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3-12-18
探析汉英词语国俗语义对比及翻译
论文关键词:国俗语义 汉英对比 跨交际
论文摘要:本文将举例并对比分析汉英词语国俗语义差异的几种类型,即国俗语义基本一致;国俗语义部分一致;国俗语义不一致或者相反;国俗语义只在一种中存在。旨在充分了解汉英两种语言在这些方面的异同,为进行更好的、跨文化交际做好准备。
一、引言
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涉及到得不仅仅是语言,更多的是对两种文化的转换。作为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词汇本身承载着很多文化意义,也就是国俗语义。因此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需要充分考虑到汉英两种词汇在国俗语义方面的差距,为更好的跨文化交际做准备。
二、汉英对应词语的国俗语义关系及其翻译
国俗语义是指在词汇的实体指称意义上添加的一个民族文化含义,在反映概念的基础上增添了附加民族文化色彩,离开民族文化背景,难以准确理解词语的含义。英汉对应词语的国俗语义在跨文化交际中呈现出同异并存的现象。下文就这四种情形分别举例植物词以及习语进行讨论。
1 对应词语的国俗语义基本一致时的翻译
由于事物本身的属性是一致的,人们对某些事物的现象的认识能力大同小异,因此,英汉有些对应词语的国俗语义基本一致。在对此了解的基础上,译者方可直译意象,达到传神。
植物词。laurel(桂树):中西方人都将laurels(桂冠)视为“胜利”、“荣誉”和“辉煌成就”的象征。中“蟾宫折桂”喻指科举及第、“丹桂”是月亮的代称、“桂树”喻指“长寿”。因此在翻译“look to one’s laurels”和“win one’s laurels”可分别洋为“确保声誉”和“金榜题名”。
习浯。这里的国俗语义基本可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在内容方面也就是二者的意思、思想等完全一样或几乎完全一样。形式方而也就是二者在词、句的表达方面完全一样或几乎完全一样。比如“just so so”和“不过尔尔”;”A No.1”和“天字第一号”等等。第二种如“to burn one’s boat”和“破釜沉舟”;”t0 one’s heart's desire”和“称心如意”等,这些习语形式不一,但是表达了相同的内容。从对比中我们不难看出了解国俗语义差别对翻译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2 对应词语的国俗语义部分一致时的翻译
汉英对应词的国俗语义存在只有部分一致或相似,也就是说,对应的国俗同语在某些方面会引起不同民族的共同联想,而在其它方面却会引起不同的联想。此时要求译者充分了解语境,对词汇意义进行分析,而后选择翻译策略。
植物词。willow(柳):从前英国人戴柳枝编成的帽子表示哀思,英美许多作品中,就用willow来象征因失去心爱的人,尤其是恋人而感到的悲伤。“柳”在汉语中也有“离别”、“忧渤”、“苗条”、“避邪”等国俗语义。古代送别诗中,常以“折柳赠别”或以“折柳”代称送别,其中蕴含着诸多令人神伤的离情别绪。同时汉语中也用“柳姿”形容女子姿色,又用“柳”比喻女子眉毛纤细、身段苗条。这在中就会显得奇怪,如红楼梦中对黛玉的描述,在翻译时要注意。
习语。在习语方面,汉英的对应词上出现了一种不对等的部分对应,即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表达的却是相同的国俗语义。例如,“torob Peter tO pay Paul”和“拆东墙补西墙”,“the kiss of Judas”和“口蜜腹剑”,“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和“挥金如土”等等。习语国俗语义上的相似,可以使得译文的传神达意更加的到位。
3 对应词语的国俗语义不一致或者相反时的翻译
基于以上谈到的两点,我们不难想到在汉、英语言的对应词中,会有一部分词汇的国俗语义大相径庭,甚至截然相反。这时作者最好采取意译的翻译方法对其进行解释说明。
植物词。“Apple(苹果)”一词在汉语中与“平安”谐音,因此中国古代新娘出嫁坐花轿的时候要手捧苹果,意蕴平安。而在英语中,对“a11 appie of discord”的翻译应为,引起不和的因素。在希腊神话中,竞美的三位女神为争夺它而引发特洛伊战争,因此有意为引起不和的寓意。
习语。英语中跟“dog”有关的习语大多有褒义,如love me,love my dog;lucky dog;dressed like a dog’s dinner。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以上英语俗语应翻译成:爱屋及乌,幸运儿,穿着极为讲究等。汉语中跟“dog”有关的习语大多有贬义,如“狗急跳墙”;“狗尾续貂”;“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等。
4 对应词语的国俗语义只在一种语言中存在时的翻译
每一种文化都有一些其独有的词汇;这些词汇包含的文化蕴涵是来自于另一文化背景的语言使用者不明了或者很难理解的,尤其是那些包含、、宗教、风俗习惯、典故知识的习语。此时译者可以根据译文的目的分别采用意译或直译加注释的方法进行翻译。
植物词。竹(bamboo):“竹”与中国有极深的关系。古人常用“高风亮节”概括其品性,象征“正直、坚贞、有骨气”等高尚品格。如《家语》曰:“山南之竹,不博自直,斩而为箭,射而达”,以此教人正直、坚强。竹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苏东坡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由此,竹子便成了活跃的喻体,如“势如破竹”、“功垂竹帛”、“胸有成竹”、“竹篮打水一场空”等等。
习语。汉英习语空缺主要出现在宗教、文学和神话等方面。例如“the Achilies’heel'’;“the Tower of Babe”等在汉语中均找不到相应的对应,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则要通过上下文进行解释,分别译为“致命弱点,薄弱环节”和“空想的计划”。
三、结语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汉英对应词的国俗语义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往往具有其独特性,作为跨文化交际主体的我们应该充分了解汉英两种语言在这些方面的异同,为进行更好的进行蕴含文化民族语义的词汇翻译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2]潘红编著,英汉国俗语义例话[M].上海:上海出版社,2005.
[3]胡壮麟,刘润清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4]张培基,英语颜色与翻译[M].北京:商务出版社.1979.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最爱吹泡泡
- 小马驼米
- 踢毽子比赛
- 美丽的人工湖
- 游恐龙公园
- 我给妈妈做午饭
- 喜羊羊与灰太狼之大战
- 打雪仗
- 一次语文考试
- 我想当一次爸爸
- 下雪了
- 一件难忘的事300字
- 看《阿凡达》电影
- 快乐的元旦联欢会
- 放学路上的三大障碍
- 构建安徽和谐社会的价值观基础(1)论文
- 试论作文教学中审美感受能力的培养
- 对思想品德素质教育中道德内化的思考
- 民事权利本质论
- 请走进课外阅读的世界
- 政府聽取不同意見應為常態 勿將意見視為“雜音”“噪音”
- 激光超声表面波在7075中的声学特性
- 建筑施工噪音污染及其控制对策
- 重庆市主城区房地产在国家宏观调控后的趋势分析(1)论文
- 单方法律行为、合同、决议的瑕疵分析和责任比较
- “启蒙教育”成了阅读教学的点睛之笔
- 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 语文课堂提问艺术与培养学生质疑习惯的探讨
- 论破产重整中未按期申报债权之处置
- 区域创新系统:批判性审视论文
- 《短新闻两篇》教学杂谈
-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 《短新闻两篇》内容简介
-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 《短新闻两篇》朗读提示
-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 《短新闻两篇》教学设计
-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 《短新闻两篇》精彩句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