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分析“天人合一”的生态美学内涵探讨的意义

分析“天人合一”的生态美学内涵探讨的意义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8

分析“天人合一”的生态美学内涵探讨的意义

分析“天人合一”的生态美学内涵探讨的意义

天人合一的生态美学内涵探讨是在后现代的语境下,以崭新的生态世界观为指导,以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出发点,涉及人与宇宙、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等多重审美关系,最后落实到改善人类存在状态的一种探讨,它以建立一种符合生态价值观的审美的人类存在状态为目标。因此对天人合一的生态美学内涵的探讨有利于实践美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但这种深化并不否定社会实践,仍然认为社会实践,尤其是生产实践是审美活动的前提。它是在吸收实践美学的诸多合理因素向更高层面进行拓展的一种转移。同时,这种探讨可以为中西美学交流提供一个良好的契机。

第一节 推动实践美学的发展

实践美学是中国第二代美学的主流思想。五十年代末,以李泽厚为代表的“社会派”,在其所提出的美是由人创造的主张中,已经初步具有了实践美学思想,七八十年代实践美学迅速发展壮大。“社会派”找到了实践哲学这个坚实的哲学基础,着重突出并有意识地发展了美学思想中的实践观,从而形成了完整的实践美学体系。并在与蔡仪的反映论美学的论争中实践美学取得了很大的优势,可以说,八十年代美学的大发展是以实践美学的兴起并成为主流学派为标志的。实践美学内容十分丰富,关于美、审美或艺术的定义论述几乎包括了所有方面。却由于比较全面的即此又彼的组合中,美和审美活动的个性和感性特征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彰显;同时实践美学内部又有以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论作为其哲学基础的各种各样的独立的美学研究。由此可见,实践美学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它是一个开放性的美学体系。

李泽厚试图将美学与认识论和伦理学区别开来,他认为认识论所要建立的智力结构和伦理学所要建立的意志结构都是理性的,只是一个表现为“理性的内化”,一个表现为“理性的凝聚”,而惟有美学所要建立的审美结构为“理性的积淀”,那种超生物性的东西(主要为理性)已完全融合在感性中。[90](P6

3

1)李泽厚并没有否认感性,但强调这感性是理性的积淀,是由理性转化而来的。由上可知,在感性与理性统一的前提下,他更重视理性。实践美学的基本范畴和逻辑起点“实践”以及“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命题中的“人的本质力量”都是理性化的概念,尽管实践是一种感性活动,人的本质也具有感性内容,但在他看来,它们都是受理性支配的。

天人合一的生态美学内涵始终不曾脱离人的丰富生动的感性生活,同时又内在地超越了它,上升到远比日常生活世界更高的理性世界。但在感性与理性中,它更为重视感性。因此也就不需要人格神的指引,更不需要到彼岸世界中去追求灵魂的永恒。永恒在此岸,在人世感性生存中,乐也中感性生存中,美就在感性生存。宇宙、大地、人都是以感性生命的形态存在着,在各种纷繁变化中体现着同一个永恒的“道”,体现着美。这就是“仁”、“心”“理”,在这样的天人合一中,通过感性的美的宇宙、美的日常生活去直击那道德本性和精神超越,从而达到身心俱醉的 “大乐”和与天地同一的大美。 “天人合一”中的生态美学内蕴的探讨是一种涉及情、智、意的全方位的整体性体验的探讨。生态美学侧重于人与自然万物的同生共运的浑然一体,不是割裂感性与理性、人与自然的统一的某种抽象;另一方面,它使审美成为众多实践活动中的一种超越性形式。人类不依赖外在的他者来实现天人合一,而是在天人同一的体认中体验到了自己的力量。它是从整体联系的观点去看待生命的,重在强调生命的联系。它包含了对生命的虔诚和信仰,对大自然存在的深切的真实的感受;充分肯定人与世界的亲和性,要求人类以亲近生命的方式,来表达对于生命存在的关注。它对于当代实践美学的意义是它的自然维度,强调主体维度与客体维度的融合无间,强调人对自然生命的神秘感应与同情维度。

