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3-12-18
用现代汉语理解古音通假现象(1)
在古代汉语中,我们经常遇到古音通假的现象。王力先生说:“所谓假借或古音通假,说穿了就是古人写别字” 。
[1]但是很多人在学习中遇到这种情况时会很不理解,也有很多学生朋友们会问:“为什么古人写错字就是古音通假,我们写错了就是错别字呢?”先来看假借和通假的关系。二者在性质上是不同的,假借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而古音通假,则是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是本有其字,只是用另一个字代替本字来写而已。很多人搞不清它们之间的差别,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中的“惠”是“慧”的通假字,本来已有 “慧”字,但却以“惠”字临时替代,其意义是“智慧”的意思,这种情况是通假。
再如:“难”原是鸟名,借为“艰难”之难;“长”是长发,借为长久之长。假借和通假的根本区别就是有没有本字,如果有就是通假,没有就是假借。
那么古音通假这种现象是怎么产生的呢?我们该怎么理解呢?联系古音通假产生的原因和社会背景,总结起来大致有这么几个原因:
1、古音通假现象与造字时代文字系统不成熟有关。古人在记录语言时“仓促无用字”,或者一时想不起来,只好用一个同音字来代替。
就像在我们生活中,尽管已有了成熟的文字系统,也会有提笔忘字,或者不会写某个字的时候,这时就会用另外一个同音字来代替。这些在我们听来是不影响意义的表达的,这就是说别字也达到了我们记录语言的目的。
后来人或者不知,或者效仿,以至于积非成是,流传下来,成了合法的用字。现代汉语中也有一些字会流传下去,那我们的后来人也会说我们使用了通假字。
2、古音通假的现象与古人写别字、不规范字的用字习惯有关 。[2]古人在使用文字的时候,规范观念不强,为了书写简便,使用通假字已成为一种社会习惯。
因为一般通假字都比本字形体简单、易写,书写效率高很多,所以人们爱写通假字,不觉得写通假字有什么不好的地方。
3、没有相应的规范字典也是造成古音通假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才针对“言语异声,文字异形”,实行“书同文字”的政策。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文字进行统一规范。许慎的《说文解字》作为我国第一部规范汉字的正字学著作,不仅对当时的文字规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深深地影响了后来的文字政策。
人们对文字的规范性越来越看重,不断地进行正字工作,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规范字典,使得我们的汉字规范有章可循。而在古代,由于没有实用的规范字典,人们在书写过程中没有一个标准可供参照,自然容易出现同声异形的现象。
4、从个体差异上来说,每个人的思维角度是不同的,我们都知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字形的理解也是这样。对于同一个意义比如说感叹的“叹”,有的人用了口字旁,有的人用了欠字旁,于是就造出来两个字:“歎”和“嘆”。
如果我们把其中的一个作为正字,也就是标准字体,那另一个就可以被看做是通假字。所以二者的地位都是相对而言的,我们对于古代哪个是本字,哪个是通假,也需要进行细致的分析。
在现代汉语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情况都与古音通假很相似,比如说我们的网络聊天。在网络交际中,文字输入的速度会对网友之间的交流产生重大影响,为了追求速度,我们就可能会不顾文字的精确,而容忍和助长错别字的使用。
但是因为有语境,可能我们无意中把一句话说错了,但是听话人没有意识到,双方都会按照说话人本来的意思来理解,所以说这些错字和别字基本不会影响交际效果,这也就是语言的粗略性。所以“斑竹”“大虾”之类的网络语言便有了广泛的使用土壤。
仔细想想,古人在记录语言的时候也是这样的,速度与质量总是矛盾,我们总是想在保证能看懂的前提下尽量提高速度,所以一时情急想不出具体是哪个字了,就会使用别字。这个别字使用得久了,就可能会使人一看就懂,甚至以为它就是本字,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有规律的通假现象。
古音通假和现代汉语中的别字现象也是不同的,它们的区别在于:像现代这样,我们用文字交流,要求很快的速度,而在古代,他们的文字工作大多数是知识分子来做的,而这些人又都是位置显赫,不从事劳动的上层阶级,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好好研究文字,研究语言,所以通假现象出现的频率不是很高,而且规律性比较强。而随着人们的知识水平的提高,文字广泛地被普通人所使用,人民群众对文字的改造作用也愈加明显,所以国家对于文字的规范也就更加地重要,通过颁布一系列的法规,整理异形词,以及各种考试来进行规范。
当一个别字的使用已经成为主流,国家也会根据实际的使用情况对正字和别字进行取舍。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杨鑫娟
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输入研究综述
有关莫泊桑普法战争作品“隐藏”的艺术研究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动物学校——五三班的故事(一)
- 勇敢拼搏才会赢
- 一粒米的自述
- 我的幸福生活
- 橡皮与尺子的对话
- 丛林危机
- 《狐狸和乌鸦》的启示
- 动物比本领
- 两条小鱼
- 蚂蚁和蜜蜂
- 森林中的“月亮”
- 动物们的运动会
- 哪吒与孙悟空比武
- 小溪和花朵
- 狮子和狐狸
- 关于提高教师师德,保障学生权利
- 试论构建高校学生权利保障制度
- 高校学生权利主体地位的确立与依法治校
- 构建高校学生权利保障体系刍议
- 关于实现高校法治化管理保障大学生权利实现
- 浅谈高校治理与大学生权利的和谐问题
- 关于高校处分与学生权利救济制度的完善
- 高校教师权利与义务的法哲学观照
- 试论大学生权利文化的构建
- 适应社会需求,改革高校教学模式
- 关于树立以学生为本的高校班主任工作理念
- 关于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以学生权利为中心
- 谈函电社会需求及实证调查对高校函电课程改革的启示
-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类型调整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 浅谈重点学科管理机制的创新
- 《荷叶圆圆》教学设计
- 《荷叶圆圆》教学设计
- 《荷叶圆圆》教学设计
- 《荷叶圆圆》教学设计
- 《荷叶圆圆》教学设计
- 《荷叶圆圆》教学设计
- 《荷叶圆圆》教学设计
- 《夏夜多美》教学案例与反思
- 《荷叶圆圆》教学设计
- 《荷叶圆圆》教学设计
- 《荷叶圆圆》教学设计
- 《荷叶圆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荷叶圆圆》教学设计
- 入情入境多元体验──《荷叶圆圆》教学设计
- 《荷叶圆圆》教学设计