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3-12-18
论美国对台湾提供经济援助的动因
论美国对台湾提供经济援助的动因
美国提供经济援助不仅是出于恢复和发展台湾经济的考虑,从美国自身来说,对外经济援助更多的则是出于本国经济、政治、军事、地缘政治等因素的考虑。
4.1 寻求商品市场
4.2 增加政治盟友
4.3 强化亚太防御
东亚是对资本主义阵营与共产主义阵营争夺的一个重要的阵营空间。美国认为在这一地区拥有稳固地位和与美国友好的势力的发展,将会加强美国在亚洲的安全和美国在整个世界的地位。相反,一个被共产主义阵营完全控制的东亚,将严重威胁美国在整个亚洲乃至世界的安全和战略目标的实现。为使苏联不至于威胁美国在该地区的安全,美国要“遏制和减少苏联在亚洲的力量和影响”,严密防范苏联势力在这些地区的发展。[185]美国用对台援助方式强化了美国对东亚政治局势的影响和控制。在朝鲜爆发战事后,台湾的政治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美国认为“把福摩萨和澎湖列岛纳入美国远东防御体系会符合美国的利益” [186]。美国对台湾经济援助的主要目标是提升美国在东亚地区的国家安全,争取台湾以一个政治上的盟友,而非一个政治敌人,出现在美国的东亚战略防御线上。作为美国东亚防线上的重要一站,如果台湾“失守”,很有可能造成共产主义在东亚外围的多米诺效应。台湾的战略意义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福摩萨不仅对美国的沿海防御而且对太平洋地区的其他国家,特别是日本、菲律宾和香港,也非常重要”,只有“它掌握在与这些国家友好的政权手中,才符合它们的利益” [187]。“对外经济援助是一种外交技巧,或者说它是一个国家实现它试图让其他国家或地区达成的目标的一种途径。”[188]美国通过经济援助达到了控制和支配台湾经济命脉的目的,以经济援助等方式为诱饵,对台湾决策层形成强力掣肘,实现了对台湾的全面影响和控制。美国以经济援助为工具,达到了在台湾这个重要防御点上布置美国力量的目的,确保了东亚防御线的安全。这样东亚的政治版图明显发生了变化,台湾作为一个坚定反对共产主义的力量,一方面成功地防止了共产主义势力在台湾的扩张,扩大了资本主义阵营的势力范围,另一方面台湾也成为了美国与东亚大陆上的主要战略对手中国斗争的一个场所和基地。美国提供经济援助的目标“首先是增大美国在世界各地的政治势力”。[189]美国对中国的战略是“通过非战争的手段在力量上减小共产党中国在亚洲的相对地位” [190],这一目标的实现,除了设法离间中苏关系和设法延缓中国共产党力量的发展外,就是加紧对东亚防线的建设和援助了,即通过经济等方面的援助“发展亚洲非共产党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 [191]。
4.4 谋求地缘优势美国现实主义理论代表者之
一、著名的地缘政治学者尼古拉斯•J•斯皮克曼认为,在客观上,自然屏障如海洋、河流、山岭以及河谷的延伸趋势阻碍着实现进一步扩张的可能。[197]所以一个国家为了实现扩张的需要,总要寻求进入海上的通路,支配接近交通要道的战略要点,控制大陆的边缘地带。抓住海洋等重要的“自然屏障”,这既是美国阻止共产主义阵营的进一步扩张的天然壁垒,也是美国资以扩张的重要方式。一个国家的扩展总是沿着阻力最小的路线前进的,征服、控制、同化新的领土,目的是以此为起点继续扩张,获得新领土的数量和向外扩张的速度与是否能轻而易举地实现扩张关联着。相比之下,沿大陆的边缘地带扩张遇到的阻力最小。为了防止一个国家的扩张,别的国家同样也必须首先控制边缘地带。[198]有鉴于此,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带学说受到了美国政治家的重视,为了控制边缘地带,美国在亚洲的周边建立了对中国的新月形包围圈,建立了一系列相互联结的军事条约集团,企图最终控制欧亚大陆。实际上,从地缘政治角度来看,台湾位于亚欧大陆与太平洋的结合部,又是陆权与海权两大地缘政治权利中心的交接部位,即所谓“边缘地带” [199]。帕特里克•奥沙利文认为“霸权国家的势力范围要超越其中心地区,以它们的权利征服较小的国家(或地区),包围强国的势力范围,并蚕食对方的边缘地区” [200]。斯皮克曼指出,“谁支配了边缘地区,谁就可以控制欧亚大陆;谁支配欧亚大陆,谁就将掌握世界命运;欧亚大陆的边缘地带在战略上比大陆心脏更为重要。” [201]台湾的地缘地位不仅体现在传统的经济地位上,更重要的是台湾的战略地位,这也决定了美国决不会轻易放弃对台湾的控制和争夺,地缘政治的本质就在于一个国家在任何时候都会运用一定的手段去“影响和控制它视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领土” [202]。作为美国在战略防御线上重要一环的台湾无疑是美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领土”,美国势必运用一定的手段来实现对台湾的影响和控制,而美国惯用的手段便是援助。
结 论
台湾问题已经成为了影响中美关系的重要因素。中国政府一贯坚持:中国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外国势力对台湾问题的插手都是对中国内政的干涉。美国以经济援助为借口,对台湾问题的干涉严重地阻碍了中华民族统一大业的完成,制约和影响了中美关系的发展。
[1](美)何保山.台湾的经济发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第167页.