天人合一的生态美学内涵明确地拒斥二元论,对它而言,存在意味着人与世界的同一,它超越主客二分对立,超越了本质与现象的二元对立,回到本质与现象未分的混沌状态;在这一分裂对立的世界中,重新确认人与世界关系的价值本位,重新确立人的生存维度及其内在本质。人总是在时间的地平线的规定下领悟自身存在和追问存在的意义的,并通过此在的世界设置,让四周的所在之物处于融洽状态。这里的“存在”并不是纯思维或纯感官的存在,绝非精神或物质的单一的抽象物,它是物质、感知、体验、学习、思考、处理、使用的有机组合。从而在生态存在领域内就会形成一种对人与世界的力量的重新整合。

同时,天人合一的生态美学内蕴具有一种超越性,并使它终于有可能克服和超越主客二分的局面,推翻工具理性的控制,进入非二元性、非实体性层面。它进入的是一个“洪钟未击”的世界,把被对象化思维筛选、简约、分门别类的世界搁置起来,去达到那本真的原初世界。它“在世界之中思考”,不再屈从于对象性活动的分门别类,也不再屈从于从事对象性活动出发对人类生命及其世界的理解,而与生存及其世界建立起一种更为根本、更为原初的真实关系。因而它所追求的是一种超越主客分界,更具主动交流性的内在感受和体验能力,亦即在超越一般技术层面上强化人与世界的相互体会与精神交流。这样的体会和交流,必然会推动实践美学向纵深发展。

第二节 促进中西美学的交流

“生态美的长处在于它的对话特点。”[95]我们探讨“天人合一”中的生态美学内蕴本身也就是一种交流,一种比较的交流,一种中西方哲学、美学的交流。在全球化的趋势下,我们必须走向世界,参与对话。我们将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走向全球化?选择什么样的方式与他人进行平等交流?如有人认为的那样:“我觉得,目前我们最有可能性的一种选择正是以‘生态批评’走向世界,参与全球化语境中的文论对话。”[96]只有通过生态批评,才能融进全球化时期的美学对话,促进我国文艺批评理论和美学理论的进一步成熟。

生态批评在当前兴起有其必然性,是全球化进程中的历史必然。在二十一世纪,因为全球化特别是工业现代化带来的生态灾难,警醒人们去关注人类的自然生态危机、文化生态危机和精神生态危机。当生态问题成为全球问题时,生态批评在东西方同时兴起,这无疑是我们与西方进行平等交流的契机。中华文化圈中某些曾经被认为是历史包袱的传统思想、传统价值、传统思维模式、传统文学艺术,在新的世纪里,在文化交流中,可以成为生态批评的一种极有价值的因素,成为生态文艺批评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东西方学者都可能以生态批评走向全球化语境;而生态情怀是中国文化的固有秉性,中国文艺的生态特色、中国美学的生态倾向、尤其是天人合一的生态美学内涵,使我们在走向全球化语境的过程中,具有一种得天独厚的优势。

H•扬格根据对东西方美学的比较分析得出结论:“从东方模式出发在全球范围改变对大自然的态度,是必要和可能的。”[97]我们可以从中国的古代哲学、文化特有的生态特质出发,正确建立一种生态话语,与西方进行平等的交流。“天人合一”中的生态美学内蕴的探讨能够成为我们的一个起点,一个契机,通过它,从生态视角来重新审视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并建立生态话语来参与全球化语境的美学、文艺学建设。 同时,营造山水之境的画家们都具有一颗庄周式的灵魂,每个人都拥有一种“与物皆化”的情志,在一丘一壑的营构中抒发自己的宇宙意识。东晋画家王微的“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表达的正是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问布置之法,曰:所谓布置者,而置山川也,宇宙之间,惟山川为大。始于鸿蒙,而备于大地。”[105](P

