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试析简论现代汉语新生词语的特点

试析简论现代汉语新生词语的特点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8

试析简论现代汉语新生词语的特点

论文关键词:现代汉语 新词语 构词 词义 社会文化信息

论文摘要: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现代汉语词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进人21世纪以后,出现了大量的新生词语。从构词方式、词义及承载的信息社会文化信息角度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可更清晰地一窥现代汉语新词的特点。

(1)认为新词语一般指的是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的变革和科学文化发展的需要,利用已有的构词材料,按照汉语的构成规律新创造出来的词和语。如周永惠的《新时期汉语语汇的变化》认为,新词是新创造的词,它从意义到形式都应该是新的。这是传统词汇学的观点。

(2)认为新词语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以往汉语中没有的,新时期里随着新生事物、新观念、新制度的产生而产生的词语;一种是以往汉语中有的,但是在新时期的语言交际中增加了新的义项,并且该义项以较高的频率被使用的词语。如王铁昆所说,新词语是指一个新创造的或从其他语言中借用过来的词语,也指一个产生了新语义的固有词语,这里的新是相对概念,有一定的时限性在起作用。其中“新创造的”既包括代表新事物、新概念的词或短语,也包括不表示新事物、新概念的词语的新构成。

(3)认为新词语包括三种形式:全新词语;旧词赋新义;旧词语复活。如姚汉铭就认为,新词语包括:从未出现过的;建国前存在,建国后几乎消失,近几年复活的;一直存在,但近来新意义高频率地出现的。

上述说法各有千秋,但我们认为,对于新词语的范围,不妨采取从宽的态度。新词语主要的、突出的特征就是“新”,只要具备这一特征的词语都可称为“新词”。本文即综合上述观点,以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尤其是进人二十一世纪以后出现的大量新生词语为对象,探讨其所折射出的丰富特点。

一、从构词角度看

1.词缀化现象

汉语不像印欧语系有着丰富的形态变和词缀。在现代汉语中,可以称之为词缀的,有前缀“老、阿、第、初”等;后缀“子、头、性、化”等。严格上来讲,词缀有“纯词缀”(真词缀)和“类词缀”(准词缀)之分。“纯词缀”是指位置完全固定,意义基本虚化,读音大都弱化的词缀,上述前缀、后缀都属于此类;“类词缀”是指位置基本固定,意义正在类化,读音保持不变的词缀。语言的发展具有渐变性,词根语素弱化、虚化为词缀语素不可能一下子完成,因此从理论上说,允许“类词缀”这种处于词根和词缀之间的过度成分的存在。类词缀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词缀,但它具有向词缀靠拢的趋势。大量类词缀的出现即称之为“词缀化现象”,如“工程”(希望工程、菜篮子工程);“效应”(热岛效应、名人效应)等。近年来,汉语新词“词缀化”趋势非常明显,出现了很多新型“类词缀”,如2006年的“门”(电话门、解说门);2007年的“奴”(房奴、车奴、白奴);2008年的“跑跑”(范跑跑)等。其中2009年的“被”类新词的产生最令人关注,“被自杀”、“被增长”、“被代表”、“被自愿”、“被就业”、“被网瘾”等,这类词语充分表达出没有话语权的弱势一方的无奈。总体来说,本是只有个人主动才能做的事儿,在这里全是被动地给完成了。

2.缩略语趋势

缩略语的产生是现代汉语的一大发展趋势,200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华新词语词典》中缩略语占到了将近五分之一的数量。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实际反映了人们在创造新词语时追求简洁的心理,这就是所谓的“语言经济化原则”。这一原则是由信息经济学的先驱Marschak(马丁内)于1956年提出的。他认为语言作为人类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具有与其他经济资源一样的经济特性,即价值、效用、成本和收益。交际和表达的需要始终在发生变化,这促使人们采取更多、更新、更具特色的语言单位,而人在各方面表现出来的惰性则要求在言语中尽可能减少大量的消耗,使用较小的、省力的、已经熟悉或习惯的语言单位。受语言经济原则的影响,语言总是向着简单、经济、便捷的方向发展。故用尽量少的语言形式表达更多的内容,就成为人们对语言的基本要求。如“贝克汉姆”被简称为“小贝”;“白奴”,指身负巨大压力的白领一族。其他如“非典、人世、三讲、双规、飞检、倒扁”等常见词语都是缩略语。

3.非汉语语素构词如字母词、数字词等增多 近年来这种用词趋势进一步扩大,出现了符号语言,如“O一<”看起来像一条鱼,表示“f fishy"(值得怀疑)。这些符号已成为虚拟社会的流行语,这种新型的象形文字因脱离了所有文字的本体,超越一切语言的障碍而广泛流行。

4.能产性强

“能产性”指构词能力强。它原指现代汉语中的基本词汇一般拥有很强的构词能力,但在新生词汇中,有大量词虽然不属于基本词汇,却仍具有此特点。如:“走”(走低、走高、走穴、走弱、走强);“零,’(零距离、零增长、零贷款、零首付);“裸,’(裸婚、裸考、裸房)等。这种现象实际是语言中“类推作用”的反映。“类推”本指语法中存在齐整划一的趋势和抗拒这种趋势的矛盾,其中前者是语法演变中经常起作用的力量,叫“类推作用”。在新词语产生过程中,“类推”则具体表现为运用虚化的语法成分来构成新词,包括“词缀的附加”和“实词的虚化”。上述各词之所以具有极强的能产性,实质是其词义逐渐虚化,逐渐变为一个词缀,从而可以自由附加在各种语素或词的前、后以构成新词。

