要按照邓小平常说的,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答应不答应”、“人民高兴不高兴”,作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这里不能把“先进文化”的大众性与现在流行的大众文化混为一谈。大众文化是在特定条件下形成的一种都市化、商业性、娱乐型的民间文化,具有娱乐性、流行性、形象化、平面化的特点,在我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广大的市场。“先进文化”要服务于人民,就要使之普及到人民群众中去,实现大众化,这与大众文化有着共同要求。“先进文化”可以而且应该吸收大众文化的朴实性、通俗性和可亲感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以适应大众化的需要。但普及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这就要求“先进文化”在大众化过程中坚决反对腐朽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积极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大力发展先进文化;要对大众文化进行规范和引导,使之向科学文明、健康向上、团结鼓劲、寓教于乐的方向发展,使“先进文化”真正实现既普及大众又提高大众的目的。
科学性是“先进文化”的主体内容和精神实质;大众性是“先进文化”的主体功能和价值取向。科学性离开了大众性就丧失了主体和价值,大众化离开了科学指导,就会变成“庸俗化”、“媚俗化”、“游戏化”。总之,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应当体现内容、实质与价值、功能的统一,普及与提高的统一,科学性与大众性的统一。
(三)“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体现了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之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各个民族在其自身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长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只要世界上不同民族还存在,文化的多元性就客观存在。民族性是文化的个性、特殊性。中国先进文化的民族性,包括在内容上的民族要求,在表现形式上的中国气派,在文化交流中的民族主体意识。承认文化的民族性、多元性,并不否认各民族在解决同自然界和社会的矛盾中体现出人类共同要求的普遍性文化,即具有世界性的人类文化。中国先进文化的社会主义本质决定了它代表着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本身就包含着世界性的价值取向。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不能截然分开的。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普遍性包含在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从“先进文化”的理论渊源看,它缘起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中国先进文化的指导思想,而且是灵魂、核心。马列主义在中国,既是中华民族的,又属于世界社会主义的。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创造性活动中积淀而成的一切优秀文化传统,是中国先进文化的根基,但中华文明主流具有开放性和海纳百川的博大胸襟,也决定了它必然从人类全部进步文化成果中汲取养料,融汇于中华民族文化的血脉之中。中国先进文化从理论渊源看,就是民族文化与世界先进文化的融会贯通、水乳交融。可以说,“先进文化”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汲取世界先进文化,使之中国化,中国先进文化走向世界,使之世界化的过程。从形式上看,中国先进文化具有“中国特色”,即具有中国风格、中国韵味、中国国情、中国传统等中华民族特色。同时,它作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适应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先进文化更好地面向世界、走向世界和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从功用上看,“先进文化”必须反映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要求,满足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促进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同时,它又必须在维护世界和平,造福人类,促进世界共同进步中作出贡献。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强中国先进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强调文化的民族性,但要反对文化上的民族主义。那种片面地把本民族文化视为唯一优秀的文化,而对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采取贬抑、歪曲和排斥的态度和做法是有害的。强调文化的世界性,但要反地借口所谓“普世文化”推行文化霸权主义。那种凭借其科技优势和信息技术的强势,实行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殖民主义,占领和控制别国文化阵地,文化市场,企图把自己的一套文化价值体系,甚至是精神垃圾强加于人的思想和行为是错误的。中国先进文化既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既强调民族主体性、独立性,又坚持开放性、适应性,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有机结合。
(四)“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体现了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历史不能割断,文化也就不会中止。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传承、不断更新的。先进文化更是如此,它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人类在过去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世界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旗帜,就是因为它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
继承和借鉴,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创新。首先,中国先进文化是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创新。中华民族在五千年悠久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优秀传统文化,它成为维系全民族共同心理、共同价值追求的精神纽带。中国先进文化发展只有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这块肥土沃壤,才能使之具有为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形式,从而实现大众化的要求;才能使外来的优秀文化在中国有生长的土壤。但继承不是固守,而是伴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步伐,在扬弃中延续,在发展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为现实服务,在新的历史条下重放光彩。同时,还要继承和发扬党和人民从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它既是中华民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先进文化”发展特定阶段的内容之一。继承不是颂古非今,照抄照搬,搞文化复古主义;创新不是厚今薄古,搞民族虚无主义。
其次,它是在借鉴和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过程中的创新。每个国家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都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各种文化又总有共同性和互补性。“先进文化”的发展与创新离不开人类文明的大道,离不开对其他国家、民族优秀文化的借鉴与吸收。这是被“中国先进文化 ”的发展历史所证明了的。消化和吸收一切对我有用的外来文化,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科技文化,是繁荣中国先进文化,推进文化创新的重要条件。这种继承、借鉴不是不加选择的“拿来主义”和不符合自己实际的“生搬硬套”,更不是“全盘西化”,而是通过口腔和肠胃运动,进行“咀嚼”和“消化”,吸收其精华,排泄其糟粕。学习和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目的是要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结合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需要,“洋为中用”,超越创新。
