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哦,你所访问的页面不存在了,可能是炸了

可能的原因:

1.手抖打错了。

2.链接过了保质期。

艾德礼工党政府国有化政策的终结_艾德礼工党政府国有化政策的终结文档下载_免费文档下载-查字典文档网

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艾德礼工党政府国有化政策的终结

艾德礼工党政府国有化政策的终结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8

艾德礼工党政府国有化政策的终结

艾德礼工党政府国有化政策的终结

一、国有化的失误和挫折

国有化的成绩不可否认,然而国有化部门却是为他人作衣裳,其自身的成就乏善可陈。到40年代后期,除电力工业外其他国有化行业均处于亏损、停滞落后状态,当然,这些工业的停滞落后不能完全归咎于国有化,如果它们仍处于私人手中,状况或许会更差,但至少可以说,国有化远不如当初人们期望的那样成效卓著,对这些企业的止步不前,国有化确是无力回天。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国有化的弊端也日益暴露出来。

从经济指标上看,国有企业的效益都不太好,英国工党没有解决好国有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问题。艾德礼政府从来不把国有化企业列为单纯的经济问题,相反,它非常重视这一问题的社会、政策等因素,为此采取了大量超经济手段,这些超经济手段虽然有一定的作用,但毕竟包含着许多有悖于经济自身发展的规律,随着这些超经济手段过多的使用和国家违背经济规律的过多过死的控制,对国有企业的经营产生了许多消极影响。从原则上讲,艾德礼政府并不主张对国有企业的具体经常进行干预,但问题在于,工党政府在任命这些企业领导人时,多挑选与本政府政策主张相同或相似的人员,所以,国有企业的自主权仅仅是在政府总政策的大范围之内才有实际意义。而且,由于政府在任命国有企业领导人时,往往从党派利益出发,受命者不乏外行,这些人在许多方面还有求于政府,如财政拨款和个人的升迁,这就决定了他们对政府的指令言听计从,将政治考虑优先于经济,从而使这样的企业的经营效益大大下降。因此,国有化的企业从一开始就遭到了媒体的猛烈抨击,认为这些企业的管理过于官僚化了,政府对这些企业实行国有化,希望能通过国家官方的有组织、有计划的管理来解决这些企业的问题,但事实表明,这些企业恰恰是缺乏有效管理的,正是由于对资源缺乏有效的管理和计划,使国有企业在初始阶段未能发挥其应有的活力。变革的目的是要有所提高,从某种角度上说,经济效益是一个企业的生命,而恰恰在这点上,国有化后的企业情况却不尽如人意。而且艾德礼政府中与经济有关的主要大臣,如莫利森、道尔顿、克里普斯、辛威尔等,没有一个具有直接的、任何形式的工业经历,难免在制定政府和经济管理上脱离实际。[48]

艾德礼工党政府国有化的一个总原则是对私营企业原股东给予补偿。因此整个国有化部门的原私人股东获得的补偿总额超过25亿英磅,而每年付给原股东的利息,以及国有化企业在金融市场上借款的利息也在数百万英磅左右。[49]这样一来,国家不仅背上了沉重的财政负担,而且国有化部门里工人所创造的价值有很大一部分作为赎金和作为利息付清借款的资本家了,原来的私人股东还和过去一样,照旧从工人向上获得不劳而获的收入,并且补偿的支付是由艾德礼工党政府当局给予保证的。同时工党只是在所有制的形式上实行了国有化,企业内部的运行机制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大多数国有企业的负责人还是以前私营企业的负责人。例如,原英国最大的煤矿垄断企业“鲍威尔•杜弗林”(Powell Duffryn)的经理海恩德利勋爵被任命为领导煤炭业的煤矿管理局局长,煤矿管理局的其他成员还包括:前陆军副大臣阿瑟•斯特里特,两名旧煤矿主杨格和巴罗斯,两名大财政资本家,两名是从前的工会官僚,一名是前外交部官吏。为了领导其他国有化部门而成立的一些管理局,其组织情况也大体相同。1950年9月工联大会就指出,在1949年委任国有化工业部门全国管理局委员时,在87名委员中有43名是大资本家,9名是政府官吏,4名是高级军官。[50]

