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

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8

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

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内涵认识的新阶段: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

4.1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对现代化内涵认识的升华

随着中国现代化及世界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现代化的科学性日益重要,以科学的发展理论来指导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为此,中国共产党在对现代化内涵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

4.1.1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党的十六大在全面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我国新世纪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特别是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这样完整地提出科学发展观,表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内涵的认识,已日趋深入、完善。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它总结了我国20多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概括了战胜“非典”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发扬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既有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既管当前,又管长远;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重大的实践问题。这个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就是要着眼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协调,就是各方面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可持续,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子孙后代着想。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崭新的思维理论,其基本要求有这样七个方面的内容: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人为本。五个统筹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其实质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选择合适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以更好地发展我国现代化事业。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是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通过“三化“――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促进”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统筹区域发展的实质,是实现地区共同发展,使地区差距问题在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发展进程中逐步得到解决。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质,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增进全体人民的福利。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实质,是人口适度增长、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的实质,是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顺利实现中国经济的振兴。

全面、协调、可持续,归根结底是为了人,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基本价值取向。这个“人”,是人民群众,这个“本”,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是发展的目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国现阶段现代化的根本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而树立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4.1.3 科学发展观是对现代化内涵认识的升华

现代化的内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在经济欠发达国家,现代化仍然是一个摆脱落后经济状况、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过程,在经济发达国家,现代化则是由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转变、满足人类幸福和自我表现的过程。中国的现代化起步较晚,发展缓慢且发展不平衡,因此在中国既存在处于第一次现代化发展期、成熟期的地区,也有着处于第二次现代化起步期的地区。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单独运用某一种现代化理论指导中国的现代化实践是不实际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地提出“科学发展观”,即是总结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对现代化内涵认识的升华。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把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动力。一方面抓住了现代化的最终目的即人的现代化,另一方面符合当代现代化内涵的精髓,即把满足人的全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人们的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求,提供充足的物质文化产品和服务,围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即是促进全面发展,而现代化指的并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现代化,它包含人类社会的一切领域。在第二次现代化过程中,生活质量是第一位的,是在保证物质生活需要的基础上,满足人类幸福追求和自我表现。从这一本质点来看,科学发展观是对现代化内涵认识的升华。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是保持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实行统筹兼顾。这一基本原则和总体要求,不仅吸收了当今现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还紧密结合了中国的实际。在发达工业国家,经典现代化的成就是巨大的,然而,工业社会在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巨大的环境灾难。在20世纪70-80年代,现代化得到了飞速发展,但与此同时,对环境的管理却是不成功的,生态退化继续发展,污染到处扩散而不是减少。此外,经济变化与社会变化不是线性的,因而现代化也不是线性的。在对现代化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后现代化理论、生态现代化理论等,是一种利用人类智慧去协调经济发展和生态进步的理论。对于发展中的中国,决不能重走发达工业国家所走过的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因此,实施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发展中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与效益的有机统一,以促进发展的良性循环则是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所以,从基本原则和总体要求来看,科学发展观同样是对现代化内涵认识的升华。

4.2 构建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追求的是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不但要进行现代化经济建设、现代化政治建设和现代化文化建设,还要进行现代化的社会建设;要达到的不仅是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更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社会的更加和谐。

4.2.1 和谐社会的提出

“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发展本身提出的一个新课题,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法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支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界三中、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任务。党的十六大报告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时强调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建设包括“社会更加和谐”在内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还强调要“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强调要“完成改革和发展的繁重任务,必须保持长期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我们党要为之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明确提出来,这在我们党历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是第一次。此后,党的新一届领导集团胡景涛等多次对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论述。胡景涛指出,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主义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强调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并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

我们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就是要要求全党同志更加自觉地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法治。这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4.2.2 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与全方位的现代化

“和谐社会”是指全面系统的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既强调人与人的和谐,又要达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既要注重内部各阶层、各利益团体之间的和谐,又要争取外部世界的和谐发展;既要培育微观的各个社会组织细胞的和谐发展,又要促进宏观的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既要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系统内部的和谐,又要形成各子系统之间的和谐关系,使之共同发展。因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包括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以人为本的政治和谐,以人为本的经济和谐以及以人为本的文化和谐。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对我国改革开发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目前我国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改革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工业化、城镇化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加速,社会组织形式、就业结构、社会结构的变革加快,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需求更趋多样,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我们正面临着并将长期面对一些复杂、突出的矛盾和问题。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必须正确应对这些矛盾和问题,大力促进社会和谐。我们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同时又要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以推进我国现代化的全面发展。

4.2.3 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是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因而也是统领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就是突出人是社会的核心和主题,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根本上讲就是围绕人这一核心和主题处理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协调和发展,没有以人为本这一理念,就无法成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战略部署,“五个统筹”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样都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从发展理念、发展思路等方面促进社会发展、社会建设、社会治理,是从发展的角度求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是从社会关系、社会状态方面反映和检验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成效,是从和谐的角度促发展。“和谐”是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的必然结果,是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观,把握“和谐”的立足点在于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社会和谐发展,要树立并坚持科学发展观,用和谐的眼光、和谐的态度、和谐的思路和对和谐的追求来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