8

3)在画境中,最大限度地表现自然的伟大,强化天地未开时的混沌意象,于混沌中淡化人类一切理性分别和社会意识,直接裸露出大自然的灵魂,在大自然开阔宁静中达到与自然的彻底交融。宋元大家笔下的寒荒之境,正是这种宇宙情怀的最佳表现。不论是范宽、关同、董源的全景长卷,还是马远、夏圭的截面小景,都不满足于一山一石的形貌刻画,而是追求绘画意境创造中的造物主情结,以通天尽人的胸襟营造咫尺万里的广阔境界。

天人合一的生态美学内涵的探讨己经成为一个契机,一个深挖传统文艺的现代价值的崭新开始。从庄子的游心于物之初到魏晋隋唐的诗文,唐宋元明的水墨山水画,这一脉相承的自然情结,己经正在置入正在兴起的生态批评视野中。同时全球生态的恶化和全球化语境的形成,也促使一种新的美学批评、一种代表先进文化的生态批评逐渐兴起。生态批评不仅以生态文艺为对象,而且以生态观点重新审视文学艺术,反思人类的生存状况。生态批评提出了文学艺术的一种理想境界,这是一种理想主义的文艺批评。生态批评提出了文学艺术的一种生态境界,一种重建生态文明的理想追求。它主张通过艺术达到人与自然的融为一体,达到一种生态境界,实现最高的和谐美。我们有理由坚信,通过对生态批评的建构,有中国特色的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话语完全有能力与西方进行平等的交流。

结 语

中国古代哲学与美学、文学与艺术理论蕴涵了丰富的生态美学思想。“天人合一”的思想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致中和”的美学思想是其中的精髓所在,应该深入地进行研究。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内容丰富庞杂,良莠并存,我们在探讨中应把握正确的原则:在批判中继承,剔除其中的落后于时代的内容;在继承中创新,促进传统“天人合一”思想向当代转换,为生态美学的建设做出贡献。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儒家、道家、佛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的生态美学内涵进行了初步的梳理与研究,尤其重点强调了其中的自然维度和天人和谐而导向的审美人生境界。本文的这种探讨虽然较为粗浅,但它可以进一步促使人们从传统文化、传统哲学和美学思想中发掘生态美学思想,可以推动实践美学向纵深层面拓展,同时也可以促进中西美学交流。

注释:

[1]季羡林.“天人合一”新解[J].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3,

(1):34-40.

[2]钱穆.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J].中国文化,1991,

(4):46-51.

[3]赵吉惠.论儒学前景与21世纪人类文化走向[J].中国文化研究,1996,

(4):65-69.

[4]尚书[M].张少康.先秦两汉文论选[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6]程颢.河南程氏遗书[M]. 王孝鱼.二程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

[7]程颐.河南程氏遗书[M]. 王孝鱼.二程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

[8]董仲舒.春秋繁露[M].苏舆.春秋繁露义证[M].北京:中华书局,1992

[9][18][78]章锡琛.张载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8.

[10]海克尔.普通有机体形态学[M].转引自徐恒醇.生态美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

社,2000年.

[11]世界名人论中国文化[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

[12]马丁•海德格尔.林中路[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14]老子[M].张少康.先秦两汉文论选[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15][16]老子[M].朱谦之.老子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 1963.[20][88]蒙培元.中国的天人合一哲学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哲学史,1998,

(3):3-10.

[21]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22][49]说文解字[M].李恩江、贾玉民.说文解字译述全本[M].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2000年.

[25]管子[M].张少康.先秦两汉文论选[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26]礼记[M].韩路.四书五经中卷[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6.[28]朱自清.陶诗的深度[J].朱自清古典文学论集[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9]孟子[M]. 张少康.先秦两汉文论选[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30][39][40][89]庄子[M]. 张少康.先秦两汉文论选[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31]罗伯逊.基督教的起源[M].转引自谢谦.中国古代宗教和礼乐文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

社,1996.

