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英国加入欧共体研究

英国加入欧共体研究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8

英国加入欧共体研究

英国加入欧共体研究

一.英国申请加入欧共体遭到拒绝

欧陆六国于1957年3月25日在罗马签订了“关于共同市场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的政府间会议最后文件”,“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建立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等文件,总称《罗马条约》58。罗马条约与一般国家条约不同,罗马条约是无期限的,而且没有规定退出条约的程序,却有欢迎其他欧洲国家参加共同体的条文。这表明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倡导者要把六国共同体看作是一个更加广泛的欧洲一体化组织。罗马条约的签订为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和在原子能领域的合作铺平了道路。六国合作的这种势头增加了英国的恐惧。英国认为欧洲经济共同体是不可接受的。对英国来说,自由贸易区仍是最后的方案。六国议会先后批准了《罗马条约》,条约于1958年1月1日生效,欧洲经济共同体正式成立。经济贸易利益向欧洲的转移和集中,必然也会在政治外交上得到反映。麦克米伦说:“自拿破仑时代以来,欧陆国家第一次团结在一个积极的经济集团里,这一集团拥有很大的政治方面的意义,他可能把我们排除在……欧洲政策之外。” 63英国面临的危险是,六国可能会取代英国成为“除大西洋联盟的第二号成员”,“这一新兴集团的影响注定会削弱我们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英国如继续呆在共同市场之外并继续同六国竞争,他将在政治上处于美、苏、西欧大陆以次的地位,势单力孤,极为不利。同时未来世界外交活动的渠道也将可能绕过英国而从欧陆共同体通过,从而给英国的大国地位及其在世界事务中的影响造成严重的威胁64。

于是, 麦克米伦政府于1961年9月正式向六国提出了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的申请。3个月后,在布鲁塞尔开始谈判英国加入欧共体的问题。英国要求加入欧共体的原因是别无选择,但是英国并没有主动承担加入后的义务,所以谈判进展的并不顺利。但是英国提出加入欧共体的申请,打破了六国对七国的僵局。然而法国总统戴高乐担心英国加入欧共体后,会在欧共体内向法国的地位提出挑战,影响法国对欧洲的领导65。并且他不喜欢美国在欧洲发挥作用,主张“欧洲人的欧洲”。而英美特殊关系和美国提出的“大西洋伙伴关系”,有利于美国插足欧洲事务。因此他宣布拒绝英国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至此,英国首次申请加入欧洲共同体的努力以失败告终。这一失败“对麦克米伦政府的声望是一个打击,从此保守党便没有真正恢复过来” 66。

1961年麦克米伦政府申请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并不是英国外交政策的新起点,而只能算作是一种手段。英国试图借以恢复其昔日在欧美英联邦三个同心圆中作为中心的地位,“三环”中英美特殊关系和英国与英联邦的关系仍处于优先地位。麦克米伦向欧陆靠拢的深层动机并不是要彻底打破英国原有的外交格局,而是要继续维持丘吉尔所描述的以英国为中心的“三环模式”,而其中获得欧共体的认可某种程度上是为了给加固另外两环提供更多的资本和回旋余地。“从很大程度上讲,欧洲经济共同体仍被看成是对英国与英联邦联系的补充,而不是对它们的替代。” 67因此,麦克米伦申请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决定完全是出于实用主义的考虑。“申请加入欧共体的决定,只是试图通过获得欧洲的政治领导权,来保持英国作为美国的主要盟国的传统作用的孤注一掷的尝试。” 68