4.2.4 和谐社会与新型工业化道路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六大指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就新在一个“和”字上。我国所坚持的发展道路,对外是和平发展,而不是靠武力扩张去掠夺别国资源;对内是和谐发展,而不是靠拼消耗去搞掠夺式经营。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一个鲜明特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使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力资源十分丰富,在当前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速度加快同时出现,新增劳动力的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相互交织,因而,就业压力相当大,解决就业矛盾的任务相当繁重。这个基本国情要求我们,一定要把扩大就业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调控目标,在制定产业政策时一定要同时考虑相应的就业政策,实现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相统一,产业与就业政策相和谐。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和技术政策的选择,都必须考虑资源约束和环境承载能力。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不同于从产业革命以来大规模征服自然以致破坏自然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它强调的是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的良性循环发展之路,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是人类进步的标志,更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现代化的变迁本质上是现代化制度的变迁。对现代化内涵认识的每一次演变都与当时整个民族的信仰选择有关,都是正确的民族信仰支撑的结果,都适应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条件下人们的需要。中国现代化一方面要符合国际现代化的一般趋势和理解,另一方面又要保留自己独有的特色,要适应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的现代化,是在保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使其社会生产力水平接近、达到或超过世界先进水平,人民生活达到世界中上等收入水平以上,是从传统的计划经济社会向现代市场经济社会转化的渐进过程。现代化是一个涉及全社会的系统改造工程,从经济到社会,从社会到人,从物质到精神,从宏观到微观,都将经历一场现代化的洗礼。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同时,不断地依据变化的国内外情况,依据世界发展的潮流,调整对现代化内涵的认识,总结经验,提出适合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理论。从工业化到“四个现代化”,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这个过程,不仅是建国后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更是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内涵认识的演变过程。现代化的发展是世界性的潮流,现代化的内涵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而发展;与此同步的是,中国现代化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内涵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对现代化内涵的揭示日益丰富,也更加科学,更加合乎中国的国情。

主要参考文献:

1、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六—八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四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 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下)[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

1、江泽民.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C].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

2、江泽民.论科学技术[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1

3、江泽民.论“三个代表” [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1

4、中央政策研究室编.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1

5、何传启.东方复兴:现代化的三条道路[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1

6、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

7、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化报告2003――现代化理论、进程与展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

8、王文章.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与市场――从孙中山、毛泽东到邓小平[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版

1

9、张高陵.中共领导人与中国现代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5月版

20、[美]吉尔伯特•罗兹曼.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中国的现代化[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版

2

1、陈勤,李刚.中国现代化史纲(上、下卷)[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

2、张静如.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现代化[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1年版

2

3、沈宗武.斯大林模式的现代省思[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

4、罗荣渠.现代化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

5、解放军政治学院编.中共党史参考资料[C].内部自编

2

6、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版

2

7、钱抵千.邓小平思想研究(第二卷)[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93年6月版

2

8、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三研究部.中国改革开放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版

2

9、陈登才、郑权.邓小平与中国新道路[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7月版

30、曾芬钰.论我国城市化战略的可持续性[D].厦门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

3

2、红旗大参考编写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参考[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5年3月版

3

3、[美] 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3

4、[美] 戴维•W•张.邓小平领导下的中国[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1年版

3

5、庞元正.当代中国科学发展观[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

3

6、费正清、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3

7、臧志风、王天义.邓小平经济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

3

8、北京大学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现代化研究(第一辑)[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3

9、钱乘旦、陈意新.走向现代国家之路[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40、[美] C•E•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美丽的公园
制做熊宝宝闹钟
可爱的小猫
给王虹的回信
祖国在我心中
小狗乖乖
列车传情
我的姥姥
种花草的乐趣
家乡的变化
乌龟
观看日全食
充满乐趣的课余生活
淘 气的小鱼
补偿贸易返销合同
反担保书
海难救助合同
船舶买卖合同
凭样品买卖中一些应该注意的细节
分期付款机器买卖合同
抵押合同(4)
补偿贸易购销合同书
借款合同(单位住房)
借款合同(补偿贸易)
家畜(禽)购销合同
工业企业借款申请书(代借款借据)
农副产品订购合同
动产质押合同
抵押合同(3)
谈语文教学中的感悟
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学习兴趣培养
怎样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对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几点思考
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思考
法学本科教育的性质定位再探
编演课本剧,让高中语文教学焕发出青春的魅力
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
中学阅读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给学生留一方想象的空间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
政治课教学必须坚持辩证法
中学作文教学的着重点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
巧设课堂提问,提高教学效果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教案
《燕子》教材简说
《燕子》精品教案
《燕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燕子》教学设计
《燕子》课文原文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燕子》教案
《燕子》同步练习题
《燕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古诗两首》同步练习题
课改呼唤反朴归真的教学──《燕子》教学片断及反思
《燕子》教学设计1
《燕子》教学建议
《燕子》教学设计7
《燕子》教学设计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