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以“四个现代化”为重点,实现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以“四个现代化”为重点,实现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8

以“四个现代化”为重点,实现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内涵认识的深化:以“四个现代化”为重点,实现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2.1 “四个现代化”的提出

现代化的核心是工业化,但现代化的建设内容并不仅限于工业化;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是包含各行业、各领域的发展,由此,党对现代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工业化”到“四个现代化”的历史过程。

2.1.1 “四个现代化”的提出

“四个现代化”的提出是有一个历史过程的。早在1957年6月中共中央财政工作会议上,毛泽东指出第一个五年的基本任务是:首先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在国民经济有了一定恢复,国家财政经济状况有了基本好转以后,中共中央于1953年公布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同时提出:在革命胜利后,我们要把一个经济上落后的贫穷的农业国家,变为一个富强的社会主义的工业国家,就要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使我国有强大的重工业可以自己制造各种必要的工业装备,使现代化工业成为我国唯一的工业。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就可以促进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就可以建立和巩固现代化的国防。在这里,毛泽东和党中央已经提出了要建立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国防和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等目标。在1954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穷。

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报告中提出要“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化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 首次将“现代化科学文化”列入现代化的目标之中,表明党对现代化内涵的认识有了新的发展。1959年底至1960年春,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谈话》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 这是毛泽东第一次完整地表述“四个现代化”的概念。而周恩来1963年在上海市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则将“四个现代化”的思想表述得更加明确: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们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2.1.2 “四个现代化”的实质

“四个现代化”所显示的仍然是“赶超型”的战略基调,但是它反映了在特定经济条件下,中国的现代化本质必然是对一个目标明确的“追赶”过程。 “四个现代化”的提法尽管也不尽完善,但其基本方向是正确的,体现了党对现代化发展核心要素的把握。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实践中,对科学技术给予高度重视,作为“四个现代化”之一正式提出,表明我党对现代化内涵的认识是正确的、健康的。建设现代化的工业国家,其必然的要求就是重视科学技术。只有把研究和推广自然科学以及技术进步和技术革命上升到显著地位,甚至是核心地位,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和农业进步才能有稳定的技术基础和科学前提。“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们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我们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但是我们有先进经验可以学习,有最新科学技术成果可以利用……我们应该迎头赶上,也可以赶上。”

2.2 “文化大革命”及我国现代化的严重受挫

在国民经济全面好转之后,我党对现代化内涵的认识发生了有些偏差。特别是对意识形态领域的片面强调,使得我国现代化的主题被冲淡直至不自觉地迷失,以“文化”为名义进行的十年“文化大革命”,不仅没有推动我国现代化的发展,相反,使我国的现代化严重受挫。 这主要表现为:

2.2.1 现代化主题的偏差

“文化大革命”是由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毛泽东亲自领导和发动,包括党和政府全社会全面参与的社会政治运动。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尽管自建党之初起,对现代化建设目标的追求从来没有动摇过,但对现代化内涵的认识却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国近代上百年的奋斗历史表明,腐朽的封建主义已经走到了历史的尽头,推动西方进入近代化、完成工业革命的资本主义,并不能完成使中国现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唯一可以选择的道路只有社会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为了解放中国落后的生产力,使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但是在毛泽东看来,要实现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要保证社会发展的轨道不偏离社会主义方向,必须纯洁、完善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防止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复辟,有了尽善尽美的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全力进行现代化的建设。在这里,毛泽东显然将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孤立起来,并凌驾于现代化目标之上。这种认识显然是不科学的。事实表明,中国的历史与逻辑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与现代化必须并行,须臾不可分。现代化要以社会主义为前提,社会主义是实现现代化的保障,要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就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同样,实现中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发展的最根本的途径也只能是中国现代化的实现。把“社会主义”与“现代化”二者在中国密不可分的联系强行分离,抛开现代化的主题去寻找纯洁、完美的社会主义,其结果必然是导致现代化主题的偏离,最终阻碍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2.2.2 现代化发展秩序的破坏

