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学习迁移理论在英语词汇习得研究中的应用

学习迁移理论在英语词汇习得研究中的应用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8

学习迁移理论在英语词汇习得研究中的应用

学习迁移理论在英语词汇习得研究中的应用

在上章我们已就迁移的几个主要理论进行了介绍和阐述,本章将论述这些理论在外语学习(包括词汇学习)中的应用。众所周知,语言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认知心理过程,既涉及到知识的学习又涉及到技能(包括交际能力)的掌握,还能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训练学生思维。学习语言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语言能力,所以,有人认为语言是一种认知技能(Chamot and O’Malley, 1990)。而认知技能的获得是建立在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之上。知识到技能的转变过程也即迁移的过程是迁移理论研究的焦点,也是二语言习得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建立在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基础上的学习迁移理论对二语言习得的认知机制、习得过程具有解释力。

3.1 行为主义的迁移理论与中国学生的词汇习得

在第一章我们介绍了中国学生词汇习得的环境和条件以及习得的特点。基于这些特殊的因素,行为主义迁移理论对早期的二语言习得(包括词汇习得)具有指导作用。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刺激-反应和强化对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学生学习就是形成刺激-反应联结。比如,教学英语名词时,教师出示对应的实物,告诉学生用英语怎么读,怎么写之后,让学生重复读写。为了强化学生的记忆,教师还可利用标有英语单词的挂图或利用身边的实物让学生做问答练习,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实物与对应的英语单词之间的联系并将短时记忆强化为长期记忆。对表动作的动词的教学,教师可通过边表演动作边给出该动作表示的单词,让学生领会其意义,对相应单词形成初步的印象,然后进行强化。由于早期的英语词汇学习以具体、形象的词汇为主,且结构比较简单,符合儿童的学习特征。因此,通过不断的刺激-反应和强化,可使他们掌握一定数量的基本词汇。

建立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之上的对比分析理论强调习惯、模仿和强化的作用,认为学习者通过对学习材料的不断练习,就可以达到熟练程度,从而掌握所学的知识。虽然,我们不认为语言就是习惯,但也不能否认语言不是习惯(高远,2002)。中国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赋诗也会吟”的说法,英语里有“Practice makes perfect”等谚语。这些都说明通过不断练习形成习惯的意义。因此,对初级阶段的外语学习者进行适量的强化训练,可以使他们集中记忆一定数量的词汇和掌握一些基本句法,帮助他们形成语感,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在行为主义刺激-反应理论的指导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论证了教学机器和程序教学的原理,推动了教学机器的发展。程序教学在60年代风靡一时,为今天的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奠定了基础。由此可见,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有其积极的一面,以行为主义为理论基础发展起来的教学方法如视听法、听说法等至今仍在许多学校的英语教学中使用,它们和交际教学一起成为主要的教学方法,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外语人才。

在外语教学领域,曾经有过一边倒的现象,从行为主义的一个极端走向认知主义的另一极端。经过了无数次的挫折之后,人们终于明白,只有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解决学习现象,强调任何一方都是片面的。对于中国环境下的外语(包括词汇)学习,我们仍然有必要重视习惯的作用并研究学习者的错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但是,我们同时也必须重视学生者主体因素在学习中所起的决定作用。

3. 2 认知迁移理论与中国学生的词汇习得

3.2.1 关于二语言内部的迁移

迁移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它广泛地存在于各种学习之中。对于二语言学习者来说,先前学得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成为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先前学习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知识积累和技能提高而发展的。通过灵活运用积累起来的地道、真实的语言知识能促进语言技能的提高,语言技能的提高反过来又能促进语言知识的掌握。

3.2.1.1 学习和习得的关系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与克拉申对“学习”、“习得”所做的区分具有一致性,但和他的“无接口论”有所区别(参看戴曼纯,2000)。“习得”利用的是人脑中的语言学习能力,在实际交际中理解话语含义,使语言使用无意识化、自动化。人们在接受了大量的语言输入及相关语境信息后把“习得”的语言知识恰当地运用到交际中。但“学习”是有意识地借助语言规则和形式来获取语言知识的,学习大多发生在课堂环境中,所以在很多情况下运用起来缺乏自然语言具有的流畅性和地道性。按照克拉申的区分,中国学生学英语属于“学习”而非“习得”。但是,如果“学习”的语言知识是来自目的语,是真实、地道的语言,那么,大量的这类输入也可转化成“习得”的知识(王初明,2001)。这实际上是语言知识的迁移。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强调有意义的言语学习。因此,学习材料必须是真实的、有意义的、和客观世界紧密相连的东西,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大量的有意义输入使学生的认知结构不断丰富,为新的学习提供牢固的固定点,促进迁移的发生。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还强调原有知识、经验在新的学习中的作用。认为一切新的、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发生的。原有认知结构是迁移发生的关键因素,他通过三个认知结构变量影响迁移。

