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3-12-18
试论翻译语言的语言学系统分析
论文关键词: 语言学系统 《语言学与翻译语言》 书评
论文摘 要: 《语言学与翻译语言》一书通过理论的阐述说明,问题的详尽讨论和实际例子的练习很好地解释了语言学与翻译的关系,加强了读者对语言学是如何用来帮助翻译创作,实现翻译语言描写,进行建设性的翻译批评的理解。总体来说,本书主要有四个特色:①研究角度新颖;②内容全面;③结构合理;④语言简朴。此书为学生和老师进行更深入的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基础。
《语言学与翻译语言》(Linguistics and the Language of Translation)一书是由米德尔塞克斯大学翻译研究中心的领头人物克尔斯坦·马姆克(Kirsten Malmkjar)专门为学习翻译,语言或语言学的读者所编写的著作。该书解释了语言学与翻译的关系,加强了读者对语言学是如何用来帮助翻译创作,实现翻译语言描写,进行建设性的翻译批评的理解。
一、内容简介
本书首先介绍了西方翻译研究的发展史和当代翻译研究的方法,然后概述了始终贯穿本书的意义理论和语言学应用到翻译研究中的基本模式,最后详细具体地从语言学角度解释了语言中的音、词、语篇等各个层面对翻译的影响。由此该书共可分为四部分,即,第一部分,关于翻译学的一些简介概述;第二部分,翻译与语言;第三部分,翻译中语言的语言学分析;第四部分,、参考文献和索引。
第一部分,翻译学的简介,包括第一章“从翻译著作到翻译研究”和第二章“翻译研究的描绘和研究方法”。作者首先在第一章简要地介绍了翻译研究在西方发展的几个重要步骤:从罗马人的翻译到《圣经》的翻译再到各个派别的重要理论家的翻译理论最后到二十世纪末理论中的重要的“目标文本转向”(the target text turn)理论。然后在第二章中,作者先介绍了Holmes对Toury绘制的翻译学学科图(map of translation studies)的解释。他的划分出来的许多翻译学门类及其理念是现在翻译学家们学习研究的基础。作者接着讨论了自二十世纪中叶以来学者们进行翻译研究的主要四种方法,即,语言的方法、描述的方法、功能的方法和的方法。 本书第三部分“翻译中语言的语言学分析”包括五个相比前面三个章节更具应用性的五个章节,即第四章到第八章。第四章“翻译中的声音与节奏”从语音学和音系学的角度来分析声音模式对翻译的影响。本章分两个方面来讨论:声音和节奏。第五章“翻译中的词和意义”中作者解释了什么是词,以及在传统翻译理论中是如何处理词的,然后介绍了词的几种分类,并通过分析Lewis Carroll的一首诗中不同词类的特点及它的译本来说明语言学的词类的划分对翻译的帮助,并结合翻译介绍了词的语义方面,包括词与述词(predecates)之间的意义关系和词汇的灵活性。第六章“词公司”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几种翻译时需要的词库资源,包括字典、语料库和搭配,通过例证分析了它们的概念及特点。然后作者提出了我们在使用语料库时要注意的几点问题。第七章“从词到语篇”表明要开始从语篇的层面来分析语言和翻译。在这章中,作者结合结合格莱斯(Grice)提出的“会话合作原则”对文本性(texture)、含义(implicature)、语篇体裁等进行了详尽的解释,并结合实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总的来说,介绍了作为行动的语言概念。第八章“翻译中关于短句和语篇的观点和思考”主要是用功能方法来研究短句。韩礼德认为是中的短句使得三个语言系统(语气系统、主位和述位系统、及物性系统)能让三种功能(交流获得信息、解构信息、表达)得以在短句水平上都实现。最后,作者简要地、总结性地介绍了语言、思想与翻译的关系。语言可以用来帮助达到意识形态的目的,而由于两种文化中的“不对称的权力关系”不同,所以翻译显然会产生不同于原文本的意识形态。意义理论是始终贯穿着这部分的。该部分就是通过从语言学角度分析由小到大的各个语言单位是如何影响语言的意义从而分析它们是如何影响翻译的。
二、简要评述
本书具有以下鲜明特点:
(一)角度新颖
随着学的兴起,对翻译的研究也越来越多。这些研究有从各个角度解释翻译、分析翻译的,其中从学角度出发的则大多都是把某个语言学分支与翻译结合起来,虽然这些研究成果都给学习翻译的人提供了理论实践的,但像《语言学与翻译语言》这样把翻译与语言学系统地结合起来,为学习翻译理论的学生们打开深入研究之门的作品则很少。本书既可看作是从语言学角度研究翻译的著作,也可看作是从翻译角度研究语言学的佳品。正如来自格拉斯哥大学(University of Glasgow)的温蒂·安德森(Wendy Anderson)教授所言:“这本书很好地论述了两个学科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二)内容全面
本书的全面系统可以从纵横两方面来看。从纵向来看,本书系统全面地从语言学角度详细对翻译语言的各个层面进行了分析。比如在该书的
四、
五、
六、