[32]陈修斋、杨祖陶.欧洲哲学史稿[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36]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38]老子[M].张少康.先秦两汉文论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41]刘勰.文心雕龙[M]. 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42]鲁枢元.创作心理研究[M].郑州:黄河文艺出版社,1987.

[43]陆机.文赋[J]. 郁沅、张明高.魏晋南北朝文论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44][45][46]周易[M]. 韩路.四书五经上卷[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6.

[47][48]文心雕龙[M]. 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50]E•拉兹格.即将到来的人类生态学时代[J].国外社会科学,1985.

(10):41-44.[52]鲁枢元.文学艺术与生态学时代[J].学术月刊,1996,

(5):3-11.

[53]尚书[M]. 张少康.先秦两汉文论选[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54][57]毛诗序[J]. 张少康.先秦两汉文论选[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55]国语[M]. 张少康.先秦两汉文论选[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56]礼记[M]. 张少康.先秦两汉文论选[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58]苏轼.苏东坡全集第二集[M].珠海:珠海出版社,1996.

[59]王国维.王国维文集第一集[C].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61]老子[M].朱谦之.老子校释[M]. 北京:中华书局,1963.

[62]佘正荣.生态智慧论[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63]孟子[M].韩路.四书五经上卷[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6.

[64]陈望衡.“天人合一”的美学意义[J].武汉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

(3):50-55.

[65][81]程颢.河南程氏文集[C].二程集[M]. 北京:中华书局,1981.

[66]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上[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68]论语[M].张少康.先秦两汉文论选[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69]程颢.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二[M].二程集[M]. 北京:中华书局,1981.

[70]程颐.河南程氏外书卷八[M].二程集[M]. 北京:中华书局,1981.[73] 程颐.河南程氏文集[C].二程集[M]. 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74]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二[M].二程集[M]. 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75]国语[M].张少康.先秦两汉文论选[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76]礼记[M].张少康.先秦两汉文论选[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77]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79]王夫之.船山全书十五集[M]. 长沙:岳麓书社, 1996.

[80]王夫之.船山全书第三集[M].长沙:岳麓书社, 1996.

[82]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83]中庸[M]. 朱熹.四书五经[M]. 上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84][85]黎靖德.朱子语类[M].长沙:岳麓书社,1997.

[90][92]李泽厚.李泽厚哲学文存下编[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91][93]李泽厚.美学四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94]卢卡奇.审美特性第二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96]张皓.全球化语境中的生态批评[J].文艺报[N].2001-12-25.

(4). [98]王先霈.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绿色观念[J].文学评论,1999,6.

[99][104] 朱东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二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100]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

[103]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9.

[105]布颜图.画学心法问答[J].转引自薛富兴.东方神韵—意境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

社,2000年.

参考文献:

[1]陈望衡.中国古典美学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2]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3]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上[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4]李泽厚.李泽厚哲学文存下编[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5]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6]徐恒醇.生态美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7]张少康.先秦两汉文论选[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8]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9]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1.[11]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13]朱光潜.谈美书简二种[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14]杨国荣.史与思[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

[15]祁志祥.中国美学的文化精神[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

[16]余谋昌.生态伦理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8]李培超.自然与人文的和解[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

[19]张法.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20]陈鹏.执有与空无——中国人的境界观[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21]潘立勇.朱子理学美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

[22]薛富兴.东方神韵—意境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

[23]季羡林.“天人合一”方能拯救人类[J].东方,1993,创刊号.[25]黄朴民.“天人感应”与“天人合一”[J].文史哲,1988,

(4):16-21.[27]林亚西、郝长江.西方自然思想和生态伦理学[J].求索,2001,

(1):71-75.

[28]刘成纪.生态学视野中的当代美学[J]. 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

(4):54-60.

[29]王磊.先秦时期的生态美思想[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

(4):41-45.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