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浅析翻译中的文化意识

浅析翻译中的文化意识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8

浅析翻译中的文化意识

【论文关键词】; 意识

【论文摘要】作为跨文化交际的桥梁,语际间的翻译正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每一种都从文化中获得生命和营养,所以我们不能只注意如何将一种语言译成另一种语言,而要力求表达两种文化思维方式与表达情感方面的习惯。因此,翻译不仅仅是语言文字转换形式,更是不同文化的移植活动,翻译所涉及的不仅是两种语言,更是两种文化。译者不仅要掌握两种语言,还必须熟悉两种文化,以期作出更好译文.

一、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词汇空缺

(二)词义冲突

这里的冲突指词语所载的文化信息与译语的对应语所载的文化信息是相互矛盾的,也就是说,词语的表层指称意义相同,但词义深层所承载的文化涵义却不尽相同或者是相反。这类词语虽然不多,但在翻译中却不容忽视,稍有疏忽,便有失之毫厘.谬之千里的可能。如:""individualism"一词,其汉语对等语是“个人主义”,韦氏第九版《大英词典》中释义为“主张个人人格与上的独立,强调个人主动性、行为与兴趣的理论,以及由这种理论知道的实践活动”。在欧洲上,个人主义与中世纪的神权中心相对立,它在近代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在美国,个人主义典型形象是殖民初期身扛长枪与斧头,敢于与饥饿、严寒及病痛作斗争的拓荒者(pioneer),这种个人奋斗精神作为整个民族的文化精髓被传承下来。因此,在西方人们重视个性的发展,普遍把个人主义视为实现自我价值的积极表现,“个人主义”被视为“拼搏进取”的同义语,明显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在汉民族文化中,《现代汉语词典》对个人主义定义为“一切从个人出发,把个人利益置于集体利益之上,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错误思想。在中国文化的传统观念中,人们崇尚“大公无私”、“克己奉公”、“一心为公”,提倡“毫不为己,专门为人”,处于这样的文化氛围中的“个人主义”具有明显的贬义。

(三)语义联想

二、意识冲突的转换方法

(一)移植法

一般来说,带有异域文化特色的表达方式往往都是些形象化。英汉之间文化的差异,往往就体现在使用不同的形象,或相同的形象具有不同的联想意义。保留住原文的形象化语言,就等于为中国读者保留下了了解英美的机会。同时,新鲜形象的不断引人,也有助于提高汉文化对异域文化的解释或消化能力。因此,对于中文化内涵丰富的词语,若有可能,应当尽量采取保留形象的译语,使之成为中的“新鲜血液”。如:"In the country of the blind, the one一eyed man is the king.”这句的中文意思近似汉语中的“蜀中无大将,廖化冲先锋”,虽意义上很对应,但这种译法多少还是有点文化失真,因为在西方人写的作品中,硬插进去一个中国的典故,但很难会被英美读者所接受。若把它译成“盲人国里,独眼人称王”就会更形象些,因为这样就能把其文化特色忠实地传译出来。有时,这种移植法也可称为直译法。不过,由于英汉在语音文化上的差异,有时仅仅采取直译法还不能完全达意,而必须进行一定的增补。如:在美国中篇小说《街头女郎玛吉》中,有一句母亲对女儿的话:"All after allher bringing一up all, what I tol her an talkedwid her, she goes tech’d bad, like a duck thewater.”(S Crane:Maggie: A Girl of theStreets)其译文为:“我生她养她,叮泞来嘱咐去,她还是去做那伤风败俗的事,跟鸭子下水一样有瘾头。”在上海译文《英汉大辞典》中,"like a duckto water"是个英语成语,意思是:“像鸭子人水般的;很自然地;轻而易举地”。若采用“坏事一学就会”的译法,意思是能表达出来,但毕竟表达得不够味。一是不符合一个没教养的粗俗人的说话口吻,二是丢掉了“鸭子下水”这个形象的比喻,而上面所引译文在直译成“跟鸭子下水一样”之外,又补上了“有瘾头”三个字,既生动形象,又切合说话人的口吻,起到了形神皆似的效果。

(二)借用法

(三)意译法

总之,语言是传达文化信息的,因而往往含有本的文化信息。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语言的文化内涵并非总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有浓厚淡薄之别。在不同的语言中,有些言语的“共性”大一些,民族“特性”少一些,有些言语的民族“特性”大一些,“共性”少一些。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把握一些原则,使得译语更加地道、贴切,更易于让读者接受。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