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论关联理论与英语教学

论关联理论与英语教学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8

论关联理论与英语教学

论文关键词: 关联理论;教学;认知

论文摘要:关联理论不仅对语用研究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对英语教学也同样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通过对关联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具体运用,阐明了关联理论不仅可以用来指导英语教学,而且还可以帮助学习者改进学习策略。

一、 关联理论的简介 自Grice提出会话含意学说以来,引发了有关语用推理和自然语言理解的研究。而关联理论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交际与认知。它不以规则为基础(ruled-based),也不以准则为标准( maxim-based) ,而是基于下面的观点(Sperber&Wilson, 1986/ 19

9

5):

话语的内容、语境和各种暗含,使听话人对话语产生不同的理解:但听话人不一定在任何场合下对话语所表达的全部意义都得到理解:他只用一个单一的、普通的标准去理解话语:这个标准足以使听话人认定一种唯一可行的理解:这个标准就是关联性。因此,每一种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这个交际行为本身具备最佳的关联性。

关联理论试图找出以下问题的答案:为什么交际双方各自的谈话意图会被对方识别?为什么交际双方配合得如此自然,既能产生话语,又能识别对方的话语?两位作者提供的答案是:第

一、交际双方说话就是为了让对方明自,所以要求“互明”( mutual manifest)。第

二、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交际双方之所以能够配合默契,明白对方话语的暗含内容,主要由于有一个最佳的认知模式——关联性。这就是说,要找到对方话语同语境假设的最佳关联,通过推理推断出语境暗含,最终取得语境效果,达到交际成功。

语境假设就是认知假设在话语明说(explicature)听话人凭借认知语境中的三种信息:信息( logical information)、百科信息( encyclopedic information)和词语信息( lexical information)作出语境假设。由于人们的认知结构不同,上述三种信息组成的认知环境也就因人而异,对话语的推理自然会得出不同的暗含结果。

语境假设的过程要进行推理,而推理是一种思辨过程。人脑中的演绎系统就是人脑的中心加工系统本身,它根据不同的输入手段提供的信息进行加工,也就是综合获得的新、旧信息以及关联信息(即把新旧信息联系在一起的信息),作出推理;在言语交际中,说话人通过明示(ostensive)行为向听话人展示自己的信急意图和交际意图,为推理提供必要的理据:听话人就根据对方的明示行为进行推理,而推理就是寻找关联。

Sperber和Wilson (1986: 1

5

8)提出的关联原则是:“每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这个交际行为本身具备最佳的关联性”。最佳的关联性来自最好的语境效果。因此,人们对话语和语境的假设、思辨、推理越成功,话语内在的关联就越清楚,就可以无须付出太多的努力就能取得好的语境效果,从而正确解话语,获得交际的成功。

二、RT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RT是否可以应用于英语教学之中?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弄清RT与英语教学之间的共同之处。首先,两者都涉及和研究交际活动。RT是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来研究交际活动的,而英语教学活动的整体乃至其每一个环节——听、说、读、写、译——无不涉及到交际活动。实际上,英语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际活动,学生与其听/读者之间的交际活动。 其次,RT与教学所要研究的都是一种动态过程。RT强调交际中语境的动态特征,将语境视为一个变量,包含一系列变化中的命题,关联性则是一个常量,一种必然,英语教学中的每个环节——听、说、读、写、译都是一种动态过程,都需要教师与学习者去思考。

那么,RT具体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得到应用?本文拟通过听、说、读、译这四个方面来具体谈谈RT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2.1 RT与阅读理解

Sperber和Wilson (1986/19

9

5)的关联理论把交际看作是一个明示——推理过程,从认知的角度提出语言交际是按一定的推理规律进行的认知活动。从关联的角度去研究阅读理解,是因为关联理论是从能力(competence) 而不是从行为(behavior)的角度来看待交际的,它试图具体说明人的大脑中的信息处理机制在人际交流中所起的作用,因此,其范畴是人的大脑机制,而不是文本本身或文本产生的过程。从关联理论的途径研究阅读,突出了阅读者的认知特性,它研究读者的交际能力,也就是阅读理解能力读者要具有对原文产生多种阐释。根据关联原则从中选出一个最佳理解的能力根据关联理论,阅读理解是一种语际阐释活动。Sperber和Wilson还认为,人类得以交际的大脑机制中最为关健的是人进行推理的能力所以阅读理解同时又是一个明示——推理的动态过程。据此,我们可以把阅读理解定义为一个对原语进行语际理解的明示——推理的动态认知过程。它不仅涉及语码,而更重要的是依据动态的语境进行动态的推理。