可以说,没有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的继承和发扬,就不是中国的先进文化;没有对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吸收和超越,就没有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对外来优秀文化的借鉴,是创新的条件。中国先进文化是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是继承性与创新性的有机统一。
(五)“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体现了主导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先进文化”的主导性就是在指导思想上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这是由马克思主义在我们党和国家中的指导地位决定的。它规定着“先进文化”的根本性质。这种指导,包括在国家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导地位和在自然科学及其研究领域的方法论指导。“先进文化”的多样性,就是指内容上的多层次、多方面要求和形式上的多种多样。“先进文化”的多样性是由其实质、目标和任务决定的。“先进文化”的根本性质与目标任务是统一的,从而决定了“先进文化”必然是主导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先进文化”从本质内容上说,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化,也就是现在常说的“主旋律文化”。它在不同历史阶段,有着具体的内容和要求。新民主主义社会民族的、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要求,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判断文化工作的“六条政治标准”,改革开放时期的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的文化,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的文化,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的文化等“一切有利于”,以及新时期是否反映了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三个代表”的要求。它们是衡量和判断不同历史时期文化是否是“先进文化”的标准。每一“标准”内部都是有机联系、相互作用的系统。它反映出“先进文化”建设的多层次格局和广泛性要求,为“先进文化”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只要符合其“标准”,就是“先进文化”,即只要对于上述 “标准”中的一个方面或一个方面中的一个层次有所贡献,就属于“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标准”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内化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要求,鲜明地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
从“先进文化”的任务、实质看,就是要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而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不同民族、不同职业、不同年龄和不同教育程度的人们,有着多样的文化传统、艺术爱好和生活习俗。这就要求“先进文化”在创作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必须具有多样性,向人民群众奉献出雅俗共赏、喜闻乐见、具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以适应广大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要。我国社会主义文化总体上呈现出共产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爱国主义这样的层次结构,这就要求在共产党员和先进分子中进行共产主义理想、道德教育,在广大人民群众中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三德”和“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在港澳台和海外侨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表现形式上,则是丰富多彩的题材、体裁、风格、流派、方式和手段等并存。这也是文化统一战线的必然要求和反映。只有这样,“先进文化”才能充分发挥出它在民族凝聚功能、精神激励功能、价值整合功能中的积极作用,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增强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开拓创新意识,增强科学精神、科学理性、科学知识和科学伦理。
中国先进文化不是单调刻板、机械划
一、孤芳自赏的“一枝秀”,而是生动活泼、丰富多彩、雅俗共赏的“百花园”。借口指导思想一元化,推行一家独尊的文化专制主义,或借口文化多样性、多元性,主张指导思想多元化,都是错误的。实际上,中国先进文化指导思想的一元化与创作形式的多样化并行不悖。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使“先进文化”繁荣、兴盛;只有提倡内容、形式的多样化,才能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先进文化”中的指导地位,二者是辩证的统一。
中国先进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演进过程,只有从发展的角度,在运动中,在事物矛盾统一体中才能更好地把握其特征。事实上,上述特点共同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它们紧密联系、相互作用、内在统一。这就是中国先进文化的优势和长处,这就是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特点和特征。
结 语
认真梳理中国先进文化发展演进的历史轨迹,立足于历史事实,从动态中揭示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规律、特点,是现、当代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在初步描叙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的基础上,对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主要特点,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了初步的阐述和概括,其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
一是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历程,时间跨度大,涉及内容多,且受文章篇幅结构的限制,只是作了总体把握和粗线条的描述,有的地方色彩浅淡,甚至断线也是可能的。
二是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规律性特征,是一个值得大力研究的问题,本文从宏观上总结了六条基本经验,并没有囊括全部内容,而且每一方面也只是浅尝辄止,还缺乏深入的阐发。至于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这是一个需要继续深入思考的问题。
注 释:[3][33] 列宁选集,第四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6]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 陈先达•静园论丛[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7][47]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1][43][56] 张闻天选集编写组•张闻天文集,第三卷[M]. 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4.[17][18][19][20][22][23][2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5] 赵剑英编•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化[M].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
[26] 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7][45][49][51]]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9][35]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2] 本书编写组•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40][41][46][5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36] 参见郑永廷等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M].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
[37] 胡锦涛•领导干部要带头增强党性[J]. 求是,1995,
(18).