国有化后的企业普遍成本高昂,亏损严重。企业国有化之前,私人企业主完全按照利润高低和市场供需关系来经营企业,当一个产品的利润高、需大于供时,私人企业主就积极生产,反之则停产。因此,国有化前的企业没有一成不变的计划,私人企业主随时根据市场行情调节本企业的生产、销路和价格,在这种完全市场经济机制模式下,私人企业往往有利可图。企业国有化后,如前所述,企业负责人的经济利益与企业经营好坏没有多大关系,企业根据政府计划和行政指令进行生产,产品的价格和销路完全掌握在政府手中,干多干少一个样,在这种完全违背市场规律的机制下,企业机构臃肿,效率低下,官僚主义盛行,与此同时,这种机制也打退了工人生产的积极性,与私有企业相比,国有企业里的职工没有被解雇的危险,于是就会产生消极怠工、玩忽职守的现象,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则吃企业的大锅饭。如,在国有化前,一个矿工烧坏了两块煤就会被开除,而国有化后,即使烧毁了五个炼焦炉也安然无事。[51] 1950年,英国矿业主史密斯记录了两名矿工的一段对话,从中可以得出英国国有企业亏损的原因和人们对国有化态度的转变:

文森:戴恩,你从清早到现在一直在喝威士忌,我想,我们应该努力工作,工党为我们创造了引以为荣的社会制度,我们要为上帝的恩惠而努力。

戴恩:文森,你是一个大傻瓜!现在工党执政,薪金合适,矿主不会随意解雇工人,我们为什么不放松一下,自我愉快呢?

文森:戴恩,你的想法可不对头,艾德礼为我们创立了平等的国家,我们矿工更应该好好干……

戴恩:文森,你是一个粗鲁的鼓动家,资本家是我们的克星,我们为什么要替他们效劳呢?

文森:你错了,现在国有化工业公司的重大问题决定权都掌握在社会和政府手里,资本家在哪里呢?

戴恩:算了吧!国有化只是国家出钱买回原业主的产权,劳工既不能分享利润,也得不到经济上的实惠,他们只是在玩弄一场行政上的把戏而已。你何必要认真呢?[52]

二、保守党的上台及其政策转变

保守党在1945年大选中惨败之后,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改组和调整。一是改善党的形象,吸收了一批新人进入核心圈子,这批新人包括有专家、经济学家等,以期给选民一个崭新的面孔。二是修改调整了党的纲领,采用了许多新口号,如“把财产分散给尽可能多的人”、“职员参加利润分配。”这些口号更多的是说给广大选民听的,目的在于适应战后形势发展。

与此同时,工党政府却因一系列的经济问题狼狈不堪,国有化政策没有处理好公平与效益而得罪了广大选民,企图插手国际事务、维护大英帝国殖民体系,却背上了沉重的军备包袱,到1951年,工党政府财政赤字高达4.6亿英镑,受到保守党猛烈抨击和非难。工党决定于10月提前举行大选,结果在选举中败北。保守党以丘吉尔为首重组内阁,对工党政府的许多政策实施反攻倒算。

丘吉尔内阁针对财政经济状况、国有化政策的失误等情况,提出“金融复兴特别纲领”,决定削减粮食和原料等项的进口额,削减保健、社会保险、社会服务事业等开支。1954年,政府还降低了超额利润所得税,进一步扩大了收入不平衡的差距。但是,在国有化问题上,他们强调保守党是紧跟时代潮流的,并基本上承认工党国有化改革的实践,只是停止执行工党关于钢铁工业和国内运输业的国有化计划,其他国有化政策照旧,这反映了英国战后社会改革和国有化政策的深刻社会背景,也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社会改革的支持是难以逆转的。[57]

结 语

国有化政策是艾德礼工党政府上台的根本保证,同时也是其下台的基本原因。我们对它的评价应采取一分为二的态度。其次,由于国家阶级性质仍未改变,因此艾德礼工党政府的国有化政策仍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其主要受益者也是资产阶级。

1、国有化帮助私人资本摆脱困境、提供资助。a、国有化使垄断资本家把大批难以继续维持,甚至大量亏损、设备陈旧、或遭受战争严重破坏的企业甩给国家,以利用国家的资金来进行整顿和更新设备,自己则摆脱了破产的危险,并利用国家的补偿金向有利可图的经济部门或地区转移;b、国有化使垄断资本家获得高额补偿金;c、实行了国有化的许多企业,实际上仍然处于垄断资本家的直接控制之下。

2、国有化后的企业也为私人垄断集团带来了大量的利益。a、国有化后的英格兰银行的主要业务是为私人垄断企业加速资本积累提供贷款,它还为本国垄断资本的对外经济扩张提供资金,如提供进出口贸易贷款等。b、钢铁、煤炭、电力等基础工业企业。它们为各垄断企业的生产提供廉价的原料,燃料和动力,从而有利于垄断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国际竞争能力。c、铁路、公路、港口和邮电等公共事业企业。它们为各垄断企业提供了廉价而方便的运输和通讯服务。