从本质上讲,阅读理解是一种交际行为,交际自然要看作者的意图和读者的期待。文章则正是依据意图和期待进行取舍的:读者从作者明示的交际行为中寻找最佳关联性,再把这种关联性加以理解,从而为阅读目的服务读者脑海中语篇连贯的重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寻找关联的过程,而一但找到关联,则文章的暗含意义在读者眼里也就明晰化了。

知识是以“信息结构”(date structure)储存在记忆之中的。当我们在阅读一篇文章时,一方而是从词句段落等语言形式上进行字而理解,另一方而是在理解字而内容的基础上,使新输入的信息与原有的世界知识结合而重建新的信息。如以下短文:

Queen Elizabeth participated in a long delayed ceremony in Clydebank, Scotland, yesterday. While there is still bitterness here following the protracted strike, on this occasion a crowd of shipyard workers numbering in the hundreds joined dignitaries in cheering as the HMS Pinafore slipped into the water.

我们就会联想到很多信息而作出推断:

1. Clydebank是一个有名的造船基地,在这儿举行一种仪式(原有知识和字而意义)

2.文中提到伊丽莎白女工参加仪式,还写到那艘名为“Pinafore”的翔,只渐渐滑入水中,那很有可能是航船洗礼仪式 (推断)

3.仪式的推迟是因为工人的罢工(推断)

当读者了解了字面意义,就会产生许多联想,“航船洗礼仪式”这一图式就被“激活”图式中的那些“空槽”就会被填上相关的信息。因此,当我们在用“理解”这个词时,指的就是新信息与原有知识的相互作用。常说读者对文本理解了,其实就是说他为这文本中的信息找到了最佳关联点,而一旦找到关联,则理解中的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2.2 RT与口语

根据关联理论,交际者要想取得交际成功,实现交际意图,必须寻求一种最佳相关。对于发话者来说,交际是一种选择,他要根据自己的目的,对受话者认知语境的假设和对当前情景的了解,以他认为适当的方式交谈以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口语表达首先要注意交际。比如,天在下雨,你要到屋外去,想向你的同事借把雨伞。你的同事和你既不亲密,又不疏远,借还是不借都是个问题。“借雨伞”这一意图可由以下几种形式表示:

a. Lend me an umbrella .

b. I want you to lend me an umbrella .

c. Would you lend me an umbrella?

d. Can you lend me an umbrella?

e. I wonder if you could lend me an umbrella.

在这种环境中,哪种形式能达到交际预期的语境效果?a句对同事发号施令,显然无礼,故此令不通;b虽较a稍好,但仍有命令的含意。 c较a, b礼貌,且效果都好,但询问的是你同事愿意与否;d询问的是有没有能力的问题,这就给你同事以更大的选择答复的余地,即使拒绝,也是有礼貌,不会伤害你的面子,故最得体;e最含蓄、最礼貌、最间接,但给人以疏远的感觉,这与同事的关系不符合,故不宜用。

从上例可以看出,言语交际不仅要注重交际双方的认知,而且还要注重言语的得体性。另外,在言语交际中,尤其在跨交际中,要使交际取得成功,还须注意文化冲突,只有这样,交际双方才能在相互明确(mutual manifesteness)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语码和语境进行交际。

2.3 RT与

翻译是两种之间进行的特殊形式的交际,同样也遵循着交际的一般规则,换言之,翻译也是一个推理的过程。由于翻译涉及两种语言,原文言者与译文听者认知环境有所不同,加之译者的介入,所以情况非常复杂。译者不仅要努力做到使原文作者的意图(intention)与译文读者的企盼(expectation)相吻合,而且使译文与原文释义相似(interpretively resembling)。另外,译者还要注意原文的认知环境,在译文中运用适当的编码,以体现原文与译文大致相似的语境效果。例如:

(1)“I will, so help me!”Danny cried with abrupt conviction.“I` ll beat you to death in the ring, my boy —you monkeyin' with me this way .”( J. London: The Mexican )