安德森(1983,1985)区分了陈述性知识(declarative knowledge)和程序性知识(procedural knowledge)。陈述性知识是指关于什么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是指怎样做的知识。这两种知识是不同的,正如知道做拔丝香蕉的食谱和做出一盘拔丝香蕉是两码事一样。Faerch和Kasper认为把两种知识区分开十分重要,因为迁移也属程序性知识的一部分。

陈述性知识是记忆中“静止”的信息,以意义的方式储存在记忆里,而那些意象或以时间为线索串联起来的事件则通过命题表征(propositional representation)的形式存在于记忆中。命题表征保存了信息的意义,而忽略了那些不重要的细节。每一个命题都由一种关系(relation)表示一系列有序的变量(arguments),由此形成一个命题网络。它们按层级组织,而且可扩展式激活,也就是说,如果激活了其中单个的概念,就会带动其他概念的激活。

图式的主要价值在于方便对概念进行推理。假如我们听到“轮子”这个概念,而且所指对象是小汽车的轮胎,我们就明白了轮子是圆的,由橡胶制成,里面充满空气等一系列层级特征。推理的过程是建立在这样的可能性之上:如果小汽车的型号、功能不同,则轮子的大小也很不相同。也就是说,图式的价值在于使我们能组织和理解新的信息,在句子提供的信息的基础上扩大理解的范围。但是,图式也有两面性:当推理和条件匹配时,回忆是准确的;反之,则回忆是不准确的。因此,图式或者有助于准确的回忆,或者阻碍准确的回忆。

由此可见,陈述性知识以命题或图式的形式表征,构成各个意义网络,各网络之间相互联系。同样,词汇知识也是以意义网络的形式表征和存储的。但陈述性知识只有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活用才能成为自动化的知识随时调用。换句话说,陈述性知识只有通过大量的练习才能转变成程序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即理解和生成语言的能力或运用规则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安德森(1980)把执行各种精神程序的能力叫做认知技能。因此,程序性知识属于认知技能。他认为,同样的陈述性知识在某一程序中不断的反复使用就会变成程序性知识。但是,陈述性知识或者事实的信息可以很快地获得,像语言这样的程序性知识是逐渐获得的,而且要通过大量的练习。安德森把程序性知识在记忆里的表征叫做产出系统。他认为所有高层次的精神加工都共用一个认知系统,其最基本的形式每一种产出都有一个“条件”(condition)和“行动”(action),所以又称C——A规则。条件——行动对(产出)首先以陈述形式表征,通过练习逐渐成为产出组,继而调节成自动化的技能。为了说明陈述性知识是怎样转变为程序性知识的(即迁移过程是怎样的),安德森描述了技能获得的三个阶段:认知阶段、联想阶段和自动化阶段。

认知阶段是技能学习的开始阶段,学习者学习怎样去完成一项任务的说明,或者观察别人怎样做事。对学习者来说,这一阶段涉及到有意义的活动,学到的知识是典型的陈述性知识。如当我们学着说一门外语时,首先得记忆词汇和语法规则,或学别人怎样恰当地使用语块。这些知识使学习者能够描述怎样用二语去交际,但是由于知识不够,还不能进行熟练的交际,而且交际中出现的错误也多。

联想阶段是技能水平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在这一阶段里有两个主要变化:一是存储在记忆里的陈述性表征中的错误不断地被发现和更正。二是各种成分之间的连结得到加强。一般说来,在这一阶段陈述性知识变成程序性形式,但最初形成的陈述性表征还未完全消失,即使外语学得比以前流利,但技术水平不高,错误仍然发生。