[2] (台)张果为.台湾经济发展[M].台北:正中书局印行,1970.第530-531页.
[3] (台)何保山.台湾的经济发展[M].第117页.[5] 陶文钊.美国对华政策文件集(1949-1972)[M].第一卷.上.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第8页.
[6] 苏格.美国对华政策与台湾问题[M].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第68页[8] 陶文钊.中美关系史(1949-1972)[M].第7页.[10] Peter Calvocoressi.World Politics Since 1945. Six Edition. London and New York:Longman House.1991. P91-92.
[11] 梅孜.美国总统国情咨文选编[Z].时事出版社,1994.第155页.
[12] 苏格.美国对华政策与台湾问题[M].第85页.[14] 苏格.美国对华政策与台湾问题[M].第70页.[17] Robert E. Baldwin,Tain-Jy Chen,Douglas Nelson.Political Economy of US-Taiwan Trade.Michigan: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98. P2.[19] Robert E. Baldwin,Tain-Jy Chen,Douglas Nelson.Political Economy of US-Taiwan Trade. P58.[21] 陶文钊.中美关系史.(1949-1972)[M].第8页.[23] 黄修荣.国共关系史[M].下卷.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第2011页.
[24] 郝雨凡.白宫决策:从杜鲁门到克林顿的对华政策内幕[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第37页.
[25] Robert E. Baldwin,Tain-Jy Chen,Douglas Nelson.Political Economy of US-Taiwan Trade. P59.
[26] 黄修荣.国共关系史[M].下卷.第2005页.[28] Peter Calvocoressi.World Politics Since 1945.Six Edition.P95.[30] Peter Calvocoressi.World Politics Since 1945.Six Edition.P92.[32] Robert E. Baldwin,Tain-Jy Chen,Douglas Nelson.Political Economy of US-Taiwan Trade. P58.[34] 陶文钊.美国对华政策文件集(1949-1972)[M].第二卷.上册.第39页.
[35] 肖元恺.百年之结:美国与中国台湾地区各种的历史透视[M].第54页.[37转引自陶文钊.中美关系史(1949—1972)[M].第209页.
[38] 梅孜.美国总统国情咨文.第175页.
[39] (美)费正清.美国与中国[M].第四版.张理京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第338页.[41] 肖元恺.百年之结:美国与中国台湾地区各种的历史透视[M].第54页.
[42] Robert E. Baldwin,Tain-Jy Chen,Douglas Nelson.Political Economy of US-Taiwan Trade. P59.[46] 赵春明.亚太地区经济发展多元化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第165页.
[47] 苏格.美国对华政策与台湾问题[M].第164-165页.[49] 苏格.美国对华政策与台湾问题[M].第165页.
[50] (台)叶万安.台湾经济发展的历程与展望[J].台湾经济研究.第一辑.书目出版社.
[51] 苷观仕等.中国国民党在台湾48年纪事[Z].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第5页.
[52] (台)叶万安.台湾经济发展的历程与展望[J].台湾经济研究.第一辑.书目出版社.
[53] (美)何保山.台湾的经济发展.第136页.[55] 梅孜.美国总统国情咨文选编[Z].第213页.[58] 陶文钊.中美关系史(1949—1972)[M].第149页.[63] 陶文钊.中美关系史(1949—1972)[M].第218页.[67] Earl Conteh-Morgen.American Foreign Aid and Global Power Projection:Geopolitics of Resource Allocation. Great Britain: Dartmouth Publishing Company, 1990.P164.