从麦克米伦到爱德华•希思,是英国切实调整“三环外交”的时期,说“调整”,指的是调整英美关系、英国与英联邦、英国与欧洲大陆这三个环节在整个英国外交的比重。而加强英国和欧洲大陆的关系——落实下来是加强英国同欧洲经济共同体国家的关系——又牵动着另外两个环节。换句话说,增加这个环节的比重必然意味着减弱另外两个环节的比重。在50年代,英国政府为了抵制六国经济共同体而曾经组织了非欧共体国家的七国自由贸易区。从英国传统的欧陆政策来看,英国一向是采取“孤立主义”政策。就是说,英国要超然于大陆国家之上,在欧陆国家之间纵横捭阖,整个19世纪,英国政府都是这样行事的。同时它绝不允许欧陆国家染指英帝国的事务。长期以来,英国既是一个欧洲国家,又是一个具有凌驾欧洲姿态的海洋国家。这样的传统保证了英国比任何欧陆国家在国际上都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更广阔的活动天地。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英国虽然已明显势衰,但仍竭力要保住他的特殊地位,拒绝加入以欧陆国家为主体的欧洲联合进程。针对欧洲大陆兴起的欧洲联合势头,英国提出组织大欧洲自由贸易区作为对案。至欧洲六国经济共同体问世,英国又组织了七国小自由贸易区加以抗衡。时至50年代末,英国的这些欧陆政策愈来愈难以奏效。六国共同体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而小自由贸易区实难匹敌,尤其是由于势衰,英国已失去了昔日头号欧洲大国的地位,在这种背景下,曾是自由贸易区鼓吹者的麦克米伦,组阁时已感到英国传统的欧陆政策是到了必须改变的时候69。在50年代西欧一体化的过程中,英国人表现出现实主义的精神,不断地对既定欧洲政策进行局部调整以适应形势的变化,如对欧洲大陆做出军事承诺,准备开放英国的工业品市场等。但是这种现实主义是一种狭隘的现实主义,准确地说是一种实用主义。外交政策应基于对国际环境中发展趋势的估价,个别事件难以预料,但趋势可以事先估价,正确的外交政策应是这种正确估价的结果。就50年代英国的对欧政策而言,或许英国政府对西欧一体化进程的反应符合英国在具体个案中的特定利益,但它未能对国际局势和西欧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做出及时、正确的评估,在这个意义上它的认识是滞后的70。法国表示不会教条主义的反对英国的加入,但是戴高乐的态度依旧。其实,法国否决英国申请是因为法国害怕,如果让英国及三个申请国加入到欧共体来,英国有可能成为这个集团的中心,英国不仅会在他的经济利益和大西洋倾向占上风,更严重的是法国有可能被孤立,继续维持现行的政策74。因此,法国不愿英国加入来影响它在共同体的地位。戴高乐的二次否决证明只要戴高乐仍然担任总统,英国要加入欧共体就不可能。戴高乐本人也承认这一点,他说“英国总有一天会加入欧共体,但是毫无疑问,那时我将不再担任总统。” 75同时,英国方面的政策也为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失败留下了隐患。威尔逊政府拒绝在对外政策和防务上使英国的主权受到任何限制。他在下院明确指出欧洲防务需要美国的保证,认为不可能建立没有美国帮助的欧洲防务体系,并且反对建立欧洲的核力量。外交大臣希思承认在谈判英国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的问题上确实遇到了困难,然而,“六个代表团中的五个代表团和欧洲经济共同体执委会都表示,为所有的悬而未决的问题找到解决方案,应当是可能的。”希思用相当大的篇幅反驳法国代表团团长德默维尔的发言,特别说明十几个月的谈判决不是原地踏步,而是正当寻求解决的办法时法国政府断然停止了谈判。希思说:“全世界都看得清楚,谈判的嘎然中止,并不是出自任何技术的或经济的理由;而纯粹是由于政治原因和唯一的一国政府的坚持。”希思最后说,“英国不会因此便背向欧洲大陆和共同体国家;英国从地理、传统、历史、文化和文明上说都是欧洲的一部分;英国仍将继续治理与欧洲的统一进程。” 76

二.英国正式加入欧共体

英国加入欧共体是战后英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标志着战后英国的“三环外交”实现了由倚重英联邦和英美“特殊关系”为重点面向欧洲的战略转变,其意义和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首先,英国作为一个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大国加入欧共体,大大增强了欧共体的政治分量,从而赋予欧共体以新的规模,从此西欧主要国家都联合在欧共体内,使欧共体取得了代表西欧的资格,欧共体的国际影响和地位大大增强。其次,有助于推动英国同西欧其他大国之间的关系朝积极的方向发展,同时标志着战后欧洲一体化进程取得了重大进展。英国的加入大大加强了西欧联合的力量,欧共体由六国扩大为九国,在人口方面居世界第三位,在生产总值方面仅次于美国居第二位。美国总统尼克松承认:“美国遇到了我们做梦也想不到的那种挑战。”“这种变化意味着由美国担任(西欧)保护者的情况宣告结束。” 80结 论