“唉,好吧!”丹尼忽然信心百倍地叫道,“我要在台上揍死你,小子你敢这么挖苦我。”

(2)“Hold on, Arthur, my boy,”he said, attempting to make his anxiety with facetious utterance. (J. London : Martin Eden)

“等等,阿瑟老弟,”他说,想用开玩笑的口气来掩饰自己的不安。 从认知环境和语境效果角度还能评判译文的优劣。例如:

“All good, attend you, dear old~ woman,”he said, embracing Peggotty. (C .Dickens; David Copperfield)

董秋斯译:“万事如意,亲爱的老妈妈”他搂着辟果提说道。

张谷若译:“亲爱的妹妹,我祝你多福如意。”他拥抱了坡勾提说……

这里old woman有两种译法,谁是谁非,首先要弄清认知环境,原来Peggotty是说话者的妹妹;其次,董译不能取得原文兄妹间的亲昵关系。故相比之下,张译为妥。

2.4 RT与听力理解

听力过程是一种听觉接收的信号与人脑内部记忆结构的相互作用过程。听力的理解过程则是信息的解码过程。除了语言结构以外,语境、话题、背景知识、情景及副语言特征在听力理解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这些特征正是关联理论中所谈的认知环境。若对这些认知环境缺乏了解或认识不足,就很难保证正确的听力理解。下面两段对话就可说明这点:

W: What Kind of work do you like to do most if you had the chance?

M:If I were going to change my life of work, I would probably make a dramatic change, I would not live in a city. I would move to the country, probably be more involved with nature and with animals .

Q: Which of the following would the man choose to be?

A: A dramatist B: An Actor C: A workerD: A farmer

在这组会话中,这位先生并没有直接阐明自己要选择的职业,根据上下文所提供的信息线索be more involved with nature and animals,可以推断他想做一名农民,因为只有农民才和他提供的线索形成最佳关联。

三、结语

从RT在教学中的运用可以看出,RT对英语教学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其研究成果不仅可以用于指导教学,而且还可以帮助学习者改进学习策略,听、说、读、写、译都是动态过程,都需要学习者积极思考。在听、读中要敏锐地捕捉相关因素,有效地调动认知环境,创造关联性语境,达到准确的理解;在说、写中应努力把握自己和听者或心目中的读者之间的共有认知环境,利用相关的语境因素把意思表达清楚,达到有效的交际。在翻译过程中,同样也应把认识认知环境和努力实现相互明确为翻译的准则。

参考文献:

[1] Sperber,D. and D.Wilson,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mmunication. Oxford: Blackwell.1986/1995.

[2] Levinson, S.C. 1989. Pragma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Erns—August Gutt, 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st, Basil Blackwell Ltd.1991. [4] 曲卫国.也评‘关联理论’(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

(2).

[5] 孙玉.相关理论中的语用推理〔J).外国语.1993,

(4). [7] 项成东.交际中的负向迁移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与翻译.1997

(1).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孟雯月变了
超级像女生的男子汉
我的新同桌
旭东给王波的信
我的同桌
我们班的女生
校园人物秀
回来吧,我的好朋友
朋友如花
未来的舞蹈家
话说我班小捣蛋
我们班的“能手”
我的小伙伴
我的好朋友——雅琳
友谊
浅析信息化背景下高校课堂文化冲突的反思
关于应用型大学学生学业管理探究
关于跨学科研究生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
试析以校园文化建设促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
简论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试析在大学生群体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试论高校课堂教学公平的思考
试析高校毕业班学生的安全现状与对策
关于高校思政课引入大学生表达思想观念的探讨
浅析影响青少年思想品行的重要因素
试论高校图书馆“五心”服务
关于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现状及意义
试析河南城建学院特色专业建设探讨
关于高职院校发展学生党员工作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探究
关于新时期高校科学化“导生制”管理模式运行探析
平等对话,让阅读教学同构共筑──《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实录
质疑 设疑 释疑──《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谈
读课文 学照应──《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谈
长文短教──《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后记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后记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实录及评析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实录及评析
《灯光》写作特点
《灯光》句子解析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后感
《灯光》词语解释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后记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
《灯光》课文提示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