[38] 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48][53][55]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0] 参见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M]. 北京:东方出版社,1987.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列宁选集,第1~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毛泽东选集,第1~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 毛泽东著作选读,上、下册[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5] 毛泽东文集,第6~8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6] 邓小平文选,第1~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7] 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 李大钊文集
(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8] 张闻天选集编写组•张闻天文集,第三卷[M]. 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4.
[9]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1]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编•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1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上、下)[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1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
社,2002.[1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艺论集[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17] 黄兴涛主编•中国文化通史(民国卷)[M] .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
[18] 史全生主编•中华民国文化史(上、中、下)[M] . 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
[19]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M] .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20] 傅长禄•中国现代文化史略[M].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1.
[21] 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M] . 北京:东方出版社,1987.
[22] 宋志明•现代新儒家研究[M] .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23] 任涛等主编•统一战线与中华民族凝聚力[M] .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4] 李玉荣•统战史研究[M] .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25] 中国人民大学马列发展史研究所编•马克思主义史第
2、
3、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6] 唐宝林主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100年[M] .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
[27] 杨慧清•五四时期的抉择[M] .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
[28] 本书编写组•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上、中、下)[M] .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室 1985.
[29] 林代昭,潘国华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从影响的传入到传播(下、下)[M] .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83.
[30] 高军等主编•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资料丛书(第三辑)——五四运动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介绍与传播[M] .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31] 李华兴•中国近代思想史[M] .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32] 王兰垣等主编•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史[M] .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
[33] 刘建武•时代的丰碑——邓小平理论产生的思想渊源与历史条件[M] .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34] 宋镜明•毛泽东建党科学体系发展史[M] .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
[35] 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七十年[M] . 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
[36] 黄楠森,龚书铎等主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研究[M] .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
[37] 钟哲明主编•邓小平精神文明建设思想研究[M] .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
[38] 于幼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论[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9] 孙玉杰•邓小平的文化观[M] .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
[40] 刘仕清,贺培育等•文化创新论[M] .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41] 李道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M] .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42] 陈先达•静园论丛[M] .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43] 许征帆,李润海主编•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论[M] .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
[44] 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等编.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M]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组编•《毛泽东文集》与毛泽东思想[M] .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6] 王炳林•文化方略[M] .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47] 刑贲思主编•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深入学习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和“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M] .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8] 刘润生,梅清海主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M] .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
[49] 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文献[M] . 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
[50] 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先进文化[M] .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52] 郑永廷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M] .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
[53] 赵晓光•邓小平文艺思想核心论[M] . 北京:京华出版社,2000.