[68] 参见周弘.对外援助与国际关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第200页.[70] 赵春明.亚太地区经济发展多元化研究[M].第165页.
[71] 金泓汛.台港经济概论[M].第139页.[76] 转引自周弘.对外援助与国际关系[M].第185页.[79] (台)文馨莹.经济奇迹的背后——台湾美援经验的政经分析(1951-1965)[M].第58页.
[80] 梅孜.美国总统国情咨文选编[Z].第364页.
[81] 参见(台)文馨莹.经济奇迹的背后——台湾美援经验的政经分析(1951-1965)[M].第81页表格.[83] 肖元恺.百年之结:美国与中国台湾地区各种的历史透视[M].第63页.[85] 宋新宁、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第117页.[87] 洪兵.国家利益论[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第1—2页.
[88] 周弘.对外援助与国际关系[M].第107页
[89] 宋新宁、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M]第124页[91] 梅孜.美国总统国情咨文选编[Z].第253页.
[92] Earl Conteh-Morgen.American Foreign Aid and Global Power Projection:Geopolitics of Resource Allocation.P30.[94] David Porter.U.S. Economic Foreign Aid:A Case Study of the United States Agency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P23.
[95] David Porter.U.S. Economic Foreign Aid:A Case Study of the United States Agency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P22.[97] 柳剑平.当代国际经济关系政治化问题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第108—109页
[98] 苏格.美国对华政策与台湾问题[M].第188—189页.
[99] David Porter:U.S. Economic Foreign Aid:A Case Study of the United States Agency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P22.
[100] 梅孜.美国总统国情咨文选编[Z].第153页.[102] Ralph N.Clough:Island China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Press1989P34
[103] Earl Conteh-Morgen.American Foreign Aid and Global Power Projection:Geopolitics of Resource Allocation. P160.
[104] (美)理查德•M•尼克松.超越和平[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第13页.
[105] 梅孜.美国总统国情咨文选编[Z].第116页.
[106] [107](美)理查德•M•尼克松.超越和平[M].第1
3
1、133页.
[108] (韩)韩天模.美国援助与韩国和中国台湾的经济成长.北京大学博士论文.1997.第86页.[110] 参见(台)赵既昌.美援的运用[M]..第27-28页.[112] (韩)韩天模.美国援助与韩国和中国台湾的经济成长[M].北京大学博士论文.1997.第68页.[114] [115]金泓汛.台港经济概论[M].第1
6
8、217页.[117] [118] (台)台湾光复后美援史料[Z].第一册.台北:国史馆印行,1995.第13 、17页.[120] [121] [122](台)何保山.台湾经济的恢复[M].第121页.[125] 刘进庆.战后台湾经济分析[M].东京大学出版社.1975.第115页.
[126] Karl L.Rankin. China Assignment Settl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64.P70-71.
[127] (台)文馨莹.经济奇迹的背后——台湾美援经验的政经分析(1951-1965)[M].第16页.
[128] Earl Conteh-Morgan:American Foreign Aid and Global Power Projection:Geopolitics of Resource Allocation P162
[129] (台)文馨莹.经济奇迹的背后——台湾美援经验的政经分析(1951-1965)[M].第111页.[131] Earl Conteh-Morgan.American Foreign Aid and Global Power Projection:Geopolitics of Resource Allocation. P162.[133] Hsin-huang Hsiao M.Government Agricutural Strategies in Taiwan and South Korea :A Macrosociological Assessment. Taipei:Institute of Ethology, Academia Sinica,1981.P173.
[134] ]转引自(台)文馨莹.经济奇迹的背后——台湾美援经验的政经分析(1951-1965)[M].第190页.[136] Ralph N.Clough.Island China. P23
[137] Raymond F. Mikesell.The Politics of Foreign Aid and Self-sustaining Development Westview Press,1983.Introduction.
[138] 赵春明.亚太地区经济发展多元化研究[M].第165页.
[139](台) 秦孝伦.中华民国经济发展史[M].台北:台湾近代中国出版社,1983.第1094页.[141] (台)赵既昌.美援的运用[M].第262页.[145] (台)李国鼎.台湾高速发展的经验[M].第275页.
[146] (台)赵既昌.美援的运用[M].第54页.[149] 参见(台)李国鼎.台湾高速发展的经验[M].第289页.[152] (台)叶万安.台湾经济发展历程与展望[J]..台湾经济研究.第一辑.台港及海外中文报刊资料专辑编辑委员会编.