二、从词义角度看

1.模糊性增强 2.词义灵活化

即词义并不固定,随运用语境而定。如“变脸”:《现代汉语词典》中该词只有两个义项:翻脸;戏曲表演时以快速的动作改变角色的脸色或面容,多用来表示人物的极度恐惧、愤怒等。但是近几年报刊等传媒上频频出现的“变脸”一词,其含义却远不是这两个义项所能涵盖的。如:

(2)外资“变脸”A股市场(《国际金融报》2002一12一

3

1)

(3)喜欢学什么就学什么高校体育课“变脸”(《楚天都市报》2004 - 04 - 07 )

(4)北京经济适用房三大变脸越来越接近老百姓(《北京晨报》2004 - 06 - 02 )

从以上例句我们可以看出,“变脸”一词已广泛应用到经济科技、金融、教育,以及百姓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被赋予了更新更活的意义。

3.词义转移化

即一些新词的词义变迁反映了不同社会生活方式对新词使用的制约。如“写真”,本是画像的意思,元代传人日本。后由于照相机的发明,日本用“写真”一词借指照相,后来发展成“裸照”之义;80年代初,香港从日本引进该词,指的就是“裸照”义;80年代中期,现代汉语从香港转引人“写真”,词义再次发声变化,引申为“真实写照”之义,如“北京写真、社会写真”等。又如“911”已不再纯粹是一个日期的表示,而是“恐怖”的代名词;还有“语义反用”的用法也是此类。如“天才”是指“天生的蠢才”、“白骨精”是“白领、骨干、精英”。

4.口语化和形象化

又如2008年新生词汇“日”,音。这个字最先在台湾的BBS社群上开始流行,随后传人香港,随着媒体引人,“固”也开时在中国大陆快速普及。“口”是一个表情符号,形象地表达了一种无奈、尴尬的情感。其他类似词语如“房奴、考霸、合吃族、啃老族”等等,其词义既具有口语化的特点,又通俗易懂、生动简洁。

三、从新词承载的社会文化信息角度看 新词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因为它表示的是新事物、新观念、新制度、新科技等,故“创新”是新词的主要特征。几十年来,现代汉语产生了成千上万的新词语,而这些新词语绝大多数都是《现代汉语词典》里很少甚至不曾收入的。如人物名称:军嫂、网虫、黑客、网友、急婚族;科技方面:纳米技术、掌上电脑、超屏、千年虫;社会生活:下岗、房魔、黑市、独二代、感恩红包;经济方面:大肚子经济、牛市、熊市、小产权房;文体娱乐:黑哨、蹦迪、大腕、电话门、球霸;政治方面:倒扁、八荣八耻、骸镂门、红衫军、两会博客,等等。

新词语很难用以上几类加以概括,但这却足以证明汉语新词的产生印证了时代发展的轨迹,体现着新的时代特点。借助于网络和其他大众媒体,各种新词语正在被广泛地使用着。新词语的大量出现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语义的混乱,从而引起语言学界的争论:有人认为这不仅损害了文字的纯洁性,也严重妨碍了资讯的传播,从某种程度上消解着中国文化的基础;也有人认为语言的发展与社会变迁紧密相连,并在词语中很快反映出来,新词语的繁荣正是语言文字的生命力所在,对其不应一棍子打死,要全面地看待。应该看到,我国当今社会语言的这一重大变化,实际表现了汉语言具有强大活力这一特点。它不仅有利于语言生活的丰富化和多样化,而且有利于人们的表达与交际。但到底该怎样规范使用这些词语,还需要我们很好地进行研究。因为词语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它不能仅仅依靠语言学家依据语言的理论去进行设计和规划。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在语言理论上行得通的词语,在现实中却不被人们所接受。毕竟现实的语言并不是理想的人所说的理想的话的集合,而是具有形形色色复杂背景和个体差异的社会人在特定语境所说的特定话语的集合,其中充满了复杂的相互矛盾的异质成分。对于如此复杂的新词,依据既成的规则是不可能全部规范的。既然词语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那么对其进行规范的原则也应是发展变化的。只有这样,词语才会在新旧规范的交迭、更替中得到发展,螺旋式地向前,从而也使得许多“不合理”的言语现象得到解释。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看图钓鱼
打针
美丽的夜空
我的家乡
我爱吃葡萄
一粒种子
梦游太空
绿叶
我家的小闹钟
我和外婆看电视
我的收获
珍珠
我和外婆学英语
我的校园
神七发射啦
主持人与电视节目策划
构建环境合同制度(1)论文
电子商务合同公证的法律问题(1)论文
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1)论文
依法加强对网络环境下著作权的司法保护
网络环境下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探讨(1)论文
数字环境下恢复著作权利益平衡的基本思路(1)论文
都市题材电视电影的喜剧化类型
初探环境侵权中的新型公平关系(1)论文
环境民事侵权同质赔偿原则之局限性分析(1)论文
论环境民事责任体制(下)(1)论文
新技术环境下著作权审判的基础(1)论文
电视新闻的宣传艺术特征分析
依法加强对网络环境下著作权的司法保护(1)论文
网络环境下著作权的保护(1)论文
《要下雨了》教学设计十五
《要下雨了》教学设计十七(A、B案)
《小壁虎借尾巴》说课设计二
《小壁虎借尾巴》片断赏析三
《小壁虎借尾巴》教学设计十一
《小壁虎借尾巴》说课设计三
《小壁虎借尾巴》片断赏析一
《要下雨了》教学设计三
《小壁虎借尾巴》综合资料
《要下雨了》教学设计十二
《要下雨了》教学设计四
《要下雨了》教学设计十六
《要下雨了》教学设计五
《小壁虎借尾巴》片断赏析二
《要下雨了》教学设计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