最后,国有化的弊端使人们日益认识到:国有化并没有带来人们所设想的更大的公正,相反意味着一种新的等级制度,导致了新的专制主义,而不是工党所承诺的更大自由的实现。正因为如此,虽然艾德礼工党政府的国有化政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到最后英国选民就像过去对待自由党改良主义政府那样,对改良主义的艾德礼工党政府采取了不领情的态度。[58]

注 释

1. W.N.梅德利科特. 英国现代史(1914—1964)(中译本)[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P515.

2. [英]享利•佩林. 丘吉尔(上册)[M].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P1

2

1、135.

3. [英]哈罗德•麦克米伦. 风云变换:1914—1939[M]. 北京:商务出版社,1983,P495.

4.[英]哈罗德•麦克米伦. 风云变换:1914—1939[M]. 北京:商务出版社,1983,PP508-509.6.刘成.理想与现实——英国工党与公有制[M]. 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P35.

7.转引刘成.理想与现实——英国工党与公有制[M]. 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P30.

8.Henry Pelling & Alaslair J.Reid. A Short History of the Labour Party [M]. London: Macmillan,1996, P39.

9.转引刘成.理想与现实——英国工党与公有制[M]. 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P11.

10.Tuder Jones. The Labour Party—A centenary History [M].London: Macmillan, 2000,P20.

11.G.D.H.Cole.A History of the Labour Party from 1914[M].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1969,PP65-71.13.Iain Dale. Labour Party General Election Manifestos 1900—1997[Z].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2000,PP46-47.

14.Paul Adenlman. The Rise of Labour Party [M]. London: Longman, 1977, P79.

15.陈晓律、陈祖洲、刘津瑜.当代英国——需要新支点的夕阳帝国[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P515.

16.转引陈晓律、陈祖洲、刘津瑜.当代英国——需要新支点的夕阳帝国[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P515.

17. 转引米列伊科夫斯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英国经济与政治[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1,P14.

18. 转引米列伊科夫斯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英国经济与政治[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1,P15.

19. 转引米列伊科夫斯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英国经济与政治[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1,P16.

20. 米列伊科夫斯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英国经济与政治[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1,P14-15.

21. 转引米列伊科夫斯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英国经济与政治[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1,P191.

22.Ian Taylor. Labour and the Impact of War, 1939-1945[C]. London and New York:Pinter Publishers,1991,P7.

23.布赖恩•克罗泽.戴高乐传(中文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P453—454.25 .Martin Francis.Ideas & Policies Under Labour, 1945—1951[M].Manchester & New York: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1997,P122.

26.王凤鸣.论英国工党的性质、地位和作用[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0,

(1):43.

27.刘成.理想与现实——英国工党与公有制[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P25.

28.转引刘成.理想与现实——英国工党与公有制[D].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P29.

29.各国社会党重要文件汇编[Z].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0,P318.

30.转引刘成.理想与现实——英国工党与公有制[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P56.32.各国社会党重要文件汇编[Z].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0,P319.

33.[英]艾德礼.工党的展望[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P66.

34.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M].江苏: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P164.

35.转引米列伊科夫斯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英国经济与政治[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1,P194.

36.转引[苏]弗•格•特鲁汉诺夫斯基.英国现代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79,P435.

37.[苏]弗•格•特鲁汉诺夫斯基.英国现代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79,P435.

38.刘成.理想与现实——英国工党与公有制[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P41.40.刘成.英国工党公有制思想与政策的演变[J].南京大学学报,2002,

(5):67-68.42.O.Morgan.Labour in Power 1945—1951[M].Oxford &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4,P108.44.杨洁勉.战后西欧的国有经济[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P28.

45.转引[苏]弗•格•特鲁汉诺夫斯基.英国现代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79,P435.

46.刘成.理想与现实——英国工党与公有制[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PP45—46.

47.杨洁勉.战后西欧的国有经济[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P38.49.转引米列伊科夫斯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英国经济与政治[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1,P194.

50.转引[苏]弗•格•特鲁汉诺夫斯基.英国现代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79,P437.52.吴昊.自由与传统:二十世纪英国文化[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PP114—115.54. 转引[苏]弗•格•特鲁汉诺夫斯基.英国现代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79,P443.56.刘成.理想与现实—英国工党与公有制[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P50.

57.吴于廑、齐世荣.现代史(下卷)[A].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PP135-136.

58.刘成.理想与现实—英国工党与公有制[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P72.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