如前所述,在战后很长一段时间里,英国一直孤立于欧洲而追随远隔重洋的美国,常站在美国立场上说话。正是基于这样的认同和选择,在欧洲一体化的初期,英国不屑于参加。后来它想参加时,法国以它只关心英美联盟、不关心欧洲为由而数次加以拒绝。因此,英国在欧共体门外徘徊了25 年。

英国作为一个面积不大的岛国,最先开始了资产阶级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抢占了不少殖民地,一度在世界上发挥了远远超出其实际能力的作用,成为一个所谓的日不落帝国。但这种过度的膨胀本身就是不正常的,“消肿”只是时间的迟早而已,现在英国的地位在某种意义上是回到了它应有的位置83。纵观这一时期英国的外交政策,不难发现经济因素和综合国力是制约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重要因素。一国的国家利益始终是一国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正如丘吉尔所认定的——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84。相反,我们从辩证的角度来看,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也会对其发展产生一定的反作用。这一时期英国作为一个中等强国,要担当“国际角色”,这就要求其外交有很强的适应性,而这也正是英国外交多年来表现出的一个较为突出的特点,也正因为如此,英国才得以在国力日衰的情况下维持其欧陆大国的形象。这一时期英国的对欧政策,基本上是在“三环”外交方针的指导下制定并实施的。

多年来,英国俨然以一个超然于欧洲之外的世界大国自居,在欧洲建设问题上一直持与大多数大陆伙伴国家不同的独特方针和立场,但随着世界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特别是伴随着英国相对衰落的加剧,英国又逐步回到了欧洲。然而历史的包袱和传统的影响妨碍英国在欧洲建设问题上采取更积极的态度,特定的地理、历史条件形成的英国政治文化与心理状态,使英国人十分看重他们的历史传统。英国统治集团对英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曾经拥有的显赫和荣耀,更是难以忘怀,他们不甘心英国降为一个普通的二流欧洲国家。欧洲是英国生存发展的主要空间,也是其外交活动的主要舞台。在当今的世界上像英国这样一个地处欧洲边缘的中等强国,不仅经济上需要倚重欧盟,而且在政治和外交上也不可能离开欧洲而独立发挥作用。但它又有别于欧洲其他大陆国家,英国与美国的传统关系及其广袤的海外联系,使得它比任何欧陆国家都有广泛得多的依托。英国虽地处欧洲,但多年来在“感情”和某些政策上却与大西洋另一边的美国更为接近, 这反映了英国借助美国力量实现自己战略需要的愿望。随着英国经济、军事实力下降和国际局势的变化,英美关系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与作用日趋下降,英美特殊关系实际上已被更为广泛的欧美特殊关系所取代。不过这个昔日的大帝国并不甘心把自己的作用和影响局限于欧洲范围之内, “通过影响美国来影响世界”,被认为是英国外交的一项重要方针和谋略。然而,英美之间的密切联系,对于英国外交并非只具有正面的意义和影响。如果这种关系处理得好,可以增加英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分量和影响;但若处理不当就可能损害英国自身的形象,削弱其作为世界事务中一支独立力量的地位, 英国就会被其他欧洲国家视为美国的“特洛伊木马”,成为英国进一步融入欧洲的一种制约因素。英国应该从其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顾全欧洲的大局,以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作为决策的依据,避免盲从。