在自动化阶段,语言行为不断趋向协调。技能的运用变得自动化,阻碍成功技能操作的错误消失。在这一阶段对工作记忆或意识的需要减少了,经常可以毫不费力地运用语言技能理解和产出话语。但是语言技能不像知识内容很快可以学会,只有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学会。

技能获得的三阶段理论认为,个体学习复杂技能的规则作为自动化技能运用的前提。这一过程被称为“知识汇编”,包括两个基本要素:程序化和合成(Gagne ,1985)。程序化即学习者生成一个动作序列的命题表征,然后转换成产出系统。合成由几个自动化的产生式组合成一个产生式来克服短时记忆的限制,因为较短的动作序列已经自动化,不再需要记忆空间。短时记忆的局限和在其中表征技能序列的复杂性是复杂技能需要长时间才能学会的重要原因。认知任务可被看作既涉及到需要学习者注意的控制加工,又涉及到不需要学习者注意的自动加工。在控制加工中,技能行为包含对序列中节点(idea)的激活,这一过程需要使用有意识的短时记忆。在自动化阶段,包含动作序列的长期记忆中的节点被激活,动作序列的完成不需要利用短时记忆。假如加工达到自动化,一项复杂技能能够在无意识和毫不费力的情况下完成。

就语言学习而言,安德森所说的陈述性知识相当于接受性知识(receptive knowledge),程序性知识对应于产出性知识(productive knowledge)。他对这两类知识的分类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揭示了知识和技能之间转化的条件,过程,对语言(包括词汇)学习同样具有指导意义。研究表明,中国学生的接受性知识和产出性知识之间出现不平衡,接受性词汇知识显著、持续发展,产出性词汇知识少量习得、缓慢发展(刘绍龙,2003:49)。主要原因在于课堂环境下的外语教学过分强调陈述性知识的灌输,忽视了程序性知识的发展,学生的知识自动化速度过慢。当然,我们不可期待二语言词汇知识的产接平衡,因为这对本族语者来说也是不可思议的。但我们可以期待两者差距的适当缩小及“产”、“接”各类词汇知识的“准”平衡习得和发展。

3.2.2 语言间的迁移——母语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

学习迁移理论认为,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者在学习外语之前,已经建立起了一整套联想形式,即形成了一个以母语为主的认知结构。学习一门新的语言实际上是以原有认知结构为基础,以母语为依托而进行的。所以,学习者不可避免地将当前的学习任务与已有的母语经验进行类比,从而对新输入的信息做出反应。被称为“对比分析语言学之父”的Fries认为,学习第二语言是和学习第一语言很不一样的学习任务。其基本问题的产生不是由于新语言的特点本身带来的必不可少的困难,而主要是由于第一语言习惯造成的特殊定势。Lado则认为,学习者在努力像本族语者那样理解和掌握自己的语言文化时,他们总是把自己的语言文化的形式和意义的分布迁移到外国的语言文化中去。根据他们的观点,学习外语的最大困难在于本族语与目的语的不同。当目的语与本族语的项目相同时,本族语的影响是有益的,学习就容易,即本族语和目的语之间产生正迁移;当两种语言项目不相同时,本族语的影响是有害的,目的语的学习就会发生困难,即产生负迁移。Marton(1980)指出,在课堂或者外语环境中,母语的干预总是存在,因为学习者老是使用他们的母语,这就强化了对目的语的前摄抑制作用。他们认为,应该对比分析两种语言系统,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就能够预见和描写引起和不会引起学习困难的模式。教师也就可以根据学生将会遇到的困难及错误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并通过大量的反复的练习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习惯,减少母语引起的错误的机会。

学习者的母语是二语言学习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但并非唯一的因素。学习者有意识地和下意识地借助母语知识资源来帮助他们选择存储的语料和在二语言使用中尽可能地表现得出色。至于这种资源什么时候、怎样付诸使用,一方面依赖于和母语及目的语的形式、语用特征有关的一整套因素,另一方面依赖于学习者的发展阶段和语言使用的类型。母语的最明显影响在于二语言的语音方面。但在其他方面也存在影响,且不只限于负迁移。文秋芳等的研究发现,母语对二语言学习所产生的影响并非仅限于目的语输出的结果上。母语的影响还包括他在目的语输出过程中的作用,特别是母语对二语言学习者认知处理上的影响(文秋芳、郭纯洁,1998)。随着学习者二语言水平的提高,母语的影响会逐渐变小(Ellis,1985)。