政府本来是现代化的主导者,但“文革”却使党和国家机关遭到严重破坏,各级党政机关陷于瘫痪、半瘫痪状态,“经过20个月的所谓夺权运动,全国(除台湾省外)各省、市、自治区全部成立了革命委员会……取代了当时已经瘫痪、半瘫痪的各级党政机关。” “文革期间,作为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受到严重破坏。……同时,作为我国政治体制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文化大革命’中也受到严重冲击。” 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本意,是为了经济建设,“抓革命,促生产”的口号不仅反映出毛泽东在现代化价值取向上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意图,也典型地反映出毛泽东力图使政治与经济、革命与生产达到和谐统一的意念。但是由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正确处理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关系上把握不清,致使良好的愿望导致了严重的后果:最为动乱的1967年和1968年的国民经济几乎处于无政府状态,经济管理机构瘫痪或基本瘫痪,经济发展失去控制。一个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1968年竟然没能制定出国民经济计划。这不能不说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秩序遭到最严重破坏的历史性悲剧。

2.2.3 现代化发展因素的缺失2.3 “四个现代化”的重新确立与改革开放

由于对现代化认识的偏差,十年“文化大革命”给我国的现代化事业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了长期在党内占主导地位的“左”的错误思想,引导全党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使中国重新走上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引导全国人民,开始从“以阶级斗争为纲”、“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抓革命、促生产”的误区中走出来,认识到经济发展与社会主义之间不仅不存在矛盾,而且是互相依存的;社会主义的目的是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富民强,使中国走上现代化之路;社会主义也只有通过现代化的发展才能展现其强大的优越性,展现其相对资本主义的比较优势。于是,现代化的主题被重新提起,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被重新确立。它也标志着我党对现代化内涵的认识由此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2.3.1 “四个现代化”的重新确立

“文革”后,邓小平曾尖锐指出,“……在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下,不搞现代化,科学技术水平不提高,社会生产力不发达,国家的实力得不到加强,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不到改善,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就不能充分巩固,我们国家的安全就没有可靠的保障。我们的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越是现代化,我们同破坏社会主义的势力作斗争就越加有力量,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就越加得到人民的拥护。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才能更有效地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对付外国侵略者的侵略和颠覆,也才能比较有保证地逐步创造物质条件,向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前进。” 在这里,邓小平清楚地阐述了社会主义与现代化之间的紧密联系,现代化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是保证社会主义方向的力量;建设现代化并不会使中国的建设事业偏离社会主义方向,相反,为促进生产、社会的发展,使中国稳步走在社会主义道路上,进行现代化的建设是必要的前提。“我们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一句话,就是搞现代化建设。” 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在中国现实的条件下,搞好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不抓住四个现代化,不从这个实际出发,就是脱离马克思主义,就是空谈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转折点,它重新确立了现代化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中心地位,认清了现代化发展与社会主义并行不悖的紧密联系,引导全国人民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同时进行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建设,以现代化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以社会主义作为实现现代化的基本保证。至此,“四个现代化”被正式作为中国当时发展的主题,是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一心一意地搞四个现代化。这件事情,任何时候都不要受干扰,必须坚定不移地、一心一意地干下去。……这件事情一定要死扭住不放,一天也不能耽误。”

2.3.2 现代化与改革开放

改革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是中国各族人民从一百多年来的切身体验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结论。”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在社会主义基础上进行,中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事实证明了的。但是,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建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基础之上,只有短短30年的历史,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特别是由于建设经验的缺乏和苏联模式的影响,我国原有经济体制和其他体制中存在着各种弊端,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只有通过改革才能破除那些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改变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和方面,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体制,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扫除阻碍现代化的传统惰性力量,促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健康、稳定发展。

开放是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二次大战以后,世界现代化发展出现高潮,发达国家加快了现代化的步伐,在20世纪50-70年代纷纷先后完成第一次现代化 进程,开始了由第一次现代化向第二次现代化 的历史性转变。随着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世界各国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现代化的发展越来越具有世界性;生产的社会化已超越了国界向国际化发展,世界各国的经济越来越向外向型或内外结合型的方向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资源上的相互依赖,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这一切既是现代化发展的结果,也是推动现代化发展的因素。任何一个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都不可能不考虑国际条件和因素,现在的世界已经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建国之初,我党虽然认识到了开放与现代化发展之间的紧密关系,希望与世界各国建立正常的贸易往来,但由于资本主义国家对我的长期封锁,使得我党对外开放的愿望难以全面实现,我国事实上只能与苏联等少数社会主义国家发展正常关系。以后,虽然西方国家开始逐步放松对中国的包围,向中国敞开了大门,但由于认识上的错误、“左”的思想的影响,我党片面强调自力更生,自我隔绝于世界,关起门来搞现代化,使得我国在五十年代与其他国家差距并不大的科学技术和经济水平,在七十年代拉开了很大的差距。以人均GNP指标为例(单位:当年价美元) :