在可预见的将来,回归欧洲与充当“国际角色”,如同英国外交的两个轮子,缺了任何一个都运行不起来。如果两者协调得好,就会相互促进:英国由于有了与欧洲的紧密联系会加重在国际舞台上的分量,而由于有“国际角色”的辅助则增加了介入欧洲事务的砝码。但如果协调不好,可能两者皆误:英国回归欧洲流于空泛而进一步远离欧洲核心,国际作用的发挥也会因为缺少足够的支撑而徒有虚名;或可能如同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在亚洲和美国之间有顾此失彼之嫌85。既要谋求维护和加强英国在欧洲的领导地位;又要同美国建立强有力的关系,并借助英美特殊关系加强英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与影响, 这是近50年来英国对外战略的重要目标,也是其外交定位所始终面临的一种两难选择。如何定位英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恰当地处理英国同美、欧之间的关系,怎样使英国进一步融入欧洲的同时又保持与美国的亲密关系,依然是英国外交面临的一个相当棘手的课题86。

注释:

[1]陈乐民.战后英国外交史[M].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第1-5页.

[2]陈乐民.战后英国外交史[M].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第11页.[4]G.P. Gooch & H. Temperley (eds)., British Documents of the Origins of the War, 1898-1914, Vol. Ⅲ, London, 1928, p403. 转引 洪邮生,英国对西欧一体化政策的起源和演变1945——1960[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第392页.

[5]洪邮生.英国对西欧一体化政策的起源和演变1945——1960[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第393页.

[6]陈晓律,陈祖洲,刘津渝.当代英国——需要新支点的夕阳帝国[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第177页.

[7]列•库达科夫.现代国际关系史1917—1945[M].北京:世界出版社,1958年,第49页.[9]包奕诚.是退让投降吗?[J]史学集刊.1983

(3).[11]包奕诚.是退让投降吗?[J]史学集刊.1983

(3).[13]陈晓律,陈祖洲,刘津渝.当代英国——需要新支点的夕阳帝国[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第191页.

[14]R.Palme Dutt.英国和英帝国危机[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4,第138页.

[15]陈乐民.战后英国外交史[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第33-35页.[17]罗伯特.詹姆斯.丘吉尔演说全集[M].纽约: 纽约出版社,1974,p7712.[19]纪胜利.英国“三环外交”政策论略[J].求是学刊,1995

(4):第106页。

[20]纪胜利.英国“三环外交”政策论略[J].求是学刊,1995

(4):第107-109页.

[21]米列伊科夫斯基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英国经济与政治[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1961,第541页.

[22]康拉德•阿登纳.阿登纳回忆录(1955-1959)第三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

[23]冯绍雷,袁胜育,王蕴秀.欧洲的未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第21页.[25]里克.W.厄尔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欧政治[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27]赵怀普.英国与欧洲一体化[M].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第31页.

[28]赵怀普.英国与欧洲一体化[M]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第15页.

[29]陈乐民.战后英国外交史[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第38页.[31]Andrew Thorpe.A History of the British Labour Party [M]. London:PALGRAVE,p116.

[32]赵怀普.英国与欧洲一体化[M].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第70页.

[33]陈乐民.战后英国外交史[M].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第38页.

[34]赵怀普.英国与欧洲一体化[M].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第35-36页.[36]赵怀普.英国与欧洲一体化[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第39页.

[37]林华清,薛国成.英国的的衰落及其原因和后果—韩德森爵士的告别报告[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第16页.

[38]李世安,刘丽云.欧洲一体化史[M]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 第45页。[40]何岚.从鼓吹西欧联合到拒绝共同市场—对战后英国角色转换的历史剖析[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

(3),第42页.[42]李世安,刘丽云.欧洲一体化史[M].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 第48页.

[43]赵怀普.英国与欧洲一体化[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第75页. [45]张亚东.试论战后英国的欧陆政策[J]湘潭大学学报,1996

(3),第86页.

[46] John W. Young. The Foreign Policy of Churchill’s Peacetime Administration 1951-1955 [M]. Britain: 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88,p109.[48]赵怀普.英国与欧洲一体化[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第343页.

[49]洪邮生.英国对西欧一体化政策的起源和演变1945——1960[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第399—401页.

[50]张亚东.试论战后英国的欧陆政策[J].湘潭大学学报,1996

(3),第86页.[52]李世安,刘丽云.欧洲一体化史[M].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 第87页.