七、八章中,作者分别从音、词、意、语篇、短句的层面对翻译语言进行了分析,而分析过程中则涉及语言学中的音位学、音系学、词汇学、语义学,以及各个像格莱斯和韩礼德这样的语言学家的语言学理论。同时,在翻译简介的部分本书也做到了全面。从罗马人的翻译到《圣经》的翻译再到各个派别的重要理论家的翻译理论最后到二十世纪末理论中的重要的“目标文本转向”理论,本书都作了简要的介绍。从横向方面来看,本书不是只对翻译学或语言学作了研究,还涉及了很多其他学科。比如在第
二、三章对翻译学研究的介绍中就涉及了、、学等多个领域。
(三)结构合理
本书作者很好地考虑了读者,合理地安排了全书的结构。从整体看,作者先用
一、二章对翻译学作了简要的介绍,在第三章中则开始把翻译和语言学联系起来,接着则开始一步步从语言的各个方面对翻译语言进行分析。全书章节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从整体到细节,从介绍到研究,把读者慢慢引入翻译语言的语言学研究中。从部分看,作者不仅在每个章节的开头都有简介,对本章的主要观点和难点作了简要说明,使读者在学习每个章节前都有一个清晰的框架,而且在每一章节中都安排了供学生们自己思考提高的质量较高的练习和讨论。这种种安排都能引导读者的学习研究,很好地体现了本书作为教科书的一面。
(四)语言简朴,文体活泼
作为一本全英的外习书籍,语言的难易、文体的沉轻对大部分中国的读者而言是很重要的。而本书不同一般的理论书籍,正如文迪·安德森所言:“它用生动活泼的文体,从一个新颖的角度对语言学和翻译研究中的关键概念和争论点进行了清晰的讨论,并使之与书中那些令人耳目一新的例子和理论及其实际应用的恰到好处的结合一起为本书添色。”本书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轻松活泼的像小说一样的文体及大量的实例来说明理论问题,所以正像作者自己所说,该书既可以作为研究生的学习教材,又可以作为学习翻译的本科生的教材。
(五)不足之处
当然,本书也不是十全十美的。比如:对翻译学的各个理论虽都作了介绍,但不够深入详细。特别是关于后殖民翻译理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生态翻译理论等新近翻译理论涉及得很少。这无疑对翻译学习读者来说是一大缺陷。其次,本书中的实例多为西方国家素材,少有中国语言素材,导致中国读者在理解时稍有生疏感。
三、结语
不管怎样,从整体看来,无论是从内容还是从它所采用的方法来看,《语言学与翻译语言》都是一本学习翻译理论的好教材。该书无疑会传授给我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并给我们有益的启发,正如作者在结言里面所说,本书的作用就是“为学生和老师进行更深入的翻译研究提供一个基础”。
参考文献: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没有人可以随随便便成功
- 秋游连续剧
- 宠物世界
- 紧张的十分钟
- 和月亮聊聊天
- 课间的帮派
- 在比赛中成长
- 家乡小镇
- 当官的烦恼
- 读《我的战友邱少云》有感
- 交通安全
- 我的理想
- 练毛笔字
- 无题
- 珍惜生命,拒绝毒品
- 关于学习借签西方经济学理论要有科学态度
- 试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改尝试与效果评价
- 试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与当代大学生素质培养的新模式
- 浅谈高校辅导员如何对“90后”大学生进行教育与管理
- 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原著教学问题分析
- 简析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 试析创新思维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
- 试析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科学研究的特点
-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教学管理改革与实践
- 理论·实践·创新:试论马克思主义的三维审视
- 浅谈当前高校古代文学教学误区举隅及反思
- 试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的几个问题
- 浅谈高职教材管理思考与建议
- 对于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针对性有效性的思考
- 继续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浅论
-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 《杨修之死》说课设计
-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 《杨修之死》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