国家 1950 年 1970 年 1980年日本 112 1947 9890肯尼亚 42 140 420

由此表可以看出,我国不仅比世界发达国家落后了二十年,就是和发展中国家相比,也有了不小的差距,尤其与日本相比,1950年日本的人均GNP是中国的3.1倍,而到了1980年则是中国的34.1倍。

历史经验证明,固守成规、关起门来搞现代化,导致的结果并不好;只有实行对外开放,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经验,打开国门,才能加快现代化建设,缩短我国和世界的差距。

2.4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五十年代中后期,我党虽然提出了“以苏为鉴,走自己的路”的著名论断,但是由于缺乏经验,特别是在极“左”错误路线的指导下,最终在探索现代化的实践中,我党偏离了我国的国情,造成了中国现代化的受挫。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党正确认识了我国的基本国情,认识到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 “从我国国情出发,量力而行,积极奋斗,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现代化的目标。” 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最后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明确概念。

2.4.1 “中国式的现代化”

1979年3月,邓小平在理论工作务虚会议上,作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讲话中,邓小平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提出了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科学论断。他指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只能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都是与一定的社会制度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式的现代化,就其性质来说,必须是也只能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我们要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现代化,但在四个现代化前面有‘社会主义’四个字,叫‘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 在中国的具体条件下,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依靠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实现现代化。“一旦中国全盘西化,搞资本主义,四个现代化肯定实现不了。” 上社会主义既是我国现代化的方向,也是我国现代化的保证。“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从中国实际出发,用社会主义方式来实现现代化一般要求的现代化。” 中国式的现代化是分阶段、分步骤进行的现代化。由于特殊的国情,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是分阶段、分步骤进行。早在1964年,周恩来代表党中央向全国人民提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分两个阶段、两步进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我党对现代化发展的步骤做出了新的安排,秉承“有步骤、分阶段进行国民经济建设”的思想,在分析了我国经济情况和发展趋势后,在党的十二大上再次向全国人民提出了新两个阶段、“两步走”的战略步骤;随后,在“两步走”的基础上,党的十三大进一步提出了分三个阶段、“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分阶段、分步骤进行现代化建设,是我党从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从对现代化的新的认识出发所做出的正确决策,体现了党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把握。

2.4.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的提出,表明党在越来越深入的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对现代化的内涵获得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这就是:

一是我国的现代化是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四个现代化”内涵侧重于物质层面,而且以几种主要产品的产量为判断标准;党的十二大在重新提出“四个现代化”目标的同时,还提出了要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在物质层面的现代化的同时,把民主、文明纳入了现代化的内涵。而在十三大上,更是明确提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在这里,富强、民主、文明“三位一体”的目标,把我国的现代化内涵上升到了整个社会系统的层面,而且是以综合国力为尺度来衡量富强的程度与水平。“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则是对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同时抓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形象概括。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之一“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实际就是要实现人的现代化。民主化、法制化的要求,则把现代化的内涵提高到了上层建筑领域。

二是初步认识到现代化建设与市场经济的内在联系。1979年11月,邓小平在与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公司编委吉布尼和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东亚研究所主任林达光的一次谈话中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在党的十二大上,我党就正式做出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指导方针,指出要正确划分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各自的范围和界限,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随后,我党对二者之间的关系的认识进一步加深,“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 “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 在党的十三大上提出了我国建设的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观点。此后,在邓小平同志的带领下,我党的认识又有了更深的变化:“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此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推动现代化建设的改革目标已呼之欲出。

三是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要走科教兴国的道路,要把科学技术和教育的发展作为实现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性因素。二次大战以后,各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经济发展越来越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当代的自然科学正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应用于生产,使社会物质生产的各个领域面貌一新。为此,邓小平强调: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最主要依靠的都是科学技术的力量。事实上,世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我国科学技术的现状和现代化发展的未来趋势都表明,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中国的现代化就是要以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和国防。科学技术上不去,现代化就无从谈起。我国科学技术落后的现实状况,决定了科学技术现代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