母语对词汇学习的影响可从两个方面来阐述。

3.2.2.1母语对词汇学习的干扰(负迁移)

词义搭配 英汉词汇各有不同的搭配和惯用法,学习者在使用中套用汉语的词义搭配就会产生错误。如把“跑车”(sports car)说成“run car”;“人山人海”(a great many people)说成“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等等(李喜芬,2003)。又如wide和broad具有词义的共同点,在汉语中都可以翻译为“宽”,但两者是有区别的。英语中用broad形容shoulder,chest,face,leaf,mind,agreement;用wide形容river,eyes,opening,difference,distribution,interests,variety,view和guess等。可以说“wide variety”,但不能说“broad variety”。

词组搭配 英汉词汇在词组搭配上也各有特点,如汉语中的“开”用在“开车、开创、开采、开会、开设”等词组中,而英语却要用不同的动词来表示,相应为drive,start,mine,hold,establish等。又如英语词组read a book,see a film,look at the blackboard,watch TV中的read,see,look,watch在汉语中用一个“看”字就可以表达。学生如果没有弄清这些词组的搭配关系,就会出现诸如“see a book(读书),see newspapers(看报)”等错误。而且,在不同的语境中,英语动词的搭配还会发生变化。其次,在语序方面,英汉两种语言大相径庭。如“水火”(fire and water),“迟早”(sooner or later),“口蹄役”(foot-mouth-disease),“东北”(north-east)等。

词的形态变化方面 英语名词有单复数之分,大部分形容词有比较等级的变化,动词有时态变化,汉语则没有。英语词汇的曲折变化使得他们比汉语词汇更加复杂,学生往往受到母语无词尾变化的干扰而出错:如“He speak a lot”,“They are student”,“If you are ill, you can come the hospital”,等等。

3.2.2.2 母语对英语词汇学习的积极作用(正迁移)

当母语和目的语同时可以找到相似的成分,而且这些成分相互交替使用又不会引起歧义时,产生母语到目的语的正向迁移。正向迁移主要是通过同源词和相似结构来促进理解和记忆。具有英汉对应意义的名词,如:书(book),铅笔(pencil),电脑(computer),伦敦(London),纽约(New York)等;形容词,如:好(good),白(white),长(long),短、矮(short)及科技词语等容易习得。另外,英、汉语言中表示请求的句式大致相同,有利于英语句式的习得。如用祈使句表示直接请求:起立(Stand up),坐下(Sit down),给植物浇水(Water the plants)。用较委婉的惯用句式表示请求:请你站起来好吗?(Will you please stand up?),你在乎给那些植物浇点水吗?(Would you mind watering the plants?)。用间接暗示型句式表示请求:这些植物看起来很干了?These plants look pretty dry?(Kasper,1996)

无论学习者选用何种策略进行请求,都得依靠表示请求的普遍语用知识来实现这一目的。这种能同时适用于母语和目的语的现象可促进目的语的学习。

3.2.3 词汇学习策略——学习者呈现不同水平的一个主要因素

我们知道,尽管语言学习的过程和机制相同,学习环境也相同,但学习者的水平参差不齐。原因在于除学习者个体存在差异,如学习的兴趣、动机、学能等之外,学习者的元认知水平及采用的学习策略对学习的提高有显著影响。

3.2.3.1 学习策略的分类

安德森没有区分学习策略和其他认知策略,把它看作和其他复杂技能一样可以被描述成产生组,进行汇编和调节,直至成为程序性知识。学习策略是程序性知识的一部分(Faerch and Kasper,1986)。

Weinstein 和Mayer(1986)认为学习策略是以促进学习为目标的学习者一方的有意义活动。使用策略的目的是“影响学习者的情感和动机状况,或者学习者选择、获取、组织或整合新知识的方式”(Weinstein and Mayer 1986:315)。广义的学习策略包括以下一些内容:注意新信息的选择;在习得过程中对信息进行分析和监控;在编码过程中组织和添加新的信息,在学习完成时对其进行评价。因此,策略有情感或感知基础,它既影响简单的学习任务如学习词汇,又影响复杂的任务如语言理解和产出。

O’Malley 等(1985)把学习策略按涉及加工类型和水平分成三个范畴。

元认知策略(metacognitive strategies)

