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3-12-18
浅谈国外二语习得领域内语言学习关键期研究综述
论文关键词: 第二习得 关键期假说 研究综述
论文摘 要: 本文针对二语习得领域内的语言学习关键期研究作一简要综述,简述了国外学者在该领域的理论探索和实证性研究。回顾了二语习得关键期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主要从赞成与反对两方面探讨了关键期假设存在的理论依据。
一、引言
所谓关键期(Critical Period,简称CP),是指在人生发展的某个特定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人可以在没有外部干预、不需要教授的条件下,轻松、快速地学习一门语言(Fromkin and Rodman,1983)。语言学习到底有无关键期?关键期对第二语言习得究竟起多少作用?这些问题一直是国内言学家、语言研究者在二语习得中关注的一个研究领域。本文就二语习得关键期研究作一个简要的综述,分析国内外二语习得关键期研究的现状,理清研究的思路,以供同仁们参考。
二、关键期假说理论提出的回顾
20世纪中期,外语学习最佳起始年龄的问题受到学术界的极大关注,成为语言学家和学者们研究的重要课题。早在1959年,美国神经学家Penfield和Robert提出了“白版理论”。他们的研究从生的角度指出:儿童的语言习得与大脑的发育有关。儿童出生时大脑就具有固定的功能用于语言和感知,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期是人生最初的十年,当大脑逐渐失去可塑性时,最佳时期将会消失。1967年,Lenneberg在此基础上加以发挥,首先提出了关键期假设(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简称CPH)。关键期假设认为:青春期以前,学习者由于年龄小,生理和处于发育期,大脑的可塑性较强,因此比较容易学会地道的第二语言,而成人发育完全成熟,大脑逐渐失去可塑性,过了学习第二语言的最佳年龄,因此较难学会第二语言。这个观点对语言学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此后,语言学习是否存在关键期就一直是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中一个长期争论的焦点。
三、支持关键期假设的观点和研究
赞成关键期假设理论的Crisitine Weber-Fox和Helen Naville用一种行为主义和电生理学相结合的方法来年龄是否起限制作用,以及如何起作用等问题。这项实验研究的题为“二语沉浸延迟对功能神经支系统的不同影响:双语学生的ERP和行为主义理据”。他们让年龄悬殊的中国学习者自我报告二语水平,并对受试者进行语法评分,将得到的行为数据与测量到的大脑某些部位的脑电活动作比较。结果表明,成年人的第二语言学习能力随初始学习年龄的增长而呈直线下降,学习者的初始学习年龄越大,语义功能越慢。左半脑的专门化程度减弱,右半脑参与句法加工的程度加大。“婴幼儿时期已经就有的某些语言加工的神经支系统的发展受到发育成长变化的制约”。该研究还发现神经支系统习得开放和封闭词类时在分布和时间上表现出差异,年龄较大才开始学习第二语言的人习得开放词类比较慢。这项研究结果肯定了关键期理论。 心理语言学也对关键期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比较具有权威性的是Johnson与Newport(1989;1991)和Johnson(1992)的研究。他们以句法判断为作业任务,以3—39岁移居美国、母语为或者朝鲜语的人为被试,进行了研究,得出下述结论:7岁前移居美国的被试人语言水平同本国人没有区别,7—15岁则明显显示出成熟带来的衰退。
以上研究和实验结果表明,语言是大脑的产物,语言的习得受到生理发展的严格制约,不管是第一语言习得还是第二语言习得,似乎都有个关键期的问题。
1999年,美国二语习得专家David Birdsong编辑出版的力作《第二语言习得与关键期假设》(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the 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反映了关键期假设研究的最新成果,书中对研究二语习得年龄差异和关键期问题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其突出的特点就是将许多从不同角度研究关键期的论文编排在一起,在对该研究领域出现的方法及理论立场的多样性进行全面介绍的同时展现当今关键期研究的最新动态。书集的贡献在于集中反映了关键期假设研究的深度、广度和成果的丰富性,再次证实了“关键期问题在二语习得研究中具有不可动摇的中心地位”。
四、反对关键期假设的观点和研究
反对关键期假设的学家和学者以Bialystok,Hakuta,Krashen和Bongaerts为代表,他们从语言输入、认知发展、和习得等方面,例举了许多实验数据和研究结果,否认语言习得关键期的存在。 语言学家Snow和Hoehle(1978)等人对关键期假设作了深入的研究。他们以母语为英语的荷兰语习得者作为实验对象,对他们在自然语言环境下的语言习得进行纵向研究。结果发现,12岁至15岁的实验对象和成人对象,其荷兰语的掌握在最初的几个月最快,而在学习一年以后,8岁至10岁、12岁至15岁的实验对象荷兰语掌握最好,而3岁至5岁的儿童在所有的测验中成绩最差。这个著名的实验基本否定了二语习得关键期的存在。
Krashen也是反对关键期理论的语言学家之一。他认为大脑的优势从出生至5岁时便确定下来了,儿童与成人在语言习得的差异不是语言习得机制本身造成的,年龄不是习得语言成功的重要因素。Krashen(1978)的“输入假设”认为,所有的学习者,不论年龄的大小,只要有大量可以理解的输入和适合的情感过滤程度,均可以习得目标语言,它揭示了情感因素和语言习得之间的关系,当情感过滤强时,语言因素就不能得到大脑中负责语言学习部分的支持;情感过滤较弱时,学习者才能得到较多的输入,才有利于语言学习。语言的输入和认知发展等社会心理因素是导致最终习得水平差异的主要因素。
五、结语
综合以上研究,语言的习得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个人生理因素对语言习得具有极大的影响,学习者的年龄无疑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第二语言习得有无关键期,国外这方面的实验研究不少,而结果却不一致。一直以来,国外研究学者开展了大量有关二语习得临界期和年龄问题的研究和争论,形成了观点相对的两大派别,赞成派和反对派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验。双方各执一词。究竟关键期是否存在,关键期对二语习得的影响有多大,这些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直到我们得出科学的结论。
参考文献: [2]卢安.二语习得领域内语言学习关键期研究综述[J].湖北院学报,2008,
(1). [4]郝广伟,杨连瑞,赖艳.国外二语习得关键期研究的进展[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7,
(6).
[5]杨连瑞.儿童学习年龄问题的理论思考[J].中小学与研究,2003,
(6):56-59.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未来的衣服
- 未来世界的机器人
- 雨
- 游天堂
- 电话的自述
- 两个家
- 未来的汽车
- 未来的汽车
- 未来的衣服
- 假如我是魔术师
- 未来的汽车
- 未来的房子
- 20年后的汽车
- 未来的衣服
- 电脑餐厅
- 试论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实践策略
- 试析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及防治研究
- 浅谈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与途径
- 简析情感因素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
- 浅论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毕业设计的现状分析及应对措施
- 简论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思考
- 浅谈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的拓展
- 简论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
- 试析地方高校艺术类专业社会服务的探索与实践
- 试析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 试论当代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 试析高职院校辅导员培养机制的几点思考
- 试论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思考
- 浅谈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思考与探讨
- 试析自我概念在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培养中的应用
-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佳句赏析
-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句式变化
-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学点聚焦
-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词义辨析
-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写作特点
-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心思想
-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重点问题解析
-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文题解
-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难句讲解
-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后练习提示
-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文导学
-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学法提示
-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句段学习指导
-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写法提示
-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内容提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