2.5 几点启示

中国共产党虽然及时提出了要建设“四个现代化”,但由于认识的偏差,致使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偏离了主题,现代化的发展秩序遭到破坏,现代化的发展因素缺失,导致我国的现代化严重受挫。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重新确立了现代化的主题,并进一步认识到必须建设“中国式的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

2.5.1 中国现代化的建设主题须臾不可偏离

中国是个有着两千年封建历史的农业大国,经济落后,教育科教落后,地区发展不平衡。虽然我国已经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但我国的社会主义尚处在不发达的阶段;我们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初级阶段的特殊国情,决定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的主题必须是也只能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不是超越这个初级阶段建设所谓纯粹的社会主义。正如邓小平在谈到建国30周年的经验时所强调的:“不要离开现实和超越阶段采取一些‘左’的办法,这样是搞不成社会主义的。”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虽然反映了广大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贫穷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但带有夸大主观意志作用的空想色彩,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实际上偏离了现代化建设的正常轨道;而“文化大革命”则是一场使现代化全面受挫的、背离现代化主题的反现代化运动。毛泽东将建立纯洁的社会主义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主题,而将经济建设置于意识形态之下,实际上是把现代化和社会主义分离,将社会主义凌驾于现代化之上。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使用于现代化建设的“左”的错误主题,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思想的提出,标志着我国现代化主题的正确确立,正如江泽民所总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解决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途径。坚持当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2.5.2 中国现代化应该是具体、量化的,是建立在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上的2.5.3 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将科学技术和教育放在首位2.5.4 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融入世界现代化潮流之中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展开和世界现代化进程的进一步开拓,生产国际化、交换国际化、金融国际化和科技开放国际化等,已使现代化进程进一步突破了国界的限制,出现了全球化、一体化与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在各国相互依存、相互渗透日益加深、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世界上,通过闭关锁国是绝对无法实现自我保护的,那样只能被无情地抛出现代化这一世界主流文明之外。现代化的后进国家日本是个相当成功的赶超型国家,它依靠“科技力国“,努力吸收世界先进技术,在短短的20年时间就从第二次世界大占的战败国,一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二经济强国,并在许多方面赶过了美国。同为赶超型的中国现代化,也必须抓住和利用国际环境的有利时机,融入世界现代化的大潮之中,广泛吸收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充分利用国际大市场,促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否则就会坐失良机,给中国的现代化造成无法弥补的巨大损失。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难忘那三粒粉笔头
我的兴趣
论生死
我爱故乡的西瓜
田老师的眼睛
独自去珠海
最后一个“六一”
父母的爱
我发现了蚯蚓的秘密
拿错包了
去哪儿
妈妈的宝贝不是我
从围棋中得到的人生道理
手术后的感想
童年趣事
六年级家长会发言稿
课题结题会上的表态发言
小学毕业班家长会发言稿
校长培训感言
高一年级组长在老师聚会上的发言稿
集团老总在紧急安全视频会上的讲话
小小班家长会发言稿
小班家长会发言稿
在某区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家长会上家长代表的发言稿
师德巡回报告会发言稿
高二家长会发言稿
家长会发言稿
高二家长会发言稿
在全县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试论中国当代美学发展趋势:实践存在论美学
中医中药对58例胃肠道功能紊乱患者治疗的体会
中医中药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体会
儒家伦理与中国商业伦理的重构
美学论文:浅议“美学生活化,生活美学化”
解放军总长:中国航母已在建 尚未建成
美媒:中国开始向国际客户交付翼龙无人攻击机
国防部:我机在本国海域上空飞行符合相关准则
陈炳德称美军近期与越菲在南海军演极为不妥
美学论文:探析萨特的存在主义美学思想
试论中国当代美学发展趋势:实践存在论美学
中美高级军官谈及美对台军售 美称两军关系改善
中医中药在外科手术中的临床运用
加强华夏美学哲学教育问题探讨
美称与中国对抗投入不设上限 将展示美意志
《回顾•拓展五》教案
《西游记》章节介绍
《草船借箭》A、B案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6
让学生走上讲台──《猴王出世》教学案例
《猴王出世》教学札记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7
《景阳冈》教学设计2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5
《口语交际·习作五》A、B案
《回顾·拓展五》教学设计2
《猴王出世》A、B案
《口语交际 习作五》教案
习作范文:《草船借箭》缩写
习作范文:《小英雄雨来》缩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