[153] (台)何保山.台湾经济的恢复[M].第117页.
[154] (台)张果为.台湾经济发展[M].上册.第531页.
[155] (台)赵既昌.美援的运用[M].第13页.
[156] (台)张果为.台湾经济发展[M].上册.第530页.[158] (台)文馨莹.经济奇迹的背后——台湾美援经验的政经分析(1951-1965)[M].第172页.[160] [161] (台)赵既昌.美援的运用[M].第33 、29页.[166] (台)李国鼎.台湾高速发展的经验[M].第145-146页.
[167] (台)张果为.台湾经济发展[M].上册.第447页.
[168] (台)赵既昌.美援的运用[M].第93页表格.
[169] [170] [171](台)文馨莹.经济奇迹的背后——台湾美援经验的政经分析(1951-1965)[M].第
1
9、
1
7、17页.[173] 梅孜.美国总统国情咨文选编[Z].第299页.
[174] 周弘.对外援助与国际关系[M].第168页.[176] 周弘.对外援助与国际关系[M].第169页.
[177] Mohamed Rabie. The Politics of the Foreign Aid :US Foreign Assistance and Aid to Isreal. Preager Publishers. New York..1988. P155.
[178] Mohamed Rabie. The Politics of the Foreign Aid :US Foreign Assistance and Aid to Isreal .P3.[180]Earl Conteh-Morgan:American Foreign Aid and Global Power Projection:Geopolitics of Resource Allocation.Great British: Dartmouth Publishing Company ,1990 P30
[181]Mohamed Rabie.The Politics of Foreign Aid:U.S. Foreign Assistance and Aid to Isreal.P1.[183]Mohamed Rabie.The Politics of Foreign Aid:U.S. Foreign Assistance and Aid to Isreal.P3.
[184]Earl Conteh-Morgan.American Foreign Aid and Global Power Projection:Geopolitics of Resource Allocation.P160.[186] [187]陶文钊.美国对华政策文件集(1949-1972)[Z].第二卷.上册.第1
7
4、171页.
[188]Janine L. Bowen.Foreign Aid and Economic Growth: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Investigation,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 ,1998.P9.
[189] Janine L. Bowen.Foreign Aid and Economic Growth: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Investigation,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 ,1998.P135.[192]金应忠、倪世雄.国际关系理论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第263页.
[193]转引自赵宝煦.台湾问题:影响中美关系的重要因素[J].北京大学学报.1997
(1) [196] [197] [198] [199]金应忠、倪世雄.国际关系理论比较研究[M].第2
6
1、2
60、2
6
1、261页.
[200](美)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M]. 阎学通、陈寒溪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第167页.
[201](美)尼古拉斯•斯皮克曼.和平地理学[M].刘愈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107页.
[202](美)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M].阎学通、陈寒溪译.第167页.[204]梅孜.美国总统国情咨文选编[Z].第71页.[206](美)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M].阎学通、陈寒溪译.第173页.
[207](美)马汉.海权论.萧伟中、梅然译.第31页.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超级像女生的男子汉
- 孟雯月变了
- 我的好朋友——雅琳
- 校园人物秀
- 话说我班小捣蛋
- 我们班的“能手”
- 我的小伙伴
- 我的新同桌
- 朋友如花
- 我们班的女生
- 我的同桌
- 未来的舞蹈家
- 友谊
- 回来吧,我的好朋友
- 旭东给王波的信
- 关于高职院校发展学生党员工作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探究
- 试析以校园文化建设促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
- 浅析影响青少年思想品行的重要因素
- 试论高校图书馆“五心”服务
- 简论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 浅析信息化背景下高校课堂文化冲突的反思
- 关于跨学科研究生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
- 关于高校思政课引入大学生表达思想观念的探讨
- 关于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现状及意义
- 试析河南城建学院特色专业建设探讨
- 试论高校课堂教学公平的思考
- 试析高校毕业班学生的安全现状与对策
- 关于新时期高校科学化“导生制”管理模式运行探析
- 关于应用型大学学生学业管理探究
- 试析在大学生群体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 平等对话,让阅读教学同构共筑──《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实录
-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后记
-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实录及评析
-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后感
-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
- 《灯光》写作特点
-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后记
- 《灯光》词语解释
- 《灯光》课文提示
- 读课文 学照应──《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谈
- 《灯光》句子解析
- 质疑 设疑 释疑──《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谈
-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实录及评析
-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后记
- 长文短教──《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