[54] 本书编写组•“三个代表”学习读本(修订本)[M].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55]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卷)[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6] 湖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所主编•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M] .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57]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文明”课题组•国际文化思潮评论[M] .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58] 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M] .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59] 高瑞泉•中国近代社会思潮[M] .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60] 许纪霖,陈达凯•中国现代化史[M] . 上海:三联书店,1995.
[61] 本书编写组•十五大报告辅导读本[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62] 本书编写组•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M] .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63]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 .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64] 黄力之•先进文化论[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65] 程天权主编•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界著名专家学者纪念中国共
产党建党80周年高级论坛[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66] 朱志敏,沈传亮•近二十年中共党史若干热点问题研究述评[J] . 教学与研究,2001,
(6).
[67] 田舆图,林小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文化史研究述评[J] . 中共党史研究,2002,
(5).
[68] 刘辉•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体系形成标志新论[J] . 中国现代史,2001,
(7).
[69] 孙卫卫•全球化语境中的先进文化[J] . 社会主义研究,2003,
(1).
[70] 张瑞堂•经济全球化的文化思考及文化选择[J] . 社会主义研究,2003,
(1).[72] 李存山•五四运动与文化转型[J] . 中国现代史,2000.
(8).
[73] 姜义华•论先进文化的创造与发展[J] . 新华文摘(文化教育),2001,
(6).
[74] 王楚光•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J] . 新华文摘(文化教育),2001,
(9).
[75] 赵铁信•先进文化贵在先进[J] . 政策指南,2002,
(1).[77] 居继清•论中国共产党建设先进文化的基本经验[J] . 中国共产党,2001,
(11).
[78] 李德顺•民族、科学、大众的文化[J] . 新华文摘(文化教育),2001,
(9).
[79] 彭焕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中国先进文化[J] . 中国共产党,2002,
(3).
[80] 陈兆德•中国共产党对建设和发展先进文化的经验[J] . 社会主义研究,2002,
(2).[82] 中国社会科学院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越是改革开放,越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J] . 马克思主义研究,2000,
(3).
[83] 李亚白•中国先进文化与中国共产党[J] .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2,
(4).
[84] 周滨•牢牢把握中国先进文化发展趋势和要求[J] . 湖北社会科学,2001,
(11).
[85] 彭焕才•“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论析[J] . 中国共产党,2001,
(9).
[86] 谢忠•当好中国先进文化的领导者必须坚持“五结合”[J] .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6).
[87] 吴怀友•“中国先进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特点[J] .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4).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小鱼儿的梦
- 蔚蓝色的理想
- 猜猜她是谁
- 与海共处
- 修车记
- 书,与我幸福的家
- 我心中的绿
- 英雄
- 那些花儿
- 诚信是金
- 集体的温暖
- 其实背书并不难
- 逛庙会
- 一束花,一份情
- 微山湖风采
- 试析新形势下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课程设置的思考
- 试析中国现代高校数学教育创新研究
- 试析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究
- 试析大学生性与人格教育体系比较研究
- 神经营养因子及其受体与胰胆系统肿瘤神经浸润的研究
- 简论新时期高校图书馆教育职能提升与创新研究
- 试析网络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研究
- 试析西部地区应用型本科院校ESP课程建设研究
-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治疗分析
- 试析高校校园招聘会优化模式探索
- 扩髓与不扩髓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的比较
- 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85 岁以上股骨颈骨折
- 浅析“五化”教学模式下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理性思考
- 试论中美公共财政资助民办(私立)高校的比较制度分析
- 试析学生心理问题预防与教师行为文化建设
- 《春酒》课堂教学评点
- 在“教学现场”中研究教学
- 《春酒》教学设计
- 《春酒》说课设计
- 结合《春酒》教学,谈异步课堂结构
- 《春酒》说课设计
- 《春酒》教学评点
- 《春酒》教学设计
- 《春酒》教学杂谈
- 乡情如酒醉人心──《春酒》课例分析
- 《春酒》课堂实录
- 《春酒》教学反思
- 《春酒》教学实录
- 《春酒》教学反思
- 《春酒》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