[53]李世安,刘丽云.欧洲一体化史[M].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 第88页.

[54]赵怀普.英国与欧洲一体化[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第106页.

[55]李世安,刘丽云.欧洲一体化史[M].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第88页.

[56]王绳祖.国际关系史,第8卷(1945-1959)[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第387-388页.

[57]赵怀普.英国与欧洲一体化[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第92页.[59]乔治•哈钦森.爱德华•希思[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第76-77页.

[60]纪胜利.英国“三环外交”政策论略[J].求是学刊,1995

(4),第104-109页.

[61]阿伦•斯克德,克里斯•库克.战后英国政治史[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第150页.[63] Harold Macmillan, Pointing the way.[M].London:PALGRAVE ,1972,pp54-56.

[64]赵怀普.英国与欧洲一体化[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第121页.

[65]王鹤.论英国与欧洲一体化的关系—评析英国政府对欧盟政策[J].欧洲,1997

(4),第60页.

[66] David Childs. Britain since 1939: Progress and Decline (19

9

5) [M]. London: PALGRAVE,1995,pp154-155.

[67].C•J•Bartlett. British Foreign Polic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M]. London: PALGRAVE ,1977, p190.[69]陈乐民.战后英国外交史[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第127页.[71]Andrew Thorpe. A History of the British Labour Party[M].London, PALGRAVE,2000,pp150-151.

[72]Andrew Thorpe. A History of the British Labour Party[M].London, PALGRAVE,2000,p156.[74]王妙琴,朱立群.英国对欧洲联盟的政策及其影响[J].欧洲,1996,

(2),第54页.[76]陈乐民.战后英国外交史[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第133页.

[77]David Childs. Britain since 1939:Progress and Decline.[M].London, PALGRAVE,1995,pp186-188.

[78]郭华榕,徐天新.欧洲的分与合[M].北京:京华出版社,1999,第388页.

[79]李世安,刘丽云.欧洲一体化史[M].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 第141页.[81]Hard Cover. Henry Kissinger Diplomacy[M]New York:Simon Schuster adult publishing group,1994,p612.

[82]陈乐民.战后英国外交史[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第11页.[84] Stuart Croft. The End of Superpower: British Foreign Office Conceptions of a Changing World, 1945-51 [M]. England, Dartmouth Publishing Company Limited, 1994,p14.

[85]唐永胜.回归欧洲与充当“国际角色” [J].欧洲研究 ,2003

(5),第130页.

[86]王振华.英国外交的几个问题:英国外交定位面临两难选择[J].浙江学刊,2003

(3),第124页.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可爱的小猫
观看日全食
列车传情
制做熊宝宝闹钟
美丽的公园
乌龟
我的姥姥
种花草的乐趣
家乡的变化
小狗乖乖
给王虹的回信
淘 气的小鱼
充满乐趣的课余生活
祖国在我心中
家畜(禽)购销合同
海难救助合同
借款合同(补偿贸易)
动产质押合同
补偿贸易购销合同书
反担保书
借款合同(单位住房)
补偿贸易返销合同
凭样品买卖中一些应该注意的细节
分期付款机器买卖合同
抵押合同(3)
抵押合同(4)
船舶买卖合同
工业企业借款申请书(代借款借据)
农副产品订购合同
谈语文教学中的感悟
法学本科教育的性质定位再探
巧设课堂提问,提高教学效果
对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几点思考
中学作文教学的着重点
中学阅读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怎样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给学生留一方想象的空间
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学习兴趣培养
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思考
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
政治课教学必须坚持辩证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
编演课本剧,让高中语文教学焕发出青春的魅力
《燕子》精品教案
课改呼唤反朴归真的教学──《燕子》教学片断及反思
《燕子》教材简说
《燕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燕子》教案
《燕子》教学建议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古诗两首》同步练习题
《燕子》教学设计7
《燕子》教学设计1
《燕子》教学设计2
《燕子》教学设计
《燕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教案
《燕子》课文原文
《燕子》同步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