认知策略(cognitive strategies)

认知策略直接作用于接触的信息,从各方面对它进行操纵,从而提高学习。Weinstein 和Mayer(1986)认为可以把认知策略分为三类:重复、组织和添加。其中添加还包括一些部分依赖长期记忆中的知识的策略如推理、总结、演绎、想象和迁移。认知策略在学习活动中可能限于特殊类型的学习任务,但在典型性的听力和阅读理解中被应用的有:

1)重复,重复听到的物体或项目的名称;

2)组织,把单词、术语或概念按意义或句法特征进行分组、分类;

3)推理,使用文本中的信息猜测新的语言项目的意义、预测结果或完形填空;

4)总结,间断性地总结听到的内容以保证信息的保持;

5)演绎,应用规则去理解语言;

6)意象,使用视觉图像去理解和记忆新的言语信息;

7)迁移,使用已知的语言信息去促进新的学习任务;

8)添加,将新信息里的思想连结起来或将新思想并入已有信息。

社会/情感策略

社会/情感策略涉及在学习中与人的合作交往及对情感的控制。如合作、提问、对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控制等。

3.2.3.2 词汇习得的学习策略研究

在国外,最早研究词汇学习策略的是Rubin(1975)。后来,Cohen(1990)、Nation(1990)等人对词汇学习的各种策略进行了全面论述并作了详细的分类说明;Parry(1991),Luppescu和Day(1993)研究了阅读、查字典与词汇学习的关系,认为广泛阅读有益于词汇知识质的提高和量的扩大;Ahmed(1989)就好学生和差学生的词汇学习方法所做的调查研究发现,好学生倾向于在上下文中学习词汇。

在使用的学习策略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学习者的元认知水平很重要。认知迁移理论认为,认知策略的迁移要达到可以在多种情境中迁移的程度,一个重要的条件是学习者要有相当的元认知水平。元认知水平直接影响认知策略的迁移。认知策略的成功迁移是指问题解决者能够确定新问题的要求,选择已获得的适用于新问题的特殊或一般技能,并能在解决新问题时监控它们的应用。许多研究表明,元认知水平的提高确实能改善学生对策略的使用和学习的监控、调节。元认知水平高的学生能对他的学习过程进行理想的调控。如计划每学期要学的词汇量,然后推算每天要记的单词数;具体安排记忆生词的时间和复习的时间;选择有效的记忆方法;调节自身的心理状态等。调查发现,学习差的学生大多不会管理自己的学习过程,不会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即方法不对路)。另外,学习兴趣对学习效果也有影响。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90后的我真幸福
写给妈妈的一封信
新学期的打算
我的一家
我的好老师
我的学校
老师我想对您说
青年时期的毛泽东读后感
我与快乐一起成长
我的家----江南世家
豆子成长记
我是一个小书迷
我与爸爸妈妈比童年
瞧,这就是我
五金、交电、家电、化工产品购销合同
农副产品销售合同
农副产品订购合同
产品经销合同
购货合同
农副产品购销合同
销售代理协议
汽车转让合同
委托拍卖合同
独家经销协议
工矿产品订货合同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
中外补偿贸易合同
国际商业合同
国际购货合同
高中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探索
准确把握实践的含义——实践概念教学透析
浅谈高一语文的衔接与过渡
美术教育发展趋势的把握与美术课程构建的对策
中学英语中的修辞种种
浅析语文科发散思维的培养
试错教育——一个不应忽略的话题
浅谈学习《语文课程标准》、《聚焦新课程》等的体会
试论学校体育中的“三育”
现代教育制约中学生课余训练的因素
语文学习的十条规律
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几点认识
观乎文题,纲举目张——从课文题目入手谈语文课堂教学
强化课标,培养素质
让研究性学习走进语文教学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1
《寓言两则》课文中心
《口语交际·我们能做点什么》教学设计──调查家乡的环境
《寓言两则》教材分析
《语文园地二》教学设计4
《亡羊补牢》教学设计1
提供互动平台 训练交际能力──《口语交际·我们能做点什么》教学设计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2
《亡羊补牢》教学设计
《口语交际·我们能做点什么》教学设计
《语文园地二》教学设计3
“亡羊补牢”续写
《语文园地